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导言:秦国为破合纵而选择连横策略,与齐国结盟,为何出兵帮助燕国伐齐;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原因,既能重新控制齐国,又能拖垮燕国,削弱实力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实力此消彼长;各诸侯国的关系,时而联合,时而联姻,时而反目成仇。其中,秦国与齐国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这两个国家大多是以联合为主,尤其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与秦国的关系是更上一层楼,整个齐国几乎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附属国。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齐国对于秦国所实施的政策和战略,都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对于秦国发动灭国战争这件事情齐国也是置之不理,无论山东五国的成员遭受什么样的战争打击,齐国都是充耳不闻的,仿佛与秦国的结盟成为了齐国首要大事,也是齐国唯一需要遵守的事情。

战国时期,齐国是秦国重要盟友

总之,战国中后期,齐国就再也没有与秦国发生过正面的冲突,也没有真正地阻止过秦国的东进,更没有帮助过山东六国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而秦国也没有直接对齐国发动过战争,并且还将齐国作为最为重要的盟友,给了它不少的好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密切以及齐国对秦国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的一个盟友,秦国应该把对它的外交政策作为重中之重,毕竟与齐国之间的联横是破除山东六国合纵的关键,也是保障秦国外部发展环境稳定的关键;但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秦国却与燕国和其它国家联合在一起共同讨伐齐国,而那场战争也不是普通的小型战斗,而是齐国历史上遭受的最大的一次重创。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秦国为何抛弃盟友齐国,而帮助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燕国?

在战争当中,燕国的名将乐毅带领着六个国家合纵的部队攻破了齐国的都城,甚至逼死了当时的齐王,使齐国这个老牌大国几乎灭亡;这就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了,既然齐国是秦国的重要盟友,按理来说,在齐国面临这样的战争时,秦国应该是出兵相助才对,却为什么要帮助同样与它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燕国,而讨伐齐国呢?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齐国是秦国重要盟国,秦国为何要帮助燕国攻伐齐国呢?看一看秦国联合燕国,出兵攻打齐国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利益关系?

转移视线,谋求安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第一点,就是为自己国家谋求一个安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事实上,秦国虽然在那场战争当中也派遣了军队参与,但秦国的军队却并不是一个主力,只是象征性的派遣军队进行联合而已,因为在那个时候,秦国实际上已经强盛了起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山东六国针对的对象,外部发展环境一直都不是十分安定。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在这样的档口,秦国急需要一个国家替它去转移其它诸侯国的视线,以保证它的稳定发展,只有当各大诸侯国的目标都转移到了别的国家身上,秦国才能够有喘息的机会。毕竟那时,秦昭襄王其实刚刚继位不久,整个国家内部也刚刚遭受季君之乱,而且山东六国还曾经趁此机会发动过合纵战争。

  • 秦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环境,将战场从西部转移到东部齐国

所以对秦国来讲,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非常的糟糕,它必须要为发展去寻求一个稳定的环境,才能够让整个国家重新回到原先的轨道上去,所以它才会选择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目的就是为了将各大诸侯国的注意力转移到齐国身上,也将整个战场从西部的秦国门户转移到东部的齐国。

这样一来,除去派遣出去的些许士兵之外,秦国其它的部分就能够远离战斗,安稳的整顿内部的发展;所以说,秦国这样的做法看似是在帮助燕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利益进行的考量。

  • 齐国曾破坏齐秦两国联盟,组织合纵伐秦

第二个原因,就是齐国实际上是这两个国家联盟政策的首要破坏者;事实上,两个国家在秦惠文王时期的联合就比较的松散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没有那么大,所以秦国与齐国之间的联合并不是必须性的。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 选择合纵还是连横策略,对齐国发展影响差别不大

尤其是对齐国这个国家来讲,它之所以会选择与秦国进行联合,是因为它与秦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同时,如果它参与合纵的话,也不会得到比连横更多的利益,所以选择连横,还是选择合纵,只在齐国的一念之间,这两者对于齐国整个国家发展来讲,都没有太大的坏处,也没有太大的好处。

在那个时候,秦国的国家实力还不是十分的强盛,还没有到非让齐国忌惮或者是依靠的地步;因此齐国其实是这两个国家联盟中的首先破坏者,在秦惠文王去世到秦昭襄王继位这段时间内,秦国的国家环境不是十分的稳定,尤其是在秦武王嬴荡举鼎而死之后,秦国的内部发展更加的混乱。

  • 齐国曾倡导诸侯国合纵伐秦

而齐国就在这个时候,则作为发起者开始倡导合纵伐秦,并且主张在攻破秦国之后瓜分秦国的土地,毕竟在那个时候,秦国即没有总揽大权的国君,也没有成名的将军,相对来说实力比较薄弱,并不能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抵抗六个国家的合作。

因此,从那时的实力来讲,齐王其实是志在必得的;如此一来,齐国也就首先背叛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秦国也是因为对此事记恨在心,所以到后来燕昭王伐齐的时候,秦国才愿意去分一杯羹。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 齐国合纵伐秦的目的是吞并宋国,引起公愤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齐国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公愤;我们上面已经说到,在秦国内部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齐国曾经倡导合纵伐秦,齐国虽然是那场战争的发起者,可是它的首要目的却并不是秦国而是齐国旁边的宋国。

宋国在那个时候算是一个中型的诸侯国,它位居中原的中部地区,战略位置非常的重要,同时,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比较肥沃的土壤,对于以农业经济发展作为经济主要收入的战国时代来讲,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能够吞并这块肥肉。

  • 齐国为吞并宋国,曾主导合纵伐秦,转移视线

但就是因为觊觎的国家太多,这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并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这块土地牵扯到的利益太大了,如果一旦出兵,恐怕会招致其它国家的联合攻击,所以齐国便想出了合纵伐秦为幌子的这一个计谋,目的就是为了让其它国家的大部分军队,都将目标转移到秦国身上,在它们上前线去对抗秦军的时候,齐国就可以在后面趁机吞并宋国。

如此一来,当其它的国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宋国已经成为齐国的囊中之物了;齐国的这一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好,实施起来也非常的顺利,也正因如此,齐国引起了其它国家的公愤,不仅是因为它吞并了宋国这块土地,让其它国家眼红;更因为它让其它国家的军队在前线替它抵御攻击的行为,这一行为让联盟的军队损失惨重。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 合纵伐秦的国家损失惨重,而齐国却得渔翁之利,吞并宋国

尤其是与秦国相邻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家,三个国联军共二十四万人被武安君白起全歼在战场上,粮草辎重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可谓是让其它的国家都苦不堪言;可是齐国不但没有损失,反而趁机吞并了宋国,这让别的国家怎么能忍?

不仅如此,宋国之前算是臣服于秦国的一个国家,秦国在那个时候也是派兵在宋国驻扎的,但白起应该是事先预料到了齐王的打算,所以战争前夕便将驻扎在宋国的军队撤出来了,如此给了齐王吞并宋国的机会,也让作为联军主力的齐国军队有了其它的目标;相对来讲,秦国战场上的压力也就小了很多。

但是,宋国毕竟是臣服于秦国的国家,对于宋国被吞并这件事情,秦国必定是怀恨在心的,因此那时齐国其实是引起了其它国家公愤的,所以在燕昭王决定进行伐齐的时候,其它国家才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到那个阵营当中,秦国也不例外。

秦国想通过战争,重新掌控齐国

第四个原因,就是秦国需要改变齐国那种,想要跳脱出秦国掌控权的行为;齐国曾经组织合纵伐秦的战争,既然齐国有了这样的行为,就说明它已经不将秦国与它的联盟放在心上了,对于齐国来讲,这自然没有什么大碍。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但秦国那个时候却是山东六国的主要目标,它的强盛已经让其它国家都分外眼红了,而且也让其它国家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这个联盟对于秦国的依仗比齐国对于它的依仗要多上很多,可是齐国自从齐湣王继位之后却大有想要独霸一方的势头,并且丝毫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这是秦国不允许出现的事情。

  • 秦国与齐国不相邻,没有直接出兵的理由

虽然说秦国对于齐国比较看重,但这并不代表着齐国就可以对它为所欲为,秦国必须要去改变这种现状,以重新控制住齐国的行为;可是齐国与秦国之间并没有直接相邻的土地,秦国也不能将齐国不听它的话这种理由,作为出兵的借口,所以它只能够借着燕国伐齐的机会给予齐国一个教训。

只有在吃了大亏的时候,齐国才会想要紧紧的依靠着它的盟友,才能够不从联盟的圈子当中跳脱出去;如此一来,齐国也就能够很好地被秦国掌控起来了,尤其是在经过乐毅伐齐之后,齐国的实力大幅度降低,不如之前强盛,它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与其它的诸侯国进行对抗,必须紧紧的依靠着看重它的秦国。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而秦国的实力在那个时候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实力的迅速强盛,让它对于齐国的依赖程度也渐渐降低,进而这种依赖也就慢慢的变成了掌控;但曾经被攻破都城的齐国已经没有能力反抗秦国这种掌控了,这是秦国非常乐意看到的结果,只有重新掌控齐国,就能够保证六国合纵的军队不完整,就能够保证合纵再也威胁不到它的国家发展。所以说,对于参与乐毅伐齐这一件事情上,秦国的眼光还是非常长远的。

讨论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攻打曾经的盟友齐国,秦王还有着交好燕国的考量,卖给燕国一个面子,我们都知道,秦国与齐国土地不相邻,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秦国与燕国也是如此,也没有直接利益冲突,而燕国一直奉行的王道政策以及贫弱的实力,燕国几乎没有与秦国发生过战争;而齐国是燕国的世仇,齐国差点灭了燕国,引起燕国全体民众的仇恨;秦国帮助燕国打齐国,必然会受到燕国感激。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 秦国鼓动战争,拖垮燕国实力

所以,燕国虽然没有齐国的地位那么崇高,但同样也是秦国邦交政策当中需要交好的对象,而在齐国得罪秦国的时候,秦国自然会将它的盟友从齐国转移到燕国;因此,在这个时候,它最为倚重的已经成为了燕国。

而且燕国经过燕昭王变法之后,国力也变得比较的强盛,如果任由燕国就此发展下去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很有可能成为秦国的劲敌;因此,在这个时候支持燕国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战争当中耗费它的发展成果才能够延缓它的发展速度。

所以说,秦国是十分想要促成这场战斗的,不仅是为了压制齐国的发展让其重新变成它的盟友,也是为了延缓燕国强盛的速度;同时在做到这两点的情况之下,还能够让燕国感受到秦国的友好态度,也就让两个与秦国不是邻国的诸侯大国都能与它交好,这其实是一种一石多鸟的行为。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参与燕昭王的伐齐计划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的,同时也与它的邦交政策相辅相成的,这也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和计划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实力发展阶段,所要倚仗的邦交政策是绝对不同的,所要联合的盟友也是不同的。

从转移视线、谋求外部环境,分析秦国抛弃齐国,出兵帮助燕国伐齐

在秦国进入发展低谷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其它的国家才能够制约各大诸侯国的发展;但当它发现它并不能完全的去掌控这个诸侯国的时候,它也会选择毫不犹豫的放弃,这也说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永远的朋友可言,毕竟,因为利益而结合起来的朋友,必定会因为利益的纠纷而分道扬镳。

秦国与齐国就是这样的,它们当中任何一国拥有强大实力时,都想要将对方变成自己的附属品,这才产生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争斗;这也说明只有拥有强盛实力时,才能够掌握自己以及对方的命运,试问难道战国末期的齐国就不想拥有自己的发展吗?肯定不是的。

只是,在那个时候,齐国发展已经跌入了低谷,它没有能力将齐国变成之前那个强盛的诸侯大国,为了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危,只能够依附在秦国身边苟延残喘,但这样的行为让它在保证自身安危的同时,也成为了秦国支配的对象。

燕国也是如此,强盛的时候它可以联合其它的国家共同伐齐,但当它的实力跌落下来的时候,它还是只能够依靠强盛的国家才能够生存的;因此,我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时刻都不能够忘记提升自身的实力,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对抗力实力才是绝对的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到什么时候都是真理,只有实力强盛才能够挺直腰杆。


参考文献:《战国策》、《吕氏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汉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