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个家族的兴衰靠的是什么?

冷月秋K


家文化,也即家风、家道、家教。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在儒家看来是家国文化,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而文化的传承最小单位就是家庭,再具体一点是夫妻,因为《中庸》云:“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妇。”。


通达马明喜


一个家族的兴衰靠的是团结和睦。

以前我妹妹说过,她们(婆家)村里有一户很穷的人家。家里有三兄弟,因为父母供不起三个人读书。就商量让成绩不错的老二继续上学。老大出门打工,老三帮父母务农。

老二不负众望,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恰逢我们那里招录公务员。老二又轻而易举的考进某单位秘书一职。

也许是他从小经历过苦难,他工作起来勤快又扎实,升迁很快。刚30出头就当上了副局长。

在这个过程中,他监督弟弟参加了自考,拿到了自考文凭后,就让弟弟进了某事业单位(开始是临时工)。给在外地打工的哥哥通过关系安排进了建筑公司当工人。

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三兄弟都在各自的单位发展的不错。

每年回家过年,三兄弟开着车风风光光羡煞旁人。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们家的人都对他们家刮目相看。

故事到这应该就完了,但更感人的事还在后面。

11年,老大所在的工地出了安全事故。当场死了三个人,其中就有老大。据说老大是为了救一个民工而牺牲了自己[流泪]。老二听说后赶到医院,伤心的当场晕倒。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跟老三合计,怎么隐瞒乡里年迈的父母。

然后把侄子当自己孩子抚养。

去年,侄子考上重点大学,乡里年迈的父母不知道是有感于儿子们的孝心不去挑明。还是真的相信老二的话——老大到国外修房子去了。至今80多了还乐呵呵的活着。

村民们敬佩两兄弟的孝心,也都帮着隐瞒[祈祷]

如今,两兄弟都成了各自单位的领导,每年清明节回家,把家族祖坟修缮一新。

所以感觉让一个家族家兴旺起来的是团结和睦,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祈祷]


一叶草73


我父亲在世时,过新年时,每年必写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的两边。

忠厚传家久,

读书继世长。

这是我父亲处世为人的座右铭,也是我兄弟处世为人的必遵规则

父亲的熏陶,父亲的教诲,父亲的为人,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我兄弟三人,哥哥为人稍圆通一些,我和弟弟皆是忠厚诚实人。

我弟媳说,我弟大忠厚,说不了圆滑话,丁是丁,卬是卬,心中无也草。

我妻也说我,目清目秀,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说话头头是道,论知识,学得真不少,,不知事问你定知道,怎么心中没有弯:弯绕,行为处事忠厚相,老实样,根本不像个大学生!

因为我忠厚,朋友多,我做事,真牢靠,朋友托我事,我真诚相帮,我做事朋友会起上。

我忠厚,儿女皆忠厚,,办事实事求事,事业顺风顺水,兴旺发达,人丁也兴旺!,:

我弟弟也如此,父忠厚,儿女皆忠厚,也兴旺发达,,财丁兴旺。

忠厚人,说的忠厚话,了人的忠实事,不贪便宜,不发横财,凭自己辛勤劳动,创造财富,遵纪守法,一实得过时光,这样做,自然无枝节生,安安稳稳快乐过时光。

我有一个大堂侄,贪便宜,走近路,不义之财也要取,教出来的儿女不像,为私利,女儿离婚,儿子离婚,儿子三十多,游手好闲,图的生力饭,名声太不好,再娶妻难上难,无了继承人,人财咋兴旺?

父亲的好思想,代代传,家族定兴盛,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


江山毛春旺


一个家族的兴衰,看这个家族的奋斗精神,从父辈到子辈品德和毅力,韧劲都能看到家族兴衰,起落的影子。一个不屈不挠的家族,刚勇顽强跌倒了会爬起来,继续前行百折不挠就会义薄云天。

我的家族的创业史就是这样一部奋斗史。爸爸妈妈都是闯关东的山东后裔,小时候听奶奶说,爸爸16岁就扛起了家庭重担。当年在漂泊桦甸一代,为了换一点家用钱💰,在冬天赶着爬犁去集市卖粮,不小心扒犁掉到冰窟窿里,粮食都掉里面了,爸爸急了!他竟然跳到冰窟窿里捞粮食,一背一背把粮食扛了上来,把爬犁拖上岸,累的精疲力尽,一位老者看到这个少年非常怜惜就把爸爸让到他家里,帮忙烘干衣服,吃晚饭,第二天早上爸爸谢过老者,回家了。奶奶十分心疼,可是粮食没有卖出去。过了好多年解放了爸爸妈妈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虽然赚的钱不多,家里省吃俭用供了两个大学生,妈妈常说就是多困难,你们好好读书我一定会供你们上大学,我每每看到餐桌上仅有的一点点鱼肉妈妈不舍得吃就给我们,那时我很小,问妈妈你怎么不吃,妈妈告诉我她爱吃鱼头鱼尾和鱼刺,等我长大了才明白妈妈和爸爸是有多么的坚强。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我,经历不凡,看到家人一个个成长,大哥和我成为了画家,姐姐经商,二哥小弟两次出国,跌倒爬起,为了生存他们前赴后继,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后代都有自己人生的位置生活的很好,大家庭里没有一个孬种。


刘红英沈阳


一个家族的兴衰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具备三点,即有好的家训,好的家规(家法),和好的家风。

家训是什么?家训就是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用现在的话讲,家庭或家族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也就是家法,家规。

家风是在家训和家法,家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传统风尚,是一个家族的风气风格。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和家风。它是一道亮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文化,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其中最著名的有:

《颜氏家训》,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由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子推所著。

《包拯家训》其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后,不得葬在大墓地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

从今天的角度讲,就是家族中必须有一团正气。团结奋进的家风。勤俭持家和敢于担当的家风。这一切也必须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才能使家族长兴不衰。


万德传


曾国藩:一个家族是否会兴旺,只看家族孩子的这三件事就够了。第一件事,他们的孩子有没有早起;第二件事,读圣贤书;还有一件,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这几件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这些事情最是能见微知著,从这些小事上就能够看出一个家族的弟子是克己复礼,勤劳刻苦还是骄奢淫逸,荒淫无度。从而就能证明这个家族的发展趋势了。


这里是新桥小学


一个家族的兴盛往往靠的是创业者辛苦经营,努力奋斗。可为什么常常“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到第三代就腐化堕落了。第一代人大都历尽磨难,受过磨砺,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加上有某种天赋和运气,经过长期打拼,终于白手起家,开创了自己的“帝国”,并引领自己家族走向昌隆,且能泽佑数代。当代社会这种例子太多了,每一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几乎都是活教材,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天天都在上演。

古代例子也不少。以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例,他出身卑贱,历尽坎坷。由于偶然的原因,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经过16年的艰苦奋战,最后开创了大明王朝。一个苦孩子,能登上“大宝”,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慨叹。明朝的前几位皇帝还算争气,特别是永乐皇帝,更是大名赫赫。但有几个就太不堪,有痴迷于丹药的炼丹皇帝嘉靖帝,有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木匠皇帝明熹宗……有这些奇葩皇帝,大明还能维持近三百年,真是“难能可贵”。

听说朱元璋为了广散“枝叶”,让国家把皇族的人全部养起来,这些人什么正事都不用做,每天只知道提笼架鸟,横行市井,欺男霸女,祸害百姓。到明末时朱姓皇族总人数超过了一百万人,给明庭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每个封建王朝都有类似的经历,贵族仕宦也是如此,以《红楼梦》里贾家的没落史最为典型。贾家的祖宗是开国功臣,跟着主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有一次“太爷”(焦大语)负了重伤,是焦大冒着生命危险背着他逃了出来。所以懂得是非曲直的焦大就看不惯那些子孙的做派,没事就要骂上几句。确实,贾家的子孙们没几个干正事的,祖宗的那点福荫被他们透支光了。没落衰败就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作为一个家族,要想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就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后代,不要太“惯”着他们,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避免自己的孩子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要让他们变成顶风傲雪的苍松”,能独挡一面,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的延续家族的辉煌。实际上,现代很多企业家都很开明,为子女教育不吝投资,使自己辛苦开创的事业能得到很好的继承。


绿叶小杏


我觉得一个家族的兴衰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修身养德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二、敬爱孝顺

爱和孝顺的概念,按照真正的家庭教育观念来讲,子女不能说:“我爱父母。”子女应该说:“我要孝顺父母。”父母可以对子女说:“我爱我的子女。”因为爱是付出,只有父母为子女付出,子女不能说为父母付出。子女对父母只有接受和报恩!长辈对晚辈的付出叫做爱心,晚辈对长辈的接受叫做孝顺。

一个家族的发展壮大,跟他们家庭的孝顺非常有关

如果家庭不知道什么是孝顺的时候,这个家族就慢慢地衰败,甚至消失了。大家知不知道孝顺的奥秘?孝顺就是家庭的传承!自己过去对父母有多少分的孝顺,那么,现在我们的子女就会对我们有多少分的孝顺。如果过去我们亏了孝道,现在我们的子女也自然而然亏孝道了

对母亲亏孝道容易使身体有病,对父亲亏孝道容易导致智商有问题!这些生命的道理,你听得懂,生命就有希望;能做得到,就找到依靠。听不懂是无明,认为没有

道理是无知,无知无明就苦海无边。你无知,后代就一代不如一代;听明白又能做到,后代就一代超强一代。有孝顺传统的家庭,自然会兴旺发达。

孝顺就是知恩感恩!我们生命的全部分都是父母的,如果亏了孝道,生命就互相脱离了,就互相没有依靠了。

第三、多学习《道德经》及儒家思想,有正确的人生价观、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茶界漪涟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得创作者颠强时代

首先呢在我们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就是先辈们辛辛苦苦创业建立了自己得基业,他们都懂得生活得艰辛,创业得不容易。所以他们在创业成功得时候都会坚持自己以前得优良习惯,勤俭节约不会败坏自己得家业。而到了下面得一代,他们由于一出生就处在富裕得生活中,不知道生活得艰辛,开始败坏自己得家业,从而使自己得先辈们创下得基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而让自己得家族不断得兴盛下去,就必须有良好得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

第一呢做为家族得长辈要树立良好得形象,把自己得子女们要教育好,有自己得严格的家族规律,首先呢让下一代学会勤俭节约,不能让他们养成浪费得不良习惯,即使家族里有“金山银山”,也折腾不起任何的浪费,如果后代们骄奢淫逸,不懂得先辈们得艰辛,养成不良好得生活作风,这是家族走向没落的趋势,从而会加快家族的衰败。

第二呢要教育后代的子女们不断学习,优秀的文化能提高一个人得素养,改变自己得人生修为,有利于良好品质得形成,只有后代子女们个人品质提高了,家族才会长久得兴盛下去,世界上许多巨富得家族都会把自己的子女送往高等学府学习,只有正确的文化导向才能不断引领着家族在不断得壮大,才能长久兴盛下去。

第三呢我认为是最关键得一点,也是最重要得一点,要有自己家族严格得家规。像曾国藩正是给后代们确立了正确得家规,教育自己得子女们做人做事的基础,致使曾家得后辈们不断得人才辈出,家族没有衰落下去。

以上三点呢我认为是家族兴盛得主要依靠,当然这也属于我本人得一些拙见,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我是颠强时代,喜欢留个关注。







颠强时代


一个家族的兴衰决定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质量的好坏和受教育环境条件优劣。一个家族的“衰”可以是瞬间的事情,而“兴”是不会一蹴而就的。我个人认为兴衰主要与下面几方面有关:

优良有质的家风。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会直接决定家庭的氛围和礼节。当家族有孝亲明理、尊师重道、勤俭节约、宽容友善、乐善好施等这些优良家风时,整个家族包括后代都会以习之;家族的长辈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晚辈们也会耳濡目染,那么他们便拥有最基础的人格品德,为堂堂正正君子;

努力学习努力精进。这个时代一直在飞速发展,稍有松懈便会在强大竞争力面前与机会失之交臂,要保持马不停蹄地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来为自己做储备蓄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迎接挑战。

就比如拿我家来说,我小的时候,也就是1999年前后,当时我爷爷是做个体民营企业的,主要是经营窑厂制作砖瓦用具的,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去厂子里玩耍的时候,在我家上班的人都有二三十人,每天家里还要管三十多人吃饭,当时家里生意还不错。在2004年前后,人们对砖瓦的需求一直在递减,后来家里窑厂就关闭了,从那以后,窑厂再也没有动工过,于是家族工厂持续了10年之久就这样结束了生涯。现在自己也已过加冠又余,思考下这个事情,其实还是和与时俱进多努力多学习有很大的关系的。

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家族更加辉煌步步登高。所以培养下一代也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那就要说到家庭教育问题了,只有做父母的把家庭教育以身作则做好后,孩子们才能更加优秀,才能长大之后做栋梁之材家庭之柱。

综上所述,家族的兴衰问题上,物质条件只是基础,其实还是要看家族的“软实力”的强弱,增强家族“软实力”,家和万事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切便会蒸蒸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