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關於直播的話題最近行業裡一直沒有停歇過,儘管不乏有成功的案例,但其實大部分收效甚微。

做直播的目的是什麼?直播成功只是歸功於主播嗎?疫情結束之後,還要不要做直播?

銳裘認為,不論是雙微、還是直播,都是媒介形式,真正核心在於如何持續有效地與消費者溝通,進而為用戶創造價值。


從個體說起:在千萬個直播間突出重圍的導購與教練


<strong>這些導購也能做“主播”

最近在商業地產行業的直播案例中,銀泰的百貨“雲櫃姐”表現出彩。

銀泰在疫情期間聯合淘寶發起了“導購在家直播”的項目,雅詩蘭黛、蘭蔻、悅木之源、科顏氏等50多家品牌的導購,變身“雲櫃姐”開始線上賣貨。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直播的效果如何?據網易旗下自媒體《商業之家》相關報道,7場櫃姐直播中,儘管主播粉量均在500人以下,但實際的銷售業績十分驚人。表現最好的在3小時內售出了213件商品,銷售額達13.86萬元;最不搶眼的業績,也有10件商品售出。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數據統計:商業之家

目前,銀泰百貨下已有1000名導購完成了主播註冊,平均一名導購直播三小時服務的人數相當於平日線下6個月服務的客流。

<strong>在直播間授課的教練

在隔離初期,很多企業還沒反應過來時,超級猩猩就開啟了教練直播計劃。在Yi直播平臺上一經播出,最高在線人次達7萬人次。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之後,各路團課教練紛紛上線開直播。以我身邊朋友為例,平時習慣了去舞蹈教室上課,宅家期間也能隨教練在直播裡打卡練舞。

一位在上海Caster學舞蹈的朋友告訴我,在隔離期間,她的舞蹈教練十分勤奮,每週二、四、六晚八點準時在Yi直播開課,老師教學非常細緻,儘管每次觀看人數不多,但粉絲粘性卻相當好。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朋友補充說,雖然線上直播並無收入,但通過直播持續營業的教練,在結束後,他們的課一定會比不營業的教練更受歡迎。

看了上兩個例子,你可能會覺得,看起來一線銷售員、健身教練都能順利成功完成“角色切換”。但實際上,這些例子可以代表全部嗎?他們在直播間的成功,除了個人能力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嗎?


個人能力很重要,“幕後推手”做了什麼才是關鍵


事實上,只要多看一些案例就會知道,並不是所有導購、教練都能迅速在直播間“上崗”。背後和他們所在的企業體制有關。

超級猩猩的每個教練似乎自帶“主播”體質:會活躍氣氛、不怯場、能與學員互動,這要歸功於品牌的“超猩學院”對教練的培訓原則。再往後,是這家公司擁有深厚的互聯網屬性,注重社群經營,才能讓每個教練都能迅速適應“線上授課”。另外,與1:1私教相比,團課和直播場景更相似。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導購與主播賣貨邏輯大相徑庭。

看起來都是賣貨,但背後的邏輯差別很大,前者可以與消費者直接接觸,而主播是對著手機,是看不到人的。

在一個資深導購的職業生涯中,她積累了近千種不同顧客的服務樣本。在面對一個新顧客時,她腦中已經可以自動產生銷售的解決方案;但她轉做主播時,眼前並不會有顧客,那上文這套銷售方法也許就會出現短期失靈。

上文提到的銀泰導購,之所以賣貨效果不錯,是銀泰在2019年就啟動了“雲導購”計劃,在摸索了半年之後,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另外,百貨的屬性決定了其整合能力比購物中心強更多。

而李佳琦的故事則更被人們熟知,他能從歐萊雅的櫃檯走到線上,源於公司早年推出的“BA網紅化”計劃。要知道,歐萊雅是一家擁有“美妝學院”,產學研為一體的公司。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歐萊雅2018年的BA網紅選拔賽,時任公司明星彩妝培訓師的李佳琦也是比賽評委

一個常年在線下工作的個體,在短期內迅速完成“角色轉變”,成為主播,個人能力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是這些個體所在的企業僱主,其敏銳的策略和搭建的經營體系。


直播之上:不只促銷,而是整合營銷


市場人應該會聽過這句話:市場營銷是沒有天花板的,但生意本質不會變。

什麼意思?就是說新技術、新模式的產生都會擴大營銷的玩法形式,隨時擁抱變化,但同時又要回歸商業本質深度思考。

最近十分吸引我的一個商場直播案例,來自北京的中糧·祥雲小鎮。和大部分商場直播不同,祥雲小鎮選擇與旗下一家餐飲品牌合作,做了一場“牛排大廚”的直播。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為什麼選擇“牛排直播”而不是普通產品導購直播?這是很好奇的地方。項目同事介紹說,考慮到項目是社區mall定位,大部分核心用戶就住在周邊——那些注重生活品質的順義居民。

同事還向我介紹了整場活動的邏輯:

前期宣傳:建立社群,大部分來自會員與項目周邊居民;

活動執行:直播1小時,大廚做牛排20分鐘,剩餘時間都是互動討論;

在線銷售:觀察社群討論,銷售持續發生轉化;

二次傳播:視頻剪輯、長圖片等,在官方小紅書、微博、朋友圈發佈。

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直播效果比你的更好?

最後,同事還分享了內部十分詳細的覆盤文件,大到直播對於之後項目市場營銷計劃的植入,細到活動執行中不滿意的細節,均記錄在案。

如果我們用回顧的視角看待這場活動,其實也不過是一場普通的社群活動而已。但它出彩的地方,在於將直播作為形式,深度思考了商場如何將自身、商戶、核心用戶,用直播方式來進行串聯,做出一場整合式的營銷,從而為三方提供價值。

市場營銷的本質就在此,用不同形式為消費者創造、提供價值。這才是品牌最應該擁有的“能力”。


小結一下


在疫情中,大部分企業都能想到“數字化”轉型,這得益於歷經幾年“新零售”的教育。但直播、社群電商等模式,大部分實體品牌在此之前並未參與,很多是因為疫情的倒逼而倉促入局。

我特別想補充說明兩件事:

一、基本功的重要性。一些成功案例,如導購、教練、老師等能在“直播間”獲得成功,除了個人能力出眾外,背後是其所在企業的推動不容忽視,他們也許已積累了獨有的“線上”思維模式,並深入到平日的經營。

、隨時與用戶溝通。直播一定是趨勢,但同時它也只是一個工具。市場營銷人需要擁抱新事物,將好工具化為己用,在任何時候,都能有一條與用戶保持溝通的路徑,並隨時準備為他們創造、傳遞價值。

“閒時磨刀,忙時砍柴”,這句話也許適用於所有品牌,也適用於每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