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清 王翬《虞山楓林圖》

清 王翬《虞山楓林圖》

清 王翬 虞山楓林圖 軸 紙本設色 146.4x61.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鑑賞

《虞山楓林圖》是王翬應朋友顧湄之囑,繪家鄉虞山的秋景。此作仿照黃公望畫法,運用圓潤的中鋒筆法勾、皴、點、染,並施以輕淡而鮮麗的色彩,力追《秋山圖》之神韻。同時也較真實地刻畫了家鄉的勝景。

顧湄(約公元1653年前後在世)字伊人,號抱山,江蘇太倉人,顧夢麟養子。早通經義,十二歲作《為上者與民爭利論》,宿老異之,為陳瑚高弟,徐乾學延館於家。慎交、同聲社興,皆以得湄為重。值奏銷案被累,遂絕意進取,專力於詩古文。吳偉業嘗訪之,出嘆曰:“夢麟有子矣!”湄工詩,與黃與堅等稱“婁東十子”。曾應徐乾學聘,助之校刊《通志堂經解》。收藏過《宣和畫譜》。另有詩文集名《水鄉集》。

清 王翬《虞山楓林圖》


虞山在王翬的家鄉,他朝夕於斯,探奇領幽,得其勝趣,虞山的各處美景便成了他畫作中的重要題材。在這幅為友人顧湄繪製的《虞山楓林圖》中,王翬以高遠法構圖,秀峰疊現,碧樹層出,蒼翠凌天,煙嵐瀰漫,曲徑依山勢蜿蜒而下,小橋斜銜溪水兩岸,村居散落水畔林內,火紅的楓葉隱現於青松碧柏之間,正是一派虞山初冬的醉人佳景。整幅圖畫雄美中見雅緻,嚴謹而又不失生動,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筆秀潤,設色明麗,堪為佳構。

清 王翬《虞山楓林圖》


  清初“四王”雖均以仿古著稱,但其中又有分別。王時敏、王鑑、王原祁是宗法黃公望為主,兼及旁人,王翬則有所不同。學畫之初,他也對黃公望用功最勤,自從拜王鑑、王時敏為師後,他廣覽古畫佳品,銳意臨仿,“凡唐宋元明諸家無不摹仿逼古”,“筆墨神韻一一獨真”,終集眾家之大成,融匯貫通,風貌自成。王翬早期(40歲以前)的創作並非一味沉浸於模仿前人的圖畫,他對實景的寫生是比較注重的。他曾遍遊大江南北,徜徉在名山大川之中,包攬秀麗山色,有諸多寫生之作。《虞山楓林圖》是王翬早期以臨仿為主時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繪家鄉美景的寫生精品,山水法取黃公望筆意,略作變化,有平淡天真之趣。以古人筆法,寫眼前勝景,格調明快生動,形神必備,獨具自然天趣,正是王翬迥於其他“三王”之處。

清 王翬《虞山楓林圖》


  畫上有王翬行書自題:“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長見過虞山看楓葉,枉駕荒齋,述勝遊之樂,臨行並囑餘圖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時長至後三日也。虞山弟王翬。”下鈐“王翬之印”。戊申為康熙七年(1668年),王翬時年37歲。其右為吳偉業行書題七絕一首:“初冬景物未蕭條,紅葉青山色尚嬌。一幅天然圖畫裡,維摩僧寺破山樵。戊申嘉平為伊人社長題畫。吳偉業。”下鈐“吳偉業”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另有鑑賞印三方:“致遠堂珍賞”、“鶴舟所藏”、“紫雪山房鑑藏書畫印”。

作品資料

王翬(1632-1717),子石谷,號耕煙散人,清暉主人等,江蘇常熟人。幼即嗜畫,年二十師事王鑑,復經王鑑引薦,師王時敏。王時敏盡出家藏,與之臨摹,相與參究,他的摹古能力在清六家中首屈一指。除擅長山水之外,偶亦畫花鳥竹石。王翬在藝術實踐中能排除門戶之見,綜合南北之長,汲取諸家技法,冶為一爐,形成自家風格。他的作品章法變化多,墨筆和青綠皆精,山石樹法清潤秀雅,風格清逸秀麗。王翬60歲時奉康熙帝詔赴京師,任繪製《康熙南巡圖》主筆。歷經六年,完成了12卷總長達半華里的歷史鉅作。康熙帝賜“山水清暉”四字。遂自號“清暉主人”。 從此“聲名震海內”,追隨者 甚眾,為“虞山派”之開山祖,有“畫聖”之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