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空食盒代表"祿盡命絕",談談我國古代食盒的特殊意蘊

空食盒代表

我國古代對於食盒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在古代官場上,空食盒代表"祿盡命絕"。如若食盒裡盛放的是金銀珠寶,那又是另當別論了。

空食盒代表

古代皇帝將裝有賞賜物品的食盒賜給親信、大臣,那是受寵的表現。而食盒在各個不同場景的運用也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審美趣味。同時,古代食盒的製作和運用也為後人帶來了諸多啟示。


空食盒代表

食盒的出現以及不斷的演變無不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何為食盒?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盛放食物的盒子,有底有蓋,且內部最少有一層以上。隨著食盒的逐漸發展,之後又被人們用來裝放衣物、首飾。筆者根據相關考古資料得知,我國最早發現的食盒出現於商代的墓穴之中。可以說,食盒的出現源於古人對於自身飲食文化的不斷探索。

空食盒代表

古代的食盒沒有固定的大小、形狀以及材質。大的食盒有好幾層,需要好幾個侍從才能抬走。小的食盒只有手掌大小,古人通常會在裡面放一些精緻的小點心,可用來隨身攜帶,充當飯後零食。

起初,食盒在民間的使用最為廣泛。因其具備的多種功能,後又被各個階層所沿用。人們用食盒盛放食物,可以帶著食盒走親訪友。而為了方便攜帶,古人多用木材、滕枝來製作食盒。後經食盒的不斷髮展和演變,逐漸出現了藤製、漆制、瓷制以及金屬製成的食盒。

空食盒代表

在我國古代,食盒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特定的意義,食盒的使用無不體現出封建社會的身份地位以及禮儀制度

(1) 、食盒與賜死

賜死,通常是中國古代統治者處死一些身份地位特殊的罪人的一種方式,如一些皇親國戚、貴族以及大臣等等。一般是賜予要處死的人以綾、毒酒、劍等物,然後再派專人監督被處死之人自行行刑。

如《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記載荀彧之死: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三國時期,深受曹操重視的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多次觸碰曹操的逆鱗,最終落得一個被賜死的下場。荀彧被賜死當日,曹操給荀彧送去一個空食盒,荀彧只一眼就深知其意,遂服毒而死。

又如明朝開國將軍徐達之死。徐達早在元末時期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陣營,後因戰功卓越,深受百姓和士兵的敬仰。正因如此,在朱元璋上位之後,對徐達心懷芥蒂,一心想要除掉徐達。當時,徐達背部患有毒瘡,大夫要求他忌食鵝肉。但之後朱元璋卻遣人給徐達送去一個包裝精美的食盒,裡面裝的正是一隻清蒸全鵝。

空食盒代表

雖然對於徐達是否是食用鵝肉而死,又或是在之後服毒自盡,人們對此都頗多爭議。但筆者認為,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徐達的死跟朱元璋送來裝有鵝肉的食盒脫不了干係。

(2)、食盒與賞賜

當然,食盒除了在特殊場合帶有賜死之意,古代帝王也會將裝飾精美的食盒賜予功臣以及親信。一方面算是對他們的一種嘉獎,另一方面又起到了拉攏人心的作用。

根據《弇山堂別集》中的記載就可看出:

"文明卒後,奉母入京,上及三宮俱有賜。上賜金嵌寶首飾一副、銀八寶一百兩、青紅蟒衣四匹、裡絹四匹、甜食盒二副;仁塋太后金首飾一副、綸絲六表裡、食盒八副;慈聖太后金嵌一副、珍珠環一雙、青紅蟒衣二套、銀八寶五十兩、食盒八副。"

在我國古代,皇室的膳食規模都十分巨大。皇帝一人自然是吃不完的,一般會將剩下的食物上賞賜身邊妃嬪、貼身侍衛宮女等。如慈禧太后就經常賞賜裝有美味佳餚的食盒給她得親信李蓮英一家。這些食盒相較於普通食盒從外觀上看要大得多,且上面都飾以精美的圖案。用來捆綁食盒的繩子都得染成紅綠兩色,挑食盒的扁擔也是兩頭綠,中間紅。

可見,當時重要的並不是食盒裡盛放的食物,而是能夠受到慈禧太后的這般待遇,這往往就是一種受寵的象徵。

(3)、食盒與文人遊宴

在我國古代,一些久居朝政又或是歸隱田園之人都十分熱衷於遊宴。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遊宴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遊山玩水、親近自然,也可以陶冶情操、緩解自己苦悶的心情。也只有在這種時候,食盒作為盛放食盒的器物,方能體現出它真正的作用。

空食盒代表

一壺酒,幾盤菜,約上三兩好友,在美景中暢飲,豈不是人間一大幸事!古人不僅會在遊宴的過程中游山玩水,還會通過一些字畫來抒情達意。如宋代的《春遊晚歸圖》,大面積的黃色,給人一種天色將晚的感覺。圖中一位大臣騎馬回府,前後跟隨著10位侍從。有在前方探路的、牽馬的、搬運遊宴所用物品的。

空食盒代表

空食盒代表

可以看到,隊伍的最後面有一位侍從挑著扁擔,一邊是用來野外生火、煮酒的炭盆,另一端挑的則是一個巨大的食盒。不難猜想,食盒當中必定放置著遊宴要用到的食物以及器具。

又如蘇軾在《東坡集》中的相關記載:

"某好攜具野飲,欲問公求硃紅累子兩卓、二十四隔者,極為左右費,然遂成藉草之興,為賜亦不淺也。"

文中所提及的"累子"指的就是古代用來盛放食物的多層食盒。

(4)、古代仕女的爭奇鬥豔

在我國古代,遊宴一般都是男人專屬的活動。但到了唐朝,逐漸出現了以仕女為主體的遊宴活動。作為遊宴上必不可少的食盒,在當時除了其本身所具備的功能外,最主要的是用來攀比。

唐朝的女子游宴一般是由一些官宦家的小姐以及富家千金自發組織的,分為探春宴以及裙幄宴兩種。且這兩種宴席都是在春天舉辦,她們一般會攜帶大量的侍從和豐盛的佳餚。

空食盒代表

當然,古代女子游宴與男子游宴大有不同,爭奇鬥豔才是她們心照不宣的目的。如在宴席中比一比誰的頭飾更為精美,誰的衣著更為華麗。所以,她們往往會選擇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進行遊宴,只為不辜負自己的盛裝出席。

她們進行攀比的除了彼此的衣著、裝扮,在遊宴中所準備的食物、食具也成為她們進行攀比的一部分。因此,她們不僅會精心裝扮自己,也會精心裝扮自己帶去的食盒。這些食盒或以金絲寶石鑲嵌,或以綾羅綢緞包裹,只為讓自己在遊宴過程中脫穎而出。久而久之,食盒在這種特殊的場景中就帶有了一定的象徵意義,繼而在之後為文人士大夫所效仿。

空食盒代表

古代人們在不同場合對於食盒的運用,反映了人們在飲食中的精神追求,對現代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我國人民都十分重視飲食文化的發展。飲食早就不只是為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更能夠從飲食文化中看出人們的精神追求。食盒的出現,從最初只用來盛放食物到應用到各個鄰域,期間又賦予了它多種象徵意義。

筆者認為這不僅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對於飲食器具外在形式的表達,也暗示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意識通過食盒的雕刻、色彩以及使用方式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不僅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也對現如今的飲食文化就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首先,隨著古代食盒的逐漸演變,它早就不拘於用來盛放食物,之後也被用來裝放衣物,或是充當首飾盒。且食盒多為木材或金屬所制,這樣的重複利用以及一物多用充分體現了現如今所說的生態環保包裝。相比之下,反觀現如今的一次性包裝物品,不僅不夠環保衛生,而且使用過後的一次性物品不能重複利用,只能作為廢料,從而造成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浪費。

其次,古代人們對於食盒的製作極其重視。如最初的木製食盒,後又發展為瓷制食盒,再到明清時期出現的金屬製食盒,無不體現了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

空食盒代表

在食盒的發展過程中,古人們不斷地吸收和發展食盒的製作工藝。皇室貴族使用的食盒,裝飾精美,雕刻、漆器無不顯示出皇家風範。又如民間使用的食盒,雖沒有皇室使用的那樣精美,但更多的則展示了食盒的實用性。除去對於食盒重量、質量以及容積上的要求,人們甚至將榫卯結構的原理都利用其中,可見古代對於食盒的巧妙設計。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食盒的廣泛運用以及象徵意義的表達,無不體現了那個時代審美趣味的縮影。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東坡集》

《弇山堂別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