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丹麥語:Grønland;格陵蘭語:Kalaallit Nunaat),是丹麥屬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面積2,166,313.54 平方千米,位於北美洲東北方,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

從北部的皮裡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千米,最寬處約有1290千米,海岸線全長3.5萬多千米,丹麥屬地,首府努克,又名戈特霍布,居民裡因紐特(愛斯基摩)人佔多數,全島終年嚴寒,是典型的寒帶氣候,沿海地區夏季氣溫可達零度以上,內陸部分則終年冰凍,整個島嶼超過80%的土地被冰蓋覆蓋,冰蓋總面積達1,833,900平方公里。

2018年12月7日報道,格陵蘭島的冰川正在以數十年來,也可能是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如果格陵蘭島的冰川全部融化,將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3.6英尺(約7.2米)。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格陵蘭在丹麥的官方語言丹麥語的字面意思為“綠色的土地”(Greenland)。這塊千里冰凍、銀裝素裹的陸地為何享有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關於格陵蘭島名字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大約982年,綽號“紅髮埃裡克”的挪威海盜,他一個人划著小船,從冰島出發,打算遠渡重洋。朋友都認為他膽子太大了,都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後來他在格陵蘭島的南部發現了一塊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綠油油的,十分喜愛。回到家鄉以後,他驕傲地對朋友們說:“我不但平安地回來了,我還發現了一塊綠色的大陸!”於是格陵蘭便成為了它永久的稱呼。

格陵蘭島以216.6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堪稱世界第一大島,全島約3/4的地區在北極圈內,格陵蘭島全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最冷的中部內陸地區最低可達到-70℃。站在格陵蘭島上吟誦“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可以找到十足的感覺。千姿百態的冰山與冰川成為格陵蘭的奇景,對著它們展開豐富的聯想。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地形地貌

格陵蘭南北長約2670千米,東西最寬處逾1050千米,約3/4的地區在北極圈內,最北端距北極不到800千米。格陵蘭北距加拿大的埃爾斯米爾(Ellesmele)島僅26千米。最近的歐洲國家是冰島,位於格陵蘭東南方,隔320千米寬的丹麥海峽與格陵蘭相望。格陵蘭的海岸線非常曲折,長達39330千米,大約相當於地球赤道一週的長度。該島以水下不到180米的海脊與北美大陸實地相連。地質結構為加拿大地盾的延伸。

該地盾是加拿大北部地勢崎嶇的高原,由堅硬的前寒武紀岩石構成。格陵蘭最顯著的地貌特徵是它廣大厚實的冰原,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冰川在這裡,其規模之大僅次於南極洲,平均厚度2300米,已知最大厚度3415米,面積183.39萬平方千米,約佔格陵蘭全部面積的84.7%,在格陵蘭島上形成了平均海拔約2000米的冰雪高原。光禿的冰原上風雪肆虐,層層積雪擠壓成冰,不斷向外緣冰川移動。西海岸伊盧利薩特冰峽灣的雅各布港冰川常常一天移動30米,為世界上移動最快的冰川之一。無冰地分佈在沿海地區,大部分是高原。山脈與島的東西兩岸平行,東南的貢比約恩斯山高3700米。儘管有這些高原,大部分格陵蘭冰原的巖底實際上相當或略低於海平面。

長而深的峽灣伸入格陵蘭東西兩岸腹地,形成複雜的海灣系統;人煙雖然稀少,景色卻極為壯觀。在沿海岸的許多地方,冰體徑直向海面移動;冰川斷裂,滑入水中形成大塊冰山。格陵蘭島冰川每年產生的冰山約有2~4萬座,數量和體積雖然一般不如南極冰山,但外形奇異。有時也會有非常巨大的冰山出現,長寬達幾公里,高達幾百米,絲毫不遜於南極冰山。冰山落海後,順著東格陵蘭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漂向南方,進入大西洋,其中1%~2%的大冰山可漂至或漂過北緯40°(比英國更南,與北京市和紐約市同緯度)。

氣候特徵

格陵蘭屬陰冷的極地氣候,全島沿海地區為極地苔原氣候和極地荒漠氣候,內陸為嚴寒的極地冰原氣候,僅西南部受西格陵蘭暖流影響氣溫略微提高。一月份平均氣溫為-47.2℃,七月份平均氣溫為-12.2℃。該島冰冷的內地上空有一層持久不變的冷空氣,冷空氣上方常有低壓氣團自西向東移動,致使天氣瞬息多變,時而陽光普照,時而風雪漫天。冬季(1月)平均氣溫南部為零下6℃,北部為零下35℃。夏季(7月)西南沿岸平均氣溫為8℃,最北部夏季平均氣溫為3.6℃。其中最冷的中部高原地區最冷月的絕對最低溫度達到零下70℃,是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個“寒極”。年平均降水量從南部的1900毫米遞減到北部的約50毫米。冬季,除了受西格陵蘭暖流影響的西南沿海外,格陵蘭島周圍大部分海面都會冰凍。夏季,格陵蘭島周圍大部分海面解凍,冰山和碎裂的海冰隨波逐流,但北部和東北部的海冰仍然連成一片不會融化。

格陵蘭島氣候嚴寒,冰雪茫茫,根據科學工作者的測量,全島冰的總容積達2600萬億立方米,假如這些冰全部融化的話,地球的所有海面就會升高7.1~7.5米。格陵蘭島全靠厚厚的冰層,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於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層去掉,格陵蘭島就不會有那樣高聳的氣派,而只能像一隻橢圓形的盤子,固定在海面上罷了。

因為終年只有雪,沒有雨,除西南沿海地區無永凍層,有少量樹木與綠地之外,格陵蘭島盡是冰雪的王國。全島85%的地面覆蓋著道道冰川與厚重的冰山。

格陵蘭島的冰塊內含有大量汽泡,放入水中,發出持續的爆裂聲,是一種非常好的冷飲劑。人們將其稱為“萬年冰”。這種冰既潔淨,純度又高,在嚴熱的夏日喝上一口“萬年冰”是種難得的享受。格陵蘭盛產“萬年冰”,冰層平均厚度為23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的大陸冰川。

奇幻世界

在全球海洋千千萬萬島嶼中,面積達2,166,086km²的格陵蘭島絕對排名第一,以面積大小而論,它比排名第二的新幾內亞島、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島、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的總和還要多54,559km²。因此,格陵蘭島當之無愧為“環球諸島大哥大”。

格陵蘭島出現極地特有的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高緯度,一年中的極晝和極夜就越長。每到冬季,便有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偶爾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它時而如五彩繽紛的焰火噴射天空,時而如手執綵綢的仙女翩翩起舞,給格陵蘭的夜空帶來一派生氣。而在夏季,則終日頭頂豔陽,格陵蘭成為日不落島。

研究表明,這個島嶼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這些岩石估計至少有37億年的歷史。

該島給人印象最深的特徵是它那巨大的冰蓋,許多地方冰的厚度超過三千米,冰蓋約佔整個島嶼面積的84.7%。冰蓋產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港冰川每天將幾百萬噸的冰排入海中,移動速度約每小時1米。這就形成了眾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輪冰海沉船就因為撞上了一座格陵蘭島冰蓋脫落下來的冰山。1888年前,無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挪威探險家費裡特喬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蘭島冰原。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陸上和近海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僅格陵蘭島的東北部就蘊藏著310億桶的石油儲備,這幾乎是丹麥所屬的北海地區儲油量的80倍。格陵蘭的鉛、鋅和冰晶石等礦藏具有經濟價值。1970年代勘探出的鈾、銅和鉬礦前景看好,1989年又發現了特大型金礦,因氣候和生態方面的顧慮未採取過度的礦產資源的開採。

能源

美國地質調查局預計格陵蘭島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未開採油田之一,能源開採將改變格陵蘭島的歷史。仍隸屬丹麥的格陵蘭每年需要丹麥約3.5億美元的補貼,相當於全島年收入的1/4。如果凱恩能源能在所在地區成功開採,周邊地區將很快行動起來。石油稅收可以幫助格陵蘭擺脫對外部依賴,為這一人口密集且酗酒、自殺率很高的地區增加大量就業。

然而,並非所有格陵蘭居民都相信石油將帶來好處。像加拿大部分地區居民一樣,格陵蘭島的人們也在擔憂如何應對原油洩漏。儘管2008年有75%的格陵蘭人投票支持從丹麥獨立,但他們對石油開採是實現獨立最佳方式的看法並不一致。因紐特人北極圈會議主席林格稱,“每天晚上我都祈禱他們沒有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因為這將結束這裡的和平與平靜。資源開發的利益再多也無法幫助我們獲得更多自主權”。

不管居民是何態度,也不管是否做好準備,格陵蘭島海底資源開發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西海岸新一輪開採牌照的發放將於2010年8月進行,儲量更豐富的東北海岸也正在計劃之中。凱恩能源負責人尼斯貝特表示,“我們相信會有人在格陵蘭找到石油,無論是不是我們,我們都將拭目以待”。 [5]

動物資源

格陵蘭島大部分位於北極圈以北,因此在漫長的冬季看不見太陽。但到夏季,格陵蘭迎來了大量來此繁殖的鳥類,許多植物也生長旺盛,大家都競相充分地利用24小時的日照。儘管許多鳥類來格陵蘭島只是為了繁殖,然後當冬季來臨時又飛向南方,但也有些鳥全年都駐足於此,其中包括雷鳥和小雪巫鳥。

格陵蘭島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家園,還有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格陵蘭島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極厚的外皮保護它們免受冰冷的北極風凍害。在沿岸水域常見鯨和海豹。主要鹹水魚有鱈、鮭、比目魚和大比目魚,河流中則有鮭和鱒。

植物資源

格陵蘭的植被以苔原植物為主,包括苔草、羊鬍子草和地衣。有限的無冰地區除了一些矮小的樺樹、柳樹和榿樹叢勉強存活外,其他樹木幾乎不見生存。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政治

1979年,丹麥政府批准格陵蘭實行地方自治。格陵蘭的主權仍屬於丹麥王國,每個格陵蘭人皆為丹麥公民,與所有其他丹麥人享有同等的權利。格陵蘭的自治權包括市政管理、稅收、教育、社會福利制度、文化事務和教會團體等內政。丹麥則保有該島的憲政事務、外交關係和防務的控制權。議院是格陵蘭的權力中心,有議員27名,每四年由年滿18歲的成年人投票選出。議院的多數黨領袖組成一個7人內閣,負責島上的行政事務。經選舉產生的格陵蘭代表在丹麥國會中佔有兩個席位。

格陵蘭政府利用丹麥的財經援助,為島上人民提供廣泛的社會福利。由丹麥政府施行的免費保健措施亦使島民受惠。這些社會服務大大改進了格陵蘭人民的健康狀況。由於本地(即講愛斯基摩語的)師資缺乏,格陵蘭的學校只得聘請大量操丹麥語或受丹麥教育的教師。因此即使格陵蘭語頗受重視併為一般的教學用語,但精通它(亦即愛斯基摩語)的學生約佔學生總人數的1/2。

經濟

格陵蘭島在20世紀90年代經受了經濟緊縮,但1993年以來,經濟開始復甦。格陵蘭的經濟基礎為漁業和採礦業。海豹狩獵業曾經是經濟的主要支柱,20世紀初急遽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漁業、罐頭業,和鱈、明蝦及其他海產品的冷凍業。農業分佈在南部的無冰地區,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境的1.5%。農作物只有乾草和蔬菜。大部分無冰地區是飼養綿羊和馴鹿的牧場,藉以獲取肉、羊毛和乳。狩獵在北部地區仍很重要,捕捉海豹、狐和北極熊,以獲取肉和毛皮。

魚類和貝類除供應國內需求外,還大宗出口。鋅和鉛是主要的礦產。主要的工業製品有凍魚、魚罐頭、魚乾、燻魚,汰選過的精礦。主要的貿易伙伴為丹麥、挪威、德國和美國。該島受丹麥的財經援助。

文化

雖然丹麥的西方文化對格陵蘭造成了影響,但許多島上的人民仍持續傳統的因努伊特文化活動。民間藝術依然風行,其中尤以皂石雕刻和鼓舞為最。

交通

格陵蘭只有在小塊的沿海無冰區才有道路,內地交通靠雪橇。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運輸方式。

格陵蘭島同丹麥、加拿大和冰島有定期航班或客貨輪聯繫。2000年有汽車3729輛,其中私人小轎車2093輛。

格陵蘭有世界一流的電信網,其軍事通訊網與北約和北美雷達防務系統相接。

體育

足球是格陵蘭的國家體育項目,但格陵蘭並不是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的成員。FIFA要求會員國必須有滿足最低標準的球場供國際比賽使用,其中一項要求就是必須要求天然草皮,而格陵蘭的氣候條件使得它不可能擁有符合標準的天然草皮球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