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中庸》:若想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中庸》: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01

人生所謂的成長,就是有一天明白你所想的,未必是事實存在的。所以這個時候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萬物都要順應天意,不可以妄念而為之。因為本身事物發展的過程都是天意,並非是人能改變的。

我們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改變自己,讓自己適用這個事物的規律,順應自然才是最好的一個智慧。

所謂的“順應自然”從道家的思想中去看,就是符合了大道的智慧,一切順應自然,以無為而治,而從儒家的思想中去看,就是一切順從“中庸之道”。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走路一樣,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好像登高山一樣,一定要從低處起步。

《中庸》: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在《中庸》之中,講究的是一個人遵循事物規律做事的一個態度。

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順應自然,達到順應自然的時候,以合理適當的角度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個智慧。但是不是大多數人,最初都未能達到這樣一種狀態,他必須有一個緩慢發展的一個過程。

就好像一個人最初是任意妄為,他想達到順應自然的智慧,必須要循序漸進,從小的地方慢慢的去改變,慢慢的去順應,這才是一個最合理的過程。

其實從追求中庸之道的一個智慧,延伸到我們做人做事的一個態度上也是如此,體現的也是“欲速則不達”的智慧。

《中庸》: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02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夏向孔子詢問事情,當時子夏正在擔任縣令,那一個縣由於長期缺乏管理,正處於百廢待舉的一個狀態之中。

子夏上任之後,特別著急想要大幹一場,有所作為。孔子這個時候沒有告訴他具體該怎麼樣去做,孔子提醒他說:“不要想著貪圖一時之快,也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貪圖一時之快,那樣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看見微小的利益,就辦不成事情。

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的一個道理。

《中庸》: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生活中,很多人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特別的急躁。

就好像很多年輕人去創業一樣,很多年輕人在生活中去創業的時候,從來沒有想著從最初積累經驗開始,先一點點的摸索一個行業的經驗,慢慢的靠近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大部分年輕人都是想著通過一些方式,快速的達到自己想到的目的。

其實這一個心態,就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一個規律,任何事情都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你想一下就站在終點,那是違背規律的。

做事必須先從腳下一步步的開始做,這種態度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遵循著規律去辦事的一個道理。

《中庸》: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需要順應一個規律,方為合理的智慧

03

《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很大的樹木都是有一點點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千里之行都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這就是君子之道,這就是做事最正確的一個態度。

我們做事的時候,需要秉持一種“欲速則不達”的智慧,我們做人的時候也需要一種中庸之道的調節,讓人生合理,讓行為更加適度,這個就是人生的智慧。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