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之下,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建議


疫情之下,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建議

疫情當前,基層工作人員成為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者,各方面因素複雜多變,面臨的困難也前所未有,基層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應當引起廣泛關注。他們承受著來自職責任務、自身安全、輿論監督等方面的多重壓力,當承受的壓力過大時,也會面臨許多心理困擾。


一、疫情高壓下基層工作人員可能面臨的心理壓力

因突發的高強度工作面引發的亢奮或失眠:疫情的突發,基層人員工作量被迫增大,每天需要統計和更新所在區域疑似感染者、在外回鄉人員、居家隔離人員等信息,還需要和各街道、衛生所、辦事處等機構協調,工作量的陡然增大會讓人處於極度的亢奮狀態,或者在持續高強度工作後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疲憊不堪的情況。

冒風險拜訪隔離群眾可能被傳染的擔心: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因為要反覆拜訪疑似感染群眾,以及勸服群眾居家隔離,可能會在拜訪過程中擔心自己會被交叉感染,每天大量、長時間持續的拜訪會不斷增加這種壓力。

因反覆勸導群眾居家隔離而遭到群眾不配合的壓力:因反覆地上門拜訪、勸導群眾隔離,會遇到部分不配合工作的群眾出現牴觸情緒,阻礙了工作進行,基層人員會因此感到失去耐心、委屈、不被理解和疲憊。

沒有辦法完全滿足上級領導和社區群眾需求的焦慮、煩躁:因為一面要向上級彙報工作,一面又要和群眾、同輩保持好關係,會讓基層的工作人員處於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擔心和焦慮,會因此感到不公、出力不討好的煩躁,也可能會責備自己作能力不行,不具備平衡所有關係的能力。

擔心管理不力而導致的疫情擴散的害怕:因疫情把控責任在身,如因工作失責而導致疫情失控,可能會揹負民眾的質疑上級部門的迫責和對自身能力質疑而產生的羞愧和恥辱感。

家庭矛盾潛在隱患:因為工作緊張、強度大,而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同時會害怕自己外出工作接觸傳染源而傳染家人,或回到家中已沒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與家人交談,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家庭矛盾、進而影響心情。

常見的認知變化:出現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某一事件上轉移等認知變化。有時還會過度誇大某一信息的損害程度,不斷擔心最壞結果的出現、由此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

常見的行為變化:出現迴避行為、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語言重複、行為反覆等,或通過吸菸、飲酒等轉移注意力,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疫情之下,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建議

二、心理壓力應對策略

盡力而為,不責備自己:因為疫情緊急,許多基層人員臨危受命,其實本身並不具備抗擊疫情的經驗,也沒有受到過相應的培訓就直接上場。因此工作都是現場積累經驗、總結錯誤再精進,出現不完美的地方非常正常。這個過程中要告訴自己:你已經盡力在做,你不是完美的,但你用心用全力在為人民服務,你的工作有改進的空間,你的經驗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越來越豐富。

理解反抗群眾的心理變化:部分群眾因反覆被上門會感到邊界和隱私被侵犯、被懷疑和不被尊重,或者擔心自己被歧視、反覆上訪被鄰居關注和排擠等,因此可能產生牴觸和害怕的情緒,由此導致不配合工作的情況。要知道群眾的情緒是針對疫情本身,不是針對基層人員的。

用合作、商量和關心的語氣:在上門拜訪群眾,或者和同級部門配合時,儘量使用協作、商量和關心的語氣,不耐煩、命令式的語氣會加大你和他人溝通的阻礙。要儘量站在理解他人的角度發問。比如“我知道在家隔離很辛苦,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可以聯繫我們”,或“再堅持幾天就好了,感謝您的配合和理解,我們非常需要您的支持”等。告知群眾你上門的頻率、時間和次數,讓對方感覺到有掌控感、有知情權和被尊重。

爭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疫情期間因工作需要不得不放棄居家的時間,外出工作加大交叉感染的風險。要找個時間和家人好好談談,說明你工作的需要和重要性,表明你會照顧好自己的態度,告知他們你因為工作太忙可能會比平時少一些耐心,希望他們給你一些空間等,爭取獲得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懂得合理分配工作與合作:抗疫工作是一個長時間、高消耗的工作,切勿一個人包攬太多工作而導致過早地耗竭,甚至過勞發生生命危險。在遇到身體警告時要適當休息,和同事換班、合理地將工作分配出去。工作是做不完的,人的精力卻是有限的,在特殊時期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別人。

勞逸結合,適度放鬆:當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都比較大時,身體和心理的負荷都容易達到極限,應進行合理的身心調整。比如合理安排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需要連續運轉時,工作中間適度給自己留出15--20分鐘時間徹底休息和放鬆;在工作之餘的休息場所,或在用餐時段,播放一些輕音樂;工作間歇時做一些腹式呼吸、放鬆冥想等身心放鬆訓練。通過以上方法,做到勞逸結合,同時確保在休息時得到最快、最好的放鬆效果。

疫情之下,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建議


合理宣洩負面情緒:如果心情特別壓抑,可以找一個沒人的地方,自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哭完之後會感覺放鬆。就像陰雲密佈的天空,只有下一場大雨才會變得晴朗一樣。還可以跟自己信任的人聊聊天、說說話,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分散和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會起到比較好的放鬆效果。

ABC認知管理技術:對事件的反應起決定性作用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當事件A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對事件的看法B.進而改變事件A引發的情緒和行為C即通過轉換對事件的認知,從而減輕事件帶來的壓力和負面影響。

憤怒情緒調節技術:憤怒控制的技術用英文縮寫為“STOP”、可以使用這一技術調節憤怒情緒。

第一步,在大腦裡叫停(Stop)。


第二步,吹滅怒火,身心穩定連續做三次深呼吸( Take a breath)。通過三次深呼吸可以帶來血壓下降、心率變緩、肌肉放鬆的效果,從而讓心情平靜下來。


第三步,反觀自己( Observe)。當能夠冷靜下來時,反思下,覺察一下,自己為了什麼而這樣生氣?生氣有用嗎?


第四步,選擇有用的應對策略,繼續前行( Proceed)。冷靜下來思考,做些什麼才有用,選擇有智慧的策略和符合自己價值的行動來應對。


疫情之下,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建議


積極心理方法:積極心理學中有一個 PERMA理論,是指人的幸福包含五個要素:P( 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E( ngagement)投入、R( Relationship)人際關係、M( Meaning)意義、A( Accomplishment)成就。

根據這個模型的原理,可以通過以下5個維度,提升個人的心理能量:

①提高積極情緒出現的時間和頻率。


②增加工作“投入”的時間和程度。


③注重在家庭成員和工作團隊中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④看到自身工作的意義價值和初心使命。


⑤及時記錄和鼓勵自己或同事取得的每一份成績和進步。

通過以上方法,全面構建起自己的支持系統,提升心理能量。


三、結束語

疫情之下的心理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早介入,特別是基層人員。心理的消極情緒是一個人的本能,有好的的一面,例如,面對突發的災難,焦慮能使人高度集中精力,高效地處理問題和應對逆境,共情能力可以聚合集體力量渡過難關。然而,揮之不去的負面情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有害健康。

我們要儘可能避免情不自禁地被消極情緒控制,應積極適應疫情期是生活,讓自己身心舒適。如規劃好日常生活,適當增加體育鍛煉等。也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專業人士的心理援助。儘量避免嚴重的心理傷害,讓自己的情緒恢復穩定並改善。

守望相助是人性的光輝,同時也是社會共同體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出一分力。疫情之下,心理相關工作非常重要,不能只留給心理工作者去承擔。對於基層工作人員,我們除了尊重與理解他們,也有義務為自己身邊的人提供心理支持。整個社會的共情和陪伴,將溫暖一顆顆受傷的心靈。我們一定會贏得這場戰“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