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Mc墨麒麟


的确,唐朝时期的正三品官员,绝对是属于一方大佬级别的,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唐朝的正三品官员都有哪些:侍中、中书令、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骁骑将军、车骑将军、飞将军。不难发现,六部尚书也是正三品,在现代就相当于省部级的一把手,绝对的大佬级别的。那么正三品之上的官员有哪些?他们又拥有什么权利?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唐朝的官职制度。

唐朝的官职制度基本沿用隋朝,且经过发展完善来的,《新唐书·百官志》直言不讳地说:“唐之官制, 其名号禄秩, 虽因时增损, 而大抵皆沿隋故。”唐朝属于继往开来, 在沿袭隋王朝统治的基础上, 补充、发展、完善。

其实在唐朝的官职制度来看,三品之上的一二品官员大部分是类似太子太师之类的虚职,又或者是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等武将,还有就是比较传统的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这六位也就是六卿。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当然这些大佬都是把握国家大的方向的官员,而真正管理国家,也就是干具体活的还得是三省六部的班底。

以三省六部为中枢政务机关, 是唐代官制的基本体系,唐代的三省有:尚书, 中书, 门下。在这三省中, 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关系最为密切, 他们合称两省或北省。长官分别称中书令, 侍中, 皆正三品。其中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 而总判省事”。侍中“凡国家之务, 与中书令参总, 而专判省事”。这就使中书与门下两省都参预军国政要, 又有明确的分工。对于军国大事, 中书省先做出决策, 拟成草诏敕, 交到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由尚书省颁布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所拟不可取, 可以让其重拟。凡中央寺监百司及地方各部门呈上的奏章, 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 交到门下省审核, 通过后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御览批阅, 因此上“中书门下, 机要之司”。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是皇帝所器重的侍臣。称为“供奉官”中书舍人贾至, 有诗咏唱两省官员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云:“剑佩声随玉樨步, 衣冠身染御炉香, 共沐思波风池里, 朝朝染翰侍君王。”

尚书则是唐代行政节制的中心, 由于位于中书, 门下两省之南, 故称南省或南宫, 职责是“施行制敕”, 即把中书, 门下发出的制敕转发到中央各个部门及地方州县, 对天下百官管制。因此, 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网维, 百司所禀, 若一事有失, 天下必有受其弊者。”

唐代的尚书组织构成也沿袭隋代, 其下设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每部有四属司, 细分二十四司。这二十四司分别负责处理军政则文、兵刑钱谷等。所有行政事务, 六部长官为尚书一人, 正三品, 侍郎一至二人, 正四品。唐初, 尚书地位很高, 但由于六部尚书长期有宰臣或藩帅兼领, 渐渐被架空而失去了实权。中唐以后六部尚书, 变成为官员升迁之资。因此李肇说:“过初至天宝, 常重尚书”, “兵兴之后, 官爵寝轻, 八座用之酬勋不暇, 故今议者以丞郎为贵。”然而尚书一职也是很受人重视的清要官职, 元稹说:“尚书郎, 会天下之政, 上可以封还制诰, 下可以升负牧守, 居可以优游殿省, 出可以视察违尤, 非第一流不议兹选。”

因此,如果你在唐朝,基本上做到三品官就已经是巅峰了,你已经属于打理国家事务的一方大佬级别了,而再往上,基本上都是一些功绩职位或者说事虚职了,所以说三品已经是一个唐朝“公务人员”的顶峰了,当然人们都喜欢头顶光环,当然是官职越大越好了。


耿哥说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武周时期的名臣狄仁杰,官居同凤鸾台阁平章事(通俗的讲就是宰相),被武则天称为国老,也就三品官。

再往上的一品和二品绝大部分都是虚衔。

正一品文职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官职在以前那都是负责教导、辅弼、监督国君的,做过这个位置并有实权的人有商朝的箕子,西周的姜子牙、周公。国君都得受其监督,见了面国君得行礼,其权位可想而知。不过很快这三个职位就成虚衔了,只用于皇帝对于国有大功或者德高望重之臣的褒奖,并没有什么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是三公,在他们还有权的时候,一人管军、一人管政、一人管监察,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上朝的时候是坐在皇帝身边的。

从秦朝一直到三国时期,这三个官职都是有实权的,曹操就当过司空。

但是唐朝的时候,这三个官职也成了虚衔,还是用来褒奖大臣的。

正一品武职 天策上将

这是李世民当过的官,李世民功劳太大,李渊赏无可赏了给胡诌出这么个官职让李世民当当,后来自然不可能有人再领天策上将头衔,谁能和李世民比肩。但是这个官必须得在,不能撤销,因为李世民当过。

正一品的爵位:亲王、公主

这就是皇帝的儿子女儿了。

从一品文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这是负责监督与辅弼太子的,当然在唐朝也是虚的。

从一品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这里的开府指的就是可以自置幕府、自行招募幕僚。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开府呢?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仪同三司,也就是说你的仪仗可以和三师、三公一样。开府仪同三司的官并没有前面的三公、三师高,但是可以享受和他们一样的特权。

从一品武职 骠骑大将军

这是真正意义上武官的最高阶,毕竟天策上将只能膜拜,最初是由汉武帝给霍去病设立的,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车骑将军之上。唐朝时对立有大功的高级军官会给骠骑大将军这一称号,表示重视。

从一品爵位 嗣王 郡王 国公

嗣王是继承亲王爵位的人,郡王是继承嗣王爵位的人,都是宗室皇亲。国公就是大臣的最高爵位。

正二品文职 尚书令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唐朝是三省六部制,这三位就是名义上三省的长官,但是如果就是这样的话,相权还是集中的,而且三省长官在唐朝地位是相当的高,所以真正管事的是他们手下,也就是狄仁杰他们。

正二品文散官 特进

特进在唐朝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下,是加官。特进是个什么说法呢,他原本表示你资格不够,但是你的水平和贡献达标了,就特进你为什么。后来就成加官,爵同三公。

正二品武散官 辅国大将军

原先是三品杂号将军,到了唐朝就成正二品称号了。

正二品爵位 开国郡公

开国功臣们被封为郡公的为正二品,开国公臣被封为国公的,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爵位时就是郡公。

从二品官职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尚书左右仆射是有实权的,尚书令是虚职,真正办事的就是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名义上的师傅,不过这个用处不小,除了褒奖大臣外还能体太子笼络大臣,为太子以后上位打路基。

京兆/河南/太原三府的最高长官,京兆尹基本上是挂名,由亲王担任。(这种亲王基本上是很有机会当皇帝的)真正管事的是州府的长史。



河南牧就是洛阳地区的最高长官,为什么会有太原呢?因为太原是李唐王室的龙兴之地,是唐朝的北京。一个西京一个北京的府尹也是给亲王准备的。

大都督 、大都护:这是在边疆的官职,相当于边疆的军区司令,但是真正管事的还是他们手底下的长史、将军、司马。这种官职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遥领的。

以上就是唐朝正三品以上的官职,这些官职除了开国功勋们当有实权,再往后不是死后追谥,就是乞骸骨后加封,或者是荣誉官位,基本上都没什么实权。


守仁读仁


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图)

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

宰相

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


(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亲王(爵位)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爵位)

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




(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上柱国(勋)

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



(卫国公李靖画像)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

光禄大夫(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勋)

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


小祁说历史


唐朝官制特殊,是不是绝顶级大佬,不看品级,而看实权。

正一品

唐朝的正一品大多是虚职和爵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这些都是“三公”“三师”之职,另外还有李世民为秦王时担任的“天策上将”;当然还有亲王爵位,比如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都是亲王爵位,唐朝皇帝的儿子都会封亲王,均为正一品。

从一品

唐朝的从一品大多也是虚职,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些是“东宫三师”之职,另外还有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的最高阶)、骠骑大将军(武散官的最高阶);当然还有嗣王、郡王、 国公爵位,这些都是从一品。

正二品

唐朝的正二品包括三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特进等,但因为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后世无人敢担任此职,此后的尚书令空有职务品衔,无人任职。

从二品

唐朝的正二品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长官,仅次于尚书令)、太子少师,京兆、河南、太原等七郡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的光禄大夫等。

唐朝官制的破坏

可以看到,唐朝的一品、二品的官职大多数是虚职和爵位,大都督、大都护这样的官职也多由亲王遥领或节度使兼任,成为事实上的虚职。即便是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这样的实职,后来也无人担任,基本形同虚设。

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经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再后来,唐朝又以它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

典型的例子是狄仁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户部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时期,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事实上的宰相,级别为正三品。

所以说,从实权来看,唐朝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真正的大佬,因为它就是宰相。某人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品级再高也不是宰相,没有宰相的权力;某人不管官职如何,只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实际上的宰相,手握宰相之权。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都知道清朝和珅是正一品官,他是首席大学士,内阁军机大臣。但唐朝的狄仁杰官至宰辅,也就是宰相。按理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我要说他只是个正三品官,和和珅差着等级了,会不会有人和我急?

肯定有人说不懂就别瞎吵吵,宰相才正三品?是不是不设一、二品官阶,三品就已经到头了?这不是空中楼阁吗?如果设一、二品官阶,那比宰相还大的都是何方神圣?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唐朝时一二品官阶是存在的。但宰相也只能到三品,这是事实。

我们先来看一下唐朝官员品级是如何划分的?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师,也叫做三公。所谓三师的意思就是为皇家服务的老师,谋臣猛将等等,这些职位都服侍于皇家。所以他们往往是没有在政治上实际的权利。

由此看来正一品虽然等级比较高,但是很多都是虚名而已。而在唐代从一品的官职,往往是皇亲贵胄的老师、谋臣等等。我们所熟知的长孙无忌就是正一品的太尉。

正二品则是尚书令和相关的职位。从二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不过他是死后才被追封的从二品。而从二品的官职大致是正一品的左右手和大都督,大都护等官职。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个时候,三省的长官虽然只是当时的正三品级别,但这些人可以进入朝堂,讨论国家的机密大事,所以当时的三省长官其实执行的就是宰相的职权,他们也是当时实权最大的宰相。


这个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使宰相的权力分割开来,分为三个机构互相牵制。分工明确又得团结一致,既有牵制作用又可以互相监察。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一己私欲而影响整个大局的决策。

在这解释一个概念。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官职。

所以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中书省的官员称为中书令,尚书省的官员称为尚书令,门下省的官员称为门下侍中,他们都行使宰相的权利。是正三品的官。

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唐朝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李世民,李世民没登上皇位前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在古代君为大的情况下自然再没有人敢担任此职。所以尚书令就由两位副长官和左右仆射为班底。

再加上后来唐太宗认为相权过大,就弄一些品级低的官位来参与宰相事务,用于分开宰相权力。唐高宗时期又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三省的格局。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而狄仁杰正是武周时期的宰相,那时候宰相的权力已经大大被削弱。唐朝时把宰相的品级设为三品,其实就是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利,但是一二品多为虚职,所以这也起不到制衡的作用。


说史听涛


唐朝的一品是没有实权的,唐朝的一品就是各种郡王,比如李渊建立唐帝国后,李世民李元吉就是一品的。但是李世民篡权之后,极力取缔这些藩王郡王的权力,他们基本上是被架空的,空有王的名号却没有王的权力。所以呢,唐朝的一品官是由人为架空的,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这种策略实际上也被清朝拿来应用,清朝的王爷大部分也是没有实权的。

唐朝的二品则是真正的虚职,属于荣誉职,这实际上也是受第一个原因影响的。由于李世民是篡位来的,他即位之后碰到了好多问题,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回避那些不听话的权臣。这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束之高阁弃之不用,明着把这些人升品升官,但是却把实权给拿掉了,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这种职位品昳很高,但是却管不到任何东西。不过呢,既然是荣誉职,那么就离不开追赠,比如某某功臣死后,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会给他加赠一个爵位。

唐朝的三品官确实是实权最大的,文官当中是左右相,武官当中则是大将军,比如秦琼李靖都担任过唐军大元帅。


优己


唐朝的正一品官职包含了: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换而言之,唐朝时期的正一品官职虽然品级较高,但其实是一个虚职,或者说是一个荣誉称号。在正一品之外,唐朝从一品则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

在唐朝初期,长孙无忌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被授予太尉一职,可以说是正一品官职了。就正二品官职来说,则包含了: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长期空缺)、大行台尚书令。而从二品则是: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对于唐朝开国功臣——程咬金,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这里面对程咬金追赠的“大都督”,就属于从二品的官职。

最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唐朝时期的一品、二品官职,这些都是很高的虚衔,一般只在合适的时候,授予合适的人,属于荣誉性质的。对于普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除非是开国功臣,否则达到正三品已经是位高权重了。总的来说,唐朝时期三省六部的官员通常最高的品级就是正三品了,狄仁杰做的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在当时就是宰相,是唐朝最大的文官了。当然,因为唐朝的宰相一般不止一个,所以狄仁杰的宰相之职和汉朝等朝代的丞相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舟晓


在一般的朝代,一品官肯定是最有权实力最强大的官员了,在通常意义上来讲,宰相应该是文官中最有权利的人,所以很多朝代,宰相都是真正的一品官。不过在唐朝比较奇怪,宰相往往都不是一品官。

因为在唐朝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称谓,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往往某个人即使官位不高,但是带上了这个称谓,就是实打实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顾名思义也就是个三品官,但是三品官就已经是宰相了,那再往上走的一品二品又是什么官位呢?事实上在唐朝的时候,一品官和二品官大部分都是一些非常荣耀的官职,但是并没有什么实权。

例如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这些在秦汉都是三公九卿制里面的三公,当时确实拥有非常大的实权。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央的架构已经由三公九卿制变为三省六部制,而作为三公的那些官名,虽然还非常的荣耀,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实权,往往是授予一些功劳非常高的人。另外还有一个李渊当时特别授予给李世民的天策上将,也是一品官,不过在整个唐朝历史上也就李世民一个人担任过。

二品官中包括尚书令,但尚书令这个职位比较特殊,因为秦王李世民担任过,后来他当上皇帝这个职位一直空着,一直到两百年后的唐宪宗当太子的时候才担任过。此外还有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尚书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大都督等职务。中书省的老大中书令后来也是二品官,这也是相当具有实权的位置。还有一点就是唐朝的宰相并不是一个两个,一般都有六七个,他们在和皇帝在一起议事,具有决策权。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大唐,官职一共分为九个品级,一共30个级,那么最小的就是九品芝麻官,而最大的官则是一品。大家在历史书上了解到的唐代,施行的是三省六部制。而三省本来就是归宰相统一管理的。在三省中担任重要职位的人,也可以参与其他国事的裁决和议论,他们也被称之为宰相。

唐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师,也叫做三公。所谓三师的意思就是为皇家服务的老师,谋臣猛将等等,这些职位都服侍于皇家。所以他们往往是没有在政治上实际的权利。由此可看来正一品虽然等级比较高,但是很多都是虚名而已。而在唐代从一品的官职,往往是皇亲贵胄的老师、谋臣等等。

正二品则是尚书令和相关的职位。从二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不过他是死后才被追封的从二品。而从二品的官职大致是正一品的左右手和大都督,大都护等官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的一品和二品中有很多官职都是一些虚头八脑的称号而已。一般的文人大夫因为需要数到三省六部的牵制,所以做到三品的官职已经是大官了。


呼伦贝尔匠心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置三公职,三公之一的丞相自设僚属、总领百官,位高权重,是“独相”,这一时期官职和品级是相同的,品级越高官职越大。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与皇帝坐而论道。


曹魏时期,颍川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因地方豪强掌握着“”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权,出现“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状况,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

集体决策,权力分散--“群相”

隋唐为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正常情况下,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应该是宰相,但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元年(618)年担任过尚书令一职,从此有唐一代,这个职位一直空闲,只有郭子仪担任了几天就坚决推辞。

杜佑《通典》中记载:“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

贞观初年,只有三省的长官才能算是实际上的宰相,唐朝宰相也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这就是“政事堂”。贞观十七年(643)年,长孙无忌被第一个授予同书中门下三品,“同三品”之名自长孙无忌始,这之后只要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都是实际处理政务的宰相,只是官阶只有三品。


空有其名的一二品

《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中记载,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正第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 武散官。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镇军大将军。

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在周代,权力很大,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但自秦汉以后就成为加授给德高望重大臣的虚衔,无实权。唐朝从武德到天宝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里,无一个获得三师职位。

正一品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因权利太大后废除不掌实权,一般称为加官。唐朝从武德到天宝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里,只有长孙无忌在永徽元年(650)年在被授予太尉之职,房玄龄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赠太尉、李勣在总章二年(669年)册赠太尉、宋璟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册赠太尉,高士廉在高宗即位后二次追赠太尉。

正一品司徒:周代设立,西汉改丞相为大司徒,唐朝从武德到天宝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里,长孙无忌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授司徒,李靖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册赠司徒、尉迟敬德在显庆三年(658年)册赠司徒。

正一品司空:周代设立,西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房玄龄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授司空,杜如晦贞观四年(629)年册赠司空、魏征在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赠司空。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刘弘基在永徽元年(650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魏征在贞观十六年(642)授太子太师、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程知节在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特进:李靖在贞观八年(633)年加特进、 李勣在贞观十七年(643)加特进、萧瑀在贞观十七年(643)加特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刘弘基授辅国大将军、段志玄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赠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段志玄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左右仆射:这一官职得到的人比较多,如贞观四年(629)年李靖加尚书左仆射、狄仁杰追赠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


综上所述,唐代安史之乱前期,社会秩序稳定,官职升迁有序,我们会看到一品、二品的官职,大臣在生前很少能享受到,多数大臣只有建立大功,才能在逝世之后被追赠一二品官职,即使大名鼎鼎的神探狄仁杰也仅仅是从二品官员。也就是说,唐朝大部分时间,一、二品只是官员荣誉的象征,所以,在唐朝,三品官员绝对是顶级大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