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改編自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由著名導演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的1998年的《洛麗塔》因為禁忌大膽的題材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放到現在的社會上來看,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個犯罪的故事,而主角亨伯特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戀童癖。

但很多人包括筆者在看完電影之後卻對亨伯特這個角色更多的是抱有悲劇的遺憾,並且,更多的時候我們更願意將其歸類為一部BE的愛情片而不是一部犯罪片。我認為在這裡我們最需要感謝的是導演阿德里安·萊恩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感到陌生,但他導演的作品卻名聲在外。例如堪稱情慾電影教科書的《愛你九周半》還有筆者個人非常喜歡的《不忠》。阿德里安非常擅長情愛片。在他的電影中不乏那些又欲又色氣的鏡頭,他擅長將曖昧的情慾表達的低沉婉轉,欲說還休。例如在《愛你九周半》中被矇住眼睛餵食、冰塊慢慢融化的鏡頭都成為了影史的經典鏡頭。而同樣的,在《洛麗塔》中他更是將少女獨有的那種風情用電影的鏡頭髮揮的淋漓盡致。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被水淋溼的少女的胴體,代表著未成年的標誌性牙套,幼稚卻又假裝成熟的穿搭還有因為題材原因影片中剋制又朦朧的拍攝技巧。當然,一部電影如果只有對於情慾的刻畫難免會成為一部上不了的檯面的小電影,而導演阿德里安的高明之處便在他的影片常借情、欲、愛的"幌子",將觀眾的目光牽引到人性反思上來。如果只是為了大尺度的鏡頭而去看他的電影,那便是對其作品的褻瀆。他的人性命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慾望驅使下的沉淪;第二,迴歸罪惡與救贖的困境;第三,人格自尊與道德靈魂的理性。

慾望驅使下的沉淪

阿德里安導演的作品中《愛你九周半》中伊麗莎白沉迷於男主角狂熱的愛情和高超嫻熟的戀愛技巧,而男主角則沉迷於瘋狂甚至變態的愛情遊戲無法自拔,這是性之慾。《不忠》中的一次相遇喚起了女主角平靜生活下對於將生活點燃的渴望,這是變之慾。而《洛麗塔》中亨伯特由於少年時初戀情人的死凍結了情感,是

愛之慾。他對於少女有著不可言說的迷戀,主人公亨伯特既是現實中的流浪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他所有故事的本質便是在失去與尋找之間遊弋。而如此看來一開始亨伯特也只是想尋找這種精神的寄託,發洩自己對於少女的渴望。

"我愛的那個孩子已經死了,但我一直在尋找她。不久我拋棄了我的童年。就如同傷口滲透進了毒藥,永遠無法癒合。"

而作為一部文學電影,它的音樂、光線、很多鏡頭細節的處理都運用了壓抑的性的隱喻。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洛麗塔的腿。從洛麗塔堪稱經典的驚豔出場水花四濺中雙腿的特寫到她的腳跺溼溼地踩在亨伯特的褲腿上,她對亨伯特的勾引直到最終的叛逃,腿佔用了極多的鏡頭,那些意味深長的動作始終在撩動著亨伯特,寄託了他對於洛麗塔的全部慾望與意向。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但導演的對於慾望的態度很明顯:<strong>最低級的慾望靠放縱獲得,中級的慾望靠自律獲得,而高級的慾望要靠煎熬獲得。很明顯,主人公們只做到了第一點。這也是導演最想告訴我們的:慾望總是一往無前,最終可能會毀了一個人。有人說,慾望的火苗在萌生時就該被掐掉,等它燎原便是你墮落的開始。也有人說,慾望才是牽引人類前進的光,沒有慾望的時候做什麼都會累,而慾望是能讓你飛起來的工具。很難說,哪種是對錯,哪方是偏頗,但是我們都怕在慾望面前失了尺度。

罪惡與救贖的困境

無一例外的,這種情況下的人們最終的結局只能是一個悲劇。因為當事人身處其中,卻也察覺到了他們所做事情的罪惡性,在罪惡與救贖中苦苦掙扎,如同每一個面對慾望的我們。《不忠》裡康妮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裡被婚外情灌得暈頭轉向,一邊戒不掉溫存,一邊被道德所折磨。她是矛盾的,既沉迷情人的激情和新鮮感,又後悔對家庭的背叛和對婚姻的不忠。戴安連恩出色的演繹將中年主婦欲拒還迎的姿態和出軌心理展現的絲絲入扣。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洛麗塔》這部電影的關於奎爾第的情節便是這種矛盾激化後的產物,他的出場卻引出了一個興奮點:閃爍的燈光,急促的音樂,暗光的投影,電影光與影的就刻畫無不讓奎爾第的出場充滿神秘和恐怖的色彩。這一懼怕體現了亨伯特內心的糾結:一方面他十分想要得到洛麗塔。但從道德層面出發,他也知道這麼做是錯的

。奎爾第的死亡也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strong>那一段鋼琴曲的虛寫把極端狀態下人的轉移行為描繪得淋漓盡致,直到最後他還要躺到床上,對亨伯特說滾開——這一段謀殺情節敘述節奏畫面如藍色絲絨一般華麗,將一個少女的夢想、一箇中年人的懺悔與贖罪、一個兼幹色情行當的作家騙子的三重破裂層層鋪展,把影片推到了高潮。作為反派的奎爾第與亨伯特同是作家,亨伯特將洛麗塔的悲劇歸咎於奎爾第的詭計,但奎爾第會不會是男主角自身罪惡慾望的投射呢?我們不得而知。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除了隱喻和象徵的手法,阿德里安蒙太奇手法的混剪也將這種矛盾和衝突推向高潮。《不忠》裡丈夫將天真的兒子舉過頭頂,情人將妻子高高舉起;《桃色交易》中女主與追求者把酒言歡與男主一人觀看幻燈片的暗自神傷,層層剪輯將罪惡與救贖的困境發揮的淋漓盡致。阿德里安導演下的角色面對罪惡的時候,不是一味的沉淪,他們有過清醒的掙扎所以,我們對於本該是錯誤一方的主人公卻恨不起來,而只有深深的遺憾。但這種短暫的理性終究是不長久的,它是陷入慾望泥沼的人們如同飛蛾撲火般最後的掙扎,在熱烈面前,總是不堪一擊的。

人格自尊與道德靈魂的理性迴歸

沉淪於慾望是人的常態,而在慾望面前有過掙扎也是人性的常態,而角色最後的理性迴歸是阿德里安作品的點睛之處,這種人物的設定讓本該讓人大快朵頤的結局反而成為了悲劇,影片到頭來反倒像是在玩弄觀眾的感情。導演也非常非常高明的用用一些前後呼應的物件總能在最後撞破人們情感的最後一道防線

。同樣是《不忠》裡妻子將丈夫送給她的水晶球轉而送給了情人,正是是這個水晶球打斷了丈夫最後一絲理性最終殺死了妻子的情人。而最後妻子在水晶球中發現了丈夫一直藏在裡面的紙條,終於悔不當初。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愛你九周半》中男女主角的相遇都與雞有關。"每一次我看到你,你都在買雞。" "每一次我看到你,你都在對我微笑。"而亨伯特手中總是緊握著洛麗塔的髮卡。前文說過洛麗塔的腿折射出的是亨伯特的慾望,而在三年之後他再次找到洛麗塔,正又是這雙腿腳以著著拖鞋慵懶而世俗的形象出現破碎了它在亨伯特頭腦中美好印象。

所以可以理解最終的結局中,亨伯特對於洛麗塔本能的慾望已經消失,他愛上了洛麗塔,他對於洛麗塔原來的佔有和對方引誘的成分已經消失,這是最後人格尊嚴和理性的迴歸

"當日的如花妖女,現在只剩下枯葉回鄉,蒼白,混俗,臃腫,腹中的骨肉是別人的,但他愛她。她可以褪色和萎謝,怎樣都可以,但她只看她一眼,萬般柔情,也會湧上心頭。"

"最後我聽到了一群兒童的歡笑聲,使我悲哀的,不是我的身邊沒有洛麗塔,而是在這歡笑聲中沒有她"。最後,千帆過境,亨伯特彷彿又看到了洛麗塔從前的模樣:一身藍衣,帶著純真燦爛的笑容向他揮手,就是這個12歲的年輕女孩,誘惑了他一生。她是他一生的罪,一生的欲,一生的債,一生的終結。

《洛麗塔》:阿德里安·萊恩對情慾與人性的終極思考


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種義務,而我們則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

慾望是美的,而美麗的又是罪惡的,而又美又罪惡的東西最終一定是遺憾的。一切都是一個圈,兜兜轉轉,我們還是會回到或希望回到一切都沒發生的時刻,但阿德里安告訴我們也許就是這個過程:愛的承諾,失去的痛苦,挽回的歡愉,讓我們變得更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