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約8公里處,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為名。還傳說古時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

而最開始,這裡是高句麗建立的第一個都城,史稱紇升骨城。紇升古城作為高句麗都城長達40年。

史料記載,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位王“琉璃明王”將王城由五女山山城遷到“國內城”(吉林省集安市),但五女山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王城和發祥之地仍然倍受重視。此後數百年,山城不斷續建,一直是高句麗重鎮和交通要衝。在高句麗時期,這座山城從未被敵人攻佔。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位於本溪的五女山山城

祖先神話都是源於中原

高句(gōu)麗(lí),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漢書·地理志》:“高句麗、遼山、遼水所出”)

《後漢書·高句麗傳》,“武帝以高句麗為縣。”

《三國志·高句麗傳》說高句麗的大致位置是:“南與朝鮮、穢貊 ,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只是漢王朝玄菟郡的一部分,“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驪令主其名籍。”戶口都歸漢朝派遣的官員掌握。

《魏書·高句麗傳》則說:“高句麗者,出於夫餘,自言先祖朱蒙。”

現存最早的記載高句麗建國情況的實物資料是“好太王碑”,該碑是高句麗長壽王為其父好太王樹立的紀功碑,立於公元414年。“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餘。”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吉林集安的好太王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譽為“海東第一古碑”。

《魏書》和這“好太王碑”也一本正經地記載了高句麗的始祖傳說。而且,基本上就是把夫餘始祖“東明”的傳說移花接木而來。

夫餘的祖先東明的傳說源於中原神話,他的母親吃掉一個雞蛋大的氣團後生了他。而高句麗的始祖朱蒙(或稱鄒牟)也是母親被太陽一頓照然後有孕,不過直接生了個蛋。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這種傳說是“感生神話”也是“卵生神話”,是為了解釋國王“神性”的慣用伎倆。

從小豬狗都不敢碰他的東明被國王追殺,遇到大河後有魚蝦化作浮橋助他逃亡。同樣從小豬狗都不敢碰他的朱蒙也被夫餘的王追殺,只不過遇到大河後,他直接跟滿河魚蝦說,“我爸是天帝,我媽是河伯的女兒!快點給我變成橋!” (好太王碑: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

夫餘是中原王朝承認的藩屬國,從夫餘分裂出來的高句麗此舉也無非是想強調自家的正統性,希望得到中原王朝認可。

不過與夫餘人“其人粗大強勇而謹厚,不為寇鈔”不同,《三國志》提到高句麗人則是搶劫成風,“性兇急,喜寇鈔(抄)”。

於是,這個很有“神性”的高句麗始祖朱蒙,被王莽派人誘殺了,《漢書·王莽傳》“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此高句驪侯騶是否為鄒牟或是朱蒙,研究者有分歧)。

劫掠成性 屢次險被滅國

有研究者認為山高林密的五女山城不應該是高句麗的第一個都城,因為它實在是太小,而且交通不便。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畢竟是從夫餘跑出來,能仗著地勢自保就不錯了。

緊緊綁在中原戰車上的夫餘國一開始佔據著現在的松遼平原大部,高句麗只能鑽山溝,後來北上遷都到集安後,那也是長白山山麓。

史籍說,公元前6年,夫餘一次就派兵五萬來消滅高句麗,結果十一月份趕上大雪,大部分人凍死了。

不過那時候夫餘要面對的強敵是西南邊的烏桓,無暇東顧,所以慢慢的,高句麗從山裡鑽了出來。

公元22年,高句麗人和夫餘人展開了一場大戰,居然把夫餘王給殺了,夫餘國南方的土地被高句麗佔了不少。

劫掠成性的高句麗又開始向東騷擾漢平原地區。不過有了漢朝的支持,夫餘國就屢次出兵把高句麗又攆回了山裡。

三國時期,高句麗一開始是幫著曹魏覆滅了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不過隨後一看司馬氏和魏氏開始內鬥又忍不住開始劫掠魏境。

1906年在集安發現了毋丘儉平定高句麗反叛紀功碑,記載了曹魏平亂,高句麗都城丸都城被屠城的事。244年的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野心勃勃的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殘餘勢力又躲回了山裡,四十多年沒敢露頭。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毋丘儉平定東北

等到司馬晉內亂,高句麗又出手了,重新搶佔了被曹魏奪回的樂浪、帶方兩郡之地。結果,他們遇到了剛剛崛起的慕容鮮卑的燕國。342年,燕國進剿高句麗。幾場仗下來,丸都城又被攻破,被燕國一把火燒了。高句麗一看,慕容鮮卑也打不過,乾脆稱臣吧。這才又頑強地活了下來。

故先帝疾焉 欲徵之久矣

高句麗存在700年,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頗重的一筆,那就是隋唐二朝、四代皇帝都鍥而不捨地對其征剿,甚至隋朝因此二世而亡。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看看,關於隋唐征討高句麗是窮兵黷武、得不償失的論調依然高彈。

其實,很多道理都很簡單,隋唐的帝王傻嗎?

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對分裂王朝者必須嚴懲而已。

高句麗趁著中原混戰不休,在隋唐時期已經變得非常強大,在打跑了慕容鮮卑、滅掉了夫餘國之後,勢力範圍幾乎完全繼承了漢武帝在東北設立的四郡之地。甚至遼東第一城襄平也被其佔據改名為了遼東城。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古襄平為今日遼陽

如果它肯老老實實地繼續做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也就算了,可是它偏偏狼子野心想要割據東北鬧獨立。

隋文帝滅了陳國之後,已經被封為遼東郡公的高句麗居然開始秣兵厲馬準備對抗中央。於是隋文帝很不客氣地下旨訓斥說,你雖然明面上稱臣,卻數次派兵殺害邊民,屢施奸謀,行為不軌,實無賓服歸順之心。你的土地是朕賜予的,你的官職是朕封的,你以為你比陳國強大?!“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資治通鑑·隋紀》)

《隋書·裴矩傳》說,裴矩告訴隋煬帝,高句麗是漢朝分的東北四郡之地,晉朝時屬於遼東管轄,結果現在高句麗居然想造反“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徵之久矣。”

《通典·高句麗傳》說,“自東晉、宋至於齊、粱、後魏、後周,其主皆受南北兩朝封爵。”史書上對此記載很詳實,單是559年,陳文帝詔授高句麗平原王為寧東將軍;而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可見,高句麗雖兩面三刀但一直是以中原王朝的藩屬國自居的。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自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它蹦出來搞割據。

不過,隋朝二代皇帝四次征討高句麗都失敗而回。隋煬帝時更是因此鬧得天下大亂,反王遍地。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首傳唱天下的“無向遼東浪死歌”了,此歌號稱摧毀了一個帝國。隋朝29年而亡。

朕故自取之 不遺後世憂也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剿高句麗,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唐太宗不願意把亂攤子留給子孫,因為他知道高句麗與突厥那些遊牧民族不同,已經據有東北大片土地的高句麗有穩定的政權和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戰爭潛力要大得多。對於中原王朝,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原動盪,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

據《舊唐書》記載,唐滅高句麗後收戶籍近70萬戶,哪怕是最小的一戶四人算,也將近三百萬人(也有研究者認為高句麗人口350萬左右)。而隋煬帝征討高句麗失敗後,偌大的中原只有200萬戶。僅此一項比較,就可見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之大了。

隋文帝那次征剿高句麗失敗是派出了三十萬人,隋煬帝更是出手就是百萬兵。唐太宗只是水軍出動4萬,步騎兵6萬。一路攻克了遼東城(遼陽)後,在安市更是以數萬兵馬擊潰了高句麗的15萬援軍。不過因為將要入冬,唐軍返回了。

唐太宗此次出征,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沒有對高句麗人進行屠戮,而是將靺鞨這個更北地方的蠻族士兵屠殺一空。就如他兒子唐高宗說的那樣,高句麗人也是朕的子民。

公元668年,唐高宗派李勣(評書中的徐懋功)、薛仁貴等再次征剿高句麗,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高句麗滅亡。唐高宗更是將高句麗有錢有權的數十萬人遷居到了江淮一帶。


中原王朝前後五百年屢次興兵 就為了滅掉這個東北割據勢力

盛世大唐的疆域

結論

司馬懿在滅公孫一族之後,連殺帶掠奪,東北漢人損失殆盡,使得漢人對東北的統治形成了一個真空期。而高句麗則趁機崛起。

隋唐帝王深知東北的重要性,東北不平則邊疆難定,這一點從後來遼、金、清朝的建立就能看出來。所以才屢屢對東北用兵,最後終於滅掉了最強大的割據勢力高句麗。

高句麗被滅後,唐在高句麗故地設置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設安東都護府統轄,以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率軍鎮之。

在大唐再一次統一了中國後,就有一大批高句麗人為大唐抵禦外辱立下了汗馬功勞,諸如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禮、李正己等都青史留名。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唐書》《資治通鑑》《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