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月初六,早晨九點整,我們走出位於縣城秦鳳路的城關鎮政府院子。六天前還熙熙攘攘的街道冷冷清清,只有掛在枝頭的燈籠串聯起一條街的紅火,無聲的宣示著年的氣息。
會議剛剛結束,走在人行道上的“戰友”們戴著口罩,面色凝重的朝著各自即將報到的社區居委會方向前行。
大街上除了匆匆的腳步聲,偶爾有幾句無關緊要的話語,更多時候都是沉默。
就在剛才,會議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話語安排了一項緊急工作,從全縣各部門抽調的183名幹部組成工作組,奔赴城區內的五個社區居委會,完成居民流動情況排查任務。
早在前兩天,城關鎮抗擊疫情指揮部就組織人員,對城區範圍內的小區、租住戶逐個進行電話摸排,排查轄區武漢、湖北(除武漢)返鳳、途徑武漢、湖北(除武漢)返鳳人員及其密切接觸者。這是一項難以想象的龐大工程,不能保證原有的聯繫電話正常,排查成功率不到60%!誰也無法預料剩下40%住戶有無特殊情況,這個時候,最原始、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上門排查!
近二百人的匆匆移動在秦鳳路引起了一陣細碎的喧囂,僅僅幾分鐘之後,人群朝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散開,街道重又恢復寂靜。
同事們默默無語,氣氛在緊張和忐忑之間迴轉。有人提議,往東關社區不用走大路,從巷子裡面穿過去,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話音剛落,就有人質疑,你不看看,巷子口站了幾個人?咱們沒有配發工作證,進得去不?
所有人停下腳步,視線轉向右側的巷子,一間臨時帳篷搭設在路中央,幾名身著反光服的工作人員一字排開,將本就不寬的路面全部“隔斷”, 想要過去,沒有工作證件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兩天前,縣城陸續確診兩例感染患者,這讓整個縣城陷入緊張氣氛之中。誰也不知道,常住人口十餘萬的縣城,到底還有多少從疫區返回的人員?誰有可能攜帶讓人聞之色變的病毒?電話排查之後,答案尚未明確的40%住戶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敲開每一扇門,詢問每一個家庭,排查每一個返鄉人員……每個人的心裡沉甸甸的。這個時候,除過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之外,我們這些即將面對千家萬戶的183名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者也稱得上抗疫戰線的“隱形戰士”。
前往社區報到的路上,我的耳畔不時迴響起會議上的話,“我們的工作很辛苦,也有風險,再次忠告大家,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保護好自己!”
二
社區居委會的工作量遠遠要比想象中大得多!
村委會所管轄的人口基本是固定住戶,村幹部對各家各戶人員構成很熟悉,而城鎮社區工作的核心和難點就是流動人口的管理,尤其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摸清每個小區、自住戶的人員流動情況是工作關鍵,理清外來人員情況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務。
按照東關社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組的安排,教體局6名同志(仵向陽、王偉、馬濤、肖元、李寧祿和辛克)、統戰部2名同志(張紅強和謝峰濤)、城關鎮政府幹部魏紅強和東關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張青雲等10名同志被分配在第四組,魏紅強擔任組長,張青雲負責工作聯絡。10個人的團隊正式成立,我們要完成摸排前期電話聯繫未果的住戶家庭成員流動情況任務。
這是團隊第一次部署工作,地點就在二馬路東段的經典莊園小區門口的廣場上。下午2點鐘左右,陽光正好,這座在縣城建成較早的大型小區內鴉雀無聲。就在前一天,小區有住戶被摸排出與確診患者有接觸史,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制度,已經送往定點病區隔離觀察。病患接觸者就出現在身邊,誰都不敢掉以輕心,只是,小區外突然來了10個人的隊伍,並且在樓下臨時召開工作安排會,這倒引起了一陣“躁動”,臨街的窗戶陸續打開,不時有人探出腦袋張望。希望,我們的到來,能讓內心惶恐的居民安穩下來!
經典莊園14棟樓、常住630戶,保守估計有1600多人口。對照電話摸排清單,兩個人一組,每組負責3棟樓的排查。我與王偉搭檔,一人負責詢問,一人負責登記。當我們走進各自負責的樓棟時,小區重又恢復平靜。
“篤篤篤……篤篤篤……”
“是誰?”
“您好,我們是東關社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人員,今天逐戶排查人員流動情況,請您配合我們完成問卷調查。您不用開門,站在裡面回答就行。您家裡有人在近期去過湖北嗎?……您家裡有人與從湖北返回的人員接觸過嗎?……”
……
一道門隔開了兩個世界。站在門外的人,急於瞭解住戶家庭成員流動情況;站在門內的人,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以特殊的方式支持和配合著我們的工作。
整整一下午的時間,3棟樓沒有住戶排斥和拒絕我們。平日裡不可能連續上下樓這麼多次,王偉已經大汗淋漓,而我,浸溼的內衣已經與後背粘合在一起。站在樓下,凌厲的野風迎面襲來,後背從內而外發冷。我們不敢有片刻停留,旋即又跑進樓道避風。“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不怎麼好,特殊時期,千萬不能感冒!
宅在家的人們已經度過六天時間,我們的到訪讓室內的人有些意外、有些驚喜、有些惶恐。各種問題都從門後傳來,“聽說我們小區發現了兩例感染患者,這是真的嗎?”
“不要聽信謠言,一切都以官方通報為準!你們小區只有兩例與確診患者同行人員,現在已經隔離觀察,請不要恐慌!”
“你好,縣城哪兒能買到口罩?”
“對不起,口罩暫時沒有,安心待在家裡,不要出門!”
“同志,能不能督促下小區物業,我發現沒有人負責消毒!”
“好的,我們協調小區物業!”
“謝謝你們,疫情這麼緊張,你們還要上門排查,你們是黨的好乾部!”
“不用謝,這是我們的工作職責!”
……
我們看不到門後面的臉龐,但能聽見真誠的感謝與支持。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大概只有在特殊時期才能更加真切的感知。
王偉說,他的小腿發酥發軟。我說,這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前期摸排完畢,彙總整理完信息,必然要進行第二階段的精準排查。與其宅在家裡,眼巴巴地看著外面的世界,空有一顆熱切的想要投身抗疫戰線的心,倒不如把眼前的社區防控工作做好。我們敲過的每一扇門,對話過的每一戶家庭都是這個城市防控疫情大門上的一道安全鎖,只有紮紮實實地付出,才能換取十萬個放心。
傍晚時分,排查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我拖著疲憊的雙腿,走上5樓的家。妻早已在門口等候,2歲大的女兒聽見說話聲,笑哈哈地從臥室跑了出來,妻一把抱住,交給11歲的大女兒,讓她把妹妹抱進臥室。
妻拿起手持噴霧器,對著我全身上下噴了一遍酒精。進門換鞋的時候,她從抽屜裡拿出一隻口罩遞給我,“明天去的時候,記著戴上這隻口罩,防護性更好,你今天戴的是一次性的口罩,不安全!”我愣了一下,接住了還未拆分包裝的白色口罩。“年前沒有買口罩,就剩這一隻了,你留著,萬一要出去!”我說。“你別操心我,管好自己就行!這段時間沒有啥大事情,我也不會下樓,再說了,家裡兩個孩子,我出去了誰管?你成天與人打交道,沒有口罩怎麼辦?工作要幹,但要保護好自己!”我沒有答話,小心翼翼的把口罩裝在外套裡。妻說得有道理,我必須戴好口罩,這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我的工作對象。
三
參與東關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縣鎮幹部共49名,分成6個防控小組,承擔46個居民小區的疫情聯防聯控工作。就在我們第四組開展流動人員情況摸排工作的時候,其他五個工作組也在同時進行。
東關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組反饋回來信息,經過兩輪連續摸排,共登記信息7080戶18833人,其中,湖北省返鳳來鳳人員31戶33人,外省返鳳來鳳人員480餘人。
我們這一組平均年齡在43歲左右,對於“爬樓梯”這項挑戰體力的活兒可以對付,身體的耐受力要明顯好於年紀偏大的老同志。來自政協的肖逸、張明堂等幾位年紀偏大的同志,在連續摸排兩輪之後,雙腿腫脹,自己彎腰繫鞋帶都成問題。就是這些人,不抱怨、不鬆勁,獲取到了最真實、最有信度的數據信息。
這幾組看似簡單的阿拉伯數字鼓舞著每一個人,我們爬過的樓、流過的汗、敲過的門、說過的上千次的話沒有付諸東流,掌握的第一手流動人口信息為接下來的工作指明瞭方向和發力點。
根據工作需要,我所在的第四組人員重新調整,包抓二馬路上的經典莊園、鑫馨家園、鳳鈦園、經典南苑、工商家屬院、鳳鳴新村、10號院、8號院和庭院小區。自此開始,10個人的團隊暫時分離,前往個人分管的小區駐守,組長魏紅強、社區工作人員張青雲和我,三個人負責鑫馨家園的疫情聯防聯控工作。
從前期摸排信息到駐守小區,我們的工作形式和內容朝著更加具體、全面、深入的方向推進。縣城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人員配備上大多趨於老齡化,在應付日常的物業管理工作中尚可過關,當面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人的力量凸顯得尤為重要。第四組包抓的幾個小區不同程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小區物業人力不足,要完成人車出入管控、日常消毒、流動人口排查、居家隔離人員的生活服務等一系列工作,這是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題。
小區物業人手不足怎麼辦?不等不靠我們上。指導和督促物業工作的職責退居其次,只有我們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承擔工作任務,推動小區疫情聯防聯控高效率運轉,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簡單有效途徑。
戴上工作牌,穿上反光背心,站在小區出入口,我們成了名符其實的“守門人”。之前是隔著門與人交流,現在是面對面的接觸。按照防護指南要求,我們始終與對方保持在一米左右的安全距離,不能摘下口罩,要求出入人員佩戴口罩,首先要從自己做起。
各類媒體最新的報到宣傳讓疫情防控深入人心,小區出入人員數量保持低位運行,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隨意遠離工作崗位,嚴格執行“一測溫、二詢問、三登記、四報告、五消毒”的規範流程,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上百遍。欣慰的是,我們的工作贏得了愈來愈多的住戶的支持和理解,一句“謝謝你”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和鼓勵。
連續多日的社區“守門人”工作讓我明白了一個淺顯簡單的道理,共產黨員的擔當和使命發揮的地方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要和人民群眾在一起,把“為人民服務”宗旨實實在在擺在首要位置。
小區每天進出百十個人,每個人都戴著口罩,日子久了,即使不說話也大概知道是哪棟樓上的住戶。那天早晨9點左右,一位拄著柺杖的老人顫顫巍巍朝門口走來,上班一個小時了,這是第一位要出門的業主。奇怪的是,這麼多天,我沒有見到過這位老人出去。從小區裡面跑出來一位60歲左右的老太太,她朝著我們喊,“把他攔住,別讓他出去!”老太氣喘吁吁地跑到門口,一把拽住了急於出門的老人。“你們不知道,這老爺子成天要下樓,我還操心著鎖門,今早一不留神,他自己開門下來了。都快80歲了,啥都忘得一乾二淨,兒子來都不認識,他要是跑出去絕對迷路,我就是一保姆,把人看住是我的責任。”“你放心,我們在這看著,不會讓他出去。你把老人領回家,這麼冷的天,連口罩都沒有戴,別感冒了!”我勸慰老太太。“……不回……出去……接孩子……”老人嘴裡囁嚅著。“你是老黨員,要聽組織的話,你看看,這些人都是縣上派來的黨員幹部,給咱們守門來了!”老太太一字一頓地給老人說,手指著我胸前的黨徽。我們幾個都笑了,這個時候,給神志不清的老人說這些有什麼作用?老人停下腳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我胸前的黨徽看了半天,一句話都沒說,慢慢轉過身,顫顫巍巍地走了。老太太轉過頭,丟下一句話,“老爺子有40年黨齡,誰的話都不聽,就聽黨的話!”時間就像凝固一般,在那一刻,內心的震撼從內而發,傳遍全身。所有的辛苦堅守,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就為胸前佩戴的那一枚黨徽!
四
從立春到雨水,春天的腳步愈來愈近,社區疫情聯防聯控工作也在朝著更加科學、規範的方向發展。
2月6日,鳳翔縣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6號令正式發佈。小區嚴格實行封閉式管理,執行憑證出入制度,每戶每天限1人外出購買所需物品。
東關社區居委會第一時間下發“6號令”宣傳資料,工作組在包抓小區門口顯著位置進行張貼公佈。我所在的鑫馨家園物業經理及時印製《出入證》,嚴格執行“6號令”的相關規定。我們明白,新規定的推行要經過一到兩天的“磨合期”,與小區住戶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工作難題。年過六旬的門衛師傅會時不時站出來,向業主介紹我們幾個,“這是縣上派來的幹部,負責咱們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這話讓我們聽著,儘管有些難為情,甚至彆扭,有點扯虎皮拉大旗的意思。我們只能耐心給出門人員解釋“6號令”規定,那些堅持要倆人、或者一家子出門的住戶最終都能接受,按照“6號令”的要求執行。特殊時期,絕大多數人都能識大體、顧大局,遵守政府的各項規定,但不能排除有極端自我主義的人存在。耐心解釋和說服,哪怕對方毫不留情地懟回幾句,我們也要堅守原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情可以做,假若人人如此,恐怕我們在前期所做的努力都會功虧一簣。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是疫情期間敢出門的,特別是敢與人打交道的都是孤膽英雄。這話沒有貶義,褒揚的恰恰是那些奮戰在抗疫戰線的醫護人員、公安民警、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我們都是孤膽英雄,但我們並不孤單。退伍軍人、高校學生、教師、工人……從未將自己置身事外的熱心人士陸陸續續加入我們的隊伍,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湧動著暖心的力量。
天氣陰晴不定,就像暗潮湧動的病毒惡魔。我們在與群眾的溝通交流中取得理解和支持,也在抗擊疫情的一線經歷著感動與鼓勵。除過管理成熟的小區之外,8號院、10號院都是自建房住戶,沒有物業管理,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更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不敢大口飲水,口渴時候只能忍耐,公共衛生間距離太遠,執勤崗位更不能出現空崗。找一張桌子,放在巷子口,天為幕,地為臺,晴天經受曝曬,陰天任憑風雪肆虐,再難的時間都要熬下來。
給予我們信心和力量的,總是那些善良的人們。住戶們提著滾燙的熱水瓶來了,給堅守陣地的工作人員一杯熱茶;有人把汽車停放在巷子口,充當臨時辦公室,至少可以遮風避雨;有人拿出家裡厚實的軍大衣,堅持要披在工作人員的身上,給他們溫暖和關愛……每天在東關社區居委會簽到兩次,熱情的工作人員總要提前為我們衝好一杯“抗病毒顆粒”,不論是內勤還是外勤,我們的心永遠凝聚在一起!
183個“守門人”,每個人堅守的崗位並非自己居住的小區。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我們所牽掛的親人、朋友,我們所信賴的同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那些習以為常的街道、店鋪都在靜靜地等待著恢復“正常”的日子。我們的堅守和付出,就是在捍衛這座“同呼吸,共命運”的小城迎來春暖花開的時節!
五
2月21日,我們堅守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第23天,寶雞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發佈通告,鳳翔被列為低風險地區。
一個多月來,奮戰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勇士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撤銷交通卡點、解封鎮村道路、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正在鳳翔有條不紊地推進。《通告》明確規定,“城市居民小區、城中村,原設置的出入口檢測點繼續保留,常住和租住人員憑出入證進出,繼續做好體溫檢測,取消出入次數限制。”這就意味著,分散在縣城各個角落的183個“守門人”要繼續堅守,抗疫尚未結束,戰友們繼續努力。《通告》一經發布,小區出入人員陡增,人們似乎已經忘了剛剛度過的嚴峻時期,群眾“爭先恐後”地衝出家門,享受久違的溫暖陽光和自由空氣。質疑我們檢查出入證繁瑣程序的聲音不時響起,但這一切都不重要,經歷過了最艱難的考驗,我們依然能夠面帶微笑的從容應對。
22日,我們所在的小區陸續有從外省返回人員,按照工作制度,我們上門下發《居家隔離通知書》,明確告知對方的權利與義務。每天早晨,我們都要電話詢問隔離人員情況,登記體溫,負責代購生活用品。站在小區門口,那些已經熟識的住戶會故意問我,“你怎麼‘還’在門口守著?不都已經解封了嗎?”我知道,這是善意的關心,在基層工作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已經學會了忍讓與包容。
2月23日,大女兒的生日。自從正月初六駐守社區,我便把倆孩子送回了老家。期間有幾次回家,與她們、與年邁的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父親是黨員,村裡的小隊長幹了大半輩子,他說,幹工作就要用心用力,只有這樣,別人才會認可你。母親是上過幾個月掃盲班的農村婦女,她說,孩子在家裡乖著,你不用操心,安心把公家的事情幹好!我在電話中給女兒說,爸爸和媽媽都在上班,你的生日稍稍推後,等疫情結束了,爸爸給你好好補過生日!。
小區綠化帶的小黃楊開始吐露新芽,花花綠綠的風箏點綴著湛藍的天空。我知道,1月30日從城關鎮政府大院走出來的183名同志,他(她)們在過去的29天裡,經歷著、發生著與我同樣的故事。不論性別,不論年齡,他(她)們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發光發熱,他(她)們讓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他(她)們讓心中的黨旗更加絢麗!
再漫長的冬天,總會有過去的時候;
春天走得再慢,必定有抵達終點的一瞬間。
堅守在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崗位的日子裡,我們從未忽略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即使平凡瑣碎到不為人知,我們也無怨無悔。在等待疫情全面解除之前,履行“守門人”的職責依然是我們的擔當和使命。
作者/辛克
閱讀更多 鳳翔視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