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挑戰與責任:戰‘疫’催化數字化銀行”徵文大賽

*隔離也許會隔斷我們距離,但是不能隔離我們的真愛:還等什麼呢?拿起筆來,參加索信達與九卦金融圈聯合舉辦的 “零接觸”銀行徵文大賽哦。

*大賽截止日期為3月13日!本文為徵文選登,期望引發行業關於數字金融和“零接觸”的深入探討。


攝影:侯本旗(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恆豐銀行人力總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當下,“零接觸式”銀行和金融科技引發熱議。隨著數字經濟不斷髮展壯大,金融科技的範圍和內涵也需要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與之匹配。


主要經濟體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加快發展金融科技已提上重要議程。金融科技在擴大社會財富的同時,其對既有金融業發展格局構成重要政策挑戰,數據保護主義和行業民粹主義屢見不鮮,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存在諸多可能路徑,亟需引起更多關注和重視。


本文以平安集團金融科技發展為例,探討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存在難點,對中小銀行如何發展金融提出建設性意見。


在剛剛發佈的平安集團2019年年報中,科技板塊表現亮眼。集團通過陸金所控股、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汽車之家及其他公司經營科技業務。2019年,集團科技業務總收入821.09億元,同比增長27.1%。科技公司中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及汽車之家已完成上市,陸金所控股與平安醫保科技完成對外融資,科技公司估值總額達691億美元。


陸金所控股


管理貸款餘額4622.43億元,較年初增長23.3%;30天以上逾期率為1.9%;陸金所平臺註冊用戶數達4402萬,較年初增長9.1%。報表顯示,其消費金融資產管理規模同比降44.7%,財富管理交易規模同比降29.8%。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金融壹賬通


2019年12月13日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商業科技雲服務平臺(Technology-as-a-Service)企業,為全行業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全體系的解決方案。截至2019年12月末,金融壹賬通已累計為621家銀行、96家保險公司提供服務 。2019年金融壹賬通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4.7%至23.28億元。但其淨利潤為虧損16.88億元,與2018年虧損11.9億元相比有所明顯收窄。


壹帳通營業收入並不算低,但增速超過50%的成本投入,和較高的費用支出吞噬掉所有利潤,(其中幾個取得盈利的公司主要依賴傳統信貸業務的線上經營實現)導致持續虧損。即便平安這樣協同效應明顯的金融集團在開拓金融科技業務過程中也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承受損失。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平安好醫生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累計註冊用戶量超3.15億,12月當月活躍用戶數達6,690萬,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受益於在線醫療業務板塊的快速增長,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0.65億元,同比增長51.7%。2019年虧損有所收窄,為-7.47億元,同比減虧1.66億元。


平安醫保科技


已為超過200個城市的醫保管理機構提供醫保精細化管理和參保人服務。據披露,平安醫保科技服務參保人數超8億。


汽車之家


2019年,汽車之家營業收入84.21億元,同比增長16.4%;淨利潤34.09億(非公認會計原則),同比增長10.7%。據披露,車金融業務促成貸款及保險交易規模近240億。此外,平安智慧城市累計服務115個城市,智慧貿易累計服務40萬筆報關,智慧醫療覆蓋1.4萬家醫療機構。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什麼是科技?金融科技又是什麼?


1.科技是個筐,什麼都能裝

作為一家綜合性金融集團,平安將汽車之家、平安好醫生、陸金所等非主營業務或新併購企業放在科技板塊多少有些牽強。


什麼是科技、什麼算是科技收入?其實並無權威定義,通過諮詢百度,筆者得知人們常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雖然解釋的並不算很清楚,筆者試著將這句話理解為科技本身是一種自然科學行為,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或產生出利潤的行為屬於社會科學行為。自然科學行為並不直接產生利潤,但會對社會科學行為的盈虧產生影響。


例如我們可以把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活動稱為科技行為。疫苗研製成功並作為成藥銷售,那這就是一個藥品銷售社會行為。如果我們將醫藥研發與銷售合為一體,把研發醫藥後取得的銷售收入計入因藥物研發產生的科技收入科目也許並無不可。


但這就牽扯到一系列的經營問題、稅收問題等等。不是不可以 ,但真要是這麼算,人類自發明蒸汽機、電力,到現在的互聯網,所有企業的收入豈不是都可以算作是科技產生的收入?這樣真的有意義麼?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2.“科技營收”不少 盈利前景仍不明朗

僅就公佈的科技業務收入規模看,平安集團科技收入體量巨大,增速迅猛,著實令人讚歎,引得不少中小銀行圍觀,紛紛要以平安為榜樣,學習如何搞好金融科技。


但我們分析平安科技板塊各公司經營數據,除陸金所、汽車之家能夠通過傳統資管、信貸業務實現盈利外,科技板塊企業依賴科技輸出獲利的前景仍不明朗,科技可以幫助集團獲取客戶。(換句話說,金融機構只要可以跨行業經營,自然可以跨行業獲取客戶)。


但要將客戶轉化為利潤最終還是要依賴於傳統信貸和金融服務,這就回到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問題,什麼是科技業務?什麼又是科技業務收入?


3.科技熱還是科技套利

從改革開放、實現四個現代化開始,科技一直就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一直在國家層面受到重視。但近年來,在企業層面,特別是和金融業務相關的企業層面對於科技或者說金融科技的關注力度明顯加強。這並非偶然,其中既有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也是政策紅利引導結果。


首先金融行業歷來就是最新科技的忠實擁躉,科技可以幫助金融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從電報、電話到計算機、互聯網,金融行業對科技的應用一直是領先的,也只有利潤水平最高的行業才有實力最先應用科技產品。金融行業持續保持對科技應用的興趣也是必然。


其次,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業頭部企業希望通過進入金融行業獲取利潤但又不想受到傳統金融監管機構的全面監管,所以就努力派生出一些既可以從事金融業務又不受金融監管機構全面監管的跨界行業“金融科技”,(P2P 、網貸是金融科技第一代,它們出事後金融科技子公司就成了第二代),特點就是沒有主管或監管單位,沒有通行的行業規範,基於所謂“科學技術”應用的一種非金融企業的金融行為。請不要忘記今天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電力也是人類最偉大的科技發明之一,難道使用電能的所有收入都是科技收入?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最後,國家層面、各級政府機構對科技企業出臺更多的稅收優惠、財政優惠措施,本意是希望透過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政策紅利也是吸引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公共資源浪費現象,可將其視為政策紅利的沉沒成本。


解析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迷局


由於銀行業對什麼是科技,什麼是金融科技,什麼是科技收入,什麼是金融科技收入,沒有權威定義,導致科技成了一個大籮筐,有的沒有的全扔在裡面。


如果這僅僅是企業自身行為並無不可,但如果牽扯到一系列的公共資源獎補,稅收減免就必然衍生出一系列問責和審計。銀行人出於保護自身的角度出發也需小心為上。


銀行每一項業務都依賴互聯網,或依賴某類軟件系統,難道這就是我們把所有基於系統、網絡的金融借貸或金融服務費用、利息算作科技收入的理由?這樣做對於從國家層面提高科技實力的初衷有多大?銀行如果把一些本來是線上業務收入劃入到科技收入中,如果被一些媒體盯上,是不是也會面臨潛在的聲譽風險?


當前,加大科技投入(以前信息科技也是銀行第一投入科目,除了個別年份買辦公樓)是中小銀行的發展首選,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似乎成為一個流行趨勢,多半國有大行已經成立自己的金科子公司。


那麼中小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首先要明確目標,是為了獲取政策紅利還是對自身科技輸出、科技轉化能力有信心,亦或是有必要將科技業務分拆提高經營效率。


九卦 | 從平安集團年報破解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困局


中小銀行要不要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很顯然這絕非一條康莊大道,平安能做的中小銀行很可能做不到,平安不能做的中小銀行肯定也不能做,那中小銀行要學習平安或者招商之類大行加大科技投入,成立金科子公司到底期望一個什麼結果?


中小銀行如何看待金融科技?


1.在思想上重新定義科技

科學一詞是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外來名詞。清末,“Science”曾被譯為“格致”。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學者把“Science”譯為“科學”。一般認為是康有為首先把日文漢字“科學”直接引入中文。嚴復翻譯《天演論》和《原富》兩本書時,也把“Science”譯為“科學”,20世紀初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技術”一詞的希臘文詞根是“Tech”,原意是指個人的技能或技藝。早期,指個人的手藝、技巧,家庭世代相傳的製作方法和配方,後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技術的涵蓋內容大大增強。


可以試著把抽象的科技看作是一種公共基礎設施,當下的前沿科技就如同是一百年前的電力、蒸汽機。科技本身可以產生收入、利潤,也可以輸出科技產品例如電力。但是將科技產品應用在不同行業後獲取的營收就不太適合算作科技收入。發電廠可以通過發電獲得營收,但使用電力驅動生產設備的製造業企業怎麼能簡單的把自己的營收算作是依靠電力科技產生的收益?


十年前的互聯網可以算是科技,但今天的互聯網能算作是科技麼?互聯網就是人類的一項基礎設施,就像水、電、燃氣一樣,使用公共設施當然要付費,但不能說是公共設施創造了一切價值。例如一些頭部企業利用網絡技術,跨行業混業經營獲取的客戶消費數據,並基於手機獲取的客戶各類信息作為向客戶放貸、營銷負債類產品的風控手段、操作平臺,這就和將電力應用於製造業裝備驅動是一個道理,一定要把這些算作是科技收入未免有些牽強。


2.在制度上規範定義科技


銀行自誕生之日就是一個監管壁壘的行業,銀行也天然熱衷於科技,但不能因為帶了科技的帽子就可以免除監管。在銀行業規範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流行詞非常有必要。


當前部分企業對於政府的各項扶持政策存在一定的制度套利行為。一些政府部門出於產業扶持的目的設立各種發展基金,但自身的專業能力尚無法支撐這些資源的合理、有效使用,部分企業專門鑽政府機構的漏洞,以各種名義套取公共資源的各種優惠措施。從政府角度出發普惠金融、科技金融都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但有的企業本身沒有“真正的”核心技術、沒有風控能力,硬是牽強附會說自己在做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暗地裡做的都是最原始的吸存、放貸。我們都知道IBM、 ORACLE提供了大部分銀行的核心繫統、數據庫系統服務,但是這兩家公司沒有直接或間接去放貸款、拉存款。從某種角度說這兩家公司是靠科技賺錢,但是也沒見這兩家公司有科技收入這個概念。


現在,需要政府部門、主管機構能夠站出來,在制度上規範定義什麼是科技,什麼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可以做什麼、科技金融又可以做什麼。不能因為起了個時髦的名字就成了三不管地帶。如果一時說不清能夠做什麼,那就儘量說清楚不能夠做什麼。


銀行自誕生之日就是一個監管壁壘的行業,銀行也天然熱衷於科技,但不能因為找了頂科技的帽子戴就可以得到監管豁免權。規範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以及未來可能出現新流行詞的行業內涵非常有必要。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只要從事或者提供客戶數據協助他人從事借貸業務或者風險控制,其實都該被視為銀行機構監管起來。


事實上從網貸、P2P這類普惠金融企業的發展脈絡我們就可以看出,最終的結果也只有倒閉、退出,服從監管三條路。當然,也可以選擇永遠遊走於陰陽兩界中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