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影像老兵”临危受命,为患者把住评估病情第一关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罗瑶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的治疗就能快一步。”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负责人李鸿波经常这样说。在该院CT室,他带领团队一直忙碌在抗疫一线,24小时随时待命。

“影像老兵”临危受命,为患者把住评估病情第一关

“影像老兵”临危受命

CT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像科因此成了抗疫的主战场之一。1月22日,该院将放射科和CT室合二为一,原放射科的副主任医师李鸿波临危受命,负责管理。

当晚6时许接到任命,当晚8时他就赶到了医院,直接上阵工作。

李鸿波49,他从事医学影像工作23年。2003年非典时,他是负责拍胸片的医生。“我有经验,我必须冲在最前面!” 17年前,面对“非典”毫不退缩,如今面对新冠肺炎,他依然奋勇向前。

为了让更多患者尽快得到诊断,他在最短时间内重新完成了原先两个科室的“排兵布阵”。每天实行四班倒,24小时不停歇。

“尽量让病人‘少等、不等’,宁可让机器等病人,也不要让病人等机器。”在李鸿波的科学管理下,影像科不断提高检查速度,从最开始的每天只能做百余人的检查,到后来一天最多为300多人做CT,为发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争取了时间。

“影像老兵”临危受命,为患者把住评估病情第一关

火眼金睛寻找蛛丝马迹

“审阅CT图像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李鸿波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平均是200多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300人次,是平时的两三倍。”李鸿波介绍,有的病毒性肺炎早期藏得很深,会“躲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医生要细心甄别。

“李老师火眼金睛,总能看到我们看不出来的病灶!”影像科医生黄炯说,今年2月初有一位发热、咳嗽的患者做完CT后,科室医生看见其左肺靠近背部的地方有一个小阴影,考虑可能是由于做CT时呼吸没憋住气导致的运动伪影。后来李鸿波审核时,他认为是左肺下叶小磨玻璃密度影。他跟患者反复交代,三天后来复查。三天后CT发现病灶增多,范围扩大,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是新冠病毒肺炎。

“每个患者从肺尖到肺底,CT图像有400多层。”李鸿波说,因为每天图像看得太多,眼睛看得发涩,累了就短暂的闭目几分钟接着看。他还打趣地说:“我的眼睛本来就小,眯着眼睛看就更小了!”

为科室当“大内总管”

“老李你一个坐着写报告的人,怎么每天微信步数都两万多啊?”李鸿波的好朋友见他每天步数排名霸占第一,特意向他发来问候。他开玩笑地说:“我就是一个跑腿的,每天腿都跑断啦!”除了审核报告,李鸿波每天还要花大量时间,来来回回穿梭在两个机房、医生办公室、总务科等医院的各个角落。

“管生活、管防护、管消毒、管报告、管情绪……他就是我们的大内总管,科室39个人他都要操心!”影像科李宁杰医生说,大年三十上夜班的他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8点刚值完班出来,竟然看到李鸿波端着两碗热腾腾的面条出现在他们面前,笑着说:“辛苦啦!临时让食堂做的,大家凑合吃一点就当是年夜饭了!”

李宁杰说,虽然那是他吃得最简单的一次年夜饭,但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老李”“李爷爷”……这些都是科室年轻医生对李鸿波的爱称。医院两个机房,李鸿波每天至少都会进去两次看看他们,“我去给他们壮胆!”李鸿波说,既然疫情已经来了,躲是躲不掉的,大家必须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我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保护好科室39个人,尽最大努力保证每个人平平安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