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有些人考研二战比一战分数少?

adfliuye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二战考研分数不如第一次,你们是不是对这个现象也挺好奇的呢?
2015年以后,考研报名人数暴涨,报录比从3:1变为约4:1。结果是大量期望读研的考生被迫进入二战、三战,即往考生中应届生占比下滑。
类似上面提到的分数不如第一次的学生真的有,之前小西一个同门师妹就是如此考上的。入学后,她的本科室友(也在我们课题组)还非要让她喊师姐呢。
第一次考研能进入复试,说明自身比较优秀。二战时,考生往往较快进入复习,省去前期院校筛选、迷茫阶段,且政治、英语、自主命题科目均有基础。此时,二战分数有显著提升,才符合我们的预期。
不过,考生要是变更新的院校专业,优势就会变少,主要是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与大纲考点均有不同。换不换,关键得找到第一年失利的原因再作决定。
事实上,在拥有经验优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压力,远不如大四时的从容、理性或豁达。作为父母,你们会发现孩子视频不怎么吱声,很快就会挂断。也许,这就是部分考生为何二战分数不如第一次的主因,心累!
第一次考研,周边有同学或小伙伴作陪,二战时她们已上岸或选择工作。毕业后往往在校外租房,无人交流分享,也不想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期间就会积攒过多压力,直接降低复习效率。
加上复试被刷后,考生转入二战准备已是4月份。初期可能看不进书,或者产生是否要换院校或专业的疑惑。要是身边再有个恋爱对象,质疑你在逃避工作,彼此发生点争吵、不说话或分手之类的事情,基本上书就不用看咯!
考研二战复习时,认为自己效率不高的考生不少。有人在慢慢调整中找对心态,发挥不错,有机会顺利录取上岸。反之,内心陷入迷乱,坐在教室中不安稳、内心有事、静不下来的话,复习效率会低到“对不起自己”的地步。
在二战备考中,家庭条件不富裕的学生还会面临经济压力。8个月内,租房、吃饭、培训课程、复习资料等花费都不低。离开校园,花父母钱(啃老)内心会不安,遇到父母不理解会更伤心。
因此,考研二战学生内心容易出现放弃二战,去工作的情绪,直接影响备考。但是,越得不到就越想要,哪怕父母、恋人不理解,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痛苦。
之前小西接触的二战低分考生中,很多是边工作边复习,考上后再辞职的心态。她们会觉得自己有底子,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分数反而不如第一次考研。之后,还有心考的话,不少是直接辞职备考。

若是考研二战换个新院校,遇到类似宁夏大学中国文学这类“专业课压分”,怎么复习都是分数下滑的结果。或者说,残酷的社会给她们上了一课,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小西想问:今年考研失利的你会选择二战考研吗?或者作为父母,你会支持孩子二战考研吗?

当无法开口告诉她们你的决定时,也许将此文分享给她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帅小西De


为什么有些人考研二战比一战分数少?

考研二战其实和高考复读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有的考生通过高考复读考入好大学和热门的专业,而有的考生通过复读之后,成绩比上一次还差;同样的道理,有的考研党在“二战”之后顺利“上岸”,而有的考研党第二次的考研成绩比第一次还要差很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原因有以下三个:


①“二战”之时调整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后,考研成绩很难有所突破。

有些考研党在第一次参加考研,报考某一所“双非”大学,那么第一次考研的成绩有可能考得比较好,离成功冲入复试只差0.01公分;而在第一次考研失利之后干脆报考一所985大学,那么考研的成绩还会提高吗?我觉得可能性是不太大的。这是因为,像英语、政治、数学之类的科目,有些目标院校的卷子可能一样。但是像专业课这样的科目,其卷子往往是高校自行命题的。不同层次的学校,考试的难度有没有可能一样呢?当然不会,层次越高的目标院校,专业课的题目很可能就会越难,而对于参加“二战”的考研党而言,“二战”时选层次更高的目标院校,成绩比第一次还差也是很正常的。

而考研党在第二次参加考研的时候如果换专业的话,第二次的考研成绩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目标院校在评卷的时候存在压分的现象,这对于报考那些压分非常严重之高校的考研党而言,第二次考研成绩比上一次要差很多,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②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律意识有限,压力太大复习的状态不好。

考研党在考研的时候,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好,自己只需要心无旁骛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即可,那么这种考研党的心理压力就比较小,在自律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这种考研党第二次考研顺利“上岸”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是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而且考研党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律意识都比较差的话,我觉得第二次考研成绩比不上第一次的成绩也很正常。压力有时候可以变成动力,但压力太大的话也可能让动力直接“熄火”。

③考研报考人数和考研难度的增加。

最近几年考研的人数拾级而上,今年的考研人数达到341万人左右,比去年多了五十多万人。我们知道,一种东西参与竞争的人越多,其难度就会越大。再加上如果第二年的试卷难度如果比第一次考研试卷的难度要大的时候,参加“二战”的考研党当然不会占到什么便宜。

对于考研党第二次考研的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你怎么看呢?


微雨润苗


二战分数比一战低,这是个常见现象,究其原因大至有如下几点。

一,复习时间的问题,研究生考试以后,精神放松,再经过等待下分,准备调剂等等一些过程,到决定二战时,一般已经五月中旬左右,这就比新一界考研生,在复习时间上少了三到四个月,加上长时间不看书,对原储备知识已遗忘过半,和新一界考研生比较,已没有明显优势了。

二,学习环境的变化,一战考生大多有在校生身份,可以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有些院校还给学生特意准备了考研教室,这更有利于考研复习。二战考生已经毕业,失去这些有利因素,多数在家自主复习,家中安逸的生活更容易使自懒散松懈下来,影响复习效率。

三,心里状态的变化,二战考生失去了学生的身份,同时增加了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加上对前途不确定性的恐慌,在家中孤军作战,又没有同学相互取暖,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这种负面情绪对复习过程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四,报考院校的变化,在一战失利以后,有些考生对所报目标院校失去了信心,很多二战学生又重新选择了考研目标。每个院校考查专业课内容上是有差异的,考研用书也不同,特别是有的同学改变了报考专业,使得专业课复习从头开始,使得很多考生在专业课上失去了二战生的优势。

再加上每年考试难度的度化,导致二战分数比一战时低,成了常有的事。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在决定二战以后,一定调整好心态,多鼓励自己,早日从一战痛苦中解脱出来,抓紧时间信心十足的投入二战的复习中来,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几个月后就会看到胜利的署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只要有梦咱就努力去追。


乐游易海


英语和政治分数应该差距不大,差距大的应该在另外两门上吧,我觉得考研还是比高考简单一点,考研的考生基数少一点,并且是自由学习的,自由学习就意味着一定要自觉另外还要会自学,我看好多都在那里天天背政治,一背就是一上午,这就是典型的不会自学,我觉得方向对了,考研还是不难的。


怕水的鱼57241151


就好像有些人高考分数一年比一年差一样,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当事人信念不坚定,意愿不强,还有就是自律性不强造成的吧。第一年有可能是复习不到位,复习方法不行,复习时间不够,经历了差不多一年的的时间人也被磨去一大半了,第二年开始时决心可能蛮大,可是要知道二战不是一般人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的,慢慢的会越来越难熬,直至崩溃或者放弃。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吧。可能真的身边没诱惑,没影响静心复习,能做到破釜沉舟才能上岸吧。现在竞争太大,当然还是要具备基本的实力!


如同昨日


首先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并不是跟大学期中、期末考一样,靠你一个星期复习一下就可以的。考研准备到结束,你需要忍受孤独,看着别人周末出去happy。假期别人出去旅游,你则需要在学习。如果你是学生,每天早起,可能你的室友觉得你太吵了,言语上、行动上、行动上表现的难以理解。他不能理解你,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其次,对于考研各个科目需要积累,你需要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有效时间内创造更高的分数。面对自测,一次一次不如自己预期的结果,难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外界对你的评价等等都是你分数不如一站,毕竟二战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能也给自己最后一次努力的机会了。


贡勉


这个原因很复杂,我想出了几个:

1.松懈。因为经历过一战感觉自己对考研已经了解了很多,再加上复习的内容一战都看过很多了,觉得可以不需要像一战那样拼命。

2.考试难度。有可能你二战时候的难度比一战大很多,那么分数下降也是理所当然的。

3.心态变了。因为一战未过带来的打击太大,导致二战心里素质扛不住,复习失常。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本没有弄清楚自己一战是为什么失败,是粗心还是复习不到位,知识点上不会查漏补缺,复习心态上也不会有所变通,这样的状态不管几战都是失败的。

所以二战甚至三四战的人,最主要的还是得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失败,要不然怎么复习都是原地踏步。


幺篇上小楼


考研有大年和小年,偶数年成为大年,题目偏难,分数肯定整体低了一些。二战的学生从小年遇上大年分数降低很正常,但是目标院校的分数一般也会低一些。


灵之兮如云


分数的高低与当年考试难易程度有很大关系,就考研数学来说,基本上是一年难,一年简单,题的难易程度不仅会影响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考生内心压力更大,对于二战学生来说心态可能容易崩溃,导致发挥失常等等。


考拉MM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