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历时二十年的疫灾史料研究,是从一首《卖炭翁》开始的?

“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瘟疫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威胁人类生命和文明发展的重大灾害,比如2003年的“非典”,2020年也就是当下全球正在防控的新型冠状肺炎。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疫灾仍然是人类社会顶级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文明发展的重大威胁。

历时二十年的疫灾史料研究,是从一首《卖炭翁》开始的?

疫灾是影响历史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自有人类以来,瘟疫就与人类历史相始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灾不断抗争并最终战胜疫灾的历史。


疫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医家笔下,“疫”被进一步解释为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即传染病。20世纪30年代,作为现代医史学家,陈邦贤指出:“中国古代之所谓疫,包括的疾病很多,可以说凡能传染人的疾病,都叫做疫。”换句话说,“疫”就是传染病的总称。


历时二十年的疫灾史料研究,是从一首《卖炭翁》开始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疫灾流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十分巨大。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人口稠密,容易发生疫灾。我国疫灾之重、疫史之长、疫域之广、疫种之多,是世界上少有的。中国古人在不断遭受疫灾肆虐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也通过不断记录疫灾流行以及人们与疫病斗争的历史警示着后人。


机缘巧合之下,另辟研究新路


2003 年“非典”之后,疫灾更是成了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不过,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害相比,学界对疫灾的关注还显得十分不够,中国疫灾史料的科学价值还有待专门而系统的发掘。

诚如《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齐鲁书社2019年6月版)的编著者龚胜生在第一卷“前言”中所写:凡事皆有缘,人生就是各种机缘的集合,学术研究亦是如此。本书的编纂,其实也是龚教授各种学业机缘所成就的。

考大学时,龚教授被被阴差阳错地录到了地理学专业,有违初衷地接受了四年的地理学教育;带着四年的专业基础,后又考上了历史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成了他研究中国三千年疫灾的第一步的机缘。


历时二十年的疫灾史料研究,是从一首《卖炭翁》开始的?

《汇编》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龚胜生教授

上研究生时,龚胜生教授当时学习的单位是唐史研究所,因而对唐代历史问题的关注也相对多些。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决心对唐代长安城的能源生产空间及其环境影响做一专门研究,而他对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研究是从《全唐诗》切入的。


历时二十年的疫灾史料研究,是从一首《卖炭翁》开始的?

白居易的《卖炭翁》诗大家都耳熟能详,我想查查《全唐诗》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描述终南山樵采和长安城贩薪的诗篇。细检《全唐诗》,有关樵采和贩薪的诗篇没有找到一篇,有一个字却反复出现了376次,铭刻在了我的心间。这个字就是乌烟瘴气的“瘴”字。我将《全唐诗》中所有含“瘴”的诗句摘录出来,然后以诗系地,绘制“瘴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发现,唐代的“瘴地”主要分布于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地区,且大多成为流放犯人、贬谪官员的场所。经过进一步查阅历史文献,我知道中国古籍所谓的“瘴”主要是指恶性疟疾,而“瘴地”就是恶性疟疾流行之地。于是,我又决心对中国古代瘴病的分布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撰成了《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发表在《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这篇文章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我从事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之肇端。

——节选自《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第一卷“前言”

从唐代长安城的薪炭供销研究到中国古代瘴病分布变迁的研究,这是龚教授研究中国三千年疫灾的第二步的机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