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农村人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一块生活,对孩子心理方面有没有影响?

顽皮霸王


现在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土地一股脑都留给老人,这对孩子各方面有一定的影响的。

首先是思想上差距。老年人和小孩是两个年代的人,之间会产生隔膜。老人的保守,思想将限制小孩的思维,生活中小孩是要处处听从老人安排,小孩接受的基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当然在学校也会接受一些新的思维。尽管这样,受老人影响还是显而易见。

教育方面,由于老人大多都没有接受很多教育,对小孩的学习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只是起个引导,监督作用,小孩只能在学校接受教育,碰到学习问题,只好自己或学校来解决,这对小孩的学习也是有影响的。

在生活方面,也都是日常农村生活,都是属于散养状态,比较野性,各种文明,修养,尊重都与孩子无关。

把小孩留给老人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尽量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为最好。






广哥说事


乡村女教师,农村小学上班快二十年,以自己亲身经历回答这个问题,纯粹个人观点,所见所闻所感。

十多年前,很多孩子家长外出打工,那时感觉家里的孩子懂事,要挑起家庭重担。还记得当时上六年级,班上有个女学生,夏天穿着一双草鞋,这种草鞋,我小时候听妈妈和奶奶说她们穿过,我没想到,这种草鞋会穿在我的学生脚上。这女学生天天迟到,一开始以为是起床迟了,后来发现,女生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到地里干活,等到了快上课才匆匆赶回来。农具藏在地里,中午吃完饭又马上赶到地里干活,有时候是连饭都没得吃就赶去,因为地里活多,家里父母外出打工,只剩下她、弟弟和奶奶在家。弟弟年幼,奶奶年迈,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只能靠自己扛。

这女学生考试就四五十分,如果加把劲,成绩还是能够上来的,但是她上课爱打瞌睡,没精神。我后来分析,因为她每天就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根本停不下来,上课也算是她最好的休息时间了。女学生虽然很能干,后来也出门打工去了,在别的孩子还在学习时,她没有学习时间,终日奔波忙碌,缺乏提升自己的机会。

最近几年,留守孩子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老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原来过惯了苦日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受罪,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到孩子,但他们能给到的东西又极其有限,在家里,家务包揽,身上有钱就想到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看不惯孩子受一丁点委屈。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娇惯。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上没有及时得到积极的引导和纠正,也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在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缺点。

当然,其间也有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爷爷奶奶教育得很好的例子,只是这种占比较少。如果能够陪在孩子身边,有父母一起陪伴成长,孩子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高。教育孩子存在的代沟也会少一些。但是,很多老人常对我们说的:大人不门打工耽误大人,出门打工耽误孩子,哎!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一方乡土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两大方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第一是情感的缺失。爷爷奶奶养孩子,一贯奉行只要供吃供穿就行了,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是不会考虑的。我就见过农村的孩子在长久不和父母生活时,当再次见到父母时,当父母伸出双臂拥抱孩子时,孩子竟然手足无措毫无回应。这是孩子在期缺爱的表现,也是爷爷奶奶无法给予的。

第二是教育的缺失。爷爷奶奶们文化不高,在孩子上学期间,不能教孩子作业,更加不能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在长期的缺失陪伴和教导的情况下,会产生孩子早早的出现厌学的态度,也会早早的走上社会,有的还会在学校期间就结识一些社会中人,从而偏离人生轨迹,成为社会的危险人员。

这是两种最典型的影响,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典型的社会现象。


平静珍惜


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一定很大。

一是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比较胆小。爸爸妈妈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就变的胆小。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大手牵着小手,跟爸爸妈妈一同上学,一同上公园,一同坐碰碰车,心中不免有点失落感。在学校不敢大声说话,不跟小朋友去玩,一旦和小朋友打架,觉得无人保护。在家也常做恶梦。常常遇到一些伤心事儿,总向父母求救。

二是学习上遇到困难缺乏毅力。当孩子在做家庭作业时,遇到难题,爷爷奶奶下会解答,在求助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会对学习缺乏信心和毅力,以后厌烦作业,甚至不想学习。学习成绩也会下降。

三是容易养成坏习惯。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爷爷奶奶总是过于娇惯孩子,一切由着孩子,那么孩子久而久之会逐渐养成一身坏毛病。忍性,自私,贪玩。上学不积极,作业不认真,学习成绩下降。爱贪玩,一玩起来,鸡飞狗跳。

四是自理能力差。起床大人叫,被子奶奶叠,书包奶奶整理,上学奶奶接送。吃饭时要奶奶送到手中。从来不干家务活。不会拖地,扫地,洗衣服。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娇娇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五是没有责任担当。爷爷奶奶事事都庇护孩子,孩子做了错事容易撒谎。比如打碎花瓶怪小花猫,丢了文具说是同桌偷走。养成这种毛病,长大就成不。大事





杨德福8086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孩子跟长期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肯定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影响包括生活,思想,学习,安全等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

孩子需要我们每天都辅导来完成作业,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文化水平足可以辅导孩子,然而农村老人大多数没什么文化,而且大多是老花眼,他们没有能力来辅导孩子。这样一来,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是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农村的孩子只有靠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外出打工的农民朋友们一点要重视起来,要懂得取舍。

二,生活方面

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陪着他一起长大。需要我们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老人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孩子比如说营养搭配等等这些老人都不会考虑。长期营养跟不上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高体重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家里老人在春天秋天忙的时候,除了照顾孩子还要下地做农活,还要养一些牲畜。忙起来甚至连孩子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孩子就只能自己煮饭或者挨饿。

三,思想方面

最主要的思想方面,如果孩子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混混,从此可能就会走上歪路。有的孩子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孩子的性格是受到环境影响非常大的。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陪伴,孩子可能会沉默寡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老人跟孩子是有代沟的,不能指望老人在这方面帮助孩子。培养孩子的性格积极乐观,阳光向上,我们需要家长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四,心里方面

如果孩子长时间缺少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对孩子的心里会造成严重的阴影,严重的可能会造成自闭症!形成胆小自卑,沉默寡言的性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蒙上了一层阴影。父母在这方面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多沟通,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健康的心里,及时的帮助他们改正!毕竟没有什么是比孩子快乐更重的东西了。

  • 五,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被欺负了不敢说出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里就会不健康。农村山河比较多,尤其在寒暑假期间,老人对孩子监管不到位,孩子去河里玩都很危险。孩子会不会接触到过期的食品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们注意!

总结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为了生活如果不能两个人留下来。那么请留下来一个人照顾孩子。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


vba晓伦


这个影响大了,待我细细道来

确实是不容易啊,农村人在外打工,天天要上班,孩子自己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没有办法来城市里面帮助;孩子只能放在农村,孩子跟着老人一块生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主要有:

1.一般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1周岁再出去打工,如果一周岁之前,就把孩子留在家里给老人带的,孩子的安全感会不够,以后孩子就胆小,会过于谨慎;

2.我们现在来说,孩子1周-3周,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身边,父母跟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不能建立的,这个会出现父母以后很难管教孩子,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心,父母如果管理的严格一点,孩子就会逆反;父母如果管理的松,又会让孩子没有规矩,父母因为没有陪伴孩子,心理会有亏欠,就会用不合理的方式去满足孩子,比如不该买的零食和玩具,不该有的纵容;

3.如果孩子是在3-6周岁,父母在城市里面打工,孩子没有在身边的,这个孩子会没有规矩,家教会比较差,因为老人是没有心理能力来给这个时候活跃的孩子立规矩的,老人不是不想管教,而是有心无力;父母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也难于跟孩子斗智斗勇;孩子没有了规矩,以后再要把孩子拉回正道来,比较难了;

4.如果孩子是在7-10周岁,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也是老人没有办法执行的,一个是大部分老人不懂辅导 另外也是有心无力,没有办法跟孩子斗智斗勇;

5.那么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有没有奋发图强的,也是有的;就是以前比较窘困的家庭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有差距,会有很大的自卑心态,提升后就会有自强的心理,是因为自卑而发愤图强的孩子,但内心还是自卑心理;

6.家长有没有补救措施,有的,一个是出门的时候好好跟孩子沟通,说明爸爸妈妈要去城市里面上班,等你长大一点,就带你一起去,提前跟孩子说好,不能偷偷的就溜走;二是保持每天密切的联系,把孩子一天的活动都安排好,老人负责执行,晚上就跟孩子互动检查,做得好的地方就多表扬,做不好的地方,就让孩子自己说说怎么改进,不要批评和指责,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然后家长给予肯定;三 及时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是需要家长的爱的时候,家长要耐心给予帮助;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就要马上回家解决,不能积累问题;



基于爱的家庭教育


应该是有影响的:

1 孩子普遍不主动与人交流。即使交流,就周围一到两人说说话。

2 性格上开朗乐观的少。不够自信。

3 一般学习上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对自己没有很高的要求。

这与爷爷奶奶长期生活有关系的,因为,爷爷奶奶主要管孩子的吃喝拉撒。其他的管不了。

也有个别例外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教育极其重视的。经常跟孩子交流的,这些孩子跟有父母在身边的差不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学习努力,乐于助人……


清风末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错过了亲子教育的黄金期,会有很大影响,将会是父母一辈子的痛。

首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不是会很深。有一方必定会很薄凉,因为孩子与家长的亲子依恋关系就是在零到六岁建成的。过了这一个敏感期。在和孩子生活中你们会发现不知道怎么爱对方,不知道怎么和对方交流,那个亲切感在心里是没有的,可能现在看不出来,长大后你们就会能比较出来。

其次,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明白,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被父母重视着,所以在他幼小的心里就盈满了安全感。如果从小安全感缺失,长大后对他的心理成长及人生观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有一句话叫没有非赚不可的钱,只有眨眼长大的娃。

虽然老人带孩子比我们大人有经验,有溺爱也有正确的。但许多习惯和个性是无法察觉的。不要等待问题到时,纠正和后悔已经晚了。老人带出来的孩子,大部分心里比较敏感,有点儿不自信。不是特殊情况,请把孩子留在身边。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是一辈子



善行天下3


你好,我是胜利,对此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是全社会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一个典型问题,农民工为了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不得已外出打工赚钱,如果能就近就业,谁能忍心舍弃自己孩子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呢?

现农村农民工外出打工不光是给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影响,还带来很多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比如家庭教育氛围的缺失,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缺乏,心理成长偏移等等等等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一系列的因素。

这里题主还提到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那么你们想想,难道空巢老人不需要关爱吗?带大了儿辈,现在还要带大孙辈?他们也想带好孙辈给他们的儿辈解决好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外工作,但是他们在孙辈面前做不到像父亲般的威严和母亲般的关怀,他们能给的就是父母不在孙辈身边的溺爱。

那么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成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首先是当地政府要重视,除了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资外,还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大监管力度。其次是学校,学校应该主动承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如安排专门的心理老师、专职老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家访帮扶等。同时也要呼吁一些社会爱心组织能够共同参与进来,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还有就是要努力发展家乡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岗位,最好是让农民工都可以在本地就业,就近就业。再是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种地收入水平,加快城镇乡村一体化建设,多样化开展农产品技术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我是胜利哥


我是一位农村教师,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农村家长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一块儿生活,这种情况对孩子心理方面,肯定是有影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农村老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还没有科学的育儿理念,更没有感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基本是孩子在学校学多少就是多少。同时,对知识的贫乏,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农活儿的忙碌,也使他们无暇教育孩子;见识的短浅,更使他们不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有的老人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的状态。还有的老人干脆把教育孩子责任推给了老师,他们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你啦!该打打,该骂骂。然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在农村小学里,每班都有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的任务也很多,一个人很难管得过来。况且,学校教育,永远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所以孩子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一个在班里学习不出色的孩子,怎能让他在班中自信满满呢?

第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爷爷奶奶有的对孩子的问题,要么不闻不问,横加掩饰,盲目溺爱。要么不分青红皂白,吵吵嚷嚷,责骂训斥。这样做的后果,就造成了有的孩子,在班级里不守纪律,调皮捣乱;有的孩子在班级里,自卑胆小,做事十分怯懦。

第三、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和父母长期缺乏爱的交流,父母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称呼。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他们的生活习惯基本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想教育孩子时,孩子就会拿父母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比,这样就不愿意听父母的话,亲子关系不和,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所以,家长在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挣钱重要,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长一旦错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时机,那么就错过了自已和孩子,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