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滿清入關是撿漏還是歷史必然?

白宮裡的黑色少女


其實在小編的眼裡不存在什麼撿漏還是不撿漏的,雖然我也討厭清朝,尤其是晚晴,而對於清朝說他是撿漏那真是抹黑了,清朝入住中原其實在小編眼裡就是歷史必然,天意所歸。這其實就是天意的安排,無論你信不信,這是小編的心裡話,首先咱們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明朝晚年已經爛透了,百姓已經對明政府不在信任,雖然崇禎是一個好皇帝,但是那又怎麼樣呢?他一個人是救不了明朝的,對於國家來說其實是很講究國運的,明朝的國運已經到頭了,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明朝貪汙無數,各地自然災害,官員不管老百姓死活,各地糧食收成大減,百姓根本連飯都吃不上,所以各地農民起義不斷,而李自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本來是李自成得天下的,可是他缺少當時的政治眼光,攻進北京以後,居然飄了,曾經答應百姓的承諾全都煙消雲散,而且也搞起姦淫擄掠來,尤其是李自成手下劉宗敏霸佔陳圓圓之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但是清朝卻並沒有向李自成他們殺燒搶掠,往後的屠殺是往後,這個千萬別混淆,開始沿用努爾哈赤時期提倡的“滿漢一家”招撫明朝遺老和有影響力的人物,好生照料北人(北方漢人)由於清廷的這一系列操作,瞬間就平定北方,天下歸心,並不是因為北方人懦弱,而是因為常年戰亂折騰不起,誰來當皇帝不是來,只想過好日子,相對來說,清廷是順承了民意的。
而且,滿清的天下其實是漢人打下來的,這點大家都是知道的,首先就是天意問題,大明失去了民意,尤其是吳三桂他們為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滿清也提出“以漢制漢”的方針,更是讓中原百姓順從清廷,唯獨一點的就是滿清的“剃髮易服”引來了漢人的激烈反抗,並不是因為明朝的毀滅而反抗,而是因為老祖宗而反抗,漢人幾千年來沒斷髮,結果滿清來了,要改發,所以當時不少人接受不了,引發了大量的衝突,不過總體上來看,清廷入住中原的確是歷史必然。


鵬正


百分百撿漏。撿了小冰河時期的漏,撿了李自成的漏。

是不是會有人反駁撿漏的說法?那我就來一一駁之。

一、駁“朝政腐敗”論

明朝的確亡於黨爭,史家有言:“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以後勵精圖治,先除黨爭之首魏忠賢,再加強中央集權,明朝儼然已經一幅中興之相。但前朝的積弊實在太深,崇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形勢,光武中興用了多久?三十多年,崇禎執政了多久?滿打滿算十幾年,而且執政期間李自成、張獻忠一直在製造麻煩。



二、駁“錯殺忠臣”論

一個袁崇煥能不能扭轉遼東戰局?不能。一個人可以左右一場戰役,但不能扭轉整場戰局,真正扭轉戰局的是整個國家的總體實力。只能說沒有袁崇煥會贏得更艱難,但話說回來,難道就沒有另一個袁崇煥甚至是戚繼光嗎?不要站在現在的角度去評判當時的決策,崇禎選擇處死袁崇煥也是一種最穩妥的方式,他遠在北京根本無法核實前線的情況,況且當時內有奸臣進言,外有後金反間計,一個皇帝面對這種情況能怎麼辦?假如袁崇煥真的反叛,那明朝就真的滅國在即了,所以即使寧可錯殺一千,崇禎也不能對這種風險聽之任之。殺了袁崇煥,只要上天能給他時間,他還能重整旗鼓和多爾袞一較高下。



三、駁“八旗勝於明軍”論

這種就更無語需反駁了。整個明清交戰史,雙方本身就互有勝負,而且明軍兩線作戰,左右支絀還能抵八旗軍於關外,請問誰更強?

四、最後從正向分析一下為什麼滿清入關是撿漏

崇禎之前,大明和滿清已經對峙幾十年,雙方大戰幾十場你來我往,實力相差無幾。這一點有點像美蘇爭霸,而蘇聯最後是怎麼失敗的?是被軍備競賽的牽制下,被國內一批親美派滅亡的。

大明也類似,崇禎面對北方的女真只能不斷加大軍事上的投入,而龐大的軍費開支來自賦稅,來自百姓。可不幸的是,明末的小冰河時期讓旱災、蝗災、鼠疫橫行,糧食減產,十室九空,百姓根本承擔不了這些賦稅,人心思變,內部暗流洶湧。但滿清卻在八旗制度形成的血緣關係網下維持著內部的團結和對大明的軍事壓力。

增軍費則百姓苦,減賦稅則國家危,崇禎面對的是一個死局。

面對這個死局,就像前兩條所說的,崇禎需要時間解決朝內的問題,大明需要時間消化天災人禍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崇禎會重新獲得與多爾袞爭雄的資本。所以解開這個死局的關鍵就是時間,而獲得時間的關鍵是大明內部能保持總體的穩定。

到底能不能獲得穩定?崇禎選擇相信他的子民,他認為處在江湖之遠的人們能和廟堂之上的他一起共渡難關,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一批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覺得一切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朱家人,所以明朝亂了。


可怕的是,這種亂並不是單純的民眾對一個家族的鬥爭,而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國家內鬥,這下問題就大了。兩方斗的你死我活之際,滿清插手了,以“為漢人報君父之仇”的名義,拉攏明朝北方的漢人官僚地主,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隊伍趕出了北京。

而崇禎,如果他能稍微彎下膝蓋跑到南京,繼續指揮南明軍隊,南明軍隊也就不會因為缺乏統一指揮而迅速敗亡。可惜了,他是朱家子孫,朱家人有幾個肯彎腰屈膝的?他選擇煤山自縊,一方面是堅守朱家人的氣節,另一方面也是對老天不公、子民不爭的絕望。

所以說滿清入關就是撿漏,撿了大明內鬥的漏,撿了天災的漏,撿了崇禎自縊的漏。

如有異議,歡迎來辯。


江湖小生


滿清入關是必然

站在風口浪尖上,豬都能飛起來。

更何況滿清八旗子弟是驍勇善戰的北方人。明朝末年朝廷貪腐嚴重,皇帝養著一大幫吃皇糧的蛀蟲,將大明王朝啃地到處是洞。再加上各地鬧饑荒,百姓窮途末路,群雄揭竿起義,明朝就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最多就剩下回光返照的短暫時光。

一個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崇禎年間明朝窮的連軍隊的糧餉都發不起,食君之祿、為君解憂,糧餉都拿不到又有誰會替皇帝賣命呢?於是明朝的部隊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偶爾抓兩股不成氣候的反賊上報朝廷,表示自己對皇帝最後的尊重。

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吳三桂的邊防軍了,然而崇禎皇帝並沒有活到吳三桂進京救駕的那一天,明朝的最後一道防線一吹即破。

李自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闖王李自成雖然一路打到北京城,殺了崇禎皇帝。但說到底這幫人都是農民以及流寇出身,大字都不識幾個,到了北京城依舊照照搬種田時的小農思想。而且部隊素質極差,就跟一時得志的土匪一樣,進了城燒殺搶掠無所不作。

結果一不小心把吳三桂的老家給抄了,於是吳三桂一怒之下就投靠了清軍,軍事素質過硬的清軍和邊防軍把李自成的雜牌軍打的找不著北。

滿清入關,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關注人字拖,這個冬天不得jio氣


賣橘子的人字拖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滅亡。李自成攻陷北京不久,吳三桂投降清軍,放滿清八旗過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而南下佔領全國。

確實滿清入關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李自成入北京後展現出雄才大略,如果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軍確實很難入關,如果多爾袞稍有猶豫那滿清將難以入關。

但是滿清入關的偶然中又帶有一定的必然,這個必然來自於明朝的不得人心,崇禎被圍後起兵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願意出城與李自成文官都沒有,明朝不但失去了底層百姓的支持也失去了官僚集團的信任。李自成不是朱元璋他對起義軍的控制遠沒有朱元璋強,這就造成了起義軍進入北京後燒殺搶掠有一定必然性。





滄海一粟7528


我認為滿清入關是撿漏是偶然事件,運氣佔主要因數,本身實力為次要因數。

明朝末年的時候,小冰河氣候的出現,糧食減產,加上地主階級藉機兼併土地,底層的百姓已經是民不聊生,於是暴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其中較出名的就是高迎祥和張獻忠等人,高迎祥戰死之後,李自成接替了他的位置,自稱“闖王”,張獻忠則稱“八大王”,分別建立了大順與大西政權。

李自成由南向北恢師京城,因為李自成扣押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惹得吳三桂拒不稱臣,李自成大怒,率軍討伐。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農民軍與明軍打的難解難分,滿清的多爾袞確實抓住了時機,利用吳三桂借兵的要求大舉入關,然後再脅迫投降投降的漢軍攻打李自成等人。佔領北京城,福臨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是為順治。

後世史學家有分析說,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而滿清的入關則是極偶然的,正常情況下清朝建立的概率非常之小。

首先要從國力上來說,當然逐鹿天下的勢力主要有大明朝廷崇禎皇帝朱由檢、大順皇帝李自成、大西政權皇帝張獻忠、蒙古林丹汗、後金皇帝黃臺吉(皇太極)等等。

其中還是以崇禎的勢力最大,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是崇禎一心要跑,學趙構來個建炎南渡,未必不能劃江而治。

滿清人口少,綜合實力低。能入關進而統治全國,靠的是明軍內鬥,無法全身心的與滿清作戰。一部分原因是滿清強悍的戰鬥力和蒙古偽軍及反叛漢人的支持。

如果當時李自成能明智一點,如果當時吳三桂能深明大義一點,如果崇禎能夠派皇子南狩南京繼續鬥爭,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滿清入關不是歷史必然,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不得不說運氣太好了。歷史沒有如果,就是那麼千百分之一概率的機會,讓滿清抓住了。


歷史的天空234


是撿漏還是必然,我們先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明末清初,西北大旱,還有瘟疫的爆發,貴族階級和底層農民的矛盾突出,造成大明朝國內暴亂四起,顧此失彼,越是鎮壓,越需要錢,需要錢就要增加農民的賦稅,農民起義越多這樣的惡性循環,在一個說崇禎的性格是一方面有點剛愎自用,沒有給前線將領太多的自由指揮權,將領也是畏手畏腳的,但是當時部隊的裝備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戰鬥力還是比較高的,幾次把李自成打成光桿司令,沒有徹底的斬草除根。

個人認為殺魏忠賢殺的太早了,雖然說剛上臺需要顯示自己的權威和平下民憤,但是在沒有替代的人物出現的時候是可以緩一緩的,有時候好多事情皇帝不好出面辦的事情和一些話,這個時候這些人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魏忠賢位高權重但是在東北抵禦滿人的事情上還是比較給力的,那些邊關部隊錢糧人員裝備給的充足,當時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就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宦官魏忠賢籌措軍費,也是一流的,他自己也清楚如果大明敗了,自己什麼都不是了,必定死的很難堪,所以全力以赴的!

話又說回來如果崇禎當時同意努爾哈赤的條件,割讓土地,學習宋朝攘外必須按內的政策,等內部事件解決了,再收復失地也許還會有一線希望的,要不也不會有以後隊明朝的評價,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陪款,不納貢,不和親,給清朝對比一下真是天壤之別,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每天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反而越來越亂,每件事情都事必躬親的,反而不好,個人的專業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可能也是一個王超的氣數盡了,他的前任們把國家都給禍害的不輕了,所以說崇禎是個悲情的帝王,臨死的時候除了把皇子們送出去,皇后嬪妃女兒們全都殺死了,最後一個老太監陪著上了煤山,死前說的一些話還是讓後人們比較佩服的,朕登極十七年,致敵人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碼字不容易,感覺可以給個贊




歷史的小木匠


明朝失去遼東後,基本精銳全失,火器對比也已失去優勢,在軍事上已無優勢可言,明末中國多事,暗潮湧動,當時的大背景是什麼: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女真脫離中央政府,連日本人也想打到京城做皇帝,幾支力量最強大的就是女真。為什麼這麼說呢?東北本來是明朝的有效管轄之地,那裡有都護府為證,關外不安寧,都護府被努爾哈赤奪了去,明政府遂發兵討繳,然而腐朽的明王朝搞得內部紛亂不堪。

  隨後滿族形成,打敗蒙古各部,並聯合蒙古攻陷朝鮮,注意此時的朝鮮乃較正宗的中國文化,李時珍等等著作的書籍在此地都有流行,誰都知道藏滿蒙三族在滿清時期是合流,滿族在明朝還是女真時,為明內部問題,連蒙古其實也屬於內部問題,明朝勢微後,整個國內情況都很混亂,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每年面見皇帝都會關注沿途的駐兵情況,記下戰略地形,這種蓄謀的造反與其他農民戰爭完全不同

  偶然性是說不通的,偶然事件不是沒有,但大體是按照部署進行的,這必須歸罪於明朝政府的腐朽政治,四地出現政治危機:陝西出現大面積饑荒,四川出現大面積饑荒,東北出現滿人自立,中央出現皇帝猜忌能臣,四處危機足以使得明朝滅亡,力量最強者恰恰是自立的滿族。實際上,滿族的自立也是明政府的原因。政治的昏聵使得產生了許多先進思想的明朝必然地走向了崩潰。

  努爾哈赤發“七大恨”反明時,李自成才多大歲數?明軍最強悍的精銳都損失在哪兒?明的名將如劉鋌、杜松、李成柏、祖大壽、滿桂、趙率教、洪成疇、孫承宗,都死於或敗於誰?李自成可曾取得過像薩爾滸與松山那樣一次大部殲滅明軍十幾萬人的野戰勝利?李自成進軍北京的路上可曾遇到過明軍的大規模阻擊?有過什麼像樣的戰役?那時明軍的主力都在哪兒?再看看“遼餉”使明財政破產的史實,明亡於李自成之說難道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話嗎?薩爾滸,大淩河,松山,後金及清在吳三桂獻山海關前的四次入關大肆劫掠,如入無人之境,明軍只有跟在後面“尾隨的”份兒,“未敢一戰”,次次都“偶然”?

瞧瞧李自成手下的那幾塊大料的所做所為,如牛金星、劉宗敏之輩,他們哪點有胸懷天下的胸襟?反觀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多爾袞的後金及清的最高統治者的胸襟及雄才大略,再看看額亦都、費英東、安非揚古、何舍理這些為人臣者的忠勇,再看看濟爾哈朗、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這些宗室親王們的孔武善戰,英姿勃發的氣慨,花該落誰家不是一目瞭然嗎?

  看看皇太極對祖大壽這個曾“降而復叛”,也曾給清軍帶來重大軍員傷亡的人的態度,再看看李自成對李過這個其陣營中唯一算是個明白人的態度,孰優孰劣不是一目瞭然嗎?再拿清對範文呈、洪成疇、孔有德、吳三桂們這些“異族”能人們的態度,對比一下明對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這些“本族人”的態度,誰是“擇能而用”,誰是“賢妒能”,難道不是清清楚楚的嗎?

  明朝的滅亡是咎由自取,主要是內因起作用,所以是必然的;而這個必然滅亡的王朝內產生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無論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在明末那個亂世上,清都更具有帝王之相,這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所以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而非偶然!


滿山紅遍


清軍入關是用實力說話,有實力最終成功了,這就成了歷史的必然了。

努爾哈赤

女真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明朝時期屬於奴兒干都司管轄。從1616年開始,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建立了後金,成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1619年,女真在薩爾滸大戰中擊敗了遼東的明軍,奪去了大片的城池。後來統一了東北,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地方政權。

李自成

這個時候明朝已經走進歷史的死衚衕,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明王朝風雨飄搖。後金和明朝就是一個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和一個耄耋老人的對抗。

當時華夏大地上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政權,也有後金政權。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明朝事實上已經被滅亡了。但是李自成農民軍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人多勢眾而已,有勇無謀。

清軍八旗兵

但是清朝不一樣,這是一個政權的創業階段,機構健全,分工協作,八旗兵英勇無比,再加上清朝招降了很多明朝將領、文臣,更加如虎添翼。

歷史就是強者說了算。

1644年,李自成和清軍在山海關大戰,由於吳三桂的放水,清軍戰勝了李自成,順利入關,從瀋陽遷都北京,從地方政權變成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李自成則退守陝西。

吳三桂

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吳三桂的放水,清軍最後還是可以入關的,只是會晚幾年。


地球詩詞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提得好。滿清入關到底是撿漏還是歷史的必然?核心就是明亡的原因。

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我更願意相信,滿清入關是滿清撿了漏,而不是亡於滿清。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奇特的朝代。因為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在消亡的時候,都是充滿了一種死氣沉沉,殘弱不堪,任人宰割,充滿屈辱。而明末不一樣,皇帝勵精圖治,起早貪黑,不妥協,不恢心。誕生了一支又一隻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和一大批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熠熠光輝的戰將。孫承宗、袁崇煥,熊廷弼,洪承疇,曹文蛟,孫傳庭,盧象升……太多了,說不完。

雖然皇太極、多爾袞、努爾哈赤、多鐸、莽古爾泰,也是一代梟雄,但是在那個時代,大明王朝隨便派上哪一個將領,都足以把哪個揮舞著長長的彎刀,披著厚厚的鎧甲,從白山黑水之間,呼嘯而來的後金軍隊,死死地擋在山海關外。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也死於寧遠城紅衣大炮的轟擊。明朝軍事防線從錦州城,前出到今天的大淩河一線。從軍事上講,後金軍事實力不敵明未軍隊。

我們說大明王朝是一個很奇特的王朝,第二個原因就是這個王朝不象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一樣,統治階級橫徵暴斂,(儘管祟禎皇帝窮得衣服都要打補丁)人民離心離德。明朝未年擁有不屈不撓的民眾,人民眷戀這個王朝。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之時,還派人與崇禎和談,希望做一個西北王,並願意幫祟禎鎮壓義軍,抵制滿清。只可惜明末朝庭,心氣太高,不死不休。

滿清入關以後,執行留髮不留頭的民族恐怖政策,揚州七月,嘉定三屠,血流成河也沒能使民眾屈服。直到康熙年間,才基本消滅明未勢力。而反清復明,一直伴隨著整個滿清朝代,以至於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他們的革命理想還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我們說大明王朝是一個很奇特的王朝,第三個原因就是大明王朝未期,軍隊的武器也是相當的先進,雖然歷史上明朝也同樣閉關鎖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但明朝的科技特別是軍事科技其實是相當的牛逼。他們不但擁有火力驚人的紅衣大炮,火銃在軍隊中廣泛使用,甚至還有能連發的三眼火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今天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去看看,還陳列有明朝的三眼火銃。直到清朝末年,清軍的火力也未畢能達得到明未。

所以從軍事實力上講後,後金軍隊根本就不是明未大明王朝軍隊的對手。假如崇禎皇帝充分的信任前方將士,文臣武將同心協力,滿清軍隊還能打進山海關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今天到個瀋陽,可能還要辦個簽證。

可惜的是,崇禎皇帝雖然勵精圖治,但是生性多疑,冷血寡恩,朝堂黨爭不斷,把能打仗能幹活的人都殺了個精光。朝堂之上,盡是噴子憤青。

當然亂世需要殺伐果斷。歷史上劉邦,曹操,朱元璋,殺得還少嗎?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沒有滿清入關,難道明未將領就不會變成擁兵一方,變換城頭大王旗的軍閥?中華大地上亂世需要梟雄,但亂世更需要奸雄。你得有人跟你幹活呀。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正式終結。但就是在這個時候,滿清軍隊仍然被明未大將吳三桂死死地擋在山海關之外。只是後來,吳三桂目睹了李自成大軍的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李自成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走投無路,不得已而降清。

假使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能夠表現出那麼一丁點兒新王朝的氣概,拿出實實在在的誠意去招降吳三桂,吳三桂不歸順滿清,請問滿清還能順利的入關嗎?這難道不是滿撿漏?

說天要亡大明王朝,一點也不為過。正當大明王朝內憂外患的時候,明後期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旱災,蝗蟲,瘟疫不斷,人民飢寒交迫。中華大地上餓殍滿地,流民盜賊蜂起。而大明王朝,一方面要跟殘暴強悍的後金軍隊作戰,一方面還要跟四方飢腸轆轆的農民起義軍作戰。大明軍隊拆東牆補西牆,按下葫蘆浮上了瓢。這難道不是讓滿清撿漏嗎?

李自成畢竟是一個農民,自身缺乏格局和雄才大略,也缺乏建立新王朝的團隊和能臣謀士。他沒有漢高祖劉邦的陳平,張良,也沒有朱元璋的劉伯溫,徐達。在大明王朝大廈將傾之時,卻偏偏讓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而螳螂捕蟬,黃雀卻在後。

這一點,郭沫若老先生的大作《甲申三百年祭》說得很清楚。

後世的歷史學家對明朝的滅亡給出了很多答案,從不同的緯度去解讀這樣一個朝代,有人說明亡於萬曆,有人說明亡於黨爭。這都是為崇禎皇帝洗白。真正的原因還是崇禎皇帝本身並非中興雄主。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明亡於祟禎。滿清入關,是滿清撿漏了


靈通玉石


滿清入關是歷史必然,不存在撿漏。明末時,天下已是千瘡百孔,百姓水深火熱,各地藩王擁兵自重。李自成帶60萬大軍殺入北京,推翻政權。天下大亂。剛好又碰上溫疫,軍民死傷無數,早已失去抵抗能力。同時滿清早就覬覦中原多年,所以趁此打入中原。國家亡破,必先內部腐朽,外部才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