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一棵小桃樹》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提起賈平凹,大家可能都會立馬想到《廢都》、《秦腔》等一系列作者的長篇小說,但事實上,賈平凹的散文也有其獨特的風格。

比起《醜石》的富有哲理,或是《商州又錄》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韻味,《一棵小桃樹》不僅繼承了其一貫的風格,亦有區別於其他散文的獨特結構與深刻感悟。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這篇散文的內容並不算複雜難懂,它講述的是一棵小桃樹的故事。

小桃樹飽含了作者的感情,它在兒時孕育著作者的夢而被種下,但它嬌弱,沒人管。作者長大後,漂泊他鄉忘卻了它,當他回來再次看到小桃樹的時候,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同命運作鬥爭時,不由得對它產生讚美之情。小桃樹的經歷又和作者的體驗相似,使得他對小桃樹有著特殊的感情。

接下來通過對這篇散文的淺要分析,從三個方面來談一談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一、樸素自然,富有哲思的語言特色

語言是人們對於一篇文章最直觀的感受,當你看完,甚至讀完一篇散文,你會對這篇文章有個整體的感受。著名作家徐遲曾說:“散文作家不僅要掌握華麗的文采,而且要善於控制它,不僅要掌握樸素的文章,還要善於發揚它。“

“纖纖的生靈兒,枝條已經慌亂,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裡,三點兩點地在黃水裡打著旋兒。”

這篇散文通篇沒有華麗的文字,也沒有過多的修辭方式,更多地是用一種樸素自然的方式娓娓道來。無論是描述小桃樹的成長,還是”我“內心的活動,都只是用簡單卻又生動的話語來闡述。但越是簡單樸實的話語越是能打動人心,作者這種生活化的語言更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讀者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在賈平凹的散文中,語言總是那麼地平實無華,讓人感到親切溫暖。但就是在這質樸的語言中,作者緩緩地道出了他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文章又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哲思。

在風雨中,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地掉,然而在那樹兒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人生不就是這樣,每個人都要經受許多的艱難困苦,我們都在掙扎著,但在風雨中,永遠都留存著希望,不要放棄。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二、明暗雙線的獨特結構

一般的散文是不討論結構的,所以才稱為”散“文,更多的是信筆而寫,自由發揮,也被叫做”形散而神不散“。

總的來說,賈平凹的散文結構比較自由,不拘泥於一種表達形式,篇幅時長時短,靈活地運用不同結構,但他注重於對材料的巧妙組織。這篇文章延續了其散文的基本特點,但又有其獨特的結構,就是採用了明暗雙線。

何謂明暗雙線?一般來說,明線是指作品中直接呈現出來的線索,如記事寫景的時間線或空間線;暗線是指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間接呈現出來的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的線索,如記事寫景中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這篇文章的明線就是小桃樹的經歷,它從被埋核到萌芽,從瘦小嬌弱、沒人理會到被人嫌棄被人遺忘,再到遭遇風雨、掙扎生長對應了暗線作者的經歷。生長在偏僻的小山村,貧苦孤僻,再到進城讀書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無助,又在各方重壓下遭受種種不幸。但和小桃樹一樣,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作者仍然充滿了希望,堅定追求夢想與幸福。

通過明暗雙線的結構,不僅使得這篇散文更清楚有條理,更有脈絡,也更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小桃樹的各種遭遇也是作者的經歷,對於小桃樹的感情也是作者情感的深刻體悟。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三、託物言志的自我體驗

什麼人說什麼話,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學語言。

一篇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

賈平凹的作品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每一字,每一句都飽含著深情。

一篇文章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個性,特別是散文,更能探索出作者內心深處的世界。賈平凹的散文創作受自身成長經歷的影響很大,他的文章多與自己的親身體驗有關,他的散文中也十分關注人的心靈變化。

正如這篇散文,小桃樹的經歷就是作者人生的經歷,作者通過對小桃樹的人格化,抒發了自己的理想志趣,也反映了當時人們迷茫和探索著成長的真實歷程。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作者從小就像小桃樹一樣,弱小,自卑,不被人重視,但他的夢想在來到更廣闊的天地時又被打擊了。他從鄉村來到城市,但感受到了更多的陌生與惶恐。物質與精神的打擊碰撞在一起,讓他備受煎熬,唯有心中的希望支撐著他。

小桃樹與作者的命運冥冥之中緊緊綁在了一起,那棵小桃樹早在作者種下去之前就蓄著了他的夢,作者等待它將來開花結果,也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實現自己的追求與夢想。

然而小桃樹也不只是作者一個人的形象,它也象徵了當時的一代人。小桃樹的生長環境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小桃樹的經歷更是寄託著那代人的迷茫與追求。本文的寫作背景是漫長的文革剛剛終於結束。那時的有志青年都在這場打擊之下遭受著痛楚,他們也經歷了坎坷的生長,但現在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淺析賈平凹的散文特色

心懷希望,追逐夢想

賈平凹的散文總是溫暖而有力量,通過簡單樸實的語言吸引我們,通過獨特的結構感染我們,也用其真實的經歷體驗觸動我們。他初期的散文創作更多地關注於自我,傾向於內心世界的大膽剖析,真誠而坦率地流露出自己對於青春的苦悶迷茫和心懷希望、追求夢想的堅定。

這篇散文正是通過對一棵小桃樹成長經歷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感態度,以及深刻感悟的人生哲理。

為什麼這篇散文能夠會打動我們?因為真實。文中的真情實感引發了大家的共鳴,我們很多人也像文中的小桃樹,像作者一樣,我們都曾經是瘦弱的,無力的,也許沒有人關注我們,也許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遭遇、苦難,但是我們永遠心懷希望,努力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對生活的感悟不一樣,對於挫折,對於痛苦,我們也許會選擇放棄,那可能會是一條更輕鬆的路,但那一定不是你想要走的那條路。現實與夢想總是有落差,通往人生的道路上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正如這篇散文告訴我們的,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我們一定都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