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黄晓雷讲法家」法家的人性观是什么

「黄晓雷讲法家」法家的人性观是什么

原典: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解读: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琢磨人性是怎么回事,但探讨了半天,都没什么结果,而且这个争论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有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人的本心善性没体现出来,就是因为这个浑浊的社会给污染和蒙蔽了。那当然,与之对应的还有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坏的。除了这两大派别以外,还有无善恶论的、善恶兼有论的、人与人各不相同论的。


那么法家对于人性有什么观点呢?法家的人性观就四个字:趋利避害。认为人总是奔着自己认为有利方向去,遇到危害,就会逃跑。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舆人成舆”、“匠人成棺”。造车子的人,都盼着大家挣钱多,钱多了好买车;棺材店的老板,生意就全指望太平间了。所以这两个人谁道德更高尚呢?都谈不上,只是盼着对自己有利而已。就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那么既然谈不到什么善恶的问题,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与其去找到那可数的几个“真善美”,不如想办法让“假恶丑”不敢为非作歹来得更实惠,这就是原典中说的“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法家讲,任数不任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绩效考核说话。中国古代最早用绩效考核方法的,就是明朝的张居正。他有一个《考成法》,是专门用来给官员做绩效考核的。而这个考成法,就是张居正时万历新政整顿吏治的核心内容。万历新政可以说是明朝结束前的最后一次中兴了。所以可见这个《考成法》功不可没。


这个法的大意是:每个官员,在每年初,就要把将来要完成的工作列出清单,一式三份,顶头上级一份,自己一份,监察部门一份。到时间比对,如果有什么事没做完,那么直接扣工资降级,如果都降无可降了,那也就给开除了。在这一年中,每做完一件事,都要去上级和监察部门那里去注销一件事。而这个注销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检查何不合格的过程。


这基本上和今天各大企业通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类似。但现在很多企业总说:实行绩效管理没效果。为什么?不是因为现在的绩效管理方法没有张玉正的《考成法》好,而是因为没有张居正的决心大。他在推行的时候就在给万历皇帝的奏疏里说:天下大事,困难的不是立法,而是有法必行。


所以他把谁该考核谁,谁该考核考核的都规定好,按期检查,而且还不定期抽查。新法刚推行一年,就有一大批人按规定褒奖提升,同时有54个官员被处罚,这其中有办事不利的省级官员,还有检查不利的监察干部。此后一直特严,据史书记载,都到了五年之后,还仅一个月就处罚了48个官员。


其实任何法都是实施了才有效,才真正能做到了“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任术不任人,就是要做到去除主观,依靠客观。而关键就在于执行,并且坚持执行。这才是法家“自恃”之道的精髓,这对于今天的企业、社会等各种组织尤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