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太極拳的關鍵詞,對練拳別有作用

太極拳有諸多流派,各派的宗旨、要義、理法皆有所不同,有的差異不大,僅形式不同,其理則一。有的不僅形式不同,道理亦不同,如孫氏太極拳乃是孫祿堂鼎革立新、自創一派,從孫氏太極拳的根基無極式就呈現出來。孫氏太極拳無極式是從臨界平衡態入於混沌再至空明之境進入自主平衡狀態,入手即從明心見性開始,進而又以孫氏形意拳的三體式展開各式之勁路、勁意、勁勢。而其他派別的太極拳則從穩定平衡態入手,而且不將明心見性作為其入手門徑,更不以形意拳三體式築基。因此雖然都名為太極拳,但宗旨、要義、規矩、理法、效能各有不同。

太極拳的關鍵詞,對練拳別有作用

(作者太極拳勢)

所以,練習太極拳,不能把張家拳的拳理套用在李家拳的練法上。這是練習太極拳者必須要注意的。

比如就以練習太極拳耳熟能詳的平衡、放鬆、伸展、呼吸、觀想、空靜等名詞為例,關於這些名詞在拳理拳法中的要義,孫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就存在質的區別。

有人根據各派太極拳存在某些表象上的相似,以及不同性質的參學關係,就認為各派太極拳是一家,這些相似只是某些表象而非實質。其實單就這些表面現象而言,太極拳與瑜伽也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表面相似。但是,顯然太極拳與瑜伽並非一家。因此,不能以表面相似,就認定為一家。

話說回來,即使撇開孫氏太極拳最核心的特徵——以內丹造詣為基礎的內勁,單就上述平衡、放鬆、伸展、呼吸、觀想、空靜這六個方面而言,孫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亦存在著重大的質的區別。

平衡,孫氏太極拳練就的平衡態,不是僅僅求得穩定平衡的能力,也不是僅僅求得動態平衡這種能力,而是建立從臨界態平衡到自主平衡這種能力。

所謂臨界平衡態是指臨界失穩的平衡態。

所謂自主平衡是指為了實現動作目標的一系列自主的(自動)調節過程,這個動作目標是對應於相應的能力這個條件的,而這個調節過程包括由平衡態到失穩狀態的全過程。換言之,自主平衡的核心是建立實現動作目標的能力,而不是拘泥於力學意義上的平衡。

臨界平衡是培育自主平衡能力的門徑。

所以,孫氏太極拳是以臨界平衡作為入門的重要基礎之一,從第一個式子無極式中就表現出來。

這是孫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之間存在的重大區別之一。

放鬆,孫氏太極拳對放鬆能力的建立是針對拳術體用的整體效能的發揮以及拳中各類專項能力的建立與發揮這一目標條件的,是求得在這一目標條件下的完全放鬆,目的是使拳術體用時的整體能力以及拳中各類專項能力能夠更充分的發揮其效能。因此稱為專項放鬆能力。而不是不加任何條件的、絕對化的去追求完全放鬆。

比如,三體式是孫氏太極拳的重要基礎之一,但對於一般初學者站三體式有一定難度,姿勢還沒有完全調整好,常常就已經站不住了,因此開始站三體式時不容易做到完全放鬆,這時不能因此就不站三體式,而是要增加必要的腿部力量,在能夠嚴格按照規矩站三體式時儘量做到完全放鬆。在這裡三體式是專項能力,完全放鬆或大松大軟是在能夠完成這個專項能力的基礎上的追求。所以,孫氏三拳包括孫氏太極拳中的放鬆都是針對專項能力條件下的放鬆,在這個條件下追求完全的放鬆,無止境的放鬆。

再如抖大杆子乃至抖幾十斤重的鐵槍,也是一樣,首先要具備拿得起大槍、鐵槍的基本力量,如果沒有這個力量,就要首先練出相應的力量。其次還要具備抖動大槍、鐵槍的能力。放鬆是在這個條件下的追求。在抖動或運用大槍、鐵槍時,不要刻意去用力,而是在能夠完成這個專項能力條件下最大程度的放鬆。

所以,練習孫氏拳有句俗話:“沒勁先練勁,有勁不用勁”。

“沒勁先練勁”指練拳首先要具備基本的專項能力。“有勁不用勁”指在具備了基本的專項能力後要完全放鬆,無止境的放鬆。

所以,無論是建立平衡能力,還是建立放鬆能力,孫氏拳的原則都是“極還虛”。而不是為平衡而平衡、為放鬆而放鬆、為空靜而空靜。即孫氏拳是在平衡與失穩、緊(用勁)與松(不用勁)、還虛與求其極等這些看似矛盾的狀態中求合一。雙方都是從對立面那裡實現自己效能的最大化。孫祿堂先生建立的這個武學體用原則與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具有明顯的平行性。

放鬆的另一個要義就是鬆開,即在通過拳架行拳時要使身體各節充分伸展,由脊柱與肩胯構成的兩個十字的伸展帶動周身充分伸展。

伸展,伸展要做到充分,做到沒有窮盡,就要與閉合相對應。這是構成行拳中渾圓一氣之意的基礎之一。所以充分的伸展是無邊界的渾圓。而無邊界的渾圓是通過對應點的細化逐步實現。因此,充分伸展不是讓身體做單向拉伸。在這裡伸展與閉合、有限(對應點)與無限(渾圓)是統一的。孫祿堂先生的武術技理處處都蘊含著深刻的哲思精義。

下面僅以孫氏拳通過無極式開啟建立自主平衡能力為例,顯豁孫祿堂武學的方法論在武學認知與實踐上卓絕與強大的指導力。

孫祿堂武學思想的方法論是“極還虛之道”。“極還虛之道”從最淺顯的角度講有五個基本要義:相反相成、至極、還虛以及目的性(階段性)、條件性(層次性)。“極還虛之道”既顯豁於方法論層面以及整體狀態的極與虛的統一,也體現在每一個具體的專項技術要求與狀態上。

孫祿堂以順中用逆來實現相反相成,以逆中行順實現還虛,以專項能力的建立確定其目的性,以效能進階規律確定其條件性,以自身卓絕的武學造詣構建其“極”。

相反相成指孫氏武學從理論、技術體系到具體的練法、用法、規矩、要則皆是從反向入手而合一,進入到一個更高效能的功能態。

至極呈現為不同階段能力的極點和可能存在的最終的極點。

作為不同階段的至極,至極是建立每個階段功能態的極點。每個階段至極的極點狀態都是對前一個階段至極的極點狀態的突破,因此至極本身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還虛是由低效能的功能態上升到高效能的功能態的條件,同時還虛又是確立每個階段極點狀態的必要條件,並由此建立相應的規矩要則。

目的性即顯豁於每一個階段的效能目標。

條件性指極還虛這一方法論原理的極與虛都是相對於具體條件的。

以上是對“極還虛”要義所作的一個初淺的解釋。

作為例子“極還虛”這一方法論從前面提到的形成自主平衡能力的方法與規矩中就充分顯示出來。

如前所述,自主平衡能力是通過臨界平衡與混沌的合一構成這一能力,其中臨界平衡也是臨界失衡,失衡是平衡的反向,平衡通過反向的失衡為達到一個新的更高效能功能態——自主平衡創造了條件,即所謂相反相成。

自主平衡相應的動作目的即其目的性。

自主平衡的目的性相應於不同的功夫階段,對應於主體具備的現時能力,即條件性。

至極,即失去平衡的臨界點也是相應於不同的功夫階段的,這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

還虛的作用使得相反相成的臨界平衡進入到一個新的功能態——發自本能的自主平衡。

這裡臨界失衡的臨界點可謂“極”,並由混沌開啟還虛之門。由臨界失衡這個“極”點進入混沌並逐步深入到虛空之境的“還虛”狀態,由此構成自主平衡這種具有更高技擊效能的發自本能的平衡態。

所以,相應於技擊中更有效的自主平衡這一目標,不是在為平衡而平衡的狀態下可以形成的,即不是在追求更穩定的穩態平衡態下可以形成的,因為這將無法開啟自主調節平衡的狀態,而是從其反面的臨界不平衡的狀態下形成的。同時,由混沌進入還虛不是削弱自主平衡能力,反而是將自主平衡能力進一步拓展、昇華到感而遂通的境地。

所以,拳與道合不是為了合道而削弱拳術的技擊效能,而是通過拳與道合極大地提升乃至昇華其技擊效能,由此使其拳立於不敗之地,所謂“不求勝人,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

因此,“極還虛”這個法則是孫氏武學之所以能冠絕於武學領域的根本。由此顯豁出孫祿堂“極還虛”這一思想的深刻與高卓。

對於“極還虛”中的“極”而言,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實踐與探究才能尋找到的“驛站”。還以自主平衡為例,孫祿堂是以自己卓絕的武學造詣為依據為無極式設立了相應的狀態,建立了臨界平衡態與混沌——還虛狀態合一的法則與架構,開示了“平地立杆,如立沙漠之地”的修習法門,由此建立了進入自主平衡態的門徑和要領。

對“極還虛”這一方法論的踐行是一個需要理論與實踐既相輔相成的交互啟發,又循環往復不斷探究的提升的過程。

以上是以通過孫氏無極式開啟自主平衡為例初淺的說明“極還虛之道”這一方法論的意義。

就孫氏武學而言,無論是其體系,還是其每個階段、每個方面及每個具體的規矩、法則都顯豁著“極還虛”這一要義。

比如前面介紹的放鬆

伸展這兩個行拳要則也是如此。

在孫氏太極拳中,放鬆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針對某個目標條件的放鬆,尤其都是針對專項能力的放鬆,比如整體爆發力,如前面所述“沒勁先練勁,有勁不用勁”就是針對培育高水平的整體爆發力的體用要訣。

這個要訣同樣顯豁著“極還虛”這一方法論——相反相成、目的性、條件性、至極、還虛。

高水平的整體爆發力要從其反向不用勁來實現,即相反相成

其目的是不用勁而其勁更為有效,但是其條件是要先練勁,而且其勁力要達到進入還虛狀態的臨界點,即至極

這個臨界點的標準從何來確定呢?

由調息→息調→息無——這是進入還虛狀態的臨界點或稱臨界邊界,當所練的勁力達到臨界於將要突破但沒有突破還虛這個狀態下時,即達到其臨界點時——此時要儘量完全放鬆,放鬆到進入虛無空靜的狀態,

這個過程即極還虛

後天能力的極限即臨界點是由能否做到調息來確定。隨著能力的提高,這個臨界點也是在變化的。所以,極還虛是一個循環往復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孫氏三體式不是一個式子而是一個三體式系列,最終是極限(臨界)三體式。

所以,針對整體爆發力這個專項能力的培育過程同樣要遵循“極還虛”這個原理的相反相成、目的性、條件性、至極、還虛這五大要義相合這個邏輯。放鬆是在這個原理(邏輯)下放鬆,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專項放鬆能力”的含義。

再如伸展也是要遵循“極還虛”這個方法論原理進行伸展。充分的“伸展”要從反向的“閉合”——渾圓對應入手,即相反相成。用通俗的話講充分的伸展不是在一條線上進行拉伸而是一個球體的膨脹,而且這個球體是沒有邊界的。

伸展的臨界點同樣是以調息為極限(臨界),所謂至極

而調息的目的是為了進入息無,即所謂

還虛

後面介紹的呼吸、觀想、空靜等要則同樣要遵循“極還虛”這個方法論原理。

孫氏拳的呼吸其目標是進入息無的狀態,即沒有口鼻呼吸的狀態。但這個狀態要從反向的調息入手,從調節口鼻呼吸的方法入手。所謂相反相成。

調息方法需要與拳中動作協同一致,進入息調的狀態,即以形調息而至極

將這個調息、息調之意深入到無意之境,即進入息無的還虛狀態。

同樣,觀想在孫氏拳中的目的是進入“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之境。其法門也是要遵循“極還虛”。

比如練拳時進行觀想的目的是達到技擊時面前有人似無人,如入無人之境。為了培育這一能力,練拳時就要從其反向的“面前無人似有人”入手。

這種“面前無人似有人”的極致是將拳中的所有的動作狀態皆要合乎技擊狀態,同時與調息不悖,即所謂至極。

當將拳中所有的動作狀態不僅皆合乎技擊狀態,而且進入到在無意中(即不刻意)自然而然的息無之境,則逐步化為本能。即還虛。

那麼對於“空靜”呢?

有人提出空靜本來就是虛境,難道在求空靜時還要遵循“極還虛”嗎?

是的,因為孫氏拳進入空靜的目的是為了形成“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這種功效,並非為空靜而空靜。因此在獲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這種能力的過程中,依然要遵循“極還虛”的相反相成、目的性、條件性、至極、還虛這一邏輯。

比如以孫氏無極式為例,其空靜的目的是開啟感而遂通的靈性,但這一靈性要從反向的混沌入手,即相反相成。而其條件性是平地立杆,這一臨界平衡狀態。至極是要使這種混沌狀態深入到“如土木如石塊,到不覺、不知、不變動所靠教,絕氣息,絕籠羅,一念不生,”(圓悟克勤禪師之語)這般境地,才能進入到“驀地歡喜,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四大五蘊,輕安似去重擔,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諸相,猶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來面目,現本地風光露一道清虛,便是自己放身食命安閒無為快樂之地。” (圓悟克勤禪師之語)開啟明心見性之靈性,由此進入“空而不空”的還虛之境。

因此孫祿堂先生開示的法門是“平地立杆,如立沙漠之地”。

以上從孫祿堂先生“極還虛之道”的角度解讀了平衡、放鬆、伸展、呼吸、觀想、空靜這幾個太極拳常見的詞彙在孫氏太極拳中的要義。顯然其含義與其他各派太極拳都不同,功效更不同。

中國太極拳如果要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就不能不顧事實的搞什麼統一標準,而是應該對各派的理法與技能特點進行高度提煉,把各派之間不同之處的原因及各自的道理講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