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媽媽太慣著孩子,想要什麼必須得到長大了會是怎樣的人,如何改?

谷士順


慣子入殺子。愛孩子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但是溺愛孩子就有大問題了。長期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以下不良行為習慣:①啥事都不會做,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②怕吃苦,以後自個沒法養活自個。③自私自利,因為沒有體會過辛勞,永遠都不知道父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很辛苦。只會一味得索取等等。

想要改變現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多多關心你的媳婦,讓她的心理可以在你身上得到慰藉,不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②和你媳婦好好商量,讓她明白溺愛對孩子的危害,改變她的育兒觀念。③制定好一家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犯錯就該被批評受到相應的處罰,不能被袒護。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恩咕vlog


孩子是每一位媽媽的心頭肉,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心疼的緊。但是老話說,慈母多敗兒不是無理由的。那種看到別的孩子有,自己也想有;自己沒有的,自己依然要有,然後無止境的向自己的母親索取,家裡條件好的可能無所謂經濟壓力。但是經濟基礎較差的家庭對於這些無理索取就寸步難行。久而久之,孩子不僅體會不到自己父母掙錢不易,還會養成攀比的心理,甚至變成萬事以自己為中心的自私的性格。父母越是表現出對孩子的順從,越會助長孩子無理索取的氣焰。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加以阻止和教育的話,孩子以後在進入社會後,就會為了一己私慾,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走向犯罪的深淵。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這裡就不一一列舉說明了,各大新聞上都有報道。所以在孩子還處於人格建立的初期就好做好糾正。首先,父母自己必須要會判斷孩子哪些需求是必須的;然後,對於非必須的要求,必須要讓孩子知道要想獲得就必須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時,對於無法滿足的要求,要讓孩子瞭解清楚自己處在的是什麼樣的家庭,不能跟經濟條件好的孩子一樣;最後,儘量帶孩子一起參與勞動,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的不容易,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逐漸將孩子心態扭轉!


寶貝打小怪獸


轉自網絡:

都說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有媽媽一口吃的就有孩子一口吃的,哪怕有一口吃的,媽媽不吃也都要讓孩子吃。最偉大的愛,說是母愛,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但再疼孩子,也不要在以下這3個方面上慣著他,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好處。

在家裡,孩子的地位最高:

在男方小張的家庭裡,孩子沒有出生之前,是小張的老婆地位最高。孩子出生之後,孩子排第一,老婆排第二。小張總是排在老末的位置,最為明顯的是,只要有關孩子上面的事情,都以孩子為主。

像有什麼好吃的都先給孩子吃,孩子不喜歡吃的爸爸媽媽才吃,這種做法看似是父母很愛孩子,但在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優越感。到了社會之後,這種表現也會很明顯。

當孩子面對什麼事情之後,都以自己為主,日後還可能變成一個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教會孩子尊重別人,有什麼好吃的不能獨自享用。

分享給比自己小、比自己大的人群吃,才是正確的做法。

總是央求孩子:

有的寶媽非常愛孩子,一遇到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自己就不知道怎麼辦。最常拿出來的一個做法就是央求孩子,求著寶寶吃飯、睡覺。家長這樣做,還容易給孩子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

等到父母以後做什麼事情,或者是交代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聽話了,反而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日後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就會失去威嚴,無法更好地教育孩子。

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自己做:

還有的寶媽,心疼孩子,一律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統統不會讓寶寶去做。如果孩子還小,沒有動手的能力,爸爸媽媽確實是可以幫助寶寶去做。

但如果寶寶身體已經有這個能力了,就要去鍛鍊寶寶的自理能力。如在寶寶7個月到8個月大的時候,通常就可以用手指去抓食物了,這是可以鍛鍊寶寶吃飯的第一步。

寶寶吃飯的第二步,就可以捏著食物吃了。第三步是寶寶在10個月到12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自己慢慢咀嚼肉類了。這幾個階段,媽媽在旁邊輔助就可以,不用完全參與甚至是代替孩子的童年。

長期不讓寶寶自己做,以後他就再也不想親力親為了,反而是培養了寶寶的惰性。如果這種惰性延續到他長大,將來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有父母操心的那天。

想要教寶寶學漢字的看過來~安利這款非常好用的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將識字當做遊戲,讓寶寶輕輕鬆鬆學會漢字!


嘻嘻


如果一直慣著孩子,將來孩子會變成怎樣的人不一定有定論。因為除了家庭教育,還有學校、社會各種人和事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不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無疑是影響最大的,“性格決定命運”,有時候有驚人的預見性。所以,為了讓孩子性格沒有明顯缺陷,學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

從時間上看,嚴肅地對孩子說“不”應該貫穿於孩子學步階段的始終。最初,孩子可能會用力拉媽媽的頭髮或者在哺乳過程中咬媽媽,這時媽媽應該嚴肅的命令停止,告訴孩子他的行為讓媽媽感到疼痛,幫助孩子分清是非的界線。孩子初學走路,可能會伸手觸摸危險的物品,比如電插頭或者很燙的水杯,這時要把壞的結果嚴肅說出來,“有電,被電到會出人命的”、“燙,燙到手會受傷,好疼!”,等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抱一抱孩子,平復緊張情緒。孩子更大些,過馬路不看車,在講清楚壞結果之後,可以“倒放錄像帶”,重複幾次和孩子溫習應該怎樣過馬路。

從孩子要求的性質來看,可能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還有近期不合理未來合理的,我們要區別對待。合理的,儘量滿足;不合理的,先表明對孩子要求的理解再分析不能滿足要求的難處;未來合理的,可以給孩子制訂一個要求,比如他(她)能做到哪一點之後,就可以滿足他(她),這樣孩子既學到了生活中的經驗,又可以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

末尾,再說一點,所謂“慣著孩子”,是因為孩子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爸爸媽媽都會愛他(她),遷就他(她)。所以必須建立一個底線,讓孩子知道,超過這個底線,爸爸媽媽就不愛他(她)了,無論怎麼哭鬧都沒有用。這件事適合從小陪孩子的父母一方來做,因為依戀感可以減少孩子壞情緒的持續時間。


月朗石清


父母慣孩子的行為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識的,也就是自己明白這是慣孩子的行為,但是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等他大了再不慣就好了!還有一種是無意識的,他並不知道或認為自己是慣孩子,他認為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最適合的!
針對這兩種情況,我來談談我的看法,第一種有意識慣孩子的父母,我希望父母能儘快的改正或糾正這種的做法,不要認為孩子還小,這種行為到時候能夠很快得到糾正!正是因為孩子還小,糾正所付出的代價不大,若假以時日,隨著孩子的成長也許你要付出成倍的代價!
再來說說無意識慣孩子的這類父母,無意識慣孩子的父母情況會有些複雜!很多父母並不認為自己在慣孩子,主要取決於一些父母對一些事件認識的標準不同,有的會出現對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別的嚴格,某些方面又特別的“慣”、有的還用父母自身的成長因素來評價和設立自身的育兒標準、還有因父母的脾氣性格因素等也會無法意識到自己存在慣孩子的行為。要解決無意識情況下的慣孩子父母的這種行為,確實有一定難度!在此提醒父母們注意兩方面的自查,一是孩子的各類型的要求你是答應的多、還是拒絕的多?二是在生活中的一些決定是你聽孩子的多、還是孩子聽你的多?


最後,在這條艱辛育兒的路上,還是想送給父母們這句話:育兒不易,忌寵上牆,言傳身教,藏愛於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1df70a729d5b4f2baffd8b7c409100fe\

留下生命的空白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連老母雞都會做!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學問。我們愛孩子,但絕不是溺愛孩子。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家長表現出什麼樣的「家風」,孩子就會反射出什麼樣的人生!

你是否也有在生活中忽略孩子的時候?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原件有問題,複印件怎能沒問題呢?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表現時,一定要自我反思。

比如你的孩子原本很誠實,最近突然經常撒謊,你一定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最近給孩子“開空頭支票”太多了?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讓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為,嘮叨從來都不是最好的方式。

當面對真理時,傅雷說: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做到越有理由,態度越隨和。

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更要饒人。據理力爭也要注意方法。傅雷用直接而簡練的語句讓孩子明白處事的態度。

我們的性格或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本身從小生長的家庭中所給與輸入的印記。

現在,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和伴侶處事的行為模式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我們現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為了孩子,請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學習做人


父母是孩子出生後成長每一天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談舉止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淋漓盡至的折射出父母的影子,像小樹苗兒一樣為它澆水不斷的長出嫩綠的枝枒兒不斷的修剪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風雨使它茁壯的成,做為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幹他她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洗小手絹兒小襪子收拾他她玩過的玩懼等等,慢慢地由小事兒陪隨著他她的長大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始有終,家長不能慣他她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都是你為他她打理一切這樣他她們就會產生坐享其成自私的行為,這都是家長驕生慣養害孩子的具體表現要通過你的語言與孩子溝通教育的方式去正確引導他她。


金英玉


媽媽太過嬌縱

很容易使得孩子自由度太高,規則意識感差

和孩子清晰規則很有必要

當然媽媽也要堅持自己制定好的規則

正面管教強調“和善而堅定”

媽媽慣著孩子,就是和善度太高,不堅定



向日葵親子說


這是一直下去孩子很有可能會非常的自我,非常情緒化,很難很好的合作,因為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我們給到孩子的愛太多了,都是圍繞著他走,讓孩子慢慢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調整建議:1.家庭能量場改變:您和愛人溝通達成一致,在家中給孩子建立邊界感,讓他通過經歷體驗感受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被尊重,不是圍繞著一個人轉。

2.孩子的成長鍛鍊:把孩子放到社會群體中,讓孩子通過跟小朋友之間的交互和合作中懂得真正受人喜歡的人是什麼樣的狀態。只有孩子自己經歷體驗了,他才會有更多的感觸,這樣自我調整的意願度也會更強一些。


happy寶爸


大家好,我是王木木,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一個二胎寶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84f78f853504043ad369a187a7d957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