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中庸》有感

讀《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當時自己喜歡背《論語》覺得那些簡單的話之所以成為經典,有著愈久彌新的魅力,用現在的話說,之所以至今仍然成為我們學習和讀書的教材,在於這些經典有與時俱進的魅力,讓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我們都能從這些話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接觸《中庸》源於觀看北大的教授王嶽川老師的視頻,使我受益匪淺。

讀國學經典《中庸》有感

書上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理想。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使我明白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人,都長一雙眼睛,向外可以觀察無邊廣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看清無限深邃的內心。然而,很多人,向外無邊擴展的看了,向內,卻從來沒有深入過。想想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如果考試不好,回家會說考試的時候,答案寫錯了,或者緊張,或者什麼理由。總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敗,不從內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現在,凡事都會反求諸己,換了立場想一想,其實都會變得平和。

讀國學經典《中庸》有感

《中庸》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字,就是“誠”。有句話說,只要自己對自己誠實,這個世界就不會欺騙你。而之所以,誠很難做,多數在於,人的部分缺點。比如說,虛偽愛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對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東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純潔。一個“貪”字,就讓“誠”字執行起來多曲折。佛法中講,人有三毒:貪、嗔、痴。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這個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那種謹慎的對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對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懼,不敢怠慢,這一種凡事都謹小慎微的態度,讓我明白,量化每個細節,認真做好每個細節。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而細節就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讀國學經典《中庸》有感

這個世界不缺少夢想,但是缺少讓夢想實現的人。中庸這種哲學,告訴我們不論在什麼的情況下,都保持一顆輕鬆的心態去面對事情,以自然心對待自然。

讀國學經典《中庸》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