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1968年12月10日下午,一個身穿和服身材瘦小的日本男人走向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的頒獎臺。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幽怨的筆調、高超的技巧完美展現了日本人的心靈(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並以此征服了評委,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他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日本人,也是亞洲第三人,這次獲獎使世界文壇開始關注日本文學,他就是川端康成。

評委特別提到了川端康成的三部獲獎作品,《雪國》、《古都》《千隻鶴》,認為它們是川端康成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其中《雪國》更被認為是他文學創作的巔峰,號稱諾獎史上最美小說。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雪國》的主要人物只有四個,情節也很簡單, 它以日本新瀉越後湯澤溫泉為場景,講述了東京的舞蹈研究者, 紈絝子弟島村到溫泉遊玩的經歷。島村表面以研究傳統音樂舞蹈為名,實際卻想尋歡作樂。

他與當地的一名藝妓駒子一見鍾情, 同時又對萍水相逢的葉子, 欽慕不已。渴望真愛的駒子和逢場作戲,心中充滿虛無的島村無奈分手。少女葉子用盡心力照顧重病的少年行男,行男撒手人寰,葉子也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中死去。

情節這樣簡單的作品怎麼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因為它美,它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除了肉眼可見的文字之美,讓人更加讚歎的是這部小說蘊含的思想和哲理之美,生命無常象飄落的櫻花,人生寂寞如空靈的雪山。這部小說宛如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讓人無限感慨。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本文將從虛無之美、物哀之美、禪意之美三個方面對小說的藝術特色進行全面剖析。

虛無之美

一、 人生的虛無

花花公子島村來自東京下町, 他祖上家產殷實, 現在衣食無憂,整日遊手好閒,他認為人生如夢, 但這個夢必須編織下去。他孤身一人來到了雪國,尋找寄託。他覺得駒子的美是明亮的, 映在晨雪的鏡中; 葉子的美, 是朦朧的,映在火車清冷的玻璃上。

駒子是真的愛島村,但他對駒子若即若離,他和兩個女人之間或者說他和所有人之間都有著巨大的鴻溝,他不理解駒子對生活和愛的真誠與熱烈, 更想不通葉子為愛做的犧牲。他把葉子看做美的化身,可是這美是虛幻冷峻的,如鏡花水月一般。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葉子的死使島村愛的幻想破碎,但又形成了新的意境。小說最後寫道:銀河好像嘩啦一聲, 向他的心坎傾瀉了下來。很明顯, 島村的精神世界是虛無的,他眼裡的人生也是徒勞的。

小說以葉子開場,也以葉子的死收尾。島村形容葉子聲音空靈,映在列車車窗上的倩影美得不可方物,她的美不是來自現實世界, 而是來自遙遠的幻想世界。

葉子從何而來,為什麼要照顧行男,誰都不知道,這已經充滿了虛幻的感覺。最後她打算跟島村去東京做女傭,就算沒有在大火中死去,她的命運也是淒涼的。雖然葉子追求幸福, 悉心照料行男,但最後她和行男都不幸死去,一切都歸於虛無。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駒子出身卑微, 命運多舛,但她總是在努力,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但是, 她的行為在島村心中都是無奈的、徒勞的,記日記是徒勞的,苦練琴技渴望學有所成是徒勞,不惜賣身籌錢給行男治病也是徒勞,懇求島村的愛更是徒勞。因為島村認為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空虛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而島村心中的藝術是將自我沉浸於一個純淨的夢幻世界,在這裡美才會永恆

二、 情景描寫勾畫出虛無之美

除了人物和愛情所展現的虛無,在情與景描寫中,作者描繪出了虛無之美,空靈之美。以下幾段描寫成為經典。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這是《雪國》的開篇名句,除了故事發生地點的交代外,大量留白從而給人空無一物、超越現實感覺。冬

天的深夜 “星辰閃閃競耀,好像以虛幻的速度慢慢墜落下來似的”,讓人感受到了這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葉子的出場描寫被無數文學愛好者奉為神筆,作者借用了島村的眼睛,營造出了一個亦真亦幻的藝術氛圍。 “鏡面映現的虛像與鏡後的實物 好像電影裡的疊影一樣在晃動!那種無法形容的美,使島村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 ” “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這種寫法,讓我們身臨夢境,在幻想中被《雪國》的虛無之美打動。

小說的結尾,在島村和駒子跑向蠶房的路上, 作者反覆描寫銀河,他寫道:“銀河, 多美啊!駒子喃喃自語。她仰望著太空, 又跑了起來。待島村站穩了腳跟, 抬頭望去, 銀河好像嘩啦一聲, 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可是在這時,帶著渾身燃燒的火苗,美麗的葉子從二樓掉下來結束了生命。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在川端康成眼裡,此刻葉子的死亡並不悲慘, 反而是美麗的,像銀河一樣燦爛,雖然她失去了生命卻獲得了自由,最後“銀河向島村心坎上傾斜下來” 的描寫,告訴我們葉子的靈魂融入了美麗的銀河,葉子在島村心中復活了,達到了作者心中美的最高境界。

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的傳統文化思想,在日本人看來,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愁、悲哀,才是真實的,才能打動人,這就是 “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學中,它所體現的是纖細而幽怨的情愫,它不喜歡壯烈奔放的表達,而注重淡如止水的清雅。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這種文化傳統形成與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日本濱海多霧,雪山、林澗、溫泉、瀑布等諸多美景一應俱全。

既有林木蔥鬱,霧雪迷離,又有竹林流水,庭院幽雅;同時日本災害頻繁,地震、雪災、海嘯、經常爆發,所以在日本人的眼裡美是轉瞬即逝的,須臾間便化為烏有,虛幻和憂傷成為了普遍的民族意識。後來,又加上佛教的強化 ,“物哀”意識最終形成

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日本傳統文學的美, 注重傳統文學中朦朧憂傷的格調。在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中他引用了日本古時的偈語,體現了他長期一貫的創作理念——“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他在《雪國》中反反覆覆地細緻描繪雪夜、落日、星空與山 巒,在情景交融中可以體會出淡淡的哀傷。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結尾對大火和銀河的描寫也體現了物哀精神,“從高空望下去,遼闊的星空下,大火宛如一場遊戲無聲無息”這是強烈的虛空感,在銀河籠罩下,最後“無論遠近 都統一在一片寂靜的氣氛之中”了,對銀河和大火 進行的交叉描寫,葉子在大火中死去,島村在銀河的照耀下開悟。這一方面體現了虛無,另一方面也呈現出淡淡的憂傷。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川端康成把傳統日本的悲哀、資本主義時代的悲哀和自己經歷的悲哀融合在一起, 追求一種哀傷之美、毀滅之美,並在西方哲學神秘主義的影響下,找到了東西方世紀末精神的融匯點

禪思之美

日本是一個幾乎全民信仰佛教的國家,佛教對日本的影響無處不在。川端康成童年淒涼,孤苦無依中長大。佛教禪宗思想慢慢佔據了他的內心。他曾說:“我是在強烈的佛教氣氛下成長起來的”,“那古老的佛法的歌兒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

佛教禪宗的思想在他的小說中隨處可見, 禪宗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空靜”的,不受世間繁華打擾。於是,他將空曠的雪國設為背景,把雪看做世上最純淨的物質,其實就是在搭建心中的理想世界。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書中還有很多景物描寫也獨具匠心,傾瀉而下的壯麗銀河、燒死葉子的大火、暴曬的紗巾,皆為“空淨”之物。另外,小說裡出現 的眾多意象,也反映了禪宗的思想,比如車窗的映像,秋蟲之死,都體現出亦幻亦真、人生無常的禪宗思想。

他作品中的“禪宗”思想不是簡單的傳統思想,在吸收了傳統思想後,他又進行了藝術加工,與日本傳統“物哀”相結合。形成了他自己的禪思。

《雪國》之中充滿了對“虛無之美”的描寫,以及人生“徒勞”的感悟,他認為無就是有,無是世界最真實的狀態,是生命的開始。他希望可以透過生死,尋找真正意義上的“永恆”。他認為生死是一個輪迴,人要在死亡中超脫,也就是涅槃。

他把我們引入更深層次的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小說結尾,葉子之死實際上就是禪宗的“開悟”,葉子在大火中喪生,同時“銀河向島村心坎上傾斜下來”。

在作者看來,葉子沒有死,是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實現了涅槃,葉子重生了,而且展現出島村夢寐以求的永恆之美。

《雪國》:搖曳在虛無中的空靈之花


結語: 《雪國》是川端康成的巔峰之作,被人們稱為最美諾貝爾文學獎小說。這本小說的美是獨特的,有虛無之美,物哀之美,禪思之美,它們共同構成了“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認為人生是徒勞的,虛無的,只有死才能解脫,他把死亡看成藝術,1972年他口含煤氣管自殺,身體力行了他的人生哲學。

斯人已逝,《雪國》是他為世界文化寶庫留下的珍貴遺產,那些獨特的“川端康成之美”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