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盛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用戶8645633805217


關於盛唐由轉衰,很大的因素是安史之亂。由於,安史之亂讓大唐面臨的局面徹底惡化,一夜之間變成了混亂的帝國,但是,唐帝國並不完全是安史之亂造成了衰落,沒有這場戰亂,封建王朝也會遵循規律衰落下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安史之亂不過是導火索。現在我們分析下盛唐由盛轉衰的幾個具體原因: 1、帝國強盛的延續。從唐太宗到唐玄宗中期,大概是140年左右,正好佔唐王朝的一半,這段時期,雖然有戰亂和動盪,但大體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唐王朝綜合國力大大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帝國之一,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都很有作為,選薦賢才,勵精圖志,君臣一心,發展農業,大唐王朝終於玄宗時代迎來了開元盛世,然而,盛極而衰,物極必反這是不變的規律,這一時期,唐王朝土地兼併越來越多,而為維持皇宮奢靡的生活,對普通民眾的剝削也很歷害,問題在逐步顯現。

2、邊疆隱患問題突現。大唐建國以來,一直有邊疆隱患,唐太宗滅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唐高宗滅西突厥、高句麗、百濟,武則天在西域與吐蕃頻頻用兵、應對突厥的騷擾、契丹的邊釁,大唐不斷髮展,而這些番國也來斷髮展到唐玄宗時代,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東北有契丹、渤海,西邊有吐蕃、西南有南詔,北邊有回紇,唐王朝和這些番國作戰,損失非常大。

3、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一開始誅滅韋后,太平公主,登上皇位後,選賢任能,奮意進取,任用了很多賢能之士,大唐進入了開元盛世,但後期的唐玄宗,只思享樂,任用了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沉湎女色之中,造成了安祿山等坐大坐強。4、唐朝實行了均田制,這種制度在前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但到了後期,國家經濟強大,人丁不斷增多,弊端從生,土地大量遭到兼併,農民流離失所,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唐朝末期出現了兩稅法,比較先進,但由於政局不穩定,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實施。

5、軍事制度上的漏洞。唐玄宗後實行了募兵制,為了對付少數民族政權,頻繁用兵,只有採用一個軍鎮大蕃制辦法,安祿山一人兼了三個節度使,控制20萬軍隊,想不造反都難。中央為了養活這些蕃鎮,耗費了大量財力,造成了財政困難,老百姓生活困難,老無所依。

綜上盛唐轉衰以下幾大原因:

(1)唐玄宗李隆基後期的懶政、享樂,沉湎女色,進取心減退。

(2)國家經濟制度有缺陷,需要銳意改革,建立新制度。

(3)封建王朝自身侷限性,邊疆隱患從生,蕃鎮坐強,容易產生割據。

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得到了平定,但也造成了蕃鎮割據,在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後,被梁太朱溫所滅。


風亂春燈江鳴雨


擁兵自重的節度使制度,這種擁有兵權加財權的強邊強軍政策,雖然可以有效抵擋外敵入侵,但卻形成一個個小王國,這些節度使跟東周諸侯沒什麼區別,以至於爆發安史之亂,隨後唐朝一直被這個種制度所困擾,直到五代結束,宋朝結束了這種制度


口豎這世界


我認為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經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的催殘,人民留離失所,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是每個朝代發展的規律!


似水年華146028344


腐敗

安史之亂民怨

使唐王朝失去了公信力!!!


魯隴皖甘藏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並設立節度使,導致節度使手握重兵,而中央的防禦過於薄弱。

唐朝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後,經過唐太宗等多位皇帝的治理,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和經濟文化水平達到頂盛。


唐初府兵制

唐朝時期國家實行均田制,因為唐初經過戰亂,人口銳減,所以均田制可以得以順利的實行。經過了幾代皇帝的精心治理,唐王朝人口激增。人口激增導致每個人分的土地嚴重減少,於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農兵合一的府兵制度不適合當時的情況,農兵合一即農田繁忙時種地,需要打仗的時候,自帶乾糧跟隨中央上戰場。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很多窮苦的農民的土地被大地主私吞了,到了打仗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乾糧,還會出現逃兵等現象。

唐玄宗改府兵為募兵制

於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開始實行募兵制。即中央招募士兵,給他們軍餉,士兵在軍營裡進行集中訓練。到了公元737,公元738年。唐太宗把邊境的府兵全部改為募兵。


設置節度使

在唐睿宗時期還設置了節度使,到了唐玄宗時期又加設節度使。著名的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就是手握三個地區的節度使,一人統帥15萬兵強馬壯且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並且這些士兵因為是募兵制招進去的,所以對安祿山特別的忠心。而中央僅僅只有七萬的禁軍,並且中央的禁軍缺少訓練。根本打不過安祿山的軍隊。

而安史之亂只是一個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安史之亂以後藩政割據嚴重,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鬆垮大卡司


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廢朝政,導致當時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到破壞。安史之亂是後唐由盛轉衰的主要轉折點,之後又出現潘鎮割據、宦官專政更加劇了這個唐王朝的衰落。


是珍珠


盛唐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1.玄宗後期,幾乎都不關心朝政,心中只剩享樂,並且重用的人都是驕奢無度的小人,所以唐朝在他的統治之下,從內裡就開始腐朽了

2.史之亂爆發幾乎是歷史的必然,府兵制的瓦解,體制已經不能夠繼續適應時代的發展了。

3.盛極而衰是中華帝國特有的構架

唐朝由盛轉衰的最顯著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也是中華封建史的轉折點,這場戰亂,結束了盛唐的神話,百年帝國從此走向下坡路,一去不回頭。往昔的繁華,成為回憶。也是中華帝國有對外拓取走向內斂的轉折點,文人治國時代由此而來

唐朝 公元618年至907年,大唐歷經高祖,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以及武則天的統治,到玄宗開元時期,大唐達到鼎盛,即而因756年的安史之亂,導致其藩政割據,曾經強大的帝國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已經沒有力氣管外面的事情了。中國歷史也由此轉折,從開放走向封閉,有拓張走向收縮,安史之亂的威力就是這麼大,甚至身處於如今的中國都受到了影響唐朝的一蹶不振,中亞淪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新疆也不在唐朝的控制之內,整個西域全部淪陷,皇帝對節度使的威懾力大大削弱,可以說,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歷史事件,我們為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感到痛心。





景粼玖序


在我國,唐朝是封建時代的巔峰期,也是個令人驚歎的時代。然後一個朝代的興盛和衰落都逃不過歷史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麼盛世大唐為何走向衰落呢?

其實兵制改革才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唐朝最初實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由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在全國設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軍府內的成年男子平時農耕,在一定的時間裡前往宿衛京師,戰時出征,戰罷而散,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屬中央十六衛,總稱衛士。因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備武器等。


戰時,唐朝還要向全國徵發士兵,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徵人。原則上兵募先富後貧、先強後弱、先多丁後少丁,國家配備裝備,不足的自己補充,當然,這一原則逐漸被破壞。


而事實上,府兵制的特點:兵農合一,戰時為兵,平時為民。簡單的說,每個戰士都是“業餘”的,又要種田養活家人,又要去折衝府報到、訓練、出征。這樣的軍隊,最討厭長途跋涉的遠征。這種情況下,府兵制已經不適合,也無法滿足國防需要,這也就決定了需要一種新的兵制來滿足國家國防事業需要。

經過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王朝已經走向興盛,特別是“開元盛世”的影響,大唐的疆域越來越大,那麼這就導致了原本府兵制為基礎的兵制開始逐步遭到破壞。開元二十五年,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嘗試,玄宗正式下詔廢府兵制,實行募兵制,開元二十六年,轉型完成。


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以雍州長史薛季昶攝右臺大夫,充山東防禦軍大使,滄、瀛、幽、易、恆、定等州諸軍皆受季昶節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幽、平、媯、檀防禦,仍與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置河西節度、支度、營田等使,領涼、甘、肅、伊、瓜、沙、西七州,治涼州。-----《資治通鑑.唐紀》

公元710年,“節度使”一職就此產生,此後這個職務影響了大唐百餘年。府兵改募兵、節度使集權、邊軍擴編這三項政策落實後,大唐的國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以前被別人欺負,現在專門欺負別人。當然,軍費開支增加了很多。公元737年,唐玄宗正式規定,邊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以前的府兵都招回來。這樣邊境大權在握的節度使就可以自由招募兵卒,久而久之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戰爭,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唐王朝也在此後藩鎮割據中慢慢走向沒落,最後導致滅亡。而這一切,都源自唐朝中期兵制改革的弊端。

玄宗在位44年,對外一掃之前的頹勢,邊境太平,四夷來朝;對內經濟大好,國庫充盈。 可惜,兵制改革的弊端爆發,安史之亂來臨,導致了唐王朝由盛轉衰,從此一蹶不振。


梅姑姑318


關於唐朝我們知道有它輝煌的記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大中之治,還有它由盛轉衰的導火索——安史之亂,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轉衰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王朝會一夜之間氣數已盡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亂並不是開頭,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藏了諸多禍患了,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續的這段時間,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則天與唐玄宗的政啟開元,這段時間中,唐朝內部就有動亂,但國力卻沒有拉下,反而穩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都是聖明之主,他們任命賢能,鼓勵生產,這使得大唐在開元這期間達到了頂峰。

但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無處可尋的,在這盛唐時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閉戶,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穩定,和諧。為了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剝削,土地兼併,開始的時間還沒什麼,但問題卻已經慢慢滋生了。

大唐從開國起邊疆便時不時被異族所侵擾,因此以大唐當時的實力自然不會慣著他們,唐太宗出兵直搗黃龍,滅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渾。而唐高宗也是滅掉了西突厥等一些邊境的不安分國家,女帝時期武則天也向邊疆地區頻頻用兵,應對這契丹的騷擾。這些戰事就像彈簧一般,壓的越重,反彈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境問題一股腦的都來了,這時唐玄宗派兵去平亂,每次出動軍隊數量的很龐大,但是結果卻出師無果,徒耗錢糧,損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在前期的開元盛世建立之後,心願漸足,加之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進取心減退,便慢慢的放鬆了朝政,使得朝政漸漸的荒廢,這導致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玄宗後期,當政的官員一味的斂財,不顧及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這更加劇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亂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錯誤,在軍事制度上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唐玄宗之前,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僱傭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務農,打仗的時候應徵入伍。在先前的經濟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們由於制度的影響被拴在了土地上,這樣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經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這種體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邊境問題,朝廷年年出兵這就使得一些將領的身家逐漸增大,而權力的鬥爭使得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將領慘遭殺害與放逐,這一段時間裡,朝廷沒有任何的監督和預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經腐壞的不成樣子,下級欺瞞上級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也就間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唐朝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譚天說帝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亂只是唐朝衰落的一大誘因,但是唐玄宗後期的腐敗和用人不當才是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