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近日,夏勇老師接受上海浦東電臺的採訪,內容為中醫對新冠病毒的科普解讀。採訪內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採訪人:中醫角度分析新冠病毒?

夏勇:新冠病毒是西醫學的名稱,屬於中醫“疫氣”的範疇。由“疫氣”引起的疾病稱為“疫病”、“瘟疫”。“疫病”是一個傳染病,《黃帝內經》談到“疫病”的時候說“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就是說這個病具有傳染性,無論男女老少,患上病後症狀基本一致。

病位主要在肺。疫氣從口鼻皮膚侵入,直犯肺臟,出現呼吸系統病變,表現為發熱、乾咳等。另外肺與胃和大腸的關係密切,《黃帝內經》裡關於手太陰肺經的循行的第一句話就是:“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因此新冠肺炎的病人在出現發熱、咳嗽的同時有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適之症。

採訪人: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中醫藥治療病毒作用已越來越明顯,未來是否也將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

夏勇:我認為是的。

中醫與西醫處理新冠肺炎的思路不同。西醫著眼於病毒本身,希望通過和病毒的“直接對抗”來抑制病毒、消滅病毒,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目前西醫還沒有找到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和方法,因此西醫治療還是隻能以對症治療為主,就是說發熱了用退熱的藥物,咳嗽了用止咳的藥物,腹瀉了用止瀉的藥物,等等。

而中醫則是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希望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間接地對抗、排除病毒。把人體調節好了,病毒生存的土壤沒有了,自然病毒就被清除了。所以,本次疫情中醫參與治療後,提高了治癒率,降低了死亡率,阻止了輕症向重症、重症向危症的轉化率。

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中醫藥救治普及率超過90%,使病人的治癒出院時間平均提前了2—3天。可以說,中醫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人民的身體健康立下了大功!

當然,請大家也不要因此忽視了西醫,事實上,對於疫情的防治,西醫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西醫結合才是正途。在對疫情的預防與治療過程當中,中醫和西醫均發揮著特有的功能。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發揮中醫辨證治療和西醫對症治療的優勢,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採訪人:大眾怎樣合理使用中醫藥,尤其在預防病毒方面?

夏勇:中醫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辨證論治,《黃帝內經》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就是說,人的體質是有差異的,因此,不論是治療還是預防,哪怕是同一個病,我們要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機、不同的證型、不同的發展階段等,靈活用藥,這叫同病異治。

比如,以新冠肺炎為例,有的病人表現為寒溼鬱肺證,有的病人表現為溼熱蘊肺證。在恢復期,有的表現為肺脾氣虛證,有的表現為氣陰兩虛證,等等,這些不同的證型在治療方法上應該有所區別。所以,大眾在使用中醫藥之前,最好找正規的中醫師諮詢,這樣效果才更好。

除了中藥,中醫還有針刺、艾灸、推拿、刮痧、耳穴壓豆、穴位敷貼、養生功法(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中醫特色療法。它們都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得到了患者們的廣泛認可。


關於預防,如何才能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呢?

《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就是說,要做到避其毒氣和正氣存內兩方面才能預防被感染。

避其毒氣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儘量遠離病毒,如少出門、戴口罩、多洗手等……

正氣存內就是體內要有充足的正氣。就是說假如不得已而接觸了病毒,充足的正氣能讓我們避免被病毒感染而發病。

而且,新冠肺炎是一個自限性的疾病。自限性疾病是指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新冠肺炎病人一般愈後是良好的,少部分愈後不好的大多是中老年且本身有基礎疾病的病人,這部分人群西醫叫免疫功能不強,中醫叫正氣不足。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因此,不論是預防,還是得了新冠肺炎之後的康復,正氣都非常重要,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而讓體內正氣充足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含控制飲食、早睡早起、鍛鍊身體和控制情緒少生氣四個方面。


一控制飲食

分兩個方面:量和質。

量:勿過飽,大概七、八成飽就可以。中醫界有一句諺語叫“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小孩如此,大人也是這樣,吃得太多會傷害身體。

質:素菜為主。究竟是全素的飲食好,還是以素菜為主、搭一點葷菜好,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葷菜吃得太多對身體是不好的。

過多的進食油膩之品,會讓體內生痰生溼。痰溼阻滯經絡,妨礙氣血的運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二 早睡早起

睡眠是有最佳時間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公認,所以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才會頒給了3位研究生物鐘的科學家。而我們中醫學更是在千年之前就提出了“子午流注”理論:認為天人相應,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晝夜節律應該符合自然規律,即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應該在晚上10點左右就上床睡覺了。老祖宗早就說過:吃人參不如睡五更。

再比如,最近有很多微信群經常熬夜討論,討論當前的疫情和如何預防,為了健康卻違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和矛盾的。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除了晚上應該按時入睡之外,白天還應該午睡。午睡也是非常重要的。午睡的最佳時間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時間不用長,半小時左右就可以。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三 鍛鍊身體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動是增強正氣的重要一環。

至於運動的形式和強度,因人而異,可以挑適合自己的。

除了專門的花時間運動之外,還應該把運動健身的理念體現於日常生活中。比如,能走路不要開車,能走樓梯不要坐電梯,等等。


四 控制情緒少生氣

好的情緒對於防護疫情非常重要,因為情緒或心態對於一個人的免疫力有極大的影響。壞的情緒會引起臟腑氣機的逆亂,人體免疫力下降,外邪易侵。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黃帝內經》中的一段話,雖然只是簡單的十六個字,卻包含了至理。假如能做到這十六個字,就不會輕易的生氣。

所以,綜上所述,除了中藥、針刺、艾灸、推拿、刮痧、養生功法等中醫特色療法可以幫助預防疾病之外,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

此外,有兩個問題也要提醒大家,這兩個問題也跟免疫力相關。

第一個問題:經常有人問,天天在家休息,為什麼還是覺得好累?

雖說到了在家躺著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時候,但我們在家,還是要避免那些消極的、沉淪的“宅法”——整日沉浸在追劇、遊戲中,晚睡晚起甚至通宵熬夜、日夜顛倒。

如果我們所謂的休息是這樣的,那感覺疲勞是很正常的,需要及時改正這種錯誤的作息。

可以給自己一些目標,比如工作的目標(在家也可以工作)、學習的目標、讀書的目標、鍛鍊的目標……有上進心的人才會有活力,而過多的休息則會讓人懶散覺得疲憊,這就是《黃帝內經》裡所說的“久臥傷氣”。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第二個問題:定心。

關於疫情,網上有太多的流言、偏方,比如關於如何預防,有鹽水漱口、香油滴鼻孔、吹風機吹、吃Vc泡騰片、室內煮醋、喝大蒜水、吃草莓、吃辣椒、泡溫泉、蒸桑拿、抽菸、喝酒……都已經一一被闢謠。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共情傷害”,意思是當一個人長期大量地關注災難信息,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會傷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會讓你抑鬱、焦慮甚至精神崩潰。關注疫情信息是必須的,但大量的謠言、戾氣和煽情的信息,會讓你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心理的壓力會導致身體的壓力,更會導致免疫力的下降!病毒就會趁虛而入!

因此,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學,不要去追逐偏方或輕信流言(會傷害免疫力),保持內心的平靜和鎮定,無欲則剛,讓自己的免疫力象鋼鐵長城一樣,不給病毒以可乘之機!


採訪人:上海一批中醫專家已馳援武漢,期待和祝福?

夏勇:在此,向他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辛苦了!期待他們能救治儘量多的新冠肺炎的患者,幫助武漢早日脫離困境。同時,期待他們保重好自己的身體。祝福他們一個不少地平安歸來!

浦東電臺《健康有道》抗擊疫情特別專題

連線時間:2020年2月24日15:00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加入中醫學習

學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

瞭解疾病的原理 做自己的醫生

(2020年第十期開學時間將視情況調整)


瞭解報名(點擊)

百草箱 國醫三年班 十班

學制三年,系統性地學習中醫理論,以四大經典為基礎,學習期間還將安排與課程相結合的健康養生營、草藥遊學、藥房體驗、臨床跟診實習等實踐內容。

所學內容迴歸經典,迴歸傳統中醫,理解並實踐中醫的系統觀與整體觀,為將來有臨床學習需求及深入學習中醫文化的學人打下堅實基礎。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健康有道》欄目抗擊疫情特別專題:聽中醫專家夏勇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