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33 家文化。家文化是儒家的領域,怎麼《道德經》也有家文化?歷來解讀《道德經》,從來沒有聽說老子的家文化,後世道家也沒有傳承家文化。《道德經》確實有家文化,而且明明白白。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第54章)

祭祀祖先是遠古華人的核心文化信仰,也是古代其他文明的文化習俗

。祭祀雖然是民間習俗,但是最古老的民間習俗,而且延續到今天。只要華人還存在,祭祀祖先的文化信仰一定會延續下去,因為不可替代。儒家對祭祀極為重視,歷代家訓中必然把祭祀放在家訓的首位。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家喻戶曉的家訓格言,也是士子考取功名的錄取標準。慎終包含贍養長輩,臨終關懷,長輩去世以後要按時祭祀。孔子說:“父歿,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當年父母去世,兒子必須守墓三年,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墓六年,是禮制的一倍。

佛教傳入中華,開始反對信徒祭祀祖先,但後來還是改變了教理,以適應中華文化習俗,這樣佛教才真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祭祀文化是家文化的根,沒有祭祀文化就沒有華人的家文化,家族沒有祖先祭祀就不可能成為家族。每個家族都有祠堂,祠堂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舉行祭祀。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善建”就是善建家族的萬世基業,“善抱”就是善抱家族的共同信仰,同時也暗指善抱第一祖先的信仰-道的信仰(凝神抱一)。老子接著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由於《大學》《中庸》的廣泛傳播,修身似乎是儒家的專利,其實不然,老子對修身有極為精闢的論述。老子修身是修真,深刻性遠遠超越儒家的修身,真是直指本性。

不僅修身,還要把真擴大到整個家族,擴大到鄉,擴大到邦和天下《道德經》不僅重視祭祀,重視修身,重視家族命運,還重視積德,這與儒家的基本文化是同源的。《道德經》母、父、子、嬰兒的比喻也是一語雙關,與家文化息息相關。《道德經》含有深厚的家文化是毫無疑義的,只是後人不重視罷了。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孝道是儒家文化留下的寶貴遺產,家族、家譜、家庭責任、祠堂、文化節日,這些是華人文化的根。華人幾千年承擔的家族家庭責任使一個飽受摧殘的文明依然存在於世,沒有華人骨子裡的家族、家庭責任,華人的歷史無法述說。學人懷疑老子道家文化與孝道之間的關係。

孝道體現在《孝經》這本典籍中,這是孔子對曾子的開示,曾子是孔子門徒中孝行第一。曾子本人是大孝子,又是孝道的傳承師。但真正的孝道經典在哪裡?孝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我們很難在《孝經》中找到。真正的華人孝道經典在《莊子·天運篇》中。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養孝易,敬孝難)。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

以愛孝易,而忘親難;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

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相比之下:以飲食奉養雙親容易,以心存敬意奉養雙親很難;

相比之下:以心存敬意奉養雙親容易,以心存愛意奉養雙親很難;

相比之下:以心存愛意奉養雙親容易,真正從內心忘記雙親的恩德極難,即使我想忘記也難以忘記,因為深深紮根在原始記憶中(有時會暫時忘記);

相比之下:使我忘記雙親容易(假如我是一個不孝子,是個頑劣之徒),使雙親忘記我這個兒子依然極難極難(即使兒子不孝,雙親也不會忘記兒子,父母對兒子的愛如同生命,遠遠大於子女對父母的愛);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相比之下:使雙親忘記兒子容易(這是極難極難的,如果我這個兒子極為惡劣,讓雙親絕望的話也許有可能),我也無法使自己忘記雙親的恩德同時忘記天地賜予的恩德(天地恩德更超勝);

相比之下:即使我這個兒子(父母之子和天地之子)頑劣不可救藥,既忘記雙親又忘記天地的恩德,使天地同時忘記我也是極難極難的(即使世人對天地徹底忘恩負義,天地依然賜予世人陽光、空氣、水、食物,還讓世人的雙腳踩在大地上。)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莊子講孝道和慈愛,分為六個層次,並把孝道放入天地之間來理解。傅佩榮說:“有關孝道的六境可謂神來之筆”

(《傅佩榮譯解莊子》第176頁),“莊子談孝之言,共有六個層次‘敬、愛、忘親、使親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皆忘我’,其中前四步以足以大幅度提升一般人的孝順觀念;最後兩步則抵達最富道家特色的至孝或至仁了”。(同上第178頁)

老子已經傳授了家文化,莊子發揚光大,儒家的孝道只能做到食物奉養、敬意奉養,難以做到愛意奉養。莊子明確宣說父母對兒子的眷愛遠遠超過兒子對父母的眷愛,一句“忘親易,使親忘我難”可以超過整部《孝經》了(如果正確理解的話,《孝經》依然值得華人奉為寶典),天下子女應該悉心體會。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一句“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可以使每一個享受陽光空氣、雙腳踩在大地上的凡夫俗子心靈震撼的了。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能夠感受到天地的大恩大德,則世人還會有爭嗎?

子女的爭是因不感恩父母恩德開始,沒有一個感恩父母的兒子會在家庭爭鬥不已的;世人的爭是從不感恩天地的大恩大德開始的,如果世人能夠感恩天地的大恩大德,人世間還會有爭鬥嗎?老子莊子很清楚,兒子不感恩是家庭爭的開始,世人(天地之子)不感恩是人世間爭的開始。學會感恩何等重要!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一縷陽光、一口空氣、一粒食物,一寸土地都是世人免費獲得的,世人怎麼會不懂感恩呢?在華人文化中,孝道成為社會共識。孝道的起源證明人的內心懂得感恩,那麼為什麼世人不對天地感恩呢?只要修行再進一步,世人就會領會對天地的感恩和對父母的感恩是同樣重要的,天下的和就出現了。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chu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生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道德經》第54章既是老子道家的修身大綱,更是華人古老家文化的傳承。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實證了家文化的無上價值,在修道的意境下,不忘家文化的傳承。此章講了祭祀,講了“修之於家”,“以家觀家”,這是完完全全的家文化的傳承。

“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是《道德經》中最深刻的“子母雙照”,船伕撐船,一杆到底,直達宇宙真相。子母關係是最深刻的關係,所以老子以此喻萬物和道的關係。世人的肉眼只見萬物,不見萬物背後隱藏的道,如同只見子不見母,王弼從此開悟。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這個比喻是最深刻的比喻,再也沒有超過這個比喻的了。只要契悟子母雙照,悟道就在眼前。王弼認為老子最深刻的比喻就在這裡,只要領會子母雙照,宇宙真相瞬間打開。《道德經》反反覆覆提到母的比喻,這是家文化的延伸。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第6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第52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55章),這些都是用人間子母來比喻天地之母,互相發明意趣。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道德經》以“道”和“德”為二大主題,德的主題就是世間的主題,與家文化有密切的關係。道代表無形的上天的意志,法則,德代表道在人間的普及,所以說“天之道”。積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但老子同樣宣說積德。

老子說:“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第59章)。既積陽德又要積陰德,重積德才可以“莫知其極”,長盛不衰。釋德清說:“《老子》一書,向來解者例以虛無為宗”,世人誤以為《道德經》是以“虛無”為教法,其實裡面深含了對遠古華人習俗和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只是被虛無的外表遮蓋了。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老子道家的家文化是極為深刻的,莊子所傳的孝道文化來自於老子,曾子難以企及。老子莊子是關注心靈的,家文化和孝道只有上升到心靈的層面才會換髮出光輝,而不至於走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