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诸葛亮是用什么方式,预测当时的天下大势?

袁茂淋


相传诸葛亮于军中闲暇时,写下了《马前课》。相较来看,诸葛亮的《马前课》比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预言书更容易破译,因为它非常规则,每课预言一个历史朝代,并按着历史演进顺序来描述。而其它讲历史大事的预言,因为有时候一个朝代有很多大事,而有的朝代大事则少一些,不规律,所以不容易和所预言的朝代对应起来。

《马前课》共十四课。前十课从当时蜀汉开始,一直到中华民国的诞生,非常准确。《马前课》第一课,诸葛亮讲「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曾经写过:「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的自我写照,因为他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没有人能够挽救,所以《三国演义》里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欲以只手将天补」,就是说他想靠一只手斡旋天地;「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就是说汉家江山到这个时候可能要完了;「长星半夜落山坞」指的则是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所以,诸葛亮第一句话的「无力回天,鞠躬尽瘁」是讲他自己,后面的「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八千女鬼」是个字谜,「八」加一个「千」加一个「女」加一个「鬼」,合在一起是个「魏」字,就是说蜀汉最后要被魏国所灭掉。

再往下一共有十四课,一课讲一个朝代。比如第四课,是关于唐朝建国的时候,卦说「十八男儿,起于太原」。这个「男儿」我们生儿子叫「子」,十八子加在一块是个「李」字,而唐朝便是李渊父子打出来的天下;「起于太原」,则因为李渊当时从太原起兵。

再比如第八课讲明朝,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天下。这个卦讲「日月丽天,其色若赤,绵绵延延,凡十六世」。「日月丽天」也是个字谜,「日」加「月」是「明」,指大明朝,「其色若赤」的「赤」,是朱红色的意思,暗指朱家天下。「绵绵延延,凡十六世」,表示明朝一共传了十六个皇帝。   

也许有人会问,预言是不是后人杜撰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年解《马前课》的是清朝光绪年间白鹤山僧人守元,他当时八十六岁了。在《马前课》中,关于清朝的预言是这样的:「水月有主,古月为君」。「水月为主」是一个字谜,三点水加一个「月」再加一个「主」,合在一起是一个「清」字;「古月为君」,古加月是个「胡」字。


彭彭彭彭彭彭先生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很多人就算不了解三国,也一定听说过这段历史,基本上已经成为三国的“入门课”了。既然如此,对于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也一定有所了解,可以说,当时的诸葛亮对于局势的把控十分准确,这一点让刘备非常惊喜。不过,当时的诸葛亮一直隐居山林,他又是如何做到能对天下大势这样了解的呢?

space

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诸葛亮所著的《戒子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诸葛亮隐居,并不是说就呆在草庐看书,哪也不去,如果是那样,那不就成书呆子了?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了?记得《三国志》描写三顾茅庐里,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来从书童以及诸葛亮的岳父弟弟那得知,诸葛亮游历去了。所以诸葛亮隐居仅仅是不入仕的意思。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他是好朋友。他朋友也不是一般人。看人不需要接触很久,像诸葛亮这样有眼光有智慧的人,很多时候从那些人做事的方法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其人如何,所以对人才清楚这方面才是原因。换了别人,就算是天天见面的人也很难看出其人如何,其才如何。

space

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那他是怎么知道这天下大势的呢?

我想,他应该看到了一些别人没发现的规律性东西。就像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设想一样,当时天下可是N多人的,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超。各地小势力一群一群的,而只有诸葛亮知道那些人都不成器,心中有了怎样把他们取而代之的方法,这个不是说打听能听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结晶,是智慧的表现。“而且如果找人打听,也是道听途说,可能会以讹传讹,让信息有偏差的呀”偏差的只是表面的信息,也就是细节方面,而对诸葛亮这种心怀天下的人来说,不是看热闹的,是看门道德,有用的只有事件的实质。这些都是通过思考才能领悟的。






圆桌陆霏霏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诸葛亮可是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谋士。尤其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奇人。其实诸葛亮确实很厉害,一方面或许源自于优秀的天赋,另一方面应该是通过饱读诗书,受到名师的指点。司马徽当年就与诸葛亮、庞统等人非常友好,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诸葛亮能够从司马徽那里学到不少的本领。

限于古代的交通,还有落后的通讯技术,往往普通人很难了解天下大事,更别说预测天下局势了。可刘备前往隆中拜见诸葛亮时,诸葛亮给出了高深的见解,尤其是预测出了天下有可能三分。这就引起了世人的好奇,怎么一个足不出户的书生,能够成功预测出形势发展。

为此接下来稍微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通过与好友交谈,还有从北方逃到荆州的士人,了解到许多信息。

优秀的人总会有优秀的朋友,古代也一样,因此诸葛亮身边少不了一些有才之人。在与庞统、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交流后,不仅可以探讨学问,还可以了解到天下的形势。诸葛亮跟据别人说的观点,然后结合自身的看法,以此推断出局势的走向。还有从北方迁来的士民百姓,也带来了一些颇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曹操与袁绍的具体战况,还有北方的生存环境。

诸葛亮起初对刘备也不甚了解,可听到司马徽多次介绍刘备后,根据自身的分析,断定他应该是一位明主。后面隆中相见,遂产生了相见恨晚。

二:诸葛亮通过荆州的当政者来推断出形势的变化。

不管是北方不断进行的群雄逐鹿,还是孙策在江东攻城掠地,这些事情的发生对荆州的统治者都会有影响。比如: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激烈对战时,荆州的刘表蠢蠢欲动,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与袁绍的战争没有那么快结束。还有北方的民众大量南迁,说明北方战乱不休。荆州的当政者对时局的反应,完全可以成为诸葛亮分析的素材。任何一位优秀的高手都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取尽可能真实的材料,而荆州的一举一动,在诸葛亮眼里,都是难得的信息。

总之,预测天下大势离不开对时局的认识,而聪明的人会打通许多渠道来了解最新的变化。有人说诸葛亮用《马前课》来推测,这过于玄乎,难以当真。另外诸葛亮能够很好地预测局势发展,与自身的优秀才能也分不开。


子正寻道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百年看世界


引言:诸葛亮用什么方式预测当时的天下大势,个人想到了一句最完美的解释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葛亮预测天下大势

所谓的预测,就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路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变为盟友的势力、可能变为阻力的势力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预测天下大势。

用三分天下举例说明诸葛亮的预测天下大势。诸葛亮刚刚出山时,大、小诸侯并不多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马腾、韩遂、张鲁等势力。

曹操对刘备一路穷追猛打,则可以将曹操定力为最大的敌人,而且刘备自树立旗帜以来一直以打败曹操,统一汉室为目标不可能成为盟友。

赤壁之战前鲁肃提出孙刘联盟,孙权作为当时第二大的诸侯一旦结为盟友,无论是当下还是日后和曹操相抗衡都有很大的益处。

刘表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刘璋暗弱无能二人势力可以谋划为刘备将来要占据的地方,作为大本营发展。

马腾,韩遂等诸多势力,以刘备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一一攻克这些小势力,需要的时间过于长久,而且期间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动。汉中张鲁只占据一地,取得西蜀之地后汉中张鲁将会变得不足为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

刘备在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时,诸葛亮已经对刘备的兵力情况、武将情况、谋士情况以及暂时栖身之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就可以预测出将要发生的战役胜算有多大、败率有多大,那么胜利以后应该去往哪个方向谋划、兵败以后应该向哪个方向谋划,这就做到了所谓的预测。

知彼:

诸葛亮在出山时,天下各路诸侯形势已然非常的明朗了。只要收集一些天下各路诸侯所占有领土的地形优势、各诸侯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兵力及武将情况等资料加以分析,针对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方法。

用刘璋举例:刘璋占据西蜀之地,在地形上有非常优越的防御条件,而且西蜀之地经历了两世的经营,文臣、武将、势力内部机构都是非常完善的,应该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但是因为刘璋暗弱无能,导致了这些所有优势全部丧失。因此诸葛亮就根据刘璋暗弱无能的性格制定了三分天下。

百战不殆:

利用自己地形上的优势采取防御、利用自己兵俑的能力制定不同的作战方式、根据不同的武将带兵特点及勇武情况制定该武将何时出阵,将己方有利条件无限量的进行放大,以自己擅长来攻击敌人不擅长的,那么胜利的几率就会加大。了解来犯之敌的优点及缺点,针对来犯之敌的弱点进行实质性的打击。

总结:预测天下大势就是了解自己、了解敌人。在未来发展的路上把可能出现的敌人和可能出现的盟友都做好分析预判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我是谈今鉴史,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家世背景

诸葛亮在三国中是一介布衣,但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布衣。诸葛亮出身名门望族,关系网是非常强大。所以诸葛亮经常接触一些名流雅士,一起探讨学识和一些对天下大势的见解。诸葛亮就是通过这些人知道的天下大势,然后在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这些人的分析交流!这样才让我们觉得诸葛亮足不出户就可以三分天下!

第二,靠兄弟

当时有一个人叫庞德公,庞德公当时是襄阳的望族,他非常喜欢诸葛亮。庞德公为了表示自己喜欢诸葛亮,给自己的侄子取名卧龙凤雏。有了庞德公的这层关系,诸葛亮也就很自然的结识更多的名门望族。有这样一层关系在,要想了解天下时事,就会变得异常简单,只要有机会有时间,他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人去探听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

第三,拥有特权

我们要知道当时的世家大族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荐才学之士入朝为官,诸葛亮隐居之地当时也有诸侯雄霸一方,诸葛亮家族要么给汉室推荐人才,要么给当地诸侯推荐人才。在推荐人才之后,汉室和诸侯势必要对人才进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会在场而考核的内容或许有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诸葛亮可以以这样的条件做基础,从中了解到天下大势。

总结

所以说,诸葛亮能够预测天下事,并不是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能力,而是人脉关系,和强大的靠山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帮题主解答了疑惑,更多精彩,请关注谈今鉴史


谈今鉴史


你去问问诸葛亮他用的是什么方式?



用户471467730164国光


大家对诸葛亮的熟知,多数是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但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里面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仿佛天下事皆在他的预料之中。但是,那毕竟是小说故事情节,有些都是杜撰的,其实诸葛亮并非什么都知道,也不是天生就能了解那么多东西。那么,他常年隐居山林,刘备来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为何能尽知天下事呢?

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

诸葛亮的叔伯兄弟都是做官的,这对他尽知天下事是有很大帮助的。家族亲戚的帮助让诸葛亮早年开阔了眼界。然后就是诸葛亮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崔州平和徐庶了。徐庶也是做官的,还是诸葛亮的贵人,是他把诸葛亮引荐给刘备的,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诸葛亮都有在官场做官的熟人,那么不管是平时聊天还是书信来往,这对于诸葛亮了解天下事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自身勤奋好学

诸葛亮的父亲也是做官的,可以猜想到诸葛亮从小就饱读诗书,长大之后也将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虽然别人都觉得他是在吹牛,但天才往往都是不被人理解的。诸葛亮确实文化水平非常高,常年隐居山林,平时没什么事,估计时间都用在看书上了。除了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之外,诸葛亮肯定也看过不少对天下形势分析的书和军事类书籍,看书也是诸葛亮了解天下大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外出亲自了解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去过不少地方,就已经对天下形式略知一二。隐居山林之后,诸葛亮除了读书之外,还会外出亲自了解天下大事。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在小说中写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故意考验刘备的诚意,其实在《三国志》中,并非这样记载,只是写道刘备去找了诸葛亮三次才见到他,并没有写诸葛亮故意不见刘备。前两次有可能是诸葛亮外出了,平时他应该会外出走走看看,打探天下形式。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诸葛亮不是隐居山林了吗,为何还要外出打探天下形式呢?诸葛亮可没有真的要在山林隐居到老的意思,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从他将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就能看出,此人志向远大。所以,诸葛亮能预测天下形式,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见识得来的,所以在刘备找到他的时候,他才会与刘备对答如流,对天下形式分析的如此透彻。


文化历史那些事


诸葛亮好像有一个道友能呼风唤雨 预知前后之事。





小哥哥


第一,家族的影响

诸葛亮毕竟有荆州响当当的大族亲戚做背书

第二,朋友的见识

庞德公,庞统,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

第三,自身的眼界

读书观其大略

第四,祖上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