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家庭主婦們在買豬肉的時候,越 來越重視不同部位的肉在營養和口感上的差別了。在國內,很多人買肉也會精挑細揀。不過,豬肉的種類之多 ,讓我們難以一時分清,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可以幫大家瞭解豬肉到底應該怎麼挑選。
豬肉比牛肉更好消化,豬肉的營養非常全面,除了蛋 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成分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 、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等。豬肉肥瘦差別 較大,一般來說,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 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 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 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 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於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還含有大量的肌間 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醫上認為,多吃豬 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消渴羸瘦 、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豬肉的各個部位
1、豬頭肉:裡面包括上下牙頜、耳朵、上下嘴尖、眼 眶、核桃肉等。豬頭肉皮厚、質地老、膠質重。適宜涼 拌、滷、醃、燻、醬臘等。
2、鳳頭皮肉:此處肉皮薄,微帶脆性,瘦中夾肥 ,肉質較嫩。適宜滷、蒸、燒和做湯,或回鍋肉等。
3、槽頭肉(又稱頸肉):其肉質地老、肥瘦不分 宜於做包子、餃子餡,或紅燒、粉蒸等。
4、前腿肉:這個部位的肉半肥半瘦肉質較老。適 宜涼拌、滷、燒、醃、醬臘、鹹燒白(芽菜扣肉)等。
5、前肘(又稱前蹄膀):其皮厚、筋多、膠質重 。適宜涼拌、燒、制湯、燉、滷、煨等。
6、前腳(又稱前蹄、豬手):質量比後蹄好。此 處只有皮、筋、骨骼,膠質重。適宜作燒、燉、滷、煨 等用。
7、裡脊皮肉:此處肉質嫩、肥瘦相連。適宜滷、 涼拌、醃、醬臘或做回鍋肉,肥膘部位可做甜燒白等。
8、正寶肋:此處肉皮薄,有肥有瘦,肉質較好。 適宜蒸、滷、燒、煨、醃,可烹製甜燒白、粉蒸肉、紅 燒肉等。
9、五花肉:這個部位的肉因一層肥一層瘦,共有 五層,所以叫五花肉。其肉質較嫩,肥瘦相間,皮薄。 量適宜燒、蒸、鹹燒白、紅燒肉、東坡肉等。
10、奶脯肉(又稱下五花肉、拖泥肉等):其位於 豬腹部,肉質差,多泡泡肉,肥多瘦少。一般適宜做燒 、燉、炸酥肉等。
11、後腿肉:此處肉好、質嫩,有肥有瘦,肥瘦相 連,皮薄。適宜做白肉(涼拌)、滷、醃、做湯,或回 鍋肉等。
12、後肘(又稱後蹄膀):質量較前蹄差,其用途 相同。
13、後腳(又稱後蹄):質量較前蹄差,其用途相 同。
14、臀尖:肉質嫩、肥多瘦少。適宜涼拌(白肉) 、滷、醃,做湯,或回鍋肉。
15、豬尾:皮多、脂肪少、膠質重,適宜作燒、滷 、涼拌等。
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不同,一般可分為四級。特級 :裡脊肉;一級:通脊肉,後腿肉;二級:前腿肉,五 花肉;三級:血脖肉,奶脯肉,前肘、後肘。不同肉質 ,烹調時有不同吃法。吃豬肉,不同位置的肉口感也不 同。豬身上裡脊肉最嫩,後臀尖肉相對老些。炒著吃買 前後臀尖;燉著吃買五花肉;炒瘦肉最好是通脊;做餃 子、包子的餡要買前臀尖。' V3
根據做菜要求選購豬肉的不同部位(附:豬肉各個 部位分佈圖)
這個是豬的肌肉部位圖
1、鳳頭肉:這個部位肉質細嫩、微帶脆、瘦中夾肥。 適宜做丁、片、碎肉末等。可用於炒、溜,或做湯等。
2、裡脊肉(又稱裡脊、里肌、扁擔肉等):其肉 質最細嫩,是整隻豬部位最好的肉,用途較廣,適宜切 丁、片、絲,剁肉丸子等。可用於炒、溜、炸等。
3、眉毛肉: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 肉,肉質與裡脊肉相似,只是顏色深一些,其用途跟裡 脊肉相同。
4、夾心肉(又名夾縫肉、前夾肉)。肉質較老, 色較紅,筋多。適宜切丁、片、肉末等。可用於炒、炸 ,做湯等。
5、門板肉(又稱梭板肉、無皮坐臀肉):肥瘦相 連,肉質細嫩,顏色白,肌纖維長。其用途跟裡脊肉相 同。
6、秤砣肉(又稱鵝蛋肉、彈子肉、兔蛋肉):肉 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適宜切絲、丁、片、肉末等 。可做炒、溜、爆等。
7、蓋板肉:連結秤砣肉的一塊瘦肉。肉質、用途 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8、黃瓜條:與蓋板肉緊密相連。肉質、用途基本 跟秤砣肉相同。
9、腰柳肉:是與秤砣肉連結的呈條狀的肉條。肉 質細嫩,水分較重,有明顯的肌纖維。適於制餡、切丁 、條、肉末、制肉丸子等。宜做炒、炸、湯等。
好壞看顏色可分辨
買豬肉時,根據肉的顏色、外觀、氣味等可以判斷 出肉的質量是好還是壞。優質的豬肉,脂肪白而硬,且 帶有香味。肉的外面往往有一層稍帶乾燥的膜,肉質緊 密,富有彈性,手指壓後凹陷處立即復原。
次鮮肉肉色較鮮肉暗,缺乏光澤,脂肪呈灰白色; 表面帶有黏性,稍有酸敗黴味;肉質鬆軟,彈性小,輕 壓後凹處不能及時復原;肉切開後表面潮溼,會滲出混 濁的肉汁。變質肉則黏性大,表面比較乾燥,顏色為灰 褐色;肉質鬆軟無彈性,指壓後凹處不能復原,留有明 顯痕跡。
閱讀更多 玩具原理大揭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