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大腳姑娘碎碎念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白手起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漢人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這背後離不開如徐達等武將和劉伯溫等謀臣的功勞。在所有謀臣當中,劉伯溫無疑是最受器重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

民間有說法“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在民間劉伯溫幾乎就是諸葛亮轉世,他的身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傳奇故事。其中一個就是說劉伯溫在臨終之際,讓兩個兒子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這個大老粗在17年後才明白劉伯溫的良苦用心。

朱元璋在得天下後,開始大肆屠戮起功臣來,劉伯溫於是很少向朱元璋在出謀劃策了。不過在他臨終之際,還是讓兒子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想破了腦袋也沒想出劉伯溫是什麼用意。

直到17年後,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在選擇新的繼承人的時候,想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這個時候他猛然想起了劉伯溫曾經送給自己的那一筐魚。

那筐魚早已不復存在,但怎麼死的他還記得。原來一筐魚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互相爭鬥最後都死了。這是在提醒朱元璋不要讓所有兒子都留在在京城,以免相互爭鬥。

於是朱元璋最後下令讓所有兒子沒有詔令不得進入京城,這樣的舉動也是為了保護朱允炆。可惜朱允炆太菜,朱元璋已經為他做到了極致,最後還是被朱棣奪了天下。


歷史小跟班


劉伯溫在死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當時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這17年間,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傷殆盡,要麼被朱元璋罷官免職,要麼就被朱元璋殺害,以至於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經沒有良將。

朱元璋這時候也後悔,才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劉伯溫將這一筐魚送到南京的時候,魚都已經被擠死。



這其實就是暗指朱元璋對待臣子嚴厲,就如同這裝魚的筐,筐太緊,就會擠死魚,而如果朱元璋過於嚴苛,那麼臣子就無法生存。劉伯溫此舉其實是在告訴朱元璋,對待臣子要寬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他更加偏向於選擇寬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然而朱標卻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對待臣子同樣嚴苛,因此老朱將皇位直接傳給寬厚仁慈的孫子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


傳奇歷史觀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一句講的諸葛亮的能力能夠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有多強。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人稱劉青田。精通象緯之學,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這樣一個經天緯地、能知前後事的劉伯溫,最終卻沒能算出來自己會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方後,病情加重,之後劉伯溫曾婉轉的向朱元璋表達服用胡淮庸所帶的御醫開的藥方後身體更為不適,朱元璋聽了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最終,於當年農曆四月卒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到了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壞,但實際上,有沒有朱元璋在背後授意呢?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一個胡淮庸怎麼敢下毒毒死開國元老呢?

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兩樣東西送入皇宮,面呈朱元璋。一樣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另一樣就是一缸魚,而缸裡有筐,筐裡密密麻麻的都是魚,這些魚由於空間太小,不停地在掙扎。

朱元璋見到這兩樣東西后,看了書的內容,“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感嘆痛失劉伯溫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獨對這一缸魚,不得其解,不知道劉伯溫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周圍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這個劉基,一輩子喜歡故弄玄虛,死了也不消停。隨後便把這筐魚賞賜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送一筐魚給當朝皇上,背後必有深意,而這個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暴斃而亡。一時間,舉國震盪,皇位繼承人沒了。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這再立一個繼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緊急。在多方面權衡後,最終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在宣佈這個消息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來多年前劉伯溫送的一筐魚,這才明白,劉伯溫的深意。

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這裡面的魚,則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兒子們,一筐魚,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勢必要你爭我鬥,最終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將這些大魚給放出去,小魚留在框內進行保護,這樣,即便是大魚想對小魚不利,也有筐的保護。

於是老朱為了保護朱允炆這個小魚,將他的兒子們逐個放出就藩,並宣佈藩王無宣不得進京。從根本上來保護筐內的小魚。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其中一條大魚,衝破了筐的束縛,最終把小魚趕下了臺。這個大魚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曉生


1375年正月裡,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聽說了這事後很上心,便讓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視。御醫給劉伯溫把過脈之後就開了個方子,劉伯溫照單抓藥服下,晚上就開始病情加劇,腹痛不止。

二月,劉伯溫帶著病痛前去拜見朱元璋,他告訴朱元璋,他懷疑胡惟庸和御醫串通好了陷害他,使他喝完藥之後更加不適。朱元璋聽了有點不高興,因為胡惟庸是他派去的,御醫也是宮裡的,劉伯溫這麼說是啥意思,難不成是自己要害他?

朱元璋見他病重,也沒責怪劉伯溫,簡單寬慰了幾句就讓他走了。劉伯溫見朱元璋是這態度,不免有些心寒。三月,劉伯溫連下地走路都費勁了,便向朱元璋請求回老家青田修養。朱元璋不僅同意了,還派人護送他回家。

劉伯溫的兒子劉鏈也回到青田照顧他,雖然藥一直喝著,但是並不見好,只能勉強維持著吃點東西。劉伯溫知道這次算是栽在胡惟庸手上了,自己肯定活不了多久,便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們交代後事。

劉伯溫拿出一本天文書,這本書名字不詳,據說劉伯溫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後可知五百年的本事,都是從這本書裡學來的。劉伯溫將這本書交給兒子劉鏈,告訴他說:等我死後,你將這本書和一筐魚送到京城交給皇帝,不要再讓劉家子孫再學習這本書上的東西了。

劉伯溫本來想將自己對於朱元璋的忠告寫成奏摺,但是他擔心胡惟庸從中作梗,便決定以送書和魚這種委婉的方式來告訴朱元璋,因為他知道朱元璋遲早有一天會明白他的用意。

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就去世了。劉伯溫去世之後,劉鏈就將一筐魚和那本書送去了京城,並且親自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死雖然有些震驚和遺憾,但是他並沒有將書和魚放在眼裡,魚被他賜給侍衛,而書則被他扔進了宮裡的圖書館。

劉伯溫死後十七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舉世震驚的大事:太子朱標去世了。


朱元璋對朱標的期望很大,也給了他很大的壓力,現在他去世了,朱元璋很傷心。但是在傷心之餘,朱元璋也不得不考慮新的接班人問題。經過各方權衡之後,朱元璋決定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皇太孫。

與朱標一樣,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為人仁厚的人,朱元璋有些不放心,他擔心那些功勞很大的文臣武將成為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下了狠心。

朱元璋將那些不聽話文臣武將全部殺掉,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藍玉案”。藍玉桀驁不馴,目中無主,而且還有謀反的嫌疑,朱元璋對他毫不客氣,將其剝皮實草、滅三族,被牽連的人達到一萬五千人。

朱元璋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朱允炆好,可是在朱允炆眼裡,他覺得朱元璋殺人太多。有一天,朱允炆跟朱元璋說:以後能不能不要殺人了。朱元璋一楞,對朱元璋說: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嗎?朱允炆說:我明白。可是您大封諸王,讓他們傭兵守衛全國,如果武將造反諸王可以平叛,可是諸王造反我又能如何呢?

朱元璋聽了朱允炆的話,竟然無言以對,因為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兒子們會造反。朱元璋突然想起劉伯溫,當年劉伯溫反對他大封諸王,也曾暗示過他分封諸王的弊端,可是那個時候他沒聽進去。

朱元璋又想起劉伯溫死前給他送的一筐魚和一本書,他連忙讓人講那本書找出來,一看才發現,原來劉伯溫確實是個有先見之明的人。而那框死魚不正是寓意著朱元璋殺的人嗎?沒有了魚,朱元璋這個養魚人還不得餓死。

現在她殺光了能夠維護國家安穩的能臣幹吏,而自己的兒子們都被自己放歸森林,成為了擁有領地的老虎。自己在,他們還能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自己若不在,他們相互廝殺事小,威脅朱允炆皇位事大。

想著想著,朱元璋覺得朱允炆一語驚醒夢中人。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魚已經死了,難道還要把老虎也殺完嗎?朱元璋覺得當然是不可能的了。

劉伯溫對朱元璋自然是有氣的,因為朱元璋沒有給他主持公道,這也直接導致劉伯溫死前沒有對他直言相告,而是賣了個圈子將自己要說的告訴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沒有及時領悟,等到十七年後才發現事情的真相。

但是朱元璋也很氣劉伯溫,為什麼每次涉及到敏感話題,劉伯溫都不直言相告,而是給他兜圈子。看來這個劉伯溫雖然是個有才學的人,但是自己還是沒有看錯他,他能洞悉到別人,卻唯獨算不到自己,想想看也不過如此。


圍爐煮酒話春秋


劉伯溫號稱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劉伯溫送給朱元璋這筐魚,玄機應該不在那個魚上,而在這個竹“筐”上,魚雖然很重要,但魚指的是導致的結果,魚所寓意的應該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時候,他們沒有很好的裝魚的東西。他們用竹筐裝魚,可以理解,但仔細推敲,他們裝魚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買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見過一些特製的,刷上桐油,能夠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來儲魚。

能儲水的竹筐,並不會作為儲魚容器,有水有魚,重量會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會有壓力,稍微不平整,魚筐就會爛,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會失去用途,導致漏水,這個竹筐並不是理想容器,劉伯溫是託人大老遠的給朱元璋送魚,這個容器更不適合。

為什麼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這個劉伯溫給朱元璋送魚,用竹筐裝著送魚的玄機在筐上,竹筐裡。他的這個筐,拆字拆分開來看是:個個困王。

歷史上,劉伯溫是反對過朱元璋分封諸王的。

朱元璋其實也明瞭劉伯溫的用意,明史·列傳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蓋謂分封也。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

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實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質其實還是朱元璋在為實現中央集權,鞏固“朱氏江山”而努力,這也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並不能混為一談。

劉伯溫的筐與魚,真實用意是,"個個困王"。

明朝的敗亡,實在在於太多人困王要養。活活耗盡財力物力而亡,在於明朝缺錢。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窮人出身,當過乞丐,可能是窮怕了,所以他定下一個規矩,那就是國家養著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祿,而且控制著大量的土地,他們不僅拿著工資,而且土地還不交稅。建國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開銷不明顯,但隨著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國家的負擔。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賦稅都用於供養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們偷逃和免徵的稅,數量還要大。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蟲,讓大明朝不堪重負。


創新國學


劉伯溫是自諸葛亮後最聰明的人,他素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精通兵法、天文、數理,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聞名於世。民間經常拿他和諸葛亮來做比較:“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去世之前,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魚呢?到底又有何玄機呢?

據《明史》記載:“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老劉是一個聰明人,在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是有深意的。他希望朱元璋能弄懂其中的意思,給三分薄面。要正真弄懂劉伯溫送魚給朱元璋,說來就話長了。

時間回到1368年,朱元璋通過艱苦的鬥爭,在眾多功臣的輔佐之下登上了帝位。他從一個放牛娃到成了和尚,再到跟著郭子興義軍打天下,然後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打敗勁敵張士誠、陳友諒,最後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登上權力巔峰的朱元璋心情大好,如是老朱就大宴群臣。跟他這個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坐在一桌的,全部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有功之臣,坐在朱元璋左邊的是有“蕭何第二”之稱的左丞相李善長,坐在朱元璋右邊的是右丞相徐達。

從坐次可以看出當時李善長和徐達兩人的地位是群臣裡最高的,跟朱元璋坐在一桌的還有劉伯溫、湯和等人。大家坐好後,朱元璋讓人把菜上齊了,還讓侍女給眾人斟好酒,但是大家看著皇上沒有動筷,整個宴會廳沒有一個人敢下筷。

朱元璋看到這一幕心裡有點生氣,就說道:“菜都已經上齊了,酒也給你們倒了,為何大家不動筷子,難道是要朕親自一個個給你們夾菜嗎?”

李善長站起來回應道:“皇上不動筷,臣等不敢先下筷啊!”


朱元璋搖搖手讓李善長坐下,然後說:“朕的江山很多都是依靠眾位功臣打下來的,我先敬大家一杯酒,等下大家暢所欲言,開懷暢飲,來,來,來,幹。”說完拿起酒杯一口把酒喝了。

“高啟過來!”

朱元璋的新任秘書小高同學趕緊小跑了過來應道:“微臣在!”

“我今天要親自給他們分魚,我要考考你的領會聖意的能力。”

接著朱元璋動筷把魚眼夾到李善長的碗裡,然後盯著小高同學看,高同學不慌不忙的說:“皇上的意思是‘高看一眼’!”

李善長聽到後,心花怒放,趕緊謝主隆恩。

朱元璋又夾著一條魚尾放到徐達的碗裡,小高同學趕緊說:“這個“尾”以重任。”徐達也趕緊謝主隆恩。

朱元璋看了看胡惟庸,夾起了一塊魚翅賽到他碗裡。高啟說:“這叫展翅高飛!”胡惟庸一聽心裡皇上這是要重用他啊,趕緊跪下謝主隆恩。

這下魚只剩下魚腹有肉了,朱元璋把魚腹夾到發小湯和的碗中,對他說:“謝謝你把朕引入這條通天大道中來!”(注:朱元璋參軍是湯和邀請的。)小高同學確實才華橫溢,馬上說到:“這叫推心置腹。”湯和一聽心裡非常高興:“謝皇上信任。”

最後輪到劉伯溫這裡了,眾人看著只剩下的魚骨架,私底下議論紛紛,這是不是皇上在諷刺劉伯溫只有空架子,虛有其表,百無一用嗎?

劉伯溫聽到他們的議論,真的想找個地洞鑽進去。朱元璋看到了劉伯溫的不自然,微笑著把魚骨架夾到他的碗裡,然後問:“高啟這個怎麼說?”

高啟對劉伯溫豎起了大拇指說到:“大人!皇上誇你是中流砥柱呢!”眾大臣都是馬屁精:“皇上聖明!”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所謂朱元璋眼中的高看一眼、中流砥柱、展翅高飛,然而這些功臣並沒有得以善終。

胡惟庸被株連九族、李善長被殺、徐達被毒死,就連“中流砥柱”的劉伯溫也被毒死,只有湯和得以善終。

劉伯溫在1375年得了重病,朱元璋派人給老劉送來了湯藥“斷魂藥”,面對這碗“湯藥”,劉伯溫很是無奈,喝不喝都得死,所以他沒得選擇,直接一口氣把它喝過精光。

在臨死前,劉伯溫讓人給朱元璋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魚。朱元璋收到這筐魚之後也是不明所以然,在後來一直琢磨這個事情。

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朱元璋17年,當他的太子朱標死了後,朱元璋突然想起劉伯溫給他送魚這事,忽然間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給他送魚有兩層意思。


原來劉伯溫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就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魚給朱元璋,暗示自己、李善長、胡惟庸和徐達等人就像這筐中魚的命運一樣,任由朱元璋在砧板切割他們,他已經是一條死魚翻不起大浪,但是請求朱元璋放過他的家人。

還有一個寓意就是你把我們都殺光了,到時候您百年之後,都城裡的王子們就像這筐魚一樣,會因擁擠而死,到時候他們會為了掙脫筐子的限制,而出現內鬥最終導致筐裡的魚統統都死光。

朱元璋想到這些,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把他的兒子們都趕到外地去上任藩王,還規定藩王沒有皇上召見,一律不得私自進京,違者殺無赦。


朱元璋辦妥了這些事,認為已經沒有人能威脅到他深愛的皇太孫了,但他死後都沒能明白他兒子朱棣有如此強烈的皇帝夢,如果不是朱元璋大開殺戒,留下一些有本事的大臣輔佐建文帝,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成不成功還是個未知數,要是有徐達這樣的武將在,朱棣根本就不敢妄動。


瀚海說史


1375年5月6日,劉伯溫病情惡化,遺言長子劉璉,自己死後,立刻將書房中的那本天文書呈給皇上,劉家後人不得學習;遺言次子劉璟,等到胡惟庸死後(劉伯溫本為胡惟庸所害,此時又為中書省丞相),帶著自己的遺言和一筐魚呈送皇上。

由於劉璟智勇皆能,頗受朱元璋喜愛,且又和皇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關係親近,因此劉伯溫才交託次子完成自己的遺囑。後來的靖難之役,劉璟到死都站在朱允炆的一邊,最終被朱棣下獄後自盡。

1380年,胡惟庸案發,並被朱元璋處死。聞知此事,劉璟想起父親的囑託,隨挑著一筐魚的,進京面見皇上。

劉璟見到朱元璋,先講了父親的遺言:一是治理國家需要寬柔與剛猛相濟;二是法律應該儘量簡要,既讓百姓容易理解,也要百姓更容易遵守;三是在位者當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更加深遠;四是部屬或百姓犯錯,多以仁厚的胸懷對待;五是裁定的刑罰要公平服人,以激勵犯錯者改過自新為目的;六是以國家仁德的治國理念,來保佑我大明萬世永存。

接著,劉璟便將挑來的一筐魚呈上。朱元璋眉頭一皺,心知這絕對不會是為了表達“吉祥”,應該另有深意。因此,他問劉璟:“這是何意?”劉璟回稟:“這是父親臨終囑託,並不知其意。”

數日來,朱元璋和朝中大臣皆不明其意。因諸事繁忙,朱元璋便將這件事情暫時放在了一邊。不曾想,這一放就是13年,而不是17年。應從朱元璋見一筐魚時算起,而不應從劉伯溫病逝時算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突然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其次,關鍵朱標是朱元璋傾盡心血培養的接續人,一下打亂了朱元璋身後的全盤佈局,這樣的打擊差點要了64歲朱元璋的命。看著年幼的皇長孫朱允炆,朱元璋心理就是陣陣的擔憂。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憂憤之下,從而引發了震驚世人的“藍玉案”,受牽連者多達1.5萬餘人,至此開國功勳基本不存。

事後,朱元璋靜下心來略作反思,不由得冷汗直流,竟然發現自己在“藍玉案”中太過沖動。雖然對皇太孫朱允炆的威脅解除了,但是又靠誰來保護自己的皇太孫呢?這時,朱元璋猛然想起了劉伯溫的那筐魚,不就是告訴自己不應把釣上的魚全部吃掉,應該放掉幾條進行繁殖,如果想吃還可以再釣。如今的開國功勳基本都被自己處理掉了,朱允炆已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因此,朱元璋懊悔萬分,但卻為時已晚。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五月十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因建文帝沒有良將抵擋朱棣,而被朱棣攻破都城應天,建文帝也不知所蹤。

所以說,如果朱元璋能夠儘早悟出劉伯溫的“一筐魚”的天機提醒,朱棣又豈能得逞,接班人朱允炆又豈會失蹤。因此,也不得不佩服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機妙算之能。


祥子談歷史


劉伯溫在民間的知名度和諸葛亮是齊名的,兩人都是出了名的聰明,更是神機妙算,除了生死,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他們解決不了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與諸葛亮不同的是,劉伯溫的故事主要和朱元璋有關係,但凡涉及到劉伯溫的故事,一般都會有朱元璋的身影。

而真正的歷史上,劉伯溫也的確是輔佐朱元璋在元末的割據混戰中最終笑到了最後,然後才有了大明帝國,當然,在真正的歷史上,劉伯溫確實是一個謀臣,但並沒有民間傳的那麼厲害,而他實際上也算不上善終,還是被朱元璋猜忌了,1375年,劉伯溫去世。

民間傳說,劉伯溫去世之前,讓自己的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但是朱元璋思來想去都沒有想明白劉伯溫這是什麼意思,當然,以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瞭解,此舉必有深意,只是他一時半會沒有參透,而等他決定親自去問劉伯溫的時候,卻傳來了劉伯溫去世的消息。

朱元璋只能自己去想其中的奧秘,但他實在想不明白,索性將這件事放下了,心想說不定什麼時候突然就茅塞頓開了。還真別說,朱元璋還真就等到了茅塞頓開的時候,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劉伯溫已經去世17年了,用17年想明白一件事情,也真是執著。那麼,是什麼促使朱元璋想明白了這件事呢?說起來對於朱元璋來說,並不愉快,因為,劉伯溫去世17年後,也就是1392年,大明朝的第一個太子朱標去世了。

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還沒有來得及長時間沉在喪子之痛中,就不得不另選繼承人,於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就成了太子。這個時候,朱元璋突然發現自己的那些兒子和這個孫子之間,似乎火光四濺,隱隱的敵意讓朱元璋頭疼,該如何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呢?電光石火中,朱元璋突然就想到了當年劉伯溫送的那一筐魚,那一筐魚在送到他面前的時候,大部分還活著,但不過就在朱元璋盯著它們看的時候,它們在掙扎,在撕咬,然後一個個死去。

朱元璋當時看得一愣一愣的,那些魚兒在水中的時候,明明彼此是朋友,歡快的在水中游泳,但到了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水,他們開始為活下去做最後的掙扎,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於是撕咬,啃食,只為了活下去,但最後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朱元璋再想想現在,他的那些兒子和孫子之間,和這些魚何其相似,因為在京城這個狹小的空間裡,為了權力,開始明爭暗鬥,但皇位只有一個,朱元璋這才知道劉伯溫再一次預知未來,他想了想,決定將自己的那些兒子分封出去,讓他們到邊塞去、到腹裡去做藩王,保衛大明江山,和孫子一起讓大明江山永固。

劉伯溫是不是很聰明?是不是能夠預知未來?但是這也就是民間傳說,甚至可能只是某些人臆想出來的故事,完全經不起推敲,略一思考,就知道這個故事有多假了。要知道,朱元璋分封藩王可不是在1392年,實際上早在劉伯溫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1370年,第一批藩王就已經分封出來了,只是因為年齡的問題還沒有讓他們到封地去。

1378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出鎮西安,這是藩王最早到封地的時間,我們熟悉的燕王朱棣則是在1380年出鎮北平等等,1392年的時候,這些藩王在各地已經有了強大的勢力,尤其是鎮守邊塞的藩王們早就在邊塞經歷了數次大戰,用身經百戰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朱棣後來為什麼能在靖難之變中取得勝利,自然和他在北平建立的強大勢力有關係,而這樣的勢力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所以說關於劉伯溫的這個故事,聽聽就好,實在沒必要相信,不過劉伯溫去世之前,的確交代自己的兒子將一個東西送給朱元璋。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之後,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註定了劉伯溫在官場上走不長,而他自己似乎也知道這個,於是一再拒絕做相,剛過六十歲就上書要告老還鄉,而朱元璋也準了劉伯溫的請求。

後來劉伯溫的長子劉璉被胡惟庸抓住了把柄,朱元璋將劉伯溫的俸祿給停了,面對這樣一位多疑猜忌的君主,劉伯溫不敢回鄉,只能滯留在京城,1375年的元旦,劉伯溫奉命作了一首詩,雖說是頌聖,但裡面“白首無能愧老身”一句還是能看出劉伯溫壓抑低沉乃至絕望的心境。

劉伯溫在明朝的仕途並不順利,又和朱元璋離了心,自然不會很痛快,朱元璋自然也聽出了其中的意味,但他可不在乎這些,不久,劉伯溫生了一場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劉伯溫,御醫給劉伯溫開了方子,但是劉伯溫的病卻因為吃了這個藥方中的藥而變得更加的重,肚子裡像是被壓著一塊石頭,劉伯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三月份,朱元璋讓劉伯溫回到了家鄉,不過一個月,劉伯溫就去世了。

劉伯溫在去世之前將一本書送給了朱元璋,《明史》記載:

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劉伯溫將《天文書》送給了朱元璋,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去學習《天文書》,走自己的老路。


尚宮女史


公元1375年,劉伯溫因病而逝,去世之前,他曾命人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那是一筐即將嚥氣的魚,是想讓朱元璋明白,自己和其他的臣子就如同筐中之魚一樣,就算奄奄一息也是存在。但臣子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大威脅,所以想要趕盡殺絕,然而即便殺光了也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失去能夠治理國家的棟材。可是,朱元璋卻誤解了其中的意思,以為魚代表的是自己的兒子,於是在1398年之後,陸陸續續將自己的兒子趕出京城,甚至是將他們流放,就連功臣也被殺了許多,認為這樣便可以讓自己的兒子安全。可在朱元璋臨死前才明白,劉伯溫送魚的真正深意,因為那時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劉伯溫,乃是是朱元璋看重的一大謀臣,曾經參與制作過關於滅元的方略,並與朱元璋一同將之實現,可以說劉伯溫是朱元璋創立明朝時,最重用的人才之一。而在朱元璋登上皇帝之位後,劉伯溫還幫助朱元璋制定了軍衛法,在當時特別受用。就這樣一直到1375年,劉伯溫雖然身體已不如以前一樣健壯,卻仍然對朝政大事有所關心。同年正月,他感染了風寒,身體抱恙。朱元璋得知消息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御醫特意去劉伯溫住處探望,然而劉伯溫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卻更顯痛苦,他感覺體內就好像有眾多石塊在擠壓一樣,逐漸讓他的病情加重。到了三月下旬時,他已經徹底病重,甚至無法下地活動。這時,朱元璋才下令將劉伯溫送回了鄉下,而他回去後卻沒有接受鄉下的治療,沒過多久他便因病離世,享年65歲。

他在去世之前,特意讓人將一筐魚送給了朱元璋,意思是指筐中之魚就如朝中功臣一樣,就算除盡了也無法永絕後患,反而會出現一種情況,那麼就是魚死絕了筐也空了,朝中也無大臣能夠用了,整個國家就好像那個筐一樣徹底被掏空。一旦有外敵或內患來臨,根本無法讓皇帝一人去面對這樣的事情。但朱元璋真正明白過來的時候早已來不及了,當時朱標身體虛弱,在朱元璋之前便身亡。於是,朱元璋只能將他的孫子立為了下一任皇帝,可從而帶來的便是朱家的內鬥。因國中無臣子可用,所以在一夜之間就將整個國家變成了空城,卻也無力挽回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指,17年之後朱標去世,朱元璋正在決定該選誰成為下一任帝王,突然間想起了劉伯溫送給自己的那筐魚,意思是說筐小而魚強。所以,魚在筐中沒水的情況下活了三天才死,朱元璋認為應該選擇柔弱的人成為皇帝,才可以避免災難發生。也許是朱元璋誤解了劉伯溫的真實含義,才會導致內鬥的出現。

總體來說,劉伯溫在去世之前就已經預料會有內鬥發生,才用一筐魚提醒朱元璋。但朱元璋只想著為兒子除去後患,這才沒有在第一時間明白那筐魚的含義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劉伯溫去世前曾命他長子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我認為主要就是警示朱元璋寬以待人、善待功勳。

那麼來說說我個人的一些猜測。

首先,劉伯溫精通命理之學,善謀算,不論是算人還是算事基本上都是算無遺漏,因此劉伯溫再死後給朱元璋肯定是有一番深意的。所以結合朱元璋後來的所作所為就能猜測出一二。

一筐魚,這筐代表著南京城,而其中的魚就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功勳集團,但是這筐裡面的魚卻都是死魚,這說明者南京城裡的功勳集團大多都會被朱元璋剪除。

而這此事也不是空穴來風的,當時的朱元璋為了給太子朱標鋪路,已經有拿功勳開到的苗頭了,恰好劉基就是第一批要被剪除的對象,劉基肯定事預示到了什麼所以才會給朱元璋警示的。

事實上劉基的死就已經引起了一批功勳的注意,劉基作為朱元璋開國的元老,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肯定會引起群臣猜忌的,所以劉基再自己身死後告誡過自己的長子,說到一定要等到自己死了以後才能將魚送過去,而且一刻也不能晚,就說明此時十分緊急。

劉基希望朱元璋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思,但是奈何還是有變數,那就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再次將屠刀對準了功勳,最後使得沒用功勳依仗的建文帝被藩王給奪了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