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楷书的严格规定性对其它书体有无正或负面的影响?

古董一尊


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答案是,影响很大。

先得说楷书本身,楷书算书法的入门级别,实际上自古楷书包括馆阁体都是私塾教育,属于必修课,所以文人墨客从来不以楷书写得好而大吹大擂,古代学楷就如同现在小学学写钢笔字一般,没有谁会把楷书用来大肆宣传。

现代楷书被吹捧,其实是书法水平下降所致。

但是楷书作为基础笔法对后续形成一个书法家的书写风格影响很大,习惯了一个楷书笔法必然会带进后期的行书草书里去,故而颜行,王行,米行,苏行。。。各有各的风格。你再回过来看看各位大家的楷书,也完全不一样,不单是字法不一样,关键还是他们的楷书笔法不一样。

所以,学什么楷书笔法,时间长了,就会延续这个轨迹形成一个范围内笔法的行草。如果乱用笔法,很可能字法就出问题了,那就算不得成功的书法,那就白学楷书了。

用这样理解:楷书笔法延续的好,在行书草书就是正值。延续错乱,对行书草书就是负值。所以,楷书多学几年是必要的,不要急于学行书草书。很多江湖字体,笔法乱用,造成字法混乱,一眼就看出是江湖笔法,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学好基础,不兼容的笔法在一起,完全就是负值加负值,错的离谱,而且时间长了,改不回来。





扬州八怪爷


个人从不认为楷书有过于严格的规定性。我理解的楷书,无非就是笔画相对独立,交代清楚,结构相对工整,易于辨认。题主所指的严格的规定性,只是后人为了标新立异后加上去的,愈传愈神,仿佛成了万法之基,不写好楷书就不算会书法,尤其更有甚者,小到点画,大到字形,都极尽规范,精雕细琢,既失去了书写的本来目的,又使书法流于形式。这是容易被贻笑大方的,略懂常识的都知道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而这之前已经草书就很流行了,相比而言,说隶书有严格的规定性仿佛更贴切了。

楷书的出现,也属历史的必然。从先秦到汉末,从甲骨文到小篆大篆草书隶书,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旧有的写字习惯要么太刻板如篆隶,要么太难辨认如草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基于便捷,汉末出现了行书,但没有流行起来,原因不详,估计是遭遇了顽固派[呲牙]。再到三国,相传钟繇创立楷书并得到认可广泛流传,其本意不外乎书写方便,易于辨认。而这期间,从秦国大将蒙恬造笔,到三国时期楷书出现,历时400年,也就是毛笔已经使用了400多年,所以恐怕古人用毛笔习字,不是从楷书练起的吧。

至于影响。可以说不同书体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尤其草,行,楷一脉相承,用笔一致,更是影响巨大。历代大家没有规定所谓的草书笔法,行书笔法,楷书笔法,只要用心揣摩古人笔意,不盲从不迷信,用心体会草行楷之间的辩证关系,勤学苦练,终会有成,灵飞经被很多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不是没有原因的。尤其赵孟頫有云,用笔千古不易,一句话终结了各朝各类另辟蹊径的书家。

习字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分享共勉。附近日临写灵飞经图,欢迎批评指正。



younger39


楷书的严格性,对正负面都有影响。比欧楷的严格,给人们树立了书法法的正面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由于欧楷的严格性,束缚了人们书写汉字的自由性发挥,即人的书写个性展示,这以是不争的事实。学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大自然法则,就不同了,掌握并能娴熟运用这一法则,学习书法,一学就通,一通百通,通欧,通二王,就通颜、褚、柳、赵,就通孙、张、怀、米,就通楷、行、草、隶,就通等等。


李行子


常在楷书侵淫,往往束缚自己的手脚,束缚自己的自由情性,常常法则,很难萧散淡远。

据说书写欧楷的二田,写的草字,不是很出色。少见其草书的高境界,从示范书写,依然是正书得端倪。常在自己的严谨笔画中徘徊,自然泯灭了畅然流便,那种二王笔法的法外之法大有缺失。

其实写楷书走不出来,显然人各有所钻研。喜欢板板正正。一排排的楷书布白,流露在草字中,因而楷书写久了,对写草字有一定难以放开怀抱。

魏征明一生不写草字,何故?,是不喜欢写,亦或是不会写,从他的草字在其作品不少,但是字字连笔少矣。属于个性索然寡味于草字。习惯板正严谨,其草书体也不是豪宕。老年开始学习黄庭坚大笔书。已改自己的老板习熟体。

可见楷书影响一个书家的情性放纵。同样写草书的书者,往往缺失书之度,意气风发,显然正书的法性缺失,所写的草书属于无韵感,追求气势恢宏打制,而无妙美。古代草书家很少,而今称为草书家多如牛毛。但是真正合度的书墨笔画鲜少。一般乱像丛生。堆砌的线条点画,无法欣赏。

当然写草书不一定非要楷书精绝。因为草书境界早于楷书。因此对于正书(隶篆书)有一定影响。行书特点源自楷书,而草书源自隶书。从隶书而来的是,章草和今草。到了唐代有了狂草,其法度经过了楷书的基础。据说张旭的楷书也是非常精致。

从辩证关系,楷书与草书及其它书体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无论是那中书体都应该做到涉猎,厘清其中的用笔变化,行笔规律。 书体中有共性,也有明显的书写个性特征。一味排斥书体之间的关联,而写字窠臼一种,便有丰腴笔墨,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是汲取共性,钻研独自的书写丰满的笔力。是写好书法的必要条件。也是书法线条及笔画丰满的必经之路。

由此楷书,对其他书体,表现出的正作用,比较多一些,而有时候也有负作用。仅限情性束缚而已。因而不可为法而困顿,应该抒发情感,淡荡于法外之法。才是进步。窠臼永远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徘徊,而自得其乐。仅仅属于学帖,依然不到创作阶段。


狂喜淡墨a


楷书没有规定性,什么严格规定性都是后来人书写时自找的,是写惯了实用体的人自找的。

当楷书在汉末形成时,楷书之祖钟繇何曾给它定过什么规定性?楷,是后来人称呼的,当初产生时就叫隶书,两晋南北朝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到了唐代楷书成熟后还叫作隶书呢,孙过庭《书谱》说:钟繇隶奇。是钟繇写什么书?楷书!唐代欧阳通写碑也随意写成魏碑样。

元代赵孟頫从未认真写过端楷,写碑文都夹写了行书笔锋。直到现在1960年代还有人写新魏体呢!

是现代对书法史无知的人才说什么楷书的严格规定性和什么楷书练字的基础性,瞎吹吹自己的楷书吧,谁定的规定?书奴!

清龚自珍诗说: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比那些成天说唐尚法的人明白多了,这才是真正的论书者。











王乃栋说书画


通俗文化,与殿堂艺术!登峰与极限!

与众不同就是伟大的开端,随声附合就是失败的根源!(艺术)!

《如人学步》,文武之道!



用户2801525391696


楷书是一种独立书法形式,对别的书体没有影响,个人看法首先用楷书作为基础的方法去学习草书是错误的,哪样会使草书生硬,缺乏灵活性,从汉字发展历史先有草书,后有楷书,练草书应从篆书开始,才能写好草书,楷书是独立一种书体,学楷书应楷书四大家入手练,学行书应从行书名家开始练,各有名的形式,不能走弯路,练什么书体就专心练好一种书体,一种书体精了,初步涉猎其它书体就行,不能每样书体都会,最后一样也不精,白白浪费时间


欧楷爱好者武金


楷书的严格规定,不存在负面影响,楷书有它的规范的笔法和结构,它的实用性比较广泛,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群体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价值和理解,所谓草书贵在能楷,楷书贵在能行,各种书体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吸收的一个过程,有其利也有其弊,都不可缺失,往往书法就是一个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一个过程,艺术的理念从古至今都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相互取舍。



薛根元书法


一、书法的基本法,就在唐楷身上。唐人尚法,指的是传承融会了以前历代的精华,而形成的完整体系。不仅是书法,汉字的演化到了唐朝的楷书,也进入了巅峰时期。

所以,楷书之法,才是书法的基本法。但不是全部法。

二、拥有了这个基本法以后,人对汉字的理解、结构的了解、笔画的形态、毛笔的使用,就形成了一套基础体系。有了基础根基,就可以在各书体间自由驰骋了。

三、篆、隶,好比一个人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姿态。唐楷,好比一个人长大成人,自立门户。行书、草书,好比一个成人骑着战马,在广阔的草原上信马由缰。


老跨斗


个人认为楷书应该是书法的基础,笔划的笔力功夫字体的结构美观,都为日后的行书行草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楷书功底没有有其是不回悬肘写楷书的人,所写的行楷行草草书都能看的出来,当然了,人者见人,智者见智,我也是一人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