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最後一課》知識詳解


(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最後一課》知識詳解

梳理運用

作者與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徵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知識積累

1.宛轉:同“婉轉”,(說話)溫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聲、鳥鳴聲等)抑揚動聽。

2.普魯士:18世紀德意志境內一個最強的軍事專制的國家。它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法國,最後統一了德意志。

3.操練:以隊列形式學習和練習軍事或體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徵發:政府向人們徵調人力或財物。

5.佈告:(機關、團體)張貼出來告知群眾的文件。

6.喧鬧:喧譁熱鬧。

7.捂(wǔ):遮蓋住或封閉起來。

8.戒尺:舊時教師對學生實施體罰時所用的木板。

9.踱(duó)來踱去:來回慢步行走。

10.縱(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學:教育行政機關負責視察、監督學校工作的人員。

12.詫(chà)異:覺得十分奇怪。

13.乾脆:直截了當;爽快。

14.祈禱(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願望的一種儀式。

15.哽(gěng):聲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挾(xié)  18.郝叟(hǎosǒu)  19.懊(ào)悔 

20.懲(chéng)罰  21.糊塗(hútu) 22.鑰匙(yàoshi) 23.強迫(qiǎngpò)


  24.膝(xī)頭   25.賺(zhuàn)錢


考題例析

1.(2015·湖北武漢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傾聽使人________,你將不再囿於一己的狹隘;傾聽使人________,你將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傾聽使人________,你會知道孤獨和苦難並非只蒞臨你的屋簷;傾聽使人________,你會覺察此時此刻有多少大腦飛速運轉,有多少巧手翻飛不息。

A.謙虛 安寧 警醒 豐富 B.豐富 謙虛 安寧 警醒

C.警醒 豐富 謙虛 安寧 D.安寧 警醒 豐富 謙虛

2.(2015·北京中考)

下面兩個語段都出自法國總價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語段(一)中的畫線語句,是從說“佈告牌傳出壞消息”轉換到說“‘我’上學的情形”;語段(二)中的畫線語句,是用“最明白,最精確”解釋“最美的語言”。根據各自語境,在【甲】【乙】處分別填寫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

語段(一)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佈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徵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甲】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裡思量:“又出了什麼事啦?”

語段(二)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乙】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A.【甲】破折號 【乙】破折號 B.【甲】逗號 【乙】句號

C.【甲】破折號 【乙】句號 D.【甲】逗號 【乙】破折號

解析: 1. 本題考查詞語的運用。閱讀這段話可知,所填的詞語應與後面的內容相對應。“狹隘”對應“豐富”;“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對應“謙虛”;“知道孤獨和苦難並非只蒞臨你的屋簷”對應“安寧”;“大腦飛速運轉”“巧手翻飛不息”對應“警醒”。本題選B。

2.考查破折號的用法,甲處破折號表示轉換話題;乙處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答案正在題幹中,需要認真審題,需要考生明白破折號的用法。本題選A。

課文講解

理解主旨

這篇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理清結構

(每日一課)七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最後一課》知識詳解


寫作特色

1.巧妙的敘述視角。

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品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他帶著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使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2.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

小說精心運用了大量描寫,表現人們在最後一課上的種種反應,其中著墨最重的是韓麥爾先生。

例如細節描寫。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如屋頂上鴿子的咕咕低叫,韓麥爾先生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都十分耐人尋味。還有作品中前後兩次出現的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裡飛進的幾隻金甲蟲,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似信手拈來,卻起到了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重要作用。

又如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觀察、描寫韓麥爾先生這一形象的。由於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只能藉助外貌、語言、行動描寫來表現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徵。作品首先寫出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韓麥爾先生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卻非常溫和,而且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讓小弗郎士大感詫異。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的祖國做最後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保持著自己的鎮定,維持著自己的形象,這是多麼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就像一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平時是一位嚴厲的老師,關鍵時候表現出莊重、無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心靈深刻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塑造的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這一形象,起初模糊,繼而清晰,最後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內心的激情!

把握重點

1.小說《最後一課》的主人公是誰?

我們要看誰是小說的主人公,就要看誰最能體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表現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小說在這兩個人物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為、語言中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如果說本文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那麼對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描寫共同構成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所以說小弗郎士與韓麥爾先生都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

2.作者採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運用第一人稱有利於進行細膩的心理描寫,課文真切地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的波瀾起伏。“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就是小弗郎士情感的變化。這一情感變化,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的作用主要有兩點: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作者寫了小弗郎士的逃學、上學經過。通過他的行蹤,寫到了幾個相互關聯卻彼此分離的場面: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場,鎮公所的佈告牌,小鎮裡的學校。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這些場面就很難有機地組織為一篇作品。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祖國,還將失去自己使用母語的權利。這樣慘痛的情感該如何表達?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一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有著極其強烈的對比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震撼心靈的作用。

3.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先生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是讓他們都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情感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4.小說的情節是怎樣安排組織的?

小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

從縱向看,作者以一個孩子上學逃學的小事把一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

從橫向看,教室是一個串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一時間匯聚到了同一個地點。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裡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

5.文中哪些地方用到對比?這些對比有什麼作用?

課文中運用了一系列的對比,如上學路上明快的景色與教室裡凝重的氣氛、往日的喧鬧與今天的安靜、韓麥爾先生平時服飾的樸素與今天的漂亮、先生平時態度的嚴厲與今天的溫和、平時的空座與今天滿座、小弗郎士的幼稚天真與逐漸成熟、老師宣佈散學時的有聲(鐘聲、普魯士兵的號聲)與無聲(韓麥爾先生哽住、寫字與手勢)的對比等。如此多的不同,都是源自於今天的這一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面對不能再學習祖國語言的悲痛現實,人們倍覺珍貴。通過對比,突出了特定的歷史關頭阿爾薩斯人的沉痛表現與他們深厚的民族感情,突出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6.如何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

這是一個巧妙的比喻,既十分恰當又與當時的具體語言環境十分吻合,它是韓麥爾先生在教學法語課時,對著“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講的話。這句話中其實包含著緊密相關、一明一暗兩個比喻:一是將“亡國當奴隸”比做“進入監獄”,這是暗喻;一是將“牢記祖國語言”比做“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明喻。這個比喻富有哲理,它告訴人們: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可怕的是心靈上所受的奴役和愚弄,只有牢記聯繫人們思想紐帶的祖國的語言,才能維繫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激發人們的愛國激情,從而團結起來,趕走入侵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