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照《大學》的文法,這部分文字應在開篇之後,到現在才出現,是什麼道理?以我的理解,先表后里,先行後知,因為“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也許是個好文法,不失我之所螺旋結構。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我們知道,誠者,天之道,自誠而明,聖人與天地同德,不必誠之而自誠,就如天;等而下之,則必須誠之:擇善而固執之。
這句又回應: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在前面一直講君子慎獨,似乎高標,如此聖人之誠,但雖小人,能誠且固執之,即一以貫之,可等聖人之功,可見中道,中庸之道不遠人不棄人,惟人遠之棄之,"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固執之而有方,力知力行,化難為易,以漸求頓,其功可致!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開篇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學》說:“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即是教義。一個自字,又讓人想到獨,獨之義大矣。獨立思考,獨特見解,獨具慧眼,特立獨行,獨自面對⋯於中庸之道,"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天下至誠,這個比中庸之道還難,即中庸之道的極致。然天地萬物和人皆一體,誠而明,明而誠,不隔不雜,則相通相成。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天下至誠難而致曲,以誠為本,化曲為全。參照老子的"曲而全",可知是"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之意。(文字難解)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著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至誠之道,超越時空。化物,前知,皆天人合一,心物相通之效,至誠之道乃中庸之道的極至也。
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如何打通天道、物道與人道?究竟什麼是中庸之道?這段極重要。道,德,性,仁,知,一歸於誠!
(1)"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又"誠者,自成也",聖人至誠(自成)同於天道,故與天地參,贊天地之化育。
(2)《孟子·離婁上》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擇善成性,性之凝德便是道,所以也能誠。
(3)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即誠,成物(他)者也,當然也是自成者;是成天地萬物者,當然也是成人者。
(4)“天道陰陽,地道柔剛,人道仁義”,表現不一,實則體同(同源於天)"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這就是中庸之道。
(5)"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即是用中之道。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本亦大道,致中和即中庸。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以天地成物之道形容聖人雖一己而極於至誠至聖,至德至善,既是頌揚,也是對我們這樣的賢或不肖者的砥礪,如荀子所言: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閱讀更多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