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导读:

武周时期上承贞观余绪,下启开元盛声,是唐代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且由于异姓秉国、女主执政,政治生态也异常复杂多元,不仅有外戚专权、酷吏横行,还出现了特殊的“后妃”干政现象。薛怀义、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等人均在武周政坛上煊赫一时,是当时不容小觑的政治角色。二张是武则天晚年私人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薛怀义则是武则天称帝前后重要的舆论喉舌和得力助手。

薛怀义在武周政坛上昙花一现不可简单视作是其与女皇私人关系变化的结果,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常见的兔死狗烹现象。其煊赫一时与其政治贡献密不可分,宠衰也主要是武周政局日趋稳定的结果。其纵火明堂等行为不仅严重影响武周政局的稳定,且引起了武则天关于谋逆弑君的猜忌。就此意义而言,此事件体现出武周朝的政治转型,薛怀义被杀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一、薛怀义与武则天的关系  

1、暴力人格之间的天然冲突

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京兆鄠县人,其家寒微,早年卖药于洛阳市,以鬻台货为业。后因其有非常材用,被千金公主举荐给武则天。武则天给他改名薛怀义后在宫外白马寺出家并担任寺主,不时入宫侍奉。

“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辄挝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

发迹后,薛怀义多聚无赖少年,纵横犯法。他自居于百官之上。右台御史冯思勖对他有绳劾之意,路遇时被他“令从者殴之,几死”。

不难看出,薛怀义出身寒微,文化程度不高,头脑简单,胸无城府,同时善于攀附,倔强自主,胆大妄为,还有一定的暴力倾向,但武则天对此并不在意,还让他参与重大政治事务。这就决定了他并非俯首帖耳之人。同时,他在白马寺拥有众多僧徒,多次主持修建国家重大工程,甚至能操控军队,这让他更易骄纵跋扈。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明堂模型

而武则天则具有刚强自主、暴力威权的人格特征,这也是她的政治原则。在其“驯马”思想的指导下,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人不是被她驯服,就是被她杀死。高宗崩后不久,她就开始利用酷吏、酷法肃清异己,并牵连了不少无辜。

光宅元年(684),她除掉了徐敬业、裴炎、程务挺三员不附己的重臣,并特意召集群臣训话,言:

“爵位富贵,朕所与也。天下安佚,朕所养也。”

并进一步警告群臣:

“今为戎首者皆将相,何见负之遽?且受遗老臣伉扈难制有若裴炎乎?世将种能合亡命若徐敬业乎?宿将善战若程务挺乎?彼皆人豪,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公等才有过彼,蚤为之。不然,谨以事朕,无诒天下笑。”

当时她六十一岁。看来她暴力专制的人格特征并未变化。在这种人格特征的支配下,她只能接受对方无条件的服从,若是对方不服从或者反抗,她就会不择手段对其进行威胁、制裁,直到对方无条件服从或死亡为止。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力思维正是封建君主专制在帝王人格上的表现。不难看出,薛怀义和武则天两人都性格鲜明,刚强自主,有一定的暴力倾向。这就注定了二人若是长久亲密接触,势必会产生冲突。

2、多重、复杂且亲密的关系

武则天先是赐给薛怀义高贵的门第和体面的职业,让其近前侍奉,不仅让他参与高端绝密的政治炒作,还让他修建国家重大工程、解决边疆危机,对其重大经济问题等种种劣行概不追究。众所周知,武则天一向多疑、专权、冷酷,极少待人如此倚重宽厚。薛怀义发迹后风光无限,引得朝中权贵竞相折腰逢迎。试想,若非武则天厚待,权贵们怎会如此做小伏低?

怀义颇厌入宫,多居白马寺,所度力士为僧者满千人。侍御史周矩疑有奸谋,固请按之。太后曰:“卿姑退,朕即令往。”矩至台,怀义亦至,乘马就阶而下,袒腹于床。矩召吏将按之,遽跃马而去。矩具奏其状,太后曰:“此道人病风,不足诘,所度僧,惟卿所处。”悉流远州。迁矩天官员外郎。

这则材料乍看是言薛怀义谋反案的查办过程,细看甚是可疑:薛怀义对谋反罪全不在乎,眼中毫无钦差,亦不惧女皇。武则天知道后未加深究,只咒骂薛怀义是个疯和尚,流放了他的僧徒,又把举报人兼办案人周矩调离原职。要知道,武则天对谋逆一向严查必究。其子李旦有谋反嫌疑,她立即委派酷吏严查,甚至逼得有人剖腹明志才作罢。这次怎么草草了事?周矩受皇帝之命带人捉拿谋逆要犯,竟让他扬长而去,也不像查办谋逆大案的阵势。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明堂

其实,这不是什么谋逆大案,而是一场颇有情趣的男女怄气事件:武薛二人有些摩擦,原因不详。薛怀义拒绝入宫面圣。碍于女皇之尊和二人关系的隐秘性,武则天不便主动求和,更不好强迫他入宫。此时周矩举报薛怀义聚集僧侣,有谋逆之嫌。武则天遂借机派周矩以查办谋逆之名去白马寺拘捕薛怀义。谁知薛怀义不识相,扬长而去。

武则天舍不得惩处情郎,就迁怒周矩和白马寺僧徒。这样既对外冰释了情郎的谋反之疑,也打消了他不入宫的理由。武则天以女皇之尊曲意求和,碰钉子后仍是情意绵绵地娇嗔咒骂。薛怀义牛性,对曲意求和的女皇态度傲慢。不难看出,经过长期相处,二人感情已经相当深厚。

当然,薛怀义要更真挚一些,因为与女皇相比,他思维简单又一无所有,若非情感深挚,恐怕很难在女皇身边如此之久。也就是说,二人经过长期的耳鬓厮磨与政治合作,关系已经相当亲密深厚。  

3、尊严需求与政治形象的天然冲突

武薛关系甚洽,然《资治通鉴》载,薛怀义“颇厌入宫”,两唐书亦载,其“后厌入宫中”“后厌入禁中”。

这意味着他不愿入宫侍奉武则天。这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薛怀义骄纵,渐渐不把武则天放在眼里了。笔者认为并不尽然,这可能与他入宫后的人际关系压力有关。

首先,虽然外界对二人关系指指点点,但是从未公开。薛怀义出身寒微,胸无点墨,从市井底层纵身跃入礼节繁缛的宫中,想必需要做出很大的调整。

其次,武则天性格强势,作风狠辣,他的生死荣辱只在她一念之间,而且二人关系没有正当名分,很不稳定,这让处于弱势的薛怀义倍感压力。

最后,他入宫还曾遭到过羞辱。在朝臣眼中,他是乔装承幸之流。有一次,他从南门入宫时遇到宰相苏良嗣。苏良嗣命人“批其颊数十”。武则天并未给他撑腰出气,最后不了了之。他自然不愿入宫自找没趣。

另外,他在宫外是高高在上的白马寺寺主、右卫大将军、鄂国公,身后有一群权贵阿谀逢迎,进宫后就要奴颜婢膝地承欢女主。巨大的身份落差也需要他及时调整,他自然不愿入宫了。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白马寺

不难看出,薛怀义虽然出身卑微、言行粗陋,然尊严未泯,这就注定了他内心无法完全接受承幸女主的事实,极易用情感自欺欺人。这也应是他如此性情能近侍女皇十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武则天移幸御医沈南璆后,他情妒难忍,出现了假称佛迹、刺血画像等一系列过激反应,甚至夜半纵火焚毁明堂。明堂是他主持修建的。可能在他心里,明堂凝聚着他对武则天的忠诚和深情。其种种表现俨然痴情男子遭到背叛后毁掉爱情信物。

与此相对应的是,武则天对这段关系讳莫如深。武则天引他入侍一开始是为了满足情欲,起初还遮遮掩掩,让他改名换姓,披上佛衣,甚至让他住在宫外。

从垂拱二年宰相苏良嗣殴打薛怀义来看,朝廷上层已知晓此事。两年后,也就是垂拱四年,武则天杀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郝象贤临刑前“极口骂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当时薛怀义已入侍三年左右。郝象贤曾任职宫中,应知此事。从此后“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的情况来看,他应该戳到了武则天痛处。当时武则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自我造神运动,最忌出现形象危机。

因此,郝象贤口中的“宫中隐慝”可能就有薛怀义之迹。也就是说,尽管武则天对薛怀义恩遇甚厚,然二人关系仍有不和谐的因素。鉴于种种原因,薛怀义有时不愿入宫侍奉,武则天也一直不愿公开二人关系。

二、薛怀义被杀的历史情境分析

“令太平公主择膂力妇人数十,密防虑之。人有发其阴谋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缚而缢杀之,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 《旧唐书》

“密选宫人有力者百余人以防之。壬子,执之于瑶光殿前树下,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白马寺,焚之以造塔” 《资治通鉴》

“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宁、将作大匠宗晋卿率壮士击杀之,以畚车载尸还白马寺”。 《新唐书》

关于薛怀义之死,三处记载略有差别,相同点有三:一是武则天择要人为之。太平公主、武攸宁、宗晋卿等人不仅是权贵,且是其亲信。二是行事私密谨慎。即便是亲信为之,她还要“密防虑之”“密选以防之”“密诏击杀之”,可见其重视程度。三是薛怀义尸首被送回白马寺。  

1、 薛怀义被杀的疑点

史籍对薛怀义被杀的记载大致相同,仔细推敲有如下三个疑点:

首先,鉴于薛怀义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当然不便公开处死,然似乎也不用劳烦太平公主等一干权贵。薛怀义被杀的前两年,也就是长寿二年,武则天暗杀李旦二妃是将其召入宫中,由宫仆动手,“瘗于宫中,莫知所在”。对付薛怀义似乎更适合用这种办法,既然在宫内动手,武则天却不用宫仆,反从宫外择人,这是为何?

其次,薛怀义被杀一事十分突兀。天册万岁元年正月初,侍御史周矩怀疑薛怀义聚众谋逆。武则天根本不信,还对薛怀义情意绵绵。大约一个月后,也就是二月壬子,就命人暗杀薛怀义。短短一个月内,为何武则天对薛怀义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

最后,既然是暗杀,武则天为何又将薛怀义的尸首送到宫外白马寺?这不是又公开了吗?此为疑点三。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天堂中心柱遗址坑

还是从史籍入手梳理其被杀前后的情境。天册万岁元年正月初,据薛怀义谋反案来看,推知二人已有矛盾,然原因不详。十来天后,也就是正月乙未,薛怀义行为出现反常:  

“乙未,(薛怀义)作无遮会于明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宫殿,佛像皆于坑中引出之,云自地涌出。又杀牛取血,画大像,首高二百尺,云怀义刺膝血为之。丙申,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时御医沈南璆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愠,是夕,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暴风裂血像为数百段。”

导致他如此失控的直接原因显然是女皇移幸。据此可推知他谋反案前后与女皇怄气可能也是由于此事。可见他长期掩耳盗铃,并不自醒,但他并未捅破此事。因为,此后武则天很快就借周矩举报之事求和。极有可能是薛怀义怒而出宫,武则天不明就里,遂曲意回转。谁知薛怀义倔强,武则天亦不悦,索性不理他了。薛怀义更加恼怒,遂出现了一系列反常行为。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卢舍那大佛相传就是依据武则天形象所作

这些行为多与佛教有关,可能是他以前修建佛教建筑、伪造《大云经》等事甚得武则天欢心之故。丙申,薛怀义将画像张于天津桥南,武则天仍无回应。他彻底失望,当夜就采取了更激烈的纵火行为。武则天对明堂失火一事耻而讳之,先是隐忍不发,暗中安排周详后,在二月壬子就将他暗杀。

也就是说,从二人关系恶化到薛怀义被杀前后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为何如此之短?武则天移幸他人,常住宫外又厌恶入宫的薛怀义如何知晓?武则天刚刚还对薛怀义颇有情意,为何短短十来天后就不理不睬了?纵火行为虽然过激,然能说明薛怀义思维简单、胸无城府且对武则天用情甚深。武则天岂会不知?

笔者认为,武则天杀薛怀义是由于对他另有猜忌。纵观武则天一生,其杀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与其政治事业有关。

2、薛怀义被杀前的政治态势

我们知道,武则天多疑猜忌,惯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亲手炮制过不少政治阴谋。薛怀义被杀的前几年,她正在大搞恐怖统治,酷吏峻法和告密罗织双管齐下,不少出人意料的事情都被抖了出来,更强化了她的这种性格。

薛怀义被杀的前几年正是她猜忌心最强的几年。那时她七十岁左右,先后使用了长寿、延载、天册万岁等几个与延寿有关的年号,可能是她健康状况不佳之故。她驾驭天下靠的是权谋和暴力,其强硬面孔和震慑力量必然随着健康的恶化而逐渐弱化。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武则天画像

越是刚强能干的帝王,晚年愈是猜忌心重,武则天也不例外,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刺激她敏感多疑的政治神经,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她对李唐宗室多有防备。长寿二年,她偏信户婢之言误杀了李旦二妃。查明真相后,武则天处死了那名户婢,仍将李旦诸子由诸侯王降格为郡王,还处死了私谒李旦的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并严格限制李旦的人身自由。

长寿二年,武则天又处死了与琅琊王李冲有通谋嫌疑的冬官尚书苏乾等人。她对朝臣、武氏族员也多有疑虑。长寿元年,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崔宣礼、卢献、魏元忠、李嗣真等人被来俊臣诬告谋反。真相大白后,她仍将众臣贬往外地。

李昭德对她言“魏王承嗣权太重”“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她“矍然”对曰:“朕未之思。”不久就罢相武承嗣,开始信任李昭德,言:“吾任昭德,始得安眠。”

几年后,她又听信他言,赐死李昭德,附会李昭德的周允元、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等人均遭流贬。长寿二年(693),为了给朝臣洗脑,她“罢举人习《老子》”,更习其所造《臣轨》。

她对酷吏的态度也有变化。以往她任用酷吏清除异己、震慑朝野。现在,她开始着手剪除酷吏。

“颇知其(酷吏横行)滥”,下制:“六道流人未死者并家属皆听还乡里。” “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酷吏来俊臣:请君入瓮

在这几年中,来俊臣、来子珣、王弘义、万国俊等人先后在她的打压下死去。她还命监察御史朝邑严善思按问旧案。但是不久严善思就被罗织之党构陷流放,查明真相后又复召他为浑仪监丞。这种反复游移的用人态度说明她对任何人都不信任。

这几年来,她还有妄想症状。长寿元年,她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并出示百官。也许她不服衰老,要证明她可改变常理。延载元年,她将妖妄惑众的嵩山人韦什方任命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她一向用人精准,任用妖佞可能与其求寿有关。

与此对应的是朝臣们过度的示忠行为。大臣崔宣礼得罪,其外甥霍献可为表忠心,坚决要求判崔宣礼死罪。武则天不允,霍献可竟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事后还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简直可笑。

可见,这几年武则天的猜忌心日益严重,满朝文武为了避祸都在竭力避免猜忌。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薛怀义竟然厌恶入宫,还和武则天怄气使性!也难怪武则天要不顾多年枕席之情痛下杀手。

三、薛怀义被杀事件疑点解析  

1、女皇为何舍近求远

先看第一个疑点,武则天为何从宫外择人暗杀薛怀义,而不是在宫内安排宫仆动手?这就要先搞清薛怀义如何得知武则天移幸他人的。此事并不难猜。试想,武则天移幸之事应该发生在宫内。极有可能是武则天年老体衰,又操劳国事,抱恙延医遂生私情。薛怀义常住宫外,又厌恶入宫,当然不太可能撞见此等宫闱秘事,应是别人告诉他的。那么,这个“别人”究竟是谁呢?

这个“别人”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机会了解武则天的私生活,二是和薛怀义有接触。以武则天的皇帝威仪和城府韬略,不太可能直言此事。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薛怀义剧照

史籍中关于宫廷御医的记载仅此一处,可见他并非薛怀义之流。他惧于武则天威严,恐不敢生事。朝臣一般没有机会第一时间了解宫闱秘事,且他们根本看不起薛怀义,甚至与他关系紧张,应不会掺和此事。武三思、武承嗣等人礼敬薛怀义意在攀附武则天,没有必要挑拨二人关系。白马寺僧侣在宫外居住,不太可能先于寺主知道此事。即使知晓,亦无必要挑拨。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宫仆告诉薛怀义的。以薛怀义善于攀附的性格来看,他多次入宫伴驾,想必已经熟识某些宫仆。极有可能是他入宫后,从宫仆处得知女皇“出轨”,随后就发生了他愠怒出宫、武则天曲意求和之事。此时武则天应该不明就里。十来天后,武则天发现情况异常:薛怀义又是假称佛像涌出,又是刺血画像,又是张贴画像。

她明白了薛怀义已知她移幸旁人。此刻,她未被薛怀义的痴情打动,而是开启了政治思维。以她的精明,很快就分析出这是宫仆所为。因此,当她决定秘密除掉薛怀义时,为防宫仆走漏风声,就秘密从宫外选择心腹动手。  

2、 女皇为何突然变脸

再看第二个疑点,一个月前武则天还对薛怀义情意绵绵,为何短短十来天后就对他频繁的示爱行为不理不睬?这与武则天的宫廷斗争经验有关。武则天多次依靠宫仆取得了宫廷斗争的胜利。

永徽年间,她借助宫仆之口打消了王皇后的疑虑重返宫廷,又借助宫仆之口诬陷王皇后成功上位。她也险些因宫仆之言身败。高宗时期,她因宫仆告密厌胜之事差点被废后,晚年又一次受宫仆蒙骗误杀了两个儿媳,还差点错杀了儿子李旦。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唐睿宗桥陵

因此,她非常重视处理与宫仆的关系,并留心宫中的风吹草动。薛怀义常住宫外,居然如此之快地知晓宫中秘事,这已经让她有所警觉。

此时武周政权蒸蒸日上,她的猜忌心也日益严重,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她迅捷果断的防范行为。薛怀义与宫仆的关系让她的神经一下子紧张起来。薛怀义近前侍奉多年,又参与了不少绝密的重大政治事务,知道不少政治内幕和宫闱秘事。他拥有众多年轻力壮的僧徒,又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倘他联合宫仆,利用入宫之便,完全有可能发动一场宫廷政变。

以她对薛怀义的了解,他可能并无政治野心,但他有强烈的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且自主能力很强,做事果断跋扈、不计后果,更何况人心叵测,岂可掉以轻心。也就是说,此时在武则天眼里,薛怀义已非赌气的情郎,而是潜在的政治隐患。

薛怀义的非理性行为引发了武则天的政治猜忌。此事毕竟与横行不法、挥霍钱财等事有本质不同,已从私情层面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必须谨慎妥当应对,再姑息纵容就是养虎为患。此前薛怀义厌恶入宫、傲视钦差、抗拒逮捕等赌气行为在此时的武则天看来,都是谋反不顺的前兆和该杀的理由了。

所以,此时武则天对他称佛像涌出、刺血画像等行为不理不睬,也不再让他入宫,而在暗中紧锣密鼓地安排暗杀事宜。其实,此时薛怀义越是张扬,武则天就越反感。武则天一直不愿公开二人关系。薛怀义若此,她恼羞之下更坚定了杀心。

也就是说,天册万岁元年乙未,武则天得知薛怀义假称佛像涌出、刺血画像时已生杀心,而非在纵火之后。

此时的薛怀义正沉浸在幸移的痛苦中。丙申,他仍未等来女皇回应,半夜时分索性纵火宣泄不满和反抗。此时,武则天应该明白薛怀义并无反心。这也许就是武则天未追究宫仆的原因。

同时,武则天也已明晰薛怀义不计后果的行事风格。再者,女皇的情感自由岂能受人摆布?所以,尽管薛怀义痴心一片,侍奉良久,还屡建功勋,但他此时已是一匹待杀的野马。至于具体如何执行,武则天做了周密安排。鉴于二人的特殊关系,当然不便公开处死,既然他和宫仆有联系,究竟是谁,人员几何,尚不明确,为防止走漏风声,不能让宫仆参与,只能从宫外寻找亲信动手。不久,薛怀义就在武则天的周密安排下一命呜呼了。  

3、 女皇为何送尸佛门

关于薛怀义被杀的第三个疑点,也就是武则天为何将薛怀义尸首送回白马寺的问题,这看起来与她暗杀的初衷相矛盾。这要从薛怀义的佛教情结说起。细翻史料,发迹后的薛怀义与佛教关系密切:武则天重建洛阳白马寺就是听从了薛怀义的建议。

薛怀义发迹后一直担任洛阳白马寺寺主,并在寺内与洛阳大德僧法明、处一、惠俨、稜行、感德、感知、静轨、宣政等人在内道场念诵。他的很多活动也都与佛教有关,如修建明堂和天堂、伪造《大云经》等。若说这些是出自武则天的授意,那么,他用巨资做场面火爆的无遮会,剃度大量僧人,等行为就有很强的主动性。这说明他亲近佛教并非全是迎合女皇,而是他本身就有佛教情结。

这样,第三个疑点也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佛教义理高深玄妙,参悟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还需要平和的心态。


薛怀义之死:女皇的帝王权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兔死狗烹

白马寺齐云塔

这两点薛怀义恐怕都不具备。他又恃宠骄纵,胡作非为,还借机敛财,参与战事,与佛门清规背道而驰。因此,佛理、佛家生活均非其与佛教的结合点。也就是说,薛怀义不可能笃信佛教。那么,他与佛教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呢?在唐代寺院中,僧尼可以拥有私有财产,僧尼和寺院均可免除赋役。

如此一来,贫苦之人就倾向于通过剃度出家来规避赋役,僧尼也多有谋求财产的现象。这或许是早年衣食无着又目不识丁的薛怀义有佛教情结的原因。

也就是说,薛怀义虽未真正参悟过佛经,也未认真遵守过佛门清规,但一直对佛教颇有好感。前文提及他斥巨资做场面火爆的无遮会可能就是重现当年僧侣施舍的场景,为僧侣谋求田产、剃度大量僧徒且排斥异教徒可能就是对佛教情结的粗暴表达。他前半生漂泊无依,一生最舒适安定的时光是在白马寺度过的,白马寺就是他的乐土,死后尸送白马寺很可能就是他的遗愿,武则天念及旧情遂满足之。

结语

薛怀义被杀表面上是由于纵火明堂,实则是武则天早有杀心。若说此前薛怀义对武则天营建武周朝贡献颇丰,因此,炙手可热,那么,随着新朝政局渐趋稳定,其政治价值必然随之降低,加之武则天身边出现新宠,其势必情场失宠、仕途黯淡。

其纵火等行为意在争宠,但却让武则天陷入政治窘境,且触犯了帝王的政治大忌。此时薛怀义对武则天政治效用尽失,且已威胁到武周政权稳定,还有谋逆弑君之嫌,必须铲除之。

从这个意义上说,薛怀义宠衰被杀不仅是以色侍君、政治投机的必然下场,且是稳定武周政权的需要。也就是说,薛怀义被杀事件不可简单视作其与女皇私人关系纠葛的结果,而是中国古代政坛上常见的兔死狗烹现象,是武周统治进入平稳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