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会怎么样?

袁华幸


会在历史书上增加一句比欧洲早了多少年。会在你跟外国人争得面红耳赤的增加一点自豪感。改革开放40年,国力迅猛增长,靠的是踏实能干,“发展才是硬道理”!

越王勾践的剑再利也帮你削不了苹果皮,红夷大炮再牛逼,清朝依然被人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再浪漫,也改变不了很多人崇尚法国葡萄酒的事实。

高俅的蹴鞠踢的再好,你看的还是欧洲的联赛,世界的杯!

以祖先为荣事小,不给祖宗丢脸事大!

西洋东洋俱往矣,一带一路扬帆起,廓清玉宇,目标星辰大海!


字匠甲


我是百粤天话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也许正如大家说的,是朱棣为了显彰他的统治的合法性,向外展示大明的强大和富足,也许还有其它原因,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们只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根据国外的一些个人或团体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相关资料收集,考古认为郑和的船队曾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发现美洲和大洋洲。

郑和七下西洋,据有资料记载的前四次的人数都在27000到28000之间,配置也是非常的完善,像船队管理维修、主管外交使节、主管军事行动等。

据考究郑和在1421年的第六次远航中,在舰队到达满剌加(今马六甲)之后,郑和就作出了新的布置,由他自己护送16国使臣送回国后便带着自己的这支船队返回中国。而另外一支分别由太监洪保、周满和周闻率领的船队则继续前行去开辟新的航线展示大明雄风。从而开始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发现之旅。

他们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并沿着海岸线北上,到达大西洋中的佛得角群島。他们可能在那里遇到了洋流或风暴等险恶情况,不得不继续前行。为了避免不测,他们决定分开船队继续西进,穿越大西洋,各自探寻回国的道路。

周闻的船队独自向西偏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达中美洲,并沿海岸一直北上,到达北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岛,然后绕过格陵兰岛,穿越北大西洋、北冰洋向东续航,一直到达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科奇海,从那里穿过白令海峡后,经日本海回到了中国。

而洪保和周满的船队则从佛得角群岛向西偏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北部,并沿海岸线一直南下,通过了南美洲最南的麦哲伦海峡此时遇到非常恶劣的气候,为了更好的寻找生路,他们再次公分开。

洪保向南继续航行,到达了南极洲附近,并绕着南极洲向西航行到南舍得兰群岛,然后折而北上,沿南印度洋东进,抵达澳洲西南角后又继续向西北航行,进入南中国海,最后他们高兴地发现,自己竟又回到了马六甲,在此获得补给后返回中国。

周满率领的船队,简直是一次终极大冒险。他们在通过麦哲伦海峡后,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到达厄瓜

多尔后转而向西横渡太平洋,到达新西兰和澳洲的东海岸,并环航了澳洲大部,接着向西北航行至菲律宾群岛北上。由于迷路,此时历经千辛万难的周满船队却错过了从这里回国的良机,而是又转向东,再次驶入了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中,他们第二次横渡太平洋,到达了加拿大的西海岸,又沿着海岸线南下,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的西海岸,在那里一部分人留了下来,而残余的人则折向西航行,第三次横渡太平洋,向菲律宾行驶,最后取道南中国海回国。这次航行大概有3万千米,历时两年半才返回南京,此时船队损失殆尽,已经所剩无几。

这次航行经历两年半才完成,如果只是经马六甲到印度洋然后到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地区转转再回来;又或许出了马六甲经印尼一直到达澳洲再折回,都不可能历时两年半。因为这次已经是第六次了,所以应该是有到达美洲再回来。

因为下西洋的资料后来受到禁海原因而受损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得到官方证实,所以我相信是有到达美洲。

想想哥伦布就带着那样的一支船队碰碰撞撞都到了美洲,而郑和的船队在规模上,航海技术等全面占优的情况下,不可能只是就在印度洋转转就回来。

至于说发现美洲会怎样?只能说不怎么样。

首先明政府下西洋不是去搞殖民,而是要展示大明的物产丰富,军事实力强大,是天朝皇国。大明的税收主要是来自国内,对外贸易根本就可忽视。加上这些外贸全都是由官方的朝贡制来控制。大明出口的丝绸、缎锦、绵、瓷器全都是那时的稀罕物,正是这样富足之地,比之那像蛮荒之地,怎么会想到再开发?

要是真想搞开发,凭着从不到二十岁就跟着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有着丰富战争经验,到第一次下西洋也只有三十五岁正值壮年,又统领着差不多三万人的大船队的统帅郑和,要搞海外殖民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想想哥伦布等人的船队带着多少人就敢做这样的事?

所以说是我们的儒家思想让我们爱好和平,就这样简单。

而郑和下西洋确实是世界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




百粤天话史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发现青丘大洲,随即返回大明上报天子。

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命沐晟率大明军队十万号称三十万天兵出征青丘。大明天兵所指,一路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势占领青丘西部,并设立安东都护府,沐晟为都护府大都护。

1449年,沐晟听闻土木之变,遂起不臣之心,当机立断切断大明与安东都护府联系,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沐晟设国都为青京,国名为青,年号永兴,史称青丘之乱。

1506年,青朝永兴帝接见来自西班牙的使者,允许西班牙建立圣奥古斯丁殖民地,两国结秦晋之好。永兴帝大开土地之发放,承诺移民来青国者,自行划地,只要缴纳赋税即可。至此大量欧洲移民开始涌入青国,青国成为了移民国家。

1606年,青朝三世帝康嘉帝扩张领土至青丘东部,北方寒冷荒漠,南方乃盟友西班牙之领地,至此青丘陆上领土基本开垦完毕,康嘉帝下旨大力研发海军。至1616年建设包括230艘兵船与运输船、16000船员与水手,欧洲各国称其无敌舰队。

1706年,工业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芽高涨的青国,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由青国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有人看再更新哈哈


澄一说史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的事情,比西方的航海史要早半个多世纪。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看,最富饶的还是明朝,按照当时帝王的想法,那些地方都是蛮夷。实际上来看无论是军事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和大明没有可比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彰显明朝国力。光耀万丈,显示强国地位,让周边国家来朝贡。采取的方法很简单,“萝卜加大棒”。主要是拉拢,其次武力威慑。措施恰当,周边纷纷朝贡承认明朝的宗主国的地位。郑和也按照规矩给属国金银以示明成祖的赏赐。

第二个是加强贸易。当时,国家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的问题,加强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郑和浩浩荡荡的带着两百多艘巨船,将近三万人的大部队,及各式各样的商品,除了奖赏之外,都用做贸易,郑和带回来黄金30万两,白银千万两,香料及其他商品琳琅满目。


第三个是寻人。明成祖朱棣是通过政变登上皇位的,没有找到他侄子的尸体,听说逃亡海外了,就让自己的心腹郑和私下里寻访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

这些目的表现的都很明确了,郑和发现美洲也只不过会建立贸易往来及宗主国的关系,不会对那些地方进行殖民掠夺。

若说要殖民掠夺是否能成功?

我们通过三件事情可以证明一下。

第一件事情,抓捕陈祖义。

陈祖义是中国人,为了求生下南洋,靠着自己的头脑和毒辣手段很快组建了一个五千多人的武装队伍。从此,坐上了阴阳人,就是一面做着正常的生意,一面当着海盗,打劫往来船只。无论是朝贡的船只,还是周边国家的村落,城市都经常遭到陈祖义的骚扰。很多使团都在明成祖的面前告状,帝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再一次的航行中,陈祖义假意招待郑和,实则谋取财富和船只,郑和也得到消息,假意迎合,等陈祖义露出獠牙的时候,被郑和一举歼灭。此次意义重大,直接震慑周边诸国,更是控制了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

第二件事情,苏门答腊平叛。

苏门答腊的小王子跟苏幹剌之间的斗争。

明成祖曾封赏过苏门答剌国王,赏赐的印诰、彩币、袭衣等物都在小王子手中。按照子承父业也是小王子比较正统。但是小王子打不过苏幹剌。

苏幹剌这几年领兵打仗,扩充了不少地盘,再这样打下去,整个国家早晚都是他的。郑和不能不管,苏幹剌觉得这是个外人瞎管闲事,真是忽略了郑和的两万多精兵。

苏幹剌统领的数万人只不过是渔夫和种地的农夫,战斗力地下,对阵小王子还行,与郑和军队相比就是鸡蛋碰石头。郑和与小王子的部队合力一击,俘获了苏幹剌,解决了国家的动乱。

第三件事情,擒获锡兰山国王。

锡兰山国王是个性格暴戾的倔脾气,全然不把郑和放在眼里,也没有对明朝有任何的臣服想法,郑和无论是拉拢还是武力威慑全然不起作用。再一次会面的时候,彻底把郑和惹恼了。锡兰山国王向郑和索要财物,并且派大军攻击岸边船队。郑和让船上人员抵抗,自己带着两千人的队伍直接杀到锡兰山国的王宫,直接活捉锡兰山国王。锡兰山的军队也做鸟兽散。

通过这三件事情,按照明朝的实力绝对可以在任何一个经过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而郑和是带着和平和友好与经过的国家交流的。这样来看,发现美洲大陆也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新的目的地。

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这个问题很不错,也不夸张,因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如果还能再前进,绕非洲南端或许可以发现美洲大陆,比哥伦布早发现近百年。

但我们要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什么:燕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攻下南京,建文帝却不知所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还有宣扬国威,让四方来朝,万国归一。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可是四方诸夷也就只有些香料动物什么的,就算发现了美洲,可是看到一片荒野大陆,兴许还能碰到印第安人。然后招安一番,联系感情。把他们国王送到大明朝贡。而且这只世界上最大的舰队是公家的,不是郑和的,郑和也不可能占领这里做大王。所以回去也就只能记载舰队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等等。


历史研究课


大家好,我是历史兴趣爱好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关于如果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会怎么样呢?

我的回答是在正常情况下郑和向西航行是不可能跨越非洲到达美洲的,即使向东航行或者跨越好望角继续向西航行,到达美洲,由于历史局限或者距离明朝国土遥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短期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力,但如果真的发生了,会在以后世界历史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所以,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如果真的发现美洲,势必以后明朝会成为世界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朝代。

好了,我回答完了,希望不知道各位朋友哦!


逆旅行人NL


导读:其实如果大明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的话也许对于华夏文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契机。如果能够在再有组织的留在当地开辟华夏政权的话,也许华夏文明会提前数百年成为世界级的大帝国。本文的设想以郑和提前发现美洲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明朝当时的实际情况展开。结果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延续历史的发展,大明最终与大航海时代无缘。另外一种就可以提前开辟大航海时代,让大明的龙旗飘扬在辽阔的美洲大陆。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是大明国力鼎盛、信心十足的时代:明成祖朱棣多次亲征蒙古,从东北寒冷的奴儿干都司到缅甸、东南亚的三宣六慰都在大明国力辐射范围内。此时是大明最好的时代,以神机营为代表的热兵器的成熟运用谥号不次于西方。陆军纵横神州没有对手,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游弋多么令人神往。如果在这个时期郑和船队能够发现和神州同样富庶、温度适宜的美洲大陆,绝对是上苍赐予华夏的一次重大机遇。接下来我们分三种情况推测发现美洲后的结果。


以朱明皇族为领导海外建藩,这种情况最大可能的让华夏提前崛起于美洲

自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成功以后除了开疆破土巩固皇位外,就开始慢慢的削藩。毕竟他不希望自己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而在大明国力日驱鼎盛的历史时刻明成祖朱棣也同样面临继承人的选择。太子朱高炽体型肥胖且因为治国思想与朱棣冲突,所以不为朱棣所喜。明成祖朱棣喜欢两个人:皇太孙朱瞻基和汉王朱高煦。朱瞻基作为皇孙由于脾气秉性与朱棣非常类似,所以受到朱棣的喜爱。而传说中朱棣也屡次通过类似“太子身体不好”之类的暗示让汉王朱高煦也打算在皇位上争一争,同样是徐皇后亲生的汉王最后确实发动了叛乱被朱瞻基镇压弑杀。

之所以介绍这些是因为有夺嫡之心的汉王朱高煦正是美洲海外建藩的最理想的人选。在大明国内平定天下后汉王朱高煦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仁宗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的皇位及城权。如果此时郑和船队发现了富庶且没有威胁的美洲大陆的话,对当时的大明王朝绝对是个福音。

如果明成祖朱棣能够想明白允许汉王朱高煦海外就藩的话绝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美洲大陆不同于东南亚非洲那样酷热,同纬度的美洲大陆无论是气温还是富庶程度都与中原类似。况且美洲有原产的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足以养活充足的人口。美洲在进入15世纪后,印加帝国、阿兹特克以及玛雅人都建立了相对落后的文明形式。大明的火器和陆军的强悍足够压制文明落后的印加、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三种文明形式。况且这三种文明都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富庶庞大的北美大陆基本没有强大的政权。

当时郑和的舰队共有各种船只240多艘,载船员28000名。明朝初年也发生过强制移民的情况,如果海外就藩的朱高炽给予充足的诱惑肯定会有很多人跟随汉王海外建国的。依照大明在高度发达的文明、强悍的军队以及吃苦耐劳的国民,在北美大陆建立帝国完全不成问题。富庶宽广的无主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高度发达文明的大明移民,大明龙旗几乎可以更久的飘扬在北美大陆上。由于与本土相隔较远,所以海外就藩的武将出身的汉王朱高煦的藩国,根本也不会重复明朝本土以文驭武的畸形治国方式。热兵器的不断进步在百年后足以和西方殖民者一较高低,在于西方斗争过程中北美藩国不断吸取西方先进技术成长为美洲大陆的霸主也未可知。


明朝政府部分参与或者无官方参与的船队部分成员私自滞留美洲建立政权

第二种情况:即便朱棣没有想法让宗室海外建藩,那么就有可能选派信得过的将领去征战北美。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最有可能出征北美的是镇守云南的沐王府;还有一种可能是没有官方的参与,由船队船员自行组织滞留北美建立政权。无论是这两种那种形式,都比第一种汉王海外建藩的情况差多了。无论是物资配备、移民构成、政权的稳定性都无法和以宗室主导海外建藩要差多了。

自行招募移民的力度与官方无法相比,同样物资配备也同样相对困难。即便是在美洲大陆建立了政权由于缺乏宗室参与这样天然的统治力,随着时间的流失容易对政权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但是凭借先进的文明依然存在制霸美洲的可能,在于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积攒经验值、刷副本成长为华人帝国。




小结:

除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明朝统治者自持天朝上国视美洲如蛮荒之地。从而主动放弃美洲的发现,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小。因为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稍有具备全局眼光的君主,即便是东北偏远的黑龙江流域都被朱棣称之为“锁钥之地”。从而奴儿干都司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统治最为稳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那么说郑和如果发现美洲,且不说以当时的能力能不能到美洲,即使到了,就会把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壮举授予郑和。也可能会更早证明地圆学说。

那么又会怎样呢?可能对于中国后面的发展也不会有多大裨益。对于世界呢?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恐怕也没几个国家能到美洲。

所以,结论是谁发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力去开发新大陆。





不打烊历史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意义。

后世关于郑和下西洋,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纯粹的为了炫耀武力,有人说只是纯粹的为了维系朝贡体系。甚至还有人说,是朱棣心里有鬼,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就是为了建立海洋霸权,控制全球贸易,最终实现赚大钱的目的。但是为此就必须找一个海上“门户”,而这个门户很早就被阿拉伯的穆斯林发现,并在元王朝时期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海上“门户”,这个地点就是:今天的马六甲。

在中国典籍中,“满剌加”就是现在的“马六甲”。历史上,“马六甲”曾经作为一个王国而存在。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中国人很早就到达过这里。根据中国史书《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初,中国汉代商人就曾来到马六甲海峡的皮宗和当地居民建立了经济联系。中国人移民到这里则始自14世纪,最早在马六甲建立商馆、货栈,始于15世纪初叶。

而在中国古代历朝使者到东南亚诸国访问次数最多的是明朝的永乐时期。永乐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方面,不仅遥遥领先于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为明朝初叶波澜壮阔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为了保护马六甲,与周边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建立睦邻邦交也是必须的。明永乐时期,中国沿海各地经济繁荣,但周边海盗十分猖獗。为了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采取了“厚往薄来怀柔远人”、“外抚四夷”等“静海”方略,对外积极推行开放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经济文化往来,期盼同海外各国“共享太平之福”。郑和下西洋就是实施这一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事实上,郑和及其率领的船队所到之处,均致力于和平、亲善和友好往来,致力于调节纠纷、缓和矛盾与冲突,增进了与途经各国人民的友谊。虽然拥有几万人的庞大队伍,但并没有利用当地各国的弱小而占领那里的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军事要塞或所谓的“殖民地”,这与后来欧洲殖民势力的做法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就简单介绍下郑和七下西洋的经过以及主要发生的事件。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3年(1405年)6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发生了著名的“爪哇事件”。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170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5年(1407)9月。第二次远航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7年(1409年)9月,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11年(1413年)11月,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27000余人,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永乐13年(1415年)7月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15年(1417年)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永乐17年(1419年)夏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19年(1421年),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永乐20年(1422年)郑和船队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

这次航行,从竹步向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遗憾的是郑和也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

至此,郑和下西洋结束,华夏民族对海洋的最后一次官方探索落下了帷幕。

郑和下西洋,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应当看到,郑和远航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

虽然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但是从此,就再没有此类的壮举了。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居然以一种滑稽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了,中国和人类社会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


不求人的三脚猫


1,郑和事实上没有发现任何一块土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都是成熟的、经过数百年检验的航线,即使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肯尼亚地区,在南宋的航线中就已经到达了。

2,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也就是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其目的是贸易,只会去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地区去,至于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爪哇岛以东岛屿等近在咫尺的岛屿,中国古人根本就不会去。

3,所以郑和到达美洲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还不如到达澳大利亚的概率大。

4,就算郑和能到美洲,也顶多写下一个从哪里出发多少万里经过什么地方到达一个什么地方,这里没有人,或者这里只有一群野人,或者这里有一个酋邦,这里很穷,然后带回点什么当地的特产,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这是一条错误的路线,因为没有任何用处。顶多就是到了现在,翻一番古籍,炒一炒中国人更早到达美洲而已。

5,中国人在明代是不可能去殖民美洲的。明代中国人主要有三条路线,但基本都失败了,一条是向蒙古诸部,这里也没变成汉人的;一条是向东北,这儿结果还是满州,直到清末才开始真正殖民发展;一条是东南亚,这是明初扩张的主要方向,但最后全部退出。就算是中国人发现了澳大利亚,也不会去殖民的,因为明朝就连近在咫尺的台湾都没有殖民。可以去查任何一份中国官方出产的历史地图,在郑成功之前没有哪一份真正把台湾划到了中国的中央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