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众文学和文学著作的分界线是什么?

胡不喜


有幸看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通俗讲座书系”之《通俗文学十五讲》范伯群 孔庆东主编。在该书第一讲“俗文学概说”的第三个问题讲的就是:雅俗文学的特色及其分界。范博导和孔教授认为:

雅俗文学的精确分界线是很难划出的。

如要评估某篇(部)作品是否是通俗文学,我们不外乎从三个方面去加以考察。

一、是否“与世俗沟通”

二、是否“浅显易懂”

三、是否有“娱乐消遣”功能

有些知识精英的文学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它与在与世俗沟通这点上可认定它不是通俗文学。古代认为小说是小道,甚至是“刍荛狂夫之议也”。刍荛即“割草打柴”的人,在这里泛指“庶民”,通俗小说是写俗人俗世给俗众作为茶余酒后的谈助的。通俗,通俗,就是要与俗众相通。在作品的语言表达上,也要求作家以俗语道俗情:“以俗言道俗情,正格也;以文言道俗情,变格也。”(吴曰法:《小说家言》)那就是说,通俗文学就要做到“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以俗言道情”就将我们上述的第一与第二结合了起来:即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反映俗众感兴趣的事情。而像《聊斋志异》和《玉梨魂》就属于“变格”,它们的内容与题旨虽然“适俗”,但它们用的却不是“俗言”。

在娱乐消遣功能方面,说明通俗文学是面向文化市场的消费性文学,它重视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通俗作家认为读史“易欲睡”——也即是说读历史比较枯燥,只有读历史演义小说,才能令人“捧玩不能释手”。因此明代写历史演义小说的甄伟认为,从演义的趣味性出发,人们会在他的书中得到其他许多有益的收获:“然好事者或取予书而读之,始而爱乐以遣兴,继而缘史以求义,终而博物以通志,则资读适意,较之稗官小说,此书未必无小补也。”(甄伟:《西汉通俗演义有序》)缘史以求义,就是从兴趣出发而进一步探究历史的经验教训,然后是博物以通志,那就是能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与眼界。

近年来,对通俗文学流派的恢复名誉,使知识精英文学作家与大众通俗文学作家在感情和理智上皆有了靠拢的趋向,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文学现象正悄悄地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甚至同一作家,两付笔墨,也不足为奇。



尘世中一小书虫


致敬经典,尊重传统;听古今神话,看中外文学。

如果说大众文学是飞驰在夏夜里的飞蝇,那么文学名著就是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

就受众人群来看,它们各有参差。

一、大众文学,是基于社会表层、社会现象而走进读者眼中的文学作品。迎合社会流行,赚人眼球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人们喜欢看,而且愿意接受的。

就像今天的小鲜肉作品,无论是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的奇葩女,还是苦情玛丽苏剧,这类作品往往都是年轻人喜欢看,而且为之乐此不疲的。这类作品就像割韭菜一样,可以将绝大部分不愿思考、没有自主意识的受众吸走。所以,从受众数量来说,“大众”二字就已经远远碾压了文学著作的接受者。

举一简单例子。譬如,《百年孤独》这本书,很多人阅读的感觉是生涩、茫然。被作品中凌乱不堪的人物关系和人名搅地是非难辨。如果拿这部文学名著和当下时热的《亲爱的,热爱的》相比较,哪部作品的影响意义大?哪部作品的受众广?

二、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大众文学,是对现象的具体呈现。而文学名著的作用在于镌刻时代,记录时代中人民对历史、对社会的改革、思考。

写作者的出发点、以及立意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社会价值。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学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文学名著是对时代意义的诠释,不仅是个人的一场实现,而且还要囊括宇宙、人性以及社会价值观。所以,它不再是简单的写作,而是时代意志的反映。作者往往要通过笔下的环境、人物在阐述一种现象的基础上,引出更多问题。通过一种问题(或荒诞、或奇葩、抑或无厘头)揭示现象背后的理想桎梏。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不仅让人为之惊叹,但它不仅揭示生死,还在致力于表现拉美的封闭、落后。正是因为无知、荒诞,甚至不可思议,才让作品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三、文学著作也可以是大众文学

文学著作,也可以是大众文学。讲到这里,不得不说一部作品《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既是大众文学,也是文学名著。路遥曾说,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初衷:背对文坛,面向大众。

《平凡的世界》,既全方位地展示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上底层人民艰苦卓绝的生存境遇,也将整个大时代的意志像图钉一样钉在了人类宇宙的坐标轴上,同时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作者自己额影子。不置可否,它既是文学著作,也属于大众文学。这便是路遥的现实主义。

文学著作可以是大众文学,但大众文学很难成为文学名著。很多时候,大众文学只不过是充当着修饰我们生活、便于我们饭后茶语娱乐之用。若要想练就深刻智慧,见解更高一筹,就需要阅读名著。

所以,大众文学与文学著作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关联。


柒月長安


大众文学与文学著作都是为人民服物的精神文明。各有特色。

大众文学也称通俗文学。大众文学根植于社会基层,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反映大众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符合广大民众审美情趣,展现民族人文精神。

大众文学创作表现形式多样,创作人数众多,受众广泛,易于群众接受,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大众文学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党和政府政策,传播文化思想和技术技能起到基础作用。

文学著作相对于大众文学更高雅,更专业,更具艺术性,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文学著作创作一般都是专业作家完成。作家或多个作家在他们擅长的领域,经过较长时间通过专业写作技能,独特视角,成熟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文学著作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提炼。文学著作阅读群体比大众文学要少,更难以理解。

文学著作可以通过大众文学的再创作,使文学著作,特别是名著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兴趣化,让人民群众喜欢文学著作,阅读文学著作,从而研读文学著作,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力!

好的大众文学与文学著作都必须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中华伟大复兴服务。


自贡徐世光


文学著作都是经典作品,是久经历史考验的。不但对当时的社会造成冲击,而且对当下社会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能塑造和代表这个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学作品能影响到历史、社会学、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方方面面.可谓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食粮。

大众文学也称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大众文学和文学著作在某一期间界限并不是很清晰的,所以很多在一段时期流行的文学作品也可能因为其内容的严肃性以及跨时代性而延长其寿命,甚至被“名著”化而“永垂不朽”.所以我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影响大小是看它的内容是否会有这种“永恒”存在其中,可惜现代大部分通俗作品因为需要通俗化,而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很多通俗作品会被很容易的记住和传颂,但是当社会进步,世代更替,时髦变为落后,我们会发现,经典作品会从其它作品中脱颖而出,对我们,对其它不同的文化以及民族,对我们的下一代,甚至到很久很久以后,仍然会有巨大的影响,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为文学著作。





李德付先生


大众文学就是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可以阅读的一种消遣的文字,好玩,快乐,有故事,有温度,大抵转个身的功夫就忘了,文化快餐。而文学著作是在已定的时空背景下,对历史,社会,人性的思考与总结,以文学方式,活得一种沉甸甸的精神滋养。简而言之,大众文学是给大众的,普通老百姓的,快餐文化。而文学著作,更多的是给一些渴望精神追求的人滋养成长的,不可多得,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


家住废都


专业点应该问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的分界线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能说一个作品,它的通俗文学倾向性更强,还是纯文学倾向性更强。可能有人会说诗歌就是纯文学,其实那也不一定,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民间语言,所以普通百姓都能读得懂,所以渔樵耕读甚至纪律都能够写一些诗。就算是现在是像汪国真体、梨花体,它们的风俗文学倾向性更强。四大名著,红楼梦当然倾向于纯文学,水浒传就更倾向于通俗文学,但是能够一刀切说其中哪一本是通俗文学,哪一本是纯文学吗?不能。

而且所谓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只是国内的提法,在国外很多国家并没有严格区分,不过是有点浅显一点,有点深奥一点。


三目巨人


大众文学更注重故事性,有人物刻画但不求深刻,有社会反应但不会批判,有现实触及但不涉及终极思考,有巧妙构思但不太厚重。文学著作除了以上,还有一些是在创作方法、写作技巧上的创新和尝试,这些作品拒绝重复,拒绝模仿,因此创造了很多新的流派,但不管什么流派,什么写法,最终写的都是人性,都是对终极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长短都有,特点是,大部分不太好读,不奇怪,现在节奏快,需要思考的文学作品没人读,没功夫读,久而久之只能读大众文学,不会深度阅读,由此再往下,文学著作被推上神坛,提起来就让人畏惧,大可不必,打开书,耐着性子,翻过前几页你就会发现精彩,还会发现自己也很了不起。


洒家的自留地


很高兴与各位同仁交流文学作品[握手][握手]。

我认为大众文学侧重于追求趣味性、消遣性。例如传奇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往往传达着人们当时的思想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如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阅读文学著作,对了解社会历史、人生意义都是极大的益处。不过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以及浮躁的心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品味名著了。

希望与各位同仁结交,共聊文学文化教育。


月夜的雪狼


我个人觉得没区别,都是文学,都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必要非要人为划出区别来。你喜欢阳春白雪的高雅,但我就是欣赏下里巴人的接地气。艺术高于生活,但切记,它永远来自于生活。


玉在匣中


我想

大众文学,是每时每刻人与人交际所产生的经过与结果,汇集成思想感觉。

文学著作,是亲身参与感受和借事反观,总结的经验教训,用文字汇集成现象规律,加上寓意,使著作有传播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