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你是如何理解的?

瑪法蓮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實則可以看成老子發現“道”,體會“道”的秘訣,這個秘訣就是“虛”和“靜”。

這樣說可能還不夠通俗,但是如果結合老子的“道”之特點,我們大抵就能理解老子用“虛”和“靜”來體會“道”的原因。

1、道的特點之一:成就萬物而無偏私

雖然老子的“道”特點比較多,但是,如果要理解“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的話,可能結合老子之道“成就萬物而無偏私”的特點下手,會比較簡單一些。

《老子》又叫《道德經》,書中記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實則是老子在描述“道”的無偏私。“道”成就萬物,不會偏私某一物。道無偏私,也就是說,不會特地對誰好,對誰不好,萬物繼而能夠保有各自的特色繁衍生息。

為什麼說“道”無偏私,萬物就能保有各自特色繁衍生息呢?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如果一個人是一個莊園的主人,他養小動物,他因為喜歡狗,所以會養狗,但是他討厭貓。因為他的討厭,在莊園裡面,肯定不會有貓,即便是有,狗的數量會遠遠大於貓。這便是“偏私”的力量。

因為有偏私,所以會不自覺去排斥不喜歡的,那麼就會一定程度抑制其發展,而這種抑制,往往會打破類似“食物鏈”的“關係網”,繼而影響被抑制的生物,以及與被抑制生物有關的生物發展。例子可能比較粗糙,但是道理埋在裡面。

也就是說,道,對待萬物,就像人對待用來祭祀的草做的狗一般,祭祀完了就放在那裡,不會對其有特殊的照顧。也正是因為如此,天下萬物才能遵循著無偏私的“道”繁衍生息。所以,“道”的特點之一,就是成就萬物而無偏私。

2、體會“道”的方法:虛和靜

上面說到,“道”成就萬物而無偏私,那麼我們要體會“道”,就一定程度上要讓自己儘可能接近“道”。

要說了解一個人的最好辦法,可不就是變成對方嗎?即便是瞭解“道”,也有這麼個理。“道”能成就萬物而無偏私,則說明“道”無私慾,因為無私慾,所以可以無偏私。那麼人要接近“道”,也要體會“道”的成就萬物之無私,這個時候,內心需“靜”,不“靜”的人如何做到無私呢?

理解了“靜”,我們再來看看“虛”。“道”有“虛”的特點。若“道”是“實”的,成就萬物的樁樁件件都記在心裡,滿了,裝不下了,還未裝進去的“萬物”怎麼辦?由此邏輯模型推理下去,那麼,道也就不可能做到“無偏私”了。

所以,“道”的“虛”實則是“道”成就、或者說包容萬物的寬廣。而人要了解“道”,那麼就要理解“道”成就萬物之寬廣,所以自己也要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不斷減少內心的慾念,讓自己的心“空”起來,變得“虛”且“靜”。

但是需要多說一句的是,這裡的“空”不是說看破紅塵的意思,而是修養自己的身心,讓自己能夠學會包容,包容這世間萬物,而無一己之私。

因此,老子說出了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這句話,這句話實則是老子在告訴我們,我們要保證自己內心“虛”和“靜”,讓自己不受人間物慾的影響,繼而儘可能同“道”一般隨著萬物生長變化而生長變化。

這裡的“生長變化”,不是說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因為萬物的背後都有“道”,或者說“道”內附於萬物,所以,萬物雖然因為“道”而生長變化,但是在生長變化的過程中,“道”也一直伴隨著“萬物”。而人要體會“道”,就要體會“道”隨著萬物生長變化而變化的一個特點,無限接近伴隨萬物生長變化之“道”的狀態。

或者,我們再說得通俗一些,要了解一件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如果自己能夠身處其中,一同去發展變化,是不是更好呢?但是,人終究還是人,不可能把自己變成花去摸索花的“道”,也不可能把自己變成草去摸索草的“道”。

但人的內心無比較精妙,可以一定程度上不受形體的限制,只要以“虛”和“靜”擺脫俗世物慾的糾纏,拋卻對“自我”的執著,繼而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大抵更能把握外在規律一些。我想,這樣理解可能更好一些。

3、總結

綜上所述,上文通過介紹“道”之“成就萬物而無偏私”的特點,引出老子告訴我們的接近、體會“道”的方法,那就是保持“虛”和“靜”。如果做到了“虛”和“靜”,那麼我們大抵就可以剋制心中的私慾,拋卻對自我的執著,繼而設身處地去體會“道”的無偏私,以及“道”成就萬物的“德”。



顏小二述哲文



廣告文案策劃師海東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致虛極、守靜篤的“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真空無象曰“虛”。“虛”就是佛家所說的“空”。造其極曰“致”。

“致虛極”——你要將後天的種種慾望、成見、心機等加以控制、調適、消除、澄清。因為這些東西往往將原來清靜純潔的心騷亂起來,渾濁起來、邪惡起來。老子強調不是“虛”一點,“虛”一時,而是要長期鍛鍊、修養,從而達到“極”。

“守靜篤”——就是先要分清慾望中的“可欲”與“不可欲”,那麼你置身於滾滾紅塵中,面對“不可欲”的一切誘惑,如金錢、美色、權利、名聲等等,可要堅守住靜啊!要篤守啊!

“篤”是什麼意思?篤就是厚實、切實、老老實實。即:人啊,你要老老實實的守住“虛靜”,“虛靜”可以把心靈中的垃圾與毒素及時的清除,可以排毒,可以養心,可以避禍,可以胸懷大志,可以高瞻遠矚,可以瀟灑人生。

老子提煉的這六個字,是從透視人生、審視萬物的制高點出發,思考一個人怎樣才能一生平安,不遭來兇禍災難。整個意思是告訴人們:“要心虛無慾達到極點,要守持清靜做到堅定。”





天下品商


我是文開石,我有些個人看法。

現在流行的對這句話的解釋,都夾雜了道教宗教的概念。

但是道家不是道教,老子也不是道士。

雖然有所相通有所繼承,但我們還是應該用老子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道家思想去解釋理解。

此句出自《道德經》甲本第十六章
致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從哲學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應該這麼解釋:

致虛極也

致虛就是使萬物(有名)處在相對靜止的平衡的和諧狀態,是為道者行動上的目標。

守靜督也

守靜就是不人為去幹擾和破壞萬物(有名)的自然運行,是為道者思想上的敦促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萬物(有名)在沒有人的干擾和破壞的情況下不停地運動,我看到它們最後都會自行迴歸到相對靜止的平衡的和諧狀態。

對於萬物自己有恢復自然平靜的能力,只要不去人為的破壞、干擾。這個觀念在第十五章就先有了解釋: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

大家都知道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清了,怎麼可以去攪動它呢?


文開石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內聖外王”之學,被譽為萬經之王。無論是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對個人品性修養的形成,《道德經》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語出處及釋義

“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涉及到了老子思想的兩個關鍵字:

靜,這兩個字常常是老子“”和“”思想的重要替代字和釋義字,在《道德經》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出自《道德經》第十六章,而這也是除了第一章外,被後世引用或者討論最多的一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追求“虛”要到極點,守住“靜”要篤實堅定。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我能夠看出其來龍去脈的道理。萬物紛紜百態,都回歸根本。回到根本就叫“靜”。“靜”便能迴歸到生命本源。迴歸了本源便是永恆。認識永恆便知曉了道理。不知道道理,就會輕舉妄動,就會發生兇險。認識了道理,就能包容萬事。包容了萬事,就能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則為完人。完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是順應天意了。順應天意,可符合“道”了,才能長長久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了。


一、“虛”是什麼?“虛極”是一個什麼狀態?

要“致虛極”,我認為首先要弄明白“虛”是什麼?在《道德經》一書中,“虛”字共出現過五次,其中涉及老子思想的有三處,從中應該可以對老子的思想窺豹一斑。


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1.“虛”是一個可容萬物的空間

橐龠”是古代生活工具之一,是鼓風吹火用的器具,後來我們稱作風箱。它是一個空的東西,看似什麼都沒有,可是把它推進去,空氣就可以把火吹旺。它看似無物,其實內有乾坤,奧妙不窮,正如蒼茫宇宙,虛空無極,一呼一吸之間卻風雲鼓盪,有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有了日升月落週而復始。

2.“虛”是催生萬物的原動力

它看似無物,卻生萬物,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一切運動便是在這個空而虛的空間裡進行著的,第四章寫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衝”即是“虛”,萬物就是從這個“虛”的“道”中產生出來,像“玄牝之門”,一經發動便會生生不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且是越運動,它創造的東西就越多。

可見,老子所說的“虛”,是含有無盡創造潛能的一個可大可小的空間,是創造萬物的“天地根”。


第三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3.“虛極”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

“虛其心”就是要淨化人民的心志,怎麼“致虛”呢?就是剝奪人民的虛妄雜念,讓人民的心神保持澄明無慾的“虛極”狀態。因此,要“致虛極”,“虛其心”就是極為重要的實現途經,因為它不僅可以使人無知無慾,而且還讓聰明人也不敢胡作非為,這樣就可以使所有人與世無爭,從而達到返璞歸真的生命狀態。

4.“虛極”是一種內心空明的心境

當內心“虛”到可以消解五色、五音、五味的所有慾望時,就能夠像聖人一樣為“腹不為目”了,捨去外在的誘惑,只留取自己內心的滿足。這類似於《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勘破紅塵牽絆,放下一切執念和虛妄,才能得到大自在,達到空明豁達的心境。

老子的“致虛極”思想,有其把人帶入“虛無”的消極一面,但是,它對當下物慾橫流的頑疾,盲目攀比的現狀,應該是一劑開導的良方。

“靜”是什麼?“守靜篤”何得大智慧?

“ 靜”在《道德經》一書中共出現了十一次,“靜”在老子的筆下,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揭示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生思辨和治世哲理。


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1.靜是生命的本能

“虛”要努力去“致”,“虛”其心,“虛”以動,而“靜”只能安心靜“守”,守護內心,關照內心,迴歸根本。

老子的“靜”,在萬物的根本上。“歸根曰靜”,萬事萬物雖然品類繁多,形態各異,習性不同,但最後都必須復歸到它的本源上才能開始生長。後來《禮記》作了發揮,把它直接歸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將“靜”看作是人的天性。

《道德經》第一章寫到“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看見生命都是從無到有、再由有到無,最後歸復到本源,萬物的本源都是“靜”,因為“靜”是生命的本能和天性,所謂“靜曰覆命”。


第十五章: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2.靜能找回初心

雨後的湖泊,異常渾濁,可是,只要幾天不下雨了,它就清澈見底了,可以照見天上的白雲。

人要有水的品質,在凡塵俗世中生活,難免有煩事纏身,左右為難,有煩躁、焦躁、急躁,也有糾結。人在思想混亂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靜下來。只有心靜了,我們才能真正做回生活的主人,慢慢找回自己的初心。衝動是魔鬼,會讓人失去理性和智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3.靜是治世的法寶

這裡涉及到老子哲學思想的的一個核心概念:無為而治。在老子看來,治世一定要做到清靜“無為”,只有做到了“無為”,才可以做到“無不為”。“無為”不是不為,不是亂作為、瞎作為,而是不違背大“道”前提的敬畏自然的“靜”,要留給人民以“靜”。“不欲”能靜,“為下”能靜,“清靜為天下正”,只有用符合“道”的“靜”才能夠治理成安定的國家。

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類的治世智慧在《道德經》中比比皆是,而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要“守靜篤”。

《道德經》的“靜”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諸葛亮的《誡子書》中“靜”出現了三次,“靜以修身”“寧靜以致遠”“夫學須靜也”。後人總結曾國藩的成功六絕裡也有“靜”的方面。

總結:夫物芸芸,都在“致虛守靜”的路上

“致虛極,守靜篤”,有為人處事的大智慧,致虛守靜,我們都在路上。

對這句話的理解當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都努力在凡俗瑣事中堅守自我,也在芸芸眾生中孤獨的追求著內心的“虛”與“靜”。


詩經語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道德經》中有二次提及“物壯則老”這個名詞,有無數次用無數種方式和詞彙表達了“物壯則老”的理念。

-

“物壯則老”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在“八字”算命中,事物的發展過程被分為十二步,分別是:

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建祿)、帝旺、衰、病、死、墓(庫)、絕、胎、養十二長生,代表五行在十二個月份裡面所經歷的生命歷程的詮釋,從“八字“的方法來看,到”帝旺“,下一個就是”衰“,然後病、死、墓(庫)、絕。也就是按常人的判斷,到了帝旺就是”壯“,然後"則老”了。

-

我們的世界,並沒有什麼標準和限度是所謂的“物壯”,多少才是多?多少才是少?這個度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有的人到了1就是頂點了,開始老。有的人到了10就是頂點了,開始老。有的人到了100就是頂點了,開始老。有的人到了1000就是頂點了,開始老。那麼“物壯則老”,到底是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物壯”?!

-

《道德經》說過:不盈,故弊而新成。所謂不盈,就是不壯,所以,我們是要逆行的,只有逆行才可以不盈,一開始,我們需要吃大魚大肉才舒服,然後,我們不盈,吃普通的炒菜就很舒服了,然後再不盈,退至吃饅頭就很幸福了,然後再不盈,退至不需要五味就可以舒服,就像嬰兒一樣,很容易滿足,只需要一點點,甚至沒有滋味的食物就可以很美好了,這就是一個持續不盈的過程,這大概也是修道的過程,《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這“致虛極”就是到了一種極度的微小狀態,接近於“無”了,或就是“無”了,然後,守“靜篤”,靜就是靜,為什麼是“篤”,竹馬,竹馬不是馬,但跟小心臟一樣會跳動,像《道德經》描述的天地一樣:“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也就是說一種微小的運動著,微小到不消耗能量,微小到只依賴空氣或只依賴天地就可以存在,不再依賴外物。這才是持續的“不盈”,持續的修道達到的至極境界。

-

所以,“物壯則老”,不可壯,不可向前,前面只有一條路就是越來越壯,只有往後,才是不盈,才可以不壯。

-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不道早已,早就不道了,早就有了,早就累積了,所以才會壯,所以才會老。必然的結果。

-


用戶97784099792


《道德經》第十六章首句,“致虛極,守靜篤”,是指滌清私慮,至於極虛,要恆常不變;守道不移,不偏不倚,要純貞如一。

自然虛靜 恆常永存

此句,楚簡本作“至虛,恆也;守中,篤也”,帛書本作“至虛極也,守靜督也”,河上公本作“至虛極,守靜篤”,傅奕本作“致虛極,守靖篤”,王弼本作“致虛極,守靜篤”。除了“致”通“至”、“靖”與“靜”音同而義近之外,王弼本與郭店楚簡本含義差別很大。“至,極也”,“至”便是“極”的意思,“至虛極”便是語義重複, 而“致”通“至”,極也,“致虛極”便是“至虛,極也”。但“極”與“恆”,意思已然大變,由“至極”變為“恆常永存”。考慮到郭店楚簡本最古,且語義更為合理,故從郭店楚簡本。

極虛之境 玄如天道

所謂“至虛,恆也;守中,篤也”,意思是滌清私慾,至於極虛,要永恆不變,守道不移,不偏不倚,要純貞如一。句中各字釋義如下:

至:極也,至極。《易•坤》:“至哉坤元。注:至,謂至極也。”又《繫辭》:“易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注:至極之人。”

虛:虛空,指滌清私慮的至高境界。虛,形聲字,小篆字,從丘,虍聲,本義為大土丘,後引申為虛空、無慾、滌清私慮,與“實”相對。《爾雅》:“虛,空也。”《周書•文政》:“無虛不敗。注:國無人謂之虛。”《商君書•去強》:“倉府兩虛,國弱。”《史記》:“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道家認為,“虛”為無慾無為的思想境地。魏源本義:“虛者,無慾也。”《韓非子》:“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極:本指屋脊之棟,引申為高及甚為極,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注: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易•繫辭》:“三極之道。疏:謂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也。”

恆:恆常不變。恆,會意字,金文,從心,從月,從二。“二”,表示天地,本義是永久、永恆,這裡指恆常永存。《說文》:“常也。”又卦名,《易•恆》:“恆,久也。”《易•序卦傳》:“恆者,久也。”《易•繫辭下傳》:“恆,德之固也。”《詩•小雅•小明》:“無恆安處。”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以求其恆。”

竹林清幽 天地至清

守:堅守,遵守。守,會意字,從宀從寸,宀為房屋、官府,寸為法度,合起來表示掌管法度,本義是指官吏的職責、職守,這裡指遵守、持守、奉行、堅持。《說文》:“守,官守也。從宀,官府也;從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視也,護也。”《易•繫辭》:“何以守位,曰仁。”《周禮•天官》:“獸人職時,田則守罟。注:方獸觸攫也。”《廣韻》:“主守也。”《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衡麓等皆官名。’”《呂氏春秋•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易•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守一、守常、守拙、守真、守中,均是此義。

中:中正和諧,這裡是指持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可致和諧。中,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杆正中豎立,本義是中心、當中,這裡指循道而行,不偏不倚,可致和諧。其中,“丨”為貫通,《說文》“上下通也”。《說文》:“中,和也。”《書•大禹謨》:“允執厥中。”《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偽,而教之中。”《左傳•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儀禮•大射儀》:“中離維綱。”《周禮•射人》:“與太史數射中。”《禮記•射義》:“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禮•儒行》:“儒有衣冠中。”

篤:專心一意,純貞不二。篤,形聲字,從馬,竹聲,本義是馬行遲鈍,這裡指守道不移,不偏不倚,於心則專心一意,而不虛偽。《爾雅•釋詁》:“篤,厚也。”《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書•浩誥》:“篤前人成烈。”《詩•大雅》:“則篤其慶。”《爾雅•釋詁》:“篤,固也。疏:物厚者牢固。”《禮•儒行》:“篤行而不倦。注:猶純也,純壹之行。”《呂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篤,非孝也。”《禮記》:“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詩•大雅•公劉》:“篤公劉。”《史記•五帝紀》:“堯九男,皆益篤。”《詩•唐風•椒聊》:“碩大且碩。”《書•微子之命》:“予嘉乃德,日篤不忘。”

荊楚大地 雲夢之澤

綜上,“至虛,恆也;守中,篤也”,意思是滌清私慮,至於極虛,要恆常不變;守道不移,不偏不倚,要純貞如一。


泰和道安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覆命⑦。覆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①極、意為極度、頂點。

篤、意為忠心,一心一意。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覆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瞭解。

⑩容:寬容、包容。

(11)公:國家,老子用國家比喻人的整個身體。

(12)全:周到、周遍。我認為這裡指“地”。

(13)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本章是老子對修煉的具體方法的論述。要使自己的身體虛到極點,專心守靜。怎麼樣身體就虛了呢?放鬆自己的身體,入靜。可以默唸“放鬆”二字,或“全身放鬆”或某個部位放鬆。在默唸放鬆的過程中,心慢慢的就靜下來了。“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放鬆入靜後,天地中的能量就自然進入你的體內。這時你就會慢慢的感到身體有一種虛的感覺,空的感覺。怎麼樣守靜呢?老子這裡用了一個字“觀”。“萬物並作”我認為是萬念並起,當你想靜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念頭就起來了,樹欲靜而風不止。怎麼辦?“吾以觀復”,作為旁觀者來觀看這些念頭,或者給這些念頭一個正確的答案。觀著觀著,這些紛雜的念頭就歸於寂靜,歸根於道。靜了之後就又產生了新的念頭,新的生命。這樣生命循環往復,就叫做“常”,就是萬物運作的規律。知道了這個規律就明白了道理。不知道這個規律,去妄作,去壓制念頭是不對的。知道了這個規律就能包容產生的各種念頭。能包容,虛和靜就能擴展到整個身體,隨後擴展到整個大地,和大地融為一體,再擴展到天和天融為一體,進一步和道融為一體,和道融為一體後“致虛極、守靜篤”這種狀態就會持久,就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這樣做就沒有危險。



我的“致虛、守靜”一般都是在平常的行站坐臥中進行的,做完一件事後,在上下班的路上,特別是走路的時候,迴光返照自己的身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家同意我的這種新的解讀嗎?沒有什麼專業名詞,讓你一看就懂。按照解讀的去試試?歡迎留言!謝謝大家!


同道330


1.致虛極,守靜篤。

讓自己跳出物質的世界,去到虛無至極的地方,這個地方萬物寂靜,似乎一切空無,又似乎萬物皆在,他們靜靜的在哪裡。你看著他們,會慢慢的感覺到他們的厚重。這描述的是一種哲學現象,就是萬物出生之時的情景。

2.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你站在萬物出生的地方俯視他們,就能看到他們的生死往復。

3.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萬物生生死死,生了會死死了又生,最後都各自歸於出生的地方,老子稱這個地方為:玄牝之門,就是道生萬物的地方。萬物不管生前如何喧囂躁動,當他歸於玄牝之門時又復歸於靜。萬物復歸於道後道又生萬物,生死不息是謂覆命。萬物如此生死往復是天道,而我們知道了這道理就會睿智、通達。

4.不知常,妄作兇。

而如果我們不懂這萬物生死往復的天道,妄想長生不老,妄想人定勝天,那一定會給天下萬物以及你自己帶來災禍。

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們洞悉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對待天地萬物便會如芻狗一樣,不會在心裡生出偏頗。對萬物不偏頗,就能參透天地人三才,便能做王。王代行天之職,是為天。既已通天,天覆歸於道。天下既有道,便不會出現問題,可以和諧安定,天下大同,永享和平。


聖哲同學


老子的六字真言,致虛極,守靜篤,實際是修行的功夫所在,致,動詞,達到,做到的意思,也可解釋為盡力,虛,是大約是"空″,″無″的意思,修行的功夫盡力達到虛極的狀態,用什麼方法呢,守住靜的方法,為什麼用靜的方法呢?夫物芸芸,歸復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一齊蓬勃生長,考察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歸復其根,歸根曰靜,都是在用靜的方法恢復其生命的活力,

佛家講禪定(靜慮),四禪八定,離不開靜,儒家講三綱八目,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離不開靜,心理學中各種心理療法也離不開靜,旁門三千,左道八百,也以靜為宗,概靜是其基本方法。

當然修靜的方法有許多種,有坐法,許多種姿勢,站法亦同,高級一點的,有行、住、坐、臥、皆在其中,所以"致虛極,守靜篤″,是不世之法門,是《道德經》,乃致後世一切道學,之總綱,萬變不離其中,終言"致虛極,守靜篤"六個字,字字珠機,不二之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