02.24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你有過敏症嗎?

我從小就有食物過敏的症狀,到了北京之後,開始患上更加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和結膜炎,而且,我對紫外線也開始過敏。

換句話說,到了大城市之後,我的過敏症一直在不斷加重。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鼻炎的產生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敏。

事實上,過敏症增多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的報告,全世界30%~40%的人都被過敏困擾,過敏已成為全球第六大疾病。在中國,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對成人過敏的權威統計數據,但專家判斷中國過敏性疾病的總體患病率在20%左右,其中,過敏性鼻炎患病率是最高的。

過敏,其實是一種“文明病”。一個人的國家越富裕,所在的社會階層越高,就越是容易患上哮喘、炎症性腸病、過敏等免疫系統疾病。

那為什麼我們會過敏呢?

這個問題可能得去微生物中尋找答案。

01 為什麼不要趕盡殺絕幽門螺桿菌

有本書叫做《消失的微生物》,作者是美國科學家馬丁·布萊澤,他是研究人體微生物組的頂尖專家,也是美國感染性疾病學會的主席。他寫這本書,就是想給人類敲警鐘,告訴我們人類正在親手打破人類和微生物的平衡。

在他看來,我們今天過度清潔和濫用抗生素,導致了體內微生物的消失,而正是微生物菌群多樣性遭到破壞,造成了我們免疫系統的紊亂和身體的平衡。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你肯定聽過一種微生物,叫做幽門螺桿菌。

這個名字是我們體檢報告中的常客。醫生可能會告訴你,幽門螺桿菌是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的罪魁禍首,致病性很強,而且還會感染給你最親近的人。目前,幽門螺旋桿菌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一級致癌物,醫學界普遍的做法,就是建議病人徹底消滅。

於是,每年在體檢之後,我身邊都有同事花幾百塊買藥,根除掉這個禍患。我們不遺餘力地消滅幽門螺桿菌,這樣做真的是對人體最合理的嗎?

事實上,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微生物,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寄宿在人類的身體裡,和我們一同進化。馬丁·布萊澤認為,雖然幽門螺桿菌的存在,在某些情況下會引起胃病,但它同時也在維護著我們身體的健康。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幽門螺桿菌分佈在胃壁與胃黏液中

幽門螺桿菌和我們其實是亦敵亦友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通過引起人體的炎症反應,來影響胃部的荷爾蒙,調節胃酸的分泌。這種炎症反應,是微生物進行免疫系統防禦的結果,也是人體與微生物反饋-交流的一種動態平衡。

那為什麼不應該對幽門螺桿菌趕盡殺絕呢?

因為微生物也有自己的原則。它們想要長久地寄生在人體身上,就要減少對宿主的傷害。隨著人的衰老,幽門螺桿菌確實會增加人患胃潰瘍與胃癌的概率;但與此同時,幽門螺桿菌也在保護我們的食管,降低人患胃食管反流疾病或者其他一系列癌症的概率。

幽門螺桿菌在人類裡世代傳承,與人類不斷相互適應,彼此間如同走高空鋼索的雜技演員一樣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一種平衡。只要不出差錯,兩者就相安無事,馬丁把這種現象稱為“雙面共生”。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細菌與胃的“雙面共生”

19世紀之後,當我們開始致力於消滅幽門螺桿菌,這份古老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免疫、激素與胃酸之間的調控紊亂了。而且它的影響不只是暫時的、局部的,而是終生的、全局的。所以,隨著幽門螺桿菌的消失,胃癌發病率開始降低,但是食管腺癌的發病率卻逐年攀升。

身體生態的平衡比消滅疾病更重要。

不要再執迷於“胃炎必然有害”的教條,用新的眼光看待幽門螺桿菌,理解它獨特的生物學功能,而不是去不分青紅皂白地消滅它,讓它更好的幫助我們。

02 細菌,人類出廠的基本配置

馬丁進行過一系列的實驗,結果發現,哮喘、花粉症、皮膚過敏等免疫系統障礙,與幽門螺桿菌都存在負相關。在發達國家,過去70多年裡,哮喘病和過敏症增長了2~3倍。這些疾病的增長和幽門螺桿菌的消失的時間線,基本上是吻合的。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不止是幽門螺桿菌,其他的細菌也在消失,同時消失的還有依賴於它們的免疫細胞,而這可能就是過敏大流行的根源所在。

所以,我們是時候重新認識微生物了。

有人把微生物比作我們身體的器官,雖然隱形,但是它參與身體的循環和平衡。我們身體中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它們加在一起的重量約有1.3千克,和大腦差不多重。從出生到死亡,微生物也和我們相伴一生。

人類就像是一個超級有機體,隨時都有新的微生物成員加入——

新生兒來到世上,從頭到腳都被來自母親陰道和糞便的微生物包裹著,這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微生物菌群;

接下來,細菌會通過母乳進入體內,母乳中含有特殊糖類,能夠幫助嬰兒腸道培養起一個特殊的生物群落;

幼兒斷奶後,父母會把食物先嚼碎,再餵給幼兒,通過這個過程,幼兒繼承了幽門螺桿菌等菌群;

接下來,幼兒會在大家庭的親密相處中,從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大量不同的微生物。

這樣,在童年時期,我們就獲得了複雜而又豐富的微生物群落,然後身體中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微生物原住民也基本固定下來。

相應地,微生物會導致免疫細胞的形成,這時候免疫系統也基本定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童年時期,濫用抗生素,更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發生紊亂。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我很小的時候,就患上了扁桃體腺炎和鼻竇炎,為了快速消炎,就不得不服用和注射大量的頭孢類抗生素,這就直接導致了我患上了過敏性疾病。

人體內的微生物並不是隨隨便便組合而成的,我們與體內攜帶的微生物一直在協同演化,它們參與了我們的代謝、免疫以及認知方面的發育過程。

但是目前,這些微生物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最近一項研究發現,157位美國人身上只有少數幾種門類的微生物,而12位印第安人身上的微生物卻有100多種,而且大多是美國人體內都沒有的獨特物種。

這些世代傳承而來的微生物,正在從我們的身體中消失。現代醫學讓我們擁有了抗生素和衛生學,因此而使得難以計數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但是,我們的身體與寄宿的生物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

而現代城市的發展,也讓微生物失掉了賴以生存的環境。一個健康的生態,應該能夠包容各種微生物、寄生蟲的生存和循環,而這樣的環境才是免疫系統進化到今天所熟悉的環境。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再也接受不到外界環境各種豐富的刺激時,它就會陷入混亂。

我們活的太乾淨了,就像是溫室的花朵,缺少“活”的生存環境。現代城市生活,看似波光粼粼,其實“死水一潭”。


03 如何通過“吃土”提升免疫?

雖然事實如此,我們也不能逃離城市和現代生活吧。還可以怎麼辦呢?

美國科普作家喬希·阿克斯在《吃土》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強健腸道、提升免疫的方法,就是“吃土”。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吃土》| [美] 喬希·阿克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2018年4月

阿克斯可不是真讓你吃土,雖然有些地方確實有吃土的習慣。像中國,就有故鄉土沖泡喝,可以治療水土不服,非洲一個原始部落每天吃深層土來保健等等。

這背後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土壤中富含各種微生物,500g 土壤中的微生物就超過了地球上人口的總和,在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對於我們健康非常重要。現在,市面上的益生菌中,就含有從土壤細菌中分離出的菌株。

“吃土”其實是一種更廣泛的人生觀。

首先,盡一切可能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和間接攝入,自然分娩、母乳餵養、吃有機食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疾病;

其次,多接觸自然,讓有益微生物從皮膚表層進入血液,吃新鮮有機的食材,清潔的時候也不要那麼幹淨。

在保衛我們身體內的微生物之餘,還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那就是及時更新我們的公共衛生理念。

我們人類必須更加包容地看待事物,去接納和培育那些微生物。地球每一個物種的消失,人類都可能會付出代價。保護生命多樣性,才能對過敏症以及更多現代文明帶來的疾病,起到實質預防作用。

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能沒有細菌

微生物偶爾引起發炎,我們就要消滅掉它?恰恰相反,那些讓我們發炎的,其實會讓我們更強壯。人體作為一個大的生態,應該包容不同的生物,在裡面自由循環、生存。

作家馬蓮娜·蘇克在《遍佈的生命》中寫道:

生命,原本就是千瘡百孔,蟲魔滋生。莖幹連接著破損的葉片,腹腔裡揣著病變的臟器,翅膀上的羽毛乾澀黯淡,而這一切要比萬般完美要正常的多。一個毫無瑕疵的人或動物,只存在於理想和虛構中。疾病是我們作為生命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必將在一生中共存。

或許,所有健康的、平衡的生態,都需要有面對“微生物調節性發炎”的包容心。就像十多天前,李文亮醫生也下過類似的診斷,他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

這個診斷是符合科學的。聲音和諧固然完美,但是,有不同聲音的存在才是真實的,保持信息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才能避免更大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