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没有一本以唐朝为背景?

西双版纳的茶花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纵看金庸小说前后,几乎没有关于唐朝的著作。其实这透露出中国武侠小说一个普遍特点,在当时流行的武侠小说当中基本上都是以宋元明清等朝代为背景的,梁羽生、古龙等港台武侠,还有内地一些武侠传奇也基本以这几个朝代为主。

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主要背景,宋元明清时代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在经历了盛唐的扩张和融合之后,中原王朝的势力达到空前,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吸纳融合也达到空前。自此之后的几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多彩多姿的时代,也是灿烂恢弘的时代,无数能人异士,历史事件成为传奇和传说。

在宋朝之后,中国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文化社会进一步发达。两宋之间几百年的动荡,元朝的入侵,明朝的崛起,清朝的落幕,这期间既有内部的家族门派斗争,也有对外的国仇家恨,各种矛盾交织,成为武侠小说取之不竭的素材。这才是包括金庸等人选材在这几个朝代的根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高潮,但是之前由于自两汉以来长达几百年的战乱造成民不聊生,以及战事不断,根本没有武侠的生存之地。而经历唐朝的休养生息,为武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唐朝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传奇、志怪小说,可以说唐朝是武侠的启蒙时代。

而在唐朝之前,武功和武术还没有形成派系。自从达摩一苇渡江才确立了少林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也正是达摩渡江才有少林寺和今后的中原武林,并确立了少林的宗主地位。在13棍僧救唐王之后更确立了绝对号令武林的盟主地位。所以唐朝在武侠发展的系列中,唐朝算是各个宗门的建立时代,当时各个门派尚未成形,武林还在萌芽之中。至宋元明清才有了清晰的门派和武功,各类恩仇逐渐转战到江湖之中。

最后一方面,金庸的个人性格才促使他更加关注宋元明清时代的故事。不管是射雕两部曲中的忧国忧民,还是碧血剑中的国仇家恨,亦或是书剑恩仇录中的家国之争。金庸的著作从来离不开对侠的思考,对家国的眷恋,对民族的慷慨。而宋元明清之际,中国多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这些历史事件恰恰为金庸创造提供了基础。


上观英超


奔放的唐朝,让小说的主人翁难做唐人

唐朝,是一个无比奔放,无比自信,充满激情的朝代。不是每一个牛掰的人物都敢穿越到唐朝的,在武侠创作过程中,想将一个武侠人物置身于唐朝,还是较为困难的。

1、奔放、激情的朝代,很难让一个虚构的武侠人物鲜活起来。

唐朝时有一位公子看上了邻家小妹,邻家小妹对公子也是仰慕有加,于是两人郎情妾意,直到小妹肚子大起来两家大人才得知消息,两家大人在一起一合计,高兴的认为才子佳人理应如此,于是为他们操办了婚礼。即便放在现在,这种事不说惊世骇俗吧,起码也是鸡飞狗跳,可在奔放的唐朝却能传为佳话。武侠人物本就该快意恩仇,如果设定在唐朝,对人物个性塑造将是极大的挑战,读者会一直保有:这是不是唐人的追问。

2、唐朝牛掰人物太多了。

名垂千古的诗人可以拎着剑撵着土匪砍。外交官一言不合就把别人的国家给灭了,还打的好几个国家跪地求饶。这样的朝代,武侠人物很难塑造,弄不好就会给人以:“还没有历史上唐朝的谁谁谁厉害”的印象。

3、盛世华章是任何唐朝人物都无法逾越的天堑

唐人和汉朝人同样尚武,但唐人的尚武就像喝粥必须就点咸菜一样,是生活必须品。唐人最崇拜的是诗人,曾经有位诗人出游,路遇劫匪,劫匪把刀架在他颈上索要钱财,诗人表示没钱并报出自己的名字证明自己就是一个穷写诗的。劫匪听后大惊,立刻改行,表示既然是您老人家,那么咱就不劫财了,咱劫诗。当即邀请诗人到山寨游玩数天,央求诗人为其赋诗,诗人走时还送了几十两银子的润笔。所以,小说要以唐朝为背景,那么主角必须是一个诗赋风流的人物,诗从哪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唐朝背景的武侠小说不好写,但穿越小说却挺多。


烟云尽处心高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庸小说没有汉朝、唐朝,有的是宋朝、元朝、明朝(注意是明末)、清朝。

原因很简单。

金庸的小说中,包括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鹿鼎记》,都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金庸喜欢塑造大侠,而大侠都是忧国忧民,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高手,尤其是维护汉文化的大侠。

比如《书剑恩仇录》的红花会,就是为了反清团结在一起的武林人士。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鹿鼎记》都是如此,基本都是反对暴政政府的。

只有《连城诀》《笑傲江湖》才是完全脱离时代背景的架空故事,单纯说武林上的事情。

既然主基调是这样,当然必须将时代设定在汉族比较弱的时代,民族受到压迫的时代。

而汉唐时代国家太强了,是我们吊打异族,不符合金庸的需要。

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对于古代历史的把握。

金庸只是编剧,不是历史学家,他对于过于久远历史的把握有限。

秦汉和隋唐,距离今天非常遥远,大小事情都同今天有很大不同。

写这些时代的东西,需要很多历史上的注意点,比如衣着、吃饭、说话等等。

金庸写武侠小说只是为了赚钱,不可能一一考证这么麻烦。

相反,宋代以后的历史同今天比较接近,尤其是明清时代同今天更是类似,很容易写。


萨沙


因为金庸只写了15部小说就封笔了。

看过金庸小说的都知道,金庸手上有一本任渭长的木刻版画《三十三剑客图》,里面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金庸先生偶有空闲,便翻阅数页,自然就触发了一些想象,金庸曾计划将每一幅图写一个短篇武侠。



可是金庸的这个心愿始终未能完成,他只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面的《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没写,其实这些都是唐代的故事。

可惜金庸先生封笔了。

对金庸来说,写小说如果没有突破,重复以前,不如不写。对读者来说,则成为一大憾事。


大侠145002436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越女剑》,金庸一共写了这十五部小说,这十五部小说除了《笑傲江湖》外,都可以找到小说的历史背景。

把金庸的所有小说仔细翻阅,的确没有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可能有这三个原因,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

1 金庸在31岁时,才开始写武侠小说,长短篇一共写了十五部,后来用了很多时间来对小说进行修改,一共修改了三次。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背景是清朝。后来的那些小说背景主要在宋朝、明朝和清朝,金庸唯一的一部三部曲《射雕》,也是发生在宋末明初,金庸小说没有写唐朝,可能是还没有来得及染指,毕竟他只写了十五部小说。



2 说起金庸,又不得不提他同期的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梁羽生写了三十多部武侠小说,其中有好几部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有初期《女帝奇英传》和《大唐游侠传》系列。金庸没有写唐朝,可能也是因为不想被别人拿来和梁羽生比较,当初金庸写小说时,梁羽生还写文章抨击过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成就上比梁羽生高不少,但他为人很低调,不喜欢和别人比较。


3 金庸在写武侠小说后不久,就开始办报刊,他办的报刊是《明报》,他的武侠小说也在报刊上刊登。金庸写小说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白天要去处理报刊的业务,一个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的,金庸又要写小说,又在办报刊,而他的小说又喜欢加入历史典故,让虚和实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金庸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唐代的历史,对唐朝的历史不是很熟悉,所以也没有写以唐朝为背景的小说。

好的,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看法,有时间留言讨论一下。

谢谢关注,欢迎讨论!


勇哥茶坊




金庸先生的长篇武侠小说大多以宋元明清为背景,却没有唐朝。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讲,金庸先生可能更侧重考究的是这些朝代历史,写起来得心应手;其次,越接近明清,武侠市井之气越浓烈些,武侠小说放在这样的背景去展现,显得更真实些。

金庸先生写小说不是架空背景,更多的是经过大量的考究,像《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碧血剑》等,里面有许多的历史事实,金庸先生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叙述,达到像《三国演义》一样“三实七虚”的效果,令读者不忍释卷。

金庸先生的祖辈曾在清朝的康乾时代做过官,家族甚是富裕,家族文化也必然流传。如此一来,金庸先生要考究明清时代甚至上溯的宋元时代,相对就翔实容易多了。

从武侠故事的背景来说,像宋元明清时期的大事件大人物比较多,符合武侠的英雄情结,如“射雕”和“神雕”所塑造的守卫襄阳的大侠郭靖。而且像明清这些朝代离现代比较近,一些宫廷的史料、政权争夺等更容易找到,于是就有了《鹿鼎记》这样独特的武侠小说。

当然,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并不是没有,例如黄易的《大唐双龙传》,但却是属于玄幻武侠小说了。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烟斗的传说


看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顺序,联系他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猜到大概。

主要的几部作品,依写作次序看,是《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

这些作品,体现着金庸思想观念的转变。《书剑恩仇录》有强烈的反清复明情结,民族仇恨情绪较深。《碧血剑》也是借袁崇焕事件反清,偏向李自成。所以,《射雕英雄传》拿民族冲突最严重的宋辽金蒙元时期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到《神雕侠侣》,我们看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而上下两部,《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前者多少继承了反清复明思想,后者则承认满人已巩固了统治地位,红花会掀不起大风浪,从着重民族大义转向人性刻画,好人坏人再不是一目了然,《神雕侠侣》中体现比较明显。到《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尤其是后者,都不再是以民族论正邪的,这与之前作品和当今一些人动辄以民族划分敌我搞民族对抗不对嘴型。《鹿鼎记》更是巅峰。

那么,由于《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后两部,历史背景只能延续。作为前传的《天龙八部》,也只能是北宋。但是,历史背景虽然算是同一时代,思想观念却是不同的。

金庸最后新修版,改动最大的正是前面几部。《书剑恩仇录》中原本对伊斯兰教的误解,都修正过了。《碧血剑》大幅增加了李自成进京后的内容,可与《袁崇焕评传》结合起来看。


TonyDeng


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唯有巨著永留人间。

金庸十五部小说,年代以宋元明清居多。 越女剑:春秋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神雕传:南宋 ;倚天屠龙记:元朝 ;碧血剑:明末 ;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飞狐系列、鸳鸯刀:清朝; 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年代不明,但多认为实在明清年间。但问题来了——唐朝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金庸为何没有让自己笔下的英雄侠客在这样的盛世中一展雄才呢?这些英雄人物没有在唐朝这样的盛世中一展风采,是不是很可惜,会不会成为诸位唐粉的一大缺憾呢?

其一、唐距离现代太远,史料缺乏,金庸的武侠小说都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宋元明清史料相对丰富,可供参考。

其二、侠义与民族情节的融合,金庸武侠小说,几部代表作天龙八部,射雕,神雕以及倚天屠龙记都具有抗击外辱的民族情节,而华夏文明的确是在宋代开始渐渐面对异族的入侵,宋末和明末更是面临着亡天下的危机,这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素材,而唐代,中原王朝吊打四方异族,没有太多可用素材。

其三、门派体系的形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各种宗教信仰背景的门派已经彻底形成体系,比如武当,比如少林,而在唐代则没有,这也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原型和素材。

其实金先生笔下虽然没有唐朝的小说,唐朝的元素却是有所提及,《倚天屠龙记》的明教就是拜火教。拜火教在唐朝也称为“祆教”。整个祆教传播的历史超过千年,就是唐朝宪宗皇帝时期引进入中国的,中国明教首任教主就在唐朝宪宗皇帝执政时期,《倚天屠龙记》就是金先生笔下唯一一部与唐朝挂钩的武侠巨作。


我是青鸟


我个人认为金庸的小说里面没有以大唐为背景,主要是因为在别的朝代的中国一直处于一种被周边国家骚扰浑河欺压状态,而唐朝过于强大,一直在欺负和碾压周边国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为背景没有充分体现出民族大义。

而恰恰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大师的写作手法,主要是为了能够体现民主大义,增强观众的感情,在这样的情感下,民主之间的矛盾加深会挑起读者的一种心理落差。

比如北宋年间的《天龙八部》,南宋末年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元末的《倚天屠龙记》,明末的《辟邪剑》,还有清初的《书剑恩仇录》和《鹿鼎记》,以及年代不明的《笑傲江湖》和《侠客行》这些的作品。

之所以不以唐朝为背景,很明显我们能看出这些朝代基本上都是与别的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它们很容易能够挑起读者的里的一种民主大义来,观众更喜欢这样的作品。

另外从大方面来讲,古龙梁羽生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没有以唐朝为背景,因为这些武侠小说泰斗们,一直是继承了旧派或者北派武侠小说的影响。而那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师创作的作品,比如《卧虎藏龙》、《鹰爪王》、《十二金钱镖》等,大多数都是以清朝为背景。

这些小说创作者们一直处于清王朝覆灭辛亥洗礼之后,反清传奇故事的民间发酵期,这个时候的民族情结和侠义精神一直在蓬勃涌动中。

此外,因为出生年代的原因使得他们更了解清朝时期真正的江湖,比如当时的镖局,帮会等等,而这一些的素材比较真实,但也仅限于清朝时机,所以这一些武学泰斗想要写真实的武侠就要树立正确的清朝江湖,要尊重历史轨迹,不能完全架空历史随意穿越。

另外,为什么说金庸的武侠背景没有发生在唐朝,我个人觉得这与金庸先生的个人历史偏好有关。或许是当时查家在明清时期有一点名气的关系,所以金庸更喜欢写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江湖传奇。

总的来说从最早以前的那一些武侠小说开始发展到金庸古龙梁羽生这里,他们的文笔更趋向于民族大义,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已经完全深入到民族大义中。

因为从异族的入侵来探讨江湖问题,才能更有效的煽动读者的情绪,最代表广大人民心中想法的人就是金庸笔下的那些主角们。这些主角生在乱世中,遇到的处境使得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未完成的武侠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锄强扶弱,劫富济贫”等。

如果在盛世大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相当个大侠也是十分苦难的事,纵有盗匪横生,也有官府解决,那些大侠分分钟“下岗。”

从人性观的角度来讲,弱者是最容易遭受同情的,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个人,因为从刚开始的弱者,到后来的奇遇,再到奋起反抗,最后成为一代大侠,这里面就寄托了每一个读者心中的一种武侠情节。

唐朝时期,国家富强军事强盛,一直以武力碾压异族,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剑之所指皆为王土。所以原因就很明了,用唐朝历史为背景无法完全的体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无法体现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那种武侠情结。

在没有这种情感抒发的环境下,观众也没有一种从逆境中生长后成为一代大侠的那种江湖,观众不一定买账。


大国布衣


金庸武侠除了《越女剑》,其他都是宋朝或者宋朝以后为背景,其中《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三部没有明确朝代背景,但根据里面的门派介绍以及跟其他作品对比可以看出来这几部应该是以明清为背景。《越女剑》虽然是以春秋吴越之争为背景,但它只是一部中短篇作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为何金庸先生不以其他朝代为背景写作品呢,特别是强大的唐朝,难道不好写吗,这估计可能跟作者的写作习惯和意识有关系。

实际上,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拿来做背景创作武侠小说。比如说《寻秦记》,相当于横跨战国、秦等个阶段,结尾项羽一出,甚至把楚汉相争都拉了出来。而《大唐双龙传》就是以隋唐时期做背景,古代本来就有写隋唐的小说,《隋唐演义》《说唐》等等都很精彩。而《大唐双龙传》重新创作了新的人物,完全避开那些隋唐好汉,效果却很惊艳。

实际上,按照历史来说,汉武帝之前,游侠风行一时,比如大名鼎鼎的郭解。后来汉武帝打击游侠,游侠之风从此断绝。到唐朝的时候,大家也是比较尚武的。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曾经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而《新唐书》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在另一部作品里还有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的剑术高超,据说是当时的天下第二,还杀过人。

既然唐朝有着很强的武侠基础,为何金庸先生没有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呢。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主要是因为金庸先生比较喜欢走虚实结合的写作路线有关。在金庸武侠中,出现了不少武侠门派,比如说少林寺、武当派、峨眉派、全真教等等,这些也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教派。这里面除了少林寺唐朝就存在,其他门派都是在宋代以后才成立的。如果去写唐朝的武侠,那么就没有办法引出这些教派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另一个原因就是金庸武侠大部分都带着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从《书剑恩仇录》反对乾隆开始就奠定了基调,后来大部分作品都是把武侠跟家国情怀相结合,大侠的最高境界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所以金庸武侠的时代背景很多都是在朝代更替或者是内忧外患的历史阶段,这时候大侠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


如果以唐朝为背景写,当然也会有素材,但是未必就能够展现出大侠的作用来。比如说像唐朝也有一些坎,最初的玄武门之变,后来的安史之乱,但是这些最终的结局都是我们认为正义的一方胜利了。这时候有没有大侠都一样,最后的结果没有什么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金庸先生第一部作品有关,《书剑恩仇录》讲的就是清朝的事情,金庸先生的作品互相之间虽然不是强相关,但是很多作品彼此也是有关联的。比如《飞狐外传》跟《书剑恩仇录》就有关联、《碧血剑》跟《鹿鼎记》也有关联,甚至说《碧血剑》中出现了华山派,然后其他好几部作品也提到了华山派。由于第一部作品已经是最后一个王朝了,各个作品之间还要互相有点关联,自然也没有办法往太远的朝代去延伸。所以除了《越女剑》那部短篇以外,其他小说都是在宋代或者宋以前。

再一个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封笔比较早,他一共就创作了十五部武侠作品,如果他写的多一些,说不定也会创作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因为金庸先生力求每部作品都让人耳目一新,或许写多了就会写到唐朝的。可惜金庸先生早早封笔,没有以唐朝为背景的作品不足为奇。

除了金庸以外,与他齐名的古龙、梁羽生的大部分作品也很少有唐代的,像古龙武侠小说十分弱化朝代的存在感,但是很多小说里透露出来的线索感觉像是明代的居多。而梁羽生小说历史感比金庸小说还要强一些,他倒是有几部作品是以唐朝为背景,比如《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这几部,但是跟他的天山系列比起来,也只是很小一部分了。不过要想看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最好看的还是黄易的《大唐双龙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