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诗经》里那些惊艳了千年的文字,到底美在哪里?

岁月静好静待花开时光


作为中华古典诗歌的源头,即使以最保守的方式计算,《诗经》中的诗歌创作距今也已经2600多年了。围绕《诗经》,有太多研究说法与未解之谜,比如其中诗歌的创作年代,比如“雅”的含义。


即使如此,它仍是至今流传度最高诗集之一。在当代社会,《诗经》中的句子随处可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写进歌里,“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被取进名字中。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中诗歌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那些美丽的诗歌大多是由摇着木铎、走在乡间的“采诗官”收集而来。彼时民风清朗、开放,人们出口成诗,这也许是“美”最初的起源。


来自15个地区、160篇民间歌谣组成了《诗经》中最重要,也是最丰富的、最优美的《国风》部分,他们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详实记录,更是施政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重要依据。


《大雅》被誉为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则更多的描写了千年前战争的残酷与劳役的艰苦。《颂》将盛德告于神明,庄重肃穆,其中含有诸多中国古典神话的意象,表达着古人们对于超自然力的崇拜与信仰。


《风》、《雅》、《颂》风格各不相同,却有着一脉相承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语言和文字本身,也来自于不知名的创作者们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它们抵御着岁月的变迁,穿越过时空的屏障,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从《诗经》所表达的丰富内容入手,我们可以一窥那些流传了千年的诗句的美好与珍贵。


形容之美:四言之间蕴藏气象万千

《诗经》大多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这几乎已经是诗句的最小单位,方寸之间却容纳气象万千,古雅玄妙,词严气伟。《诗经·国风》中的很多诗歌都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意象简洁、清晰而富于情感,点染勾勒间尽显“墨韵”。


开篇第一首《关雎》即是如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中诗歌善用“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可能是最早的“借景抒情”诗之一。面对心仪的女子,他甚至舍不得说出她的名字,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借高洁的雎鸠,比喻心上之人。这种分寸感,给真挚的情感更增添了一份美感。正如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所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跨越千年,每当读到这句诗,我们仿佛能够听到潺潺的溪流,看见山谷间氤氲的图景,朦胧而温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与《关雎》的写法上有些相似,情感上更是相通。芦苇摇摇,佳人遥遥,也许在爱情中,人们都会经历忐忑,都有过辗转反侧的夜晚,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在乎,所以患得患失。


说到画面感,就不得不提总被人们误读的《七月》。很多人不知道,一句“七月流火”描绘了多么宏大的场景:夏历七月(大约在阴历八月),夏秋之交,古代殷商所信奉的守护星“大火星”在黄昏时分位置由中天渐渐西沉。节气上,这预示着暑气渐消,气候转凉;寓意中,这是一年耕耘轮回的起点。



故事之美:社会风貌的温情记录

《诗经》中诗歌篇幅普遍不长,但这并不影响它承载着西周至春秋时期,近五个世纪的社会风貌。


《采薇》全诗不足200字,却讲述了孤苦的戍边老兵的一生。采薇采薇,眼见薇菜从刚刚冒出土的嫩芽,变老发出杈枒,回家的消息却遥遥无期。战时日日戒备,往往身披铠甲,来时杨柳依依,归途雨雪霏霏。


与《采薇》中久未归家的嗟叹相似,《击鼓》也是在战时写就的,其中就包含那句如今被广为传颂的“情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战鼓擂响,兄弟们各奔一方,有的戍守国土,有的远征南方。战乱纷飞的年代,发誓同生共死,携手走上战场,感慨分别太久、相聚太少的,不是夫妻,而是战友。动荡年代,有的人垂头怨怼,却也不乏同仇敌忾的战歌。《无衣》慷慨激昂,让我们得以一睹秦人得以一统天下的豪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有人在战争中表现出忘我的英雄主义气概,有人则在家庭里找到了点滴幸福的皈依,这便是《诗经》所展现出的丰富而温情的社会图景。《东山》中离家三年的归乡人,热切地盼望着脱下铠甲,穿一件常服,看蔓藤爬满屋檐,与新婚分别的妻子团聚。心酸中透着小小的幸福,悲伤中流露出轻轻的期盼,百感交集,望眼欲穿。



《诗经》中的故事经重章叠唱,韵律参差间往事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通过铺陈排比、平铺直叙的“赋”,我们仿佛能够重温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命历程,去体会他们所经历过的思念与哀愁、期盼与温馨。


人情之美:浪漫热烈的情感抒发

《诗经》现存的300余首诗歌中,有60余首是“婚恋诗”。在淳朴而开放的环境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句从不吝啬的溢美之词,也从不掩饰人们对于理想伴侣的倾慕,热切而真诚。


诗中既有男性追求女性却未能如愿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也有女性思念男性“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的恍惚踟蹰。我们可以想见,彼时民风开化,婚恋自由,青年男女们尚未被封建礼教的沉重束缚捆绑,心中的爱恋得以直接抒发出来。



恋爱中的人总是多愁善感,他们所期待的,只不过是一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两情相悦,天长地久,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写在诗歌里,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除了爱情,亲情与友谊也是《诗经》中很有分量的内容,《常棣》便是其中经典的篇目: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兄弟也许会在家庭中吵架,但当在外遇到困难时必能鼎力相助。人生重要的时刻来临,血浓于水的兄弟总会深深牵挂。这首在兄弟聚会上吟诵的诗歌,慷慨激昂,诉说着人们对“家和万事兴”的共同期待。



诗歌抒发出了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也不经意间流露出普世的价值观。人们将自己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写进诗里,情意拳拳,情理相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人将常棣花比作兄弟,源头就在《诗经》。


思想之美:针砭时弊的情怀之作


孔子曾评价《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除了纯美的爱情,《诗经》传递出的思想因“讽喻怨刺诗”而显得弥足珍贵。


《青蝇》、《巷伯》、《相鼠》言辞激烈、针砭时弊,直指社会中存在的腐朽现象,成为施政者反思自省的一面镜子。《黍离》在哀悼故国的同时,更是喊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忧国忧民的肺腑之言。


彼时“采诗官”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更以“采取怨刺之诗”为己任,成为民情上传下达的纽带,切身体会民间疾苦,真实反映民间的声音,成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我们当代人而言,《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和句子显得有些难懂。的确,跨越近三千年的语言演变,很多当时的俗语已经成为了如今的生僻字,很多意象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依然可以凭借与生俱来的、最朴素的“语感”去体会《诗经》所讲述的故事、所抒发的胸臆,领略《诗经》所承载的穿越千年的美丽与哀愁。



这里是“文史哲研读间”,看昨日之深渊,叙今日之浅谈。我们一同分享高品质读物,为时间赋予价值。


文史哲研读间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也称为“国风”,包括15个诸侯地区的诗,共160首,占《诗经》篇数的一大部分,这些诗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这些诗都是周王都直接统治地区(京畿)的诗歌,这些诗是出自于朝廷官吏的作品。颂分为“鲁颂”、“周颂”、“商颂”,一共40首,主要是周王朝,鲁国和商代的统治者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活动的乐歌。

《诗经》的意义

《诗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迷人的艺术魅力以及写实的精神,成为了我国诗歌史的开山之作,集大成之作。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诗中有画,景情并茂,朴素的诗句蕴含着当时的人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文风情。

诗中浪漫主义(爱情诗篇)和现实主义(生活,役苦,劳作)的永恒主题,构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文学的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和充满坎坷的人生旅途上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求知如渴的学子们在浩瀚诗海中汲取营养。

《诗经》以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绚丽而绮美的文字意象(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描写了古人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与画面,才在中国传颂咏唱两千余年而不衰,脍炙人口数百代而不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艺术写作手法被后世历代诗人传承,学习,借鉴和应用。同时《诗经》也是一部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其中许多诗歌记载了关于商周民族起源的传说,商周之际的许多历史大事件和民族早期活动的史实。如:

有的诗歌记载了当时的君臣制度,土地制度,如《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的诗歌记载了当时的赋税制度,如《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其中“彻田为粮”意思是耕种土地一百亩者,丈量彻取十亩土地的收入作为赋税。

有的诗歌记载了当时的殉葬制度,如《国风·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有的诗歌描写了战争场面,如《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有的诗歌记载了天气现象,如《国风·邺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有的诗歌记载了天气历法,如《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无衣之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火,星名,又称大火,即星宿,天蝎座星。每年夏历五六月份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方向最正,位置最高,以后就开始偏西向下降。

有的诗篇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农耕场景,如《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叹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也有描写如农夫戍卒的下层人民生活的,如《小雅·鹿鸣之什·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诗经·硕人》的美

当然了,《诗经》中还有对女性的描写,从《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女性自古以来就是诗歌中被赞美的主,女性的美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当然不会例外。

在众多美女图中堪称经典的是《卫风·硕人》中的庄姜,通过这首诗中的庄姜形象,我们知道了诗经时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那就是崇尚身材高大健康之美。这与周代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也与周代生育人口的 需要有关。庄姜还具有女子贤德之美,《硕人》虽未直接称颂庄姜的贤德,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映出庄姜深具美贤之名。《硕人》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清代文学家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道:“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一位庄姜,在三千年来无数美人中独占鳌头,那么庄姜美在哪里? 又反映出周代人怎样的审美观?


一、庄姜其人

《硕人》描绘庄姜的句子有“硕人其颀”、“硕人敖敖”,意思就是说庄姜身材高大、颀长。着难道就是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吗?这还要从庄姜这位女性的身份、地位说起,庄姜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 她能代表那时的美女吗?

庄姜,身份高贵,地位显赫。《硕人》中这样描述庄姜:“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她原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妻子,齐国太子的胞妹,邢侯的小姨,谭公是她的妹婿。庄姜的地位可谓尊贵无比。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尊贵,再加上美貌,她就具有代表性的作用。

庄姜的美——外在的健康美

庄姜是怎样的美? 《诗经》里对庄姜描写的文字可以说惊艳了千年的,那到底这些句子美在哪里?《诗经》中用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她的外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她是一个健康的美女。试想面带病容之人,怎会有如凝脂般的肤色,又怎会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美女,难怪姚际恒慨叹“千古绝唱”,后来的美女大多逃不出这样的标准,依然是以手指纤细,皮肤白皙,美丽的脖颈,笑容甜美,顾盼生姿为美。

庄姜不仅容貌美,这首诗还强调“硕人”,“硕”在《说文解字》中称: “头大也。引申为凡大之称。”硕即大也,也就是说庄姜身材高大。在周代,无论男女,皆以身材高大健康向上为美。不仅在《硕人》中歌颂身材高大之美,在《诗经》的其他篇章中,也常见到歌咏身材高大的男女。

如《齐风·猗嗟》中描绘“猗嗟昌兮,颀而长兮”。赞美一位健美艺高的射手,其中说到他的身材是“颀而长兮”,即高大健壮之美。再如《邶风·简兮》中说“硕人俣俣”,也是赞美舞师身材高大健美。在《陈风·泽陂》中,据高亨注: “一个男子暗暗爱上一个美女,但是不得亲近,因作此诗以抒忧思。”那么这位美女是什么样子,她“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一定是位身材高大的美女了。

诗经代又为何崇尚身材高大健康之美呢? 这与周代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诗经时代,正是我国的春秋时期,在那个时代男子打仗做官,女子在家操持家务。如果要让家庭过得更加安定富足,就不能缺少勤劳的女子。

在《诗经》的很多篇章中,都有勤劳的女子,都可以看到女子劳动的身影,当时女子大多从事采摘劳动。如《召南·采蘩》和《召南·采蘋》中描写的是在水边采摘蘩和蘋的勤劳女子形象,《周南·芣苡》描写的是在田地里采摘车前草的勤劳女子形象,还有《周南·汝坟》中描写的是一位在汝河岸边砍柴的勤劳女子形象。

要想从事繁重的劳动,身材瘦小,体弱多病的女子根本无法担此重任,因此在诗经时代崇尚身材高大的健康之美就很自然了。

诗经时代人们崇尚“硕人”之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生育人口。诗经时代战争频繁,还有自然灾害的因素等人口数量难以持续增长,加之医疗卫水平的原因,各诸侯国人口数量锐减,因此对人口的需求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在《诗经》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对生育的强烈渴望。

因此在周代,统治者就会采取各种手段促进人口增长。出现“仲春之月”的设立,鼓励人们生育以增加人口。在《诗经》的一些篇章中随处可见对生育的鼓励。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用蝗虫多子,比作人的多子,祝贺人多子多孙。

诗经时代,蝗虫多子则成为人们羡慕赞美地对象。同样多子的还有花椒,也备受当时人们的青睐。如《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以花椒喻繁衍强盛。


庄姜的美——内在的品德美

庄姜具有女子贤德之美。若从表面上来看这首《硕人》,只是在描绘庄姜地位的尊贵,相貌的美丽,甚至赞叹姻族强大,礼仪繁盛,没有一句赞美庄姜的贤德。而事实上,这是《诗经》比兴手法的又一运用。

《硕人》虽未直接称颂庄姜的贤德,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庄姜深具美贤之名。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庄姜不徒恃其美,恃其富,而自有余富与美与贵之外,盖美则贤焉者也。”

这首诗以“硕人”尾题目形容庄姜之美,就是点睛之笔。硕人不仅指身材高大,还指有美好的品德。《硕人》描述庄姜之美,身份之尊,姻族之盛,实则是在突出庄姜的贤。

庄姜之贤就在于她不恃美而骄,不恃富而狂。庄姜是一位绝世美女,相信一定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她还是堂堂齐国的公主,嫁给当时处于弱势的小小的卫国之君,却因没有儿子而遭谗言失宠。

然而庄姜没有倚仗自己是强国公主恃宠而骄,无论是在《硕人》中,还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庄姜并没有因娘家的强盛而颐指气使,利用强权压迫卫公。相反,却在众人谗言之下,妥协地收养了一个儿子。

总结

《硕人》中的庄姜之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也就是健康美和品德美的结合。从庄姜之美可以看到,诗经时代的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是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去看的。周代人推崇的是健康自然,充满了活力,贤淑端庄,内外皆美的女性,这样的审美观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它从多个方面描写了诗经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硕人》这篇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形象,他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我们通过文字窥知诗经时代人们审美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财富。

《诗经》中的《硕人》里对庄姜描写的文字,惊艳了千年,它的美就在于对一位女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描写。这篇诗歌的文字是如此优美,不可否认地说,他惊艳了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庄姜的美,庄姜身上的内涵,必将得到人们更深层次的接受和认同。请允许我将这首诗附录于下: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一缕英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之美,行云流水,千年传诵。

今时,我们脱口而出的语言越来越同质化,毫无中文之韵,而我们二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呢——

草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鸟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饮食:“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衣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情感:“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

是啊:不读《诗经》,哪有人语之美。

《诗经》的伟大,并非内容多深,而是展示的百般形态,生活的琐碎日常,万事万物皆可入诗,充满了古代人间烟火气。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诗经》一直是诸子百家的尊崇,并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文学大师木心说:“如果中国有宏伟的史诗,好到可比《希腊史诗》,那305首的《诗经》抒情诗。《诗经》之诗,任何各国古典抒情诗所不及。”

正因为它如此经典,所以《诗经》被国家教育部推荐为国学启蒙读物,列入了1~9年级学生的必读书单。


火树焚香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美的地方太多了,首先是它的字词之美,《诗经》一共用字2831个,汉语中大部分常用字都已经有了。很多词被后人用于地名或人名。

例如湖北嘉鱼县,就是取《诗经·小雅.南有嘉鱼》而命名。

浙江湖州的安吉县其名字来源取《诗经·无衣》中“安且吉兮”之意。

北京市怀柔区名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

天津宝坻区,《诗经·小雅· 甫田》中“如坻如京”。

不但地名很多人名也来自《诗经》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就取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林徽因取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思南”。梁思成取自《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难怪他们两成为夫妻。

琼瑶取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桃木,报之以琼瑶”。

在下的名字也取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可惜“桃之夭夭”被后人改成了“逃之夭夭”也是历史的误会。

诗经》还创造了无数成语,如

窈窕淑女《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凤凰于飞《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未雨绸缪《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兄弟阋墙《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高山仰止《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风雨如晦《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夙兴夜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不稂不莠《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一日三秋《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绰绰有余《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小心翼翼《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鸠占鹊巢《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耿耿于怀《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进退维谷《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天作之合《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信誓旦旦《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耳提面命《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兢兢业业《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人言可畏《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新婚燕尔《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空谷足音《诗经·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巧舌如簧《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毕恭毕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遇人不淑《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天高地厚《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诗经》有些句子就表达了三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是典型的例句。

为诗歌《诗经》的美还在于意境之美

如《

豳风·东山》就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把一个退伍老还乡时眼前之景与当兵的辛苦与当兵前的甜蜜生活和回乡后的美好憧憬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很多艰苦的、美好的意境融合在一起。

又如《桃夭》三段,每段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非常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再如《蒹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此首诗词还有一种含蓄之美,诗人并未直接写到自己如何想念伊人,却很巧妙的将自己寻找的焦急心情表达得淋漓致尽。可以说蒹葭是朦胧美的典型。

还有就是《诗经》的韵律美

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尾韵,一、三、四句押韵,与现在的押韵基本相同。

2、居中韵,即句末不押韵而在倒数第二个字押韵,如《伐檀》

坎坎伐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兮!

3、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A、一韵到底,如《蒹葭》

蒹葭苍,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B、换韵如《静女》

“静女其,俟我于城。爱而不见,搔首踟。静女其,贻我彤。彤管有炜,说怿女。自牧归,洵美且。匪女之为,美人之。”

又如《郑风·东门之》:

  东门之,茹藘在。其室则迩,其人甚

  东门之,有践家。岂不尔思,子不我

黑体是韵脚,可以看出换韵了。

4、句句都押韵如《硕鼠》

硕鼠硕,无食我!三岁贯,莫我肯。逝将去,适彼乐。乐土乐,爰得我

5、交韵,即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如野有死

,白茅包,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偶句押“文”韵,奇句押“幽”韵。

诗经的押韵方式包括了后代诗歌所有的押韵方式,制造了绝妙的音韵美。

《诗经》是与音乐紧密相关的,它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诗经》风雅颂也是与音乐相关的,其中“风”指的是民歌,“雅”指的是宫廷音乐,而“颂”一般是祭祀用的曲乐,由于记载音乐的《乐经》的亡佚,所以我们无法考证里面的详细内容。

另外《诗经》赋比兴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等不一而足,不再啰嗦了,就此打住。


桃之夭夭老牛


《诗经》好在在“真、善、美”三个字。韵味十足,余音绕梁。在诗经的海洋里,你会欣喜地发现,那些遥远的面孔,从未如此地鲜活而有趣,那些经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玑,拨动着心弦。

我们中国人生来就与诗歌相伴,从《诗经》到最鼎盛的唐诗宋词,华夏大地就是个诗词歌赋的国度。在古时候,诗歌就是全民文化。不管九五之尊、达官贵人,还是寒门学士、乞索叫花,都勤于读诗,乐于吟诗,善于写诗。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其地位不言而喻,再加上其中收录的都是当时民间最为流行,最为纯真的诗句,自然能惊艳千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明代大音乐家朱载堉《乐律全书》说:“《诗经》三百篇中,凡大雅三十一篇,皆宫调。小雅七十四篇,皆徵调。《周颂》三十一篇及《鲁颂》四篇,皆羽调。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皆角调。《商颂》五篇,皆商调。”诗与乐的这种关系在上博简《采风曲目》中得到了部分证实。马承源先生认为:“简文是乐官依据五声为次序并按着不同的乐调类别整理采风资料中众多曲目的一部分。每首歌曲弦歌时可依此类别定出腔调,如《诗经》那样,而简文所记约是楚地流行的音乐。”

鬼谷书生


《诗经》是历代诗词歌赋的源头,包罗万象,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诗经。”

那么,惊艳了千年的诗经,究竟美在哪里呢?

文化内涵深厚 越古老 越美好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原始社会起,勤劳的人民就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诗歌的雏形。而中国诗歌最早集中记录下来的,就是《诗经》。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孔子赞叹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可以说孔子对《诗经》是极为崇尚的,这番著名的评论赞扬《诗经》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教育作用。

《诗经》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成长成才的灵魂滋养,是我们精神的原乡和珍贵的美学家底,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精神养料,从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陶冶心性,养浩然之气。

万物皆可入诗,用烟火气息抚慰人心 触摸草木之魂

《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strong>

《诗经》中有浪漫的想象,有旺盛的激情,有对生命的赞歌,有自由的呐喊。

草木鸟兽鱼虫,万物皆动人。飞鸟,游鱼,万物有灵。

《诗经》挟历史的温柔款款而来,在时间的洪流里,真情亘古不变。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梁启超也不胜慨叹“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下面让我们一同感悟《诗经》之美。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邶风·柏舟》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这些古老的词章宛若珍珠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焕发出人性的光芒,洋溢着真情的美妙。无论是至真至美的爱情诗篇,还是故友离别、征人盼归的篇章,它们都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带给人心灵的慰藉。

韵律词章精美 唇齿留香

孔子言:“诗三百皆可弦歌之。”

凡诗文皆可吟诵,中国历代诗歌均可吟诵。诗必有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诗句的音律和谐,因此诵读之时便可传情达意,。

《诗经》中一共收录了305篇诗歌,一共只有七篇没有押韵,其余的全都是押韵的,这种韵律感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

《诗经》常用叠词叠句以加强音乐美,借优美的意象表现审美意趣。叠词叠句加深了音乐美,表现出温婉的韵律感,柔和的音乐声。以《蒹葭》为例,《蒹葭》中多运用重言形容词和双声叠韵,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苍苍”、“萋萋”、“采采”这些叠词的运用, 不仅描摹了深秋芦苇茂盛的景象, 同时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韵律整齐、规范, 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读诗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使人志高远,情飞扬,心灵秀,思敏捷。

像叶嘉莹先生说的:“诗,让我们心灵不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诗意盈盈,诗酒趁年华。


陈东东的文字铺


谢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之美,行云流水,千年传诵,今时娓娓。

《诗经》里韶华依旧芬芳,我回忆你昨天的模样。文字跳动着你花样的摆裙,山川里仍然唱响你的心声。云朵见证了你我爱情,风雨交加时,我念念不忘你沉鱼落雁的身影。我手捧《诗经》,庭院里的繁花羞怯了颜容。为了寻求你的美,我尽力的掀起你的盖头。

韵律美;唐诗的风采已把韵律恪守,那时的你还在遥远的部落。华夏的文明的基石你早已夯实,朗朗上口的美文,如百鸟争鸣,又似潺潺流水,流过山河故园,延续着东方之美。

意境美;爱情的魔力一直操纵人的情感,任何的风雨来袭,都改变不了山水怡情。人与人的相遇,即是和为贵,又是善良的春水。表达了大爱无疆,不分天南地北。

思想美;相思是一种最美的享受,也是心灵最美好的期望。朴实无华的世界里,有千般种思想在闪耀。你分享不只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千秋万代不灭美好理想。

文化美;你用文化的彩笔,画出了洛神的忧伤。文字叠加出美女的闪亮,溪水般的词藻,好似罗聘在向我把美言悄悄,又如西施高傲的挑动眉梢。

古风美;从遇到你的时候,我一直追寻着你生活足迹。不是因为你的神秘,而是我渴望能穿越到你的时空。去体会古代人文之美,感受你如何度过的不眠之夜。我始终不懈的寻找古风,要把深藏心中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你。


禅悟净慧


古老的《诗经》流传了数千年,《诗经》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么诗经之美究竟美在那里?或许可以这样去理解,《诗经》之美在于它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商周时代的生活。商周时代的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离开我们已经是十分遥远的过去,但今天的我们通过对《诗经》30O余篇的阅读,了解到了周代人农牧渔猎,婚恋风俗,建筑娱乐,徭役战争等各方面的生活起居状况。在《诗经》中,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古代中国人的七情六欲及宇宙人生,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及宗教礼义等各种观念思想。诗中活动的各种场面,从天子贵族到农奴贱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等等尽鲜活般地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诗经》的确如一面中国远古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现着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使得今天的读者,享尽其美的光华。

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息,至西周已发展了相当成熟的农耕文明社会。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中原地带的城市和商业也有相当规模的发展。这在《诗经》大雅小雅中有过详细的纪载,其中耕种,打渔狩猎,采桑等频繁的活动,体现出那时基本劳动生活之艰难。特别对于男女婚恋,性爱生活方面上的题材犹为丰富。在诗经时代,人们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性爱自由,如《诗经》首篇(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就反映了男女情思的自由表达之情。

在《诗经》中,诗的写作手法采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叙事,抒情,比兴,这三种创作形式,直至今天写诗的人还在广泛运用。而诗经中的名句佳作,清词丽句,随拾皆是。写楊柳“依依“,写桃花“灼灼“写日出“杲杲“,写雨雪'漉漉“,写黄鸟之声“喈喈",写虫草之韵“喓喓“,写星辰日月出没用“参差"“沃若"“慧星“。这许多形容事物的象声,象形词,直到今天还在运用于书面文字的写作。而象“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不可救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等,这类常用的成语,在《诗经》一部书中,早已被写出来了。美文词的锻造及大量运用,是古时代人聪明智慧的积晶。

可以说中国古代之《诗经》,无论在描摹状貌,绘声绘色,抒情言志,借景抒怀,以物睹人,以事喻人,潮弄讽刺等各个方面的写作技巧和美学意境已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为后来中国诗词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湖州罗林


我至今都记得高中课本上《采薇》,一篇中最后的两句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整个句子是在文章的最后是升华了,读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诗的前面写了一个在外打仗士兵的思乡之情,在前面的文字中可以说是看不到任何伤感的地方,都在写士兵对自己所在军队的自豪和军队凯旋归来的兴奋。

但就在最后,在凯旋归来时却开始伤感了

他在伤感什么

诗中没有讲 诗在在这里就结束了

看上去是不是很不合逻辑,中国人写文章写了几千年了,文章的逻辑性一直在被强调,

包括我们现在讲话,如果你讲话每有逻辑性会被人嘲讽的

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 感情是没有逻辑的

如果这篇文章放在现在,或者是近代, 它会怎么写

它会写一个励志报效国家的青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虽思念家乡但依旧坚持为国家服务,最后荣归故里。

因为这样写才有我们所说的逻辑性

然而, 一个在外多年的士兵回到家中 , 看着自己空无一人的家 ,想着自己韶华易逝 自己将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战场 ,又怎会不伤感

诗经那些惊艳了千年的文字,美就美在,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算的上是诗或者文章

诗和文章都诗写出来的,而诗经中的诗像是长出来的,由内而发,由心使出

在千年之前,那些曾经吟唱过它的人们 可能并不识得文字 更不知道文章应有的承起转合。

他们吟唱的那些文字 是他们最自然的心声

读过古诗的人应该清楚 , 唐诗宋词都是有些晦涩难懂的 , 一句诗下面会由很多的注释,告诉你诗人写这句诗时用了那些典故或者历史事件。因此, 理解这句诗就会很困难。

但读诗经就会发现 ,理解意思是很容易的 ,而且多读两遍甚至就可以背下来

毕竟 ,从古到今 ,人类的悲欢离合都是相通的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


白小帆refresh


《诗经》:人间最美是文字。

从哲学意义上讲,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而诗歌则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最具代表性的题材。《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作为中国文学审美抒情文字的代表著作,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倾向。那么,《诗经》究竟美在哪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很好的说出了《诗经》的审美内涵。正如上面所引的那首《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

这首诗是一首情诗,诗中生动地写出了男主人公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毫不讳言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大胆而热烈,单纯而多姿。爱情是男女之间正常的情愫,情欲是人类生来最基本的欲求之一。《诗经》的文字美就美在用生动的笔触,大胆而热烈的书写真挚的爱情,健康的情欲。而不是像有些所谓的文学作品那样,用低俗的笔调去刺激读者的感官,而使人产生不健康的生理冲动。



诗经中写美人,生动而栩栩如生,形象而惟妙惟肖,妖娆而不放荡,美丽而不风流。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感觉。如诗经·卫风·颀人》所塑造的齐国美人庄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又如《诗经·邶风·静女》中所塑造的那位在城墙根儿下等待自己心仪男子到来的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些关于美人爱情的描写,生动而形象,热烈而纯洁。我想,这正是四千年来《诗经》中情诗被传送的主要原因。当然,一步《诗经》洋洋洒洒300余篇,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当然不止情诗一种,其中的宴饮诗,战争徭役诗也是有很高的审美水平的,其中人所共知的一首战争役诗《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这样几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只此简简单单的4句,历经千年审美,冲击力丝毫未减。这首诗也正好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最高审美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