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路遥出生时,家里只有一条破棉被,7岁一路讨饭到伯父家

路遥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他说到,并且做到了。正因为如此,原名王卫国的他,给自己取了个任重而道远的笔名——路遥。

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王家堡村一户全家只有一条破棉被的贫苦农家,父母都目不识丁,一家人食不果腹,衣仅蔽体。

7岁时,因为过于贫困,父亲一路讨饭将路遥送到百里之外的伯父家。泪眼迷蒙里,父亲伛偻的身影渐行渐远。年幼的路遥默默接受了这个冷酷的现实。那是7岁的苦难。

三十多年过去,整个童年吃过的几顿好饭,他都能一顿不落地记起来。


路遥出生时,家里只有一条破棉被,7岁一路讨饭到伯父家


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也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不让他考初中了。但是,他却偷偷进了考场——只为证明,不管让不让我上学,我都要证明我能考上。结果,几千名考生,他脱颖而出,考上当地最高学府延川中学。家中没有能力供他读书,整个中学,他就靠自己忍饥挨饿和同学们的接济读了下来!

后来,他考上了延安大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雪中红梅》《惊心动魄的一幕》等等。

1982年,他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及改编成电影,将他的写作事业推至一个高潮。他笔下的高加林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即使在这种如日中天的时刻,路遥也是清醒的,他让自己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

中篇小说《人生》取得成功之后,他就开始了《平凡的世界》艰苦、枯燥而必需的构思和准备工作。为了唤起对长篇小说的写作感觉,他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多卷体长篇小说。由于翻资料翻得太多,他的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毛细血管,再翻如翻刀刃,只好改用肉厚一些的后手掌继续。之后,他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作……

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

1987年,《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成。写完第二部后,他感觉身体状况特别差。

1988年,《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时,他觉得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就连呼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用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以生命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日子里,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了大火,五官溃烂,疼得他深更半夜在屋子里转圈圈。

从1982年至1988年,整整6年,路遥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作历程,他终于给这部作品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他用热水洗了洗脸,六年来第一次在镜子里认真地看自己,竟有些认不出来了,两鬓都是白发,脸上皱纹纵横,三十多岁的人却苍老憔悴得像个老人。此刻,他呜咽失声,泪流满面,他向另一个自己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

路遥以生命之血灌注的宏大作品得到了应有的价值承认——《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1991年3月,路遥在获奖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是的,《平凡的世界》是在歌唱——它歌唱生命、歌唱亲情、歌唱爱情、歌唱奋斗、歌唱平凡如蝼蚁的人们那不平凡的人生。

一切都那么朴素而干净。人物、文字、行文,朴素到有时令人热泪盈眶。那些朴素的主人公名字:少平、少安、红梅、金波……就像一棵棵长在贫瘠黄土高原的蓬草,就算被命运之手严酷地连根拔起,换个姿势,依然顽强地笑着活下去。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部小说,而是脚掌触地地行走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罐子村、石圪节公社、黄原县,行走在一个个离合悲欢的生活中。几个偏僻的村庄、一群看似渺小的人们,被路遥的一支笔放置在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当中,似于不经意之中,敲痛着我们的心。

我曾经不知不觉中把孙少平当成了路遥——都是出身卑微而贫寒,都是受尽磨难百折不回,同时有男儿的血性与担当。命运的大剪刀是多么无情,它一直刚愎自用地以自己的意志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毫不留情地剪裁。

就像少平,命运让他无可选择地接受了在读高中时只能吃黑面馍,连一份丙菜都吃不起的事实。少平只吃得起黑馍,他能到县城来读高中已是多么不易啊,全家人就差砸锅卖铁了。少平为了维护那一点点自尊,他都是等同学们走了,去拿剩下的黑馍……

生于都市长于都市,没有类似生活经历的人,几乎不可能有这种感触。而路遥,却能够用一支笔精确地描摹出少平的心理,那是因为他自己也曾是这样一个被人歧视受人白眼的贫寒孩子啊。

生活是艰辛的,然而,在这样的艰辛生活里面,始终有一泓细细的暖流在轻轻地、慢慢地润入人们的内心,这股暖流就是无处不在的——爱。亲情、友情和爱情……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往往趋于一致。艰辛、奋进、善良、温暖、爱意……路遥的作品时时流淌着这些美好的意蕴,也与他的人一样,厚重而朴实,一如深沉的大地。

这个从贫穷与苦难中跋涉出来的孩子,用他的精神,用他的诚实劳动,完成了一个贫苦孩子到一个伟大作家的蜕变和涅槃。

他是永生的,在他的作品里永生,在一代一代的读者心里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