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我,無條件寫作 #

宅家思悟《紅樓夢》

筆墨留痕善讀書。閒適在家,持杯品香茗,攜卷思經典,夢迴紅樓。

——題記

《紅樓夢》,一部中國末年封建社會形態的百科大全書,以講評領導社會形態中的四大親族為核心圖畫,真實、具有活力地描畫了十八百年上半葉中國末年封建社會形態的所有生存。她是這段歷史生存的一面鏡子和縮略影像,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形態已經無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體的真實寫照。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但《紅樓夢》無疑是古典文學小說的一個巔峰。文學家讀《紅樓.夢》,讀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傳奇,驚歎於他的卓絕的文學才氣,讚美這樣一個琴棋書畫、天文地理無不精通的偉大文學家;歷史學家讀《紅樓夢》,讀的是封建社會制度的腐朽敗壞,痛快於其黑暗的統治註定了其必將敗亡的慘烈結局;自由主義者讀到《紅樓夢》,讀出的是她封建制度、等級制度對人們的壓迫和壓榨,對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貴賤的劃分令他們義憤填膺;也有人悲嘆於文學的流傳必將因為其從盛到衰的歷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紅樓夢》。我不是文學家,不是思想家,也不是歷史學家。我只是無數拜讀《紅樓夢》的平常人之一。我無法從她的文學價值和影響上去精研細琢,我只能傾心於我的感覺,那如涓涓細流般傾入我心脈的思感,令我深陷於她的魅力。

小說的開篇就是一個悲劇的開始。看甄士隱晚年的落魄,他寄人籬下的慘淡,他受人冷落的譏笑,所有這些迫使他與瘋道人的飄然離去,看似灑脫的背後有多少難言的苦衷與無奈。而後面賈家由盛到敗、由繁華到落寞的蒼涼更是社會衰退的一個縮影。其中,林黛玉的命運無疑是個悲劇,從她的誕生,到進入賈府,再到與寶玉相愛,她的淚從未斷流。她自卑、自尊、自憐,她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黛玉是個聰慧的女子,自小跟從賈雨村學習就凸顯其聰潁的一面。而進了賈府,與姐妹們作詩習文,她亦是樣樣了得。迎春貴妃省親時,唯寶玉被作詩難住,站在一旁的黛玉見此景況,急忙又作一首賜予寶玉。史湘雲入社後請諸位吃蟹賞菊時,大家紛紛題詩,黛玉從容不迫,最後時辰揮就一首,一舉奪下“花魁”。 同時,黛玉是個敏感的女子,畢竟是離家後入住賈府,寄人籬下,總感覺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最終養成了愛計較和忍氣吞聲的性格。懷疑周瑞家送來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對撞見寶玉來看寶釵吃了小醋等等。但無論怎樣,黛玉是純潔的,她也同樣想面對自己真實的愛情,但她總是無法擺脫環境的拘束。寶玉、黛玉和寶釵三人的愛情糾葛,暗藏的是封建婚姻觀念的牢靠枷鎖,但也十足體現了對封建思想的頑強抗爭。他們愛情的結局象徵著故事的結尾,悽悽慘慘慼慼,不禁讓人為賈寶玉和林黛玉無法相愛相守的悲劇而痛心哀婉。

書中有詩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夢盡荒唐。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紅樓夢》,再怎麼繁華闌珊,終究是一紙荒唐的大夢。這夢,就如同不切實際的泡沫,一觸即破。有首小野小町的日本和歌曾說過:“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而《紅樓夢》就是名副其實的一場被包裝得華麗無比的空夢,因為,紅樓、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