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傲慢與偏見》

而為驗證這條真理,簡·奧斯汀特地讓小說中的人物,在貌似輕鬆的舞會、串門會客,又或者是家宴聊天中陸續登場。

這是簡·奧斯汀為經典名著《傲慢與偏見》構築的場景。奧斯汀是19世紀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文學家之一。

美國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這樣評價奧斯汀:

英國文學史上趣味的翻新,影響力幾乎所有作家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奧斯丁經久不衰。

《傲慢與偏見》作為奧斯汀的代表作,以主人公伊麗莎白與達西因傲慢與偏見而產生的愛情糾葛為主線,生動描繪了19世紀初英國鄉村社會的眾生相。毛姆將它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傲慢與偏見》

在奧斯汀的細緻刻畫中,班納特一家人脫穎而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無為的班納特先生,迫切希望把五個女兒嫁到有錢人家的班納特夫人,大姐簡,二姐伊麗莎白和小女兒麗迪亞等。

奧斯汀作品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女性人物的勾勒,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差異性描寫。這種差異可以歸結到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中。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三個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無意識的,按照“快樂原則”活動,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自我代表理性,按照“現實原則”活動,根據客觀環境調整自我,滿足本能要求;超我則代表社會道德準則,按照“至善原則”活動。

顯然《傲慢與偏見》中三姐妹的人格,恰恰符合這三重人格。感情至上,憑激情享受生活的麗迪亞是本我的充分展現;審時度勢、理性抗爭的伊麗莎白是自我的代表;處處為人著想的“完美女性”簡,則是超我的集中體現者。

本文將從自我、本我、超我三個角度,解讀奧斯汀筆下的女性形象,探尋隱藏在作品之外的奧斯汀人格,透視19世紀的英國女性世界。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班納特五姐妹

1、麗迪亞的本我實現:堅持“快樂原則”,實現本能和心理的即時滿足

麗迪亞是書中著墨不多卻備受爭議的一個人物形象。

她是班納特家中最小的女兒,在母親的寵愛中長大,喜歡幻想,渴望愛情,是典型的“無知”少女。她確信“快樂是女人生活中的大事”

而軍官威克姆則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花花公子,空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花言巧語,討女士歡心,實則狡猾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

當麗迪亞遇上威克姆,剎那之間就燃起絢麗的愛情之火。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麗迪亞

麗迪亞的本我形象,體現在她始終以“快樂原則”行事。與她的母親班納特夫人類似,她們都堅持婚姻才是生活中的大事,片面追求快樂和婚姻。

首先,在激情的刺激下,麗迪亞不顧他人的看法,盲目選擇與威克姆在一起。

隨後,她又罔顧道德的限制,為了自己的愛情對家族榮辱置之不顧,並與威克姆在婚前私奔了。但她不知道的是,威克姆只是以“私奔”為掩護,實際上是為了躲避債務。

直到最後,在達西的幫助下還清了債務,麗迪亞與威克姆才得以結婚。

麗迪亞的愛情觀與私奔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具有叛逆性,實際上她的私奔並沒不存在女性主義色彩,因為她的反抗只是一個衝動的決定,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快樂,無所顧忌地尋求本能和心理的最大滿足。

最終,她實現了結婚的夢想,但愛情與熱情的消滅,使得這場婚姻生活只剩下痛苦。

為了找一個便宜的住處,他們總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花銷總比預想中多,他對她的感情變成了冷漠,而她對他的感情也持續不長。

在《傲慢與偏見》中,麗迪亞是作者奧斯汀本我的充分展示。本我是個人的一種潛意識行為,它包括個人需求、動機、本能以及被壓抑住的東西,往往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這是奧斯汀借小說展現自己的第一個內心面,力求獲得即時的滿足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2、伊麗莎白的自我意識表現:堅持“現實原則”,根據客觀環境調整自我,理性滿足本我需求

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應該是最受奧斯汀寵愛的中心人物。

她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和母親積極的性情,聰明美麗,機智獨立。在看到父母的不幸婚姻之後,她一再強調,自己理想中的婚姻是建立在愛情的摹礎上的。

這也解釋了她對金錢婚姻的批判心理,當她得知好友夏洛蒂嫁給柯林斯的時候,內心就湧現了諸多不理解。但她並不是將金錢與愛情完全分開,甚至內心依然渴望著嫁一個有錢人。

同時,她也有性格中的不足,虛榮心理和輕率判斷經常讓她感知錯誤。其中,最大的失誤就是她被威克姆的外表和說話方式所迷惑,被謊言矇蔽,以致於對達西產生了深深的偏見。

而達西則是奧斯汀心中的理想紳士,儼然是一位嚴謹又高傲的貴族帥哥。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達西與伊麗莎白

最初的相識是在尼日斐花園的舞會上,達西冷漠傲慢,被認為是“最難相處的人”。

他對伊麗莎白的第一印象是:“她還可以,但也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

伊麗莎白也同樣對達西沒什麼好感,“就算他請我跳舞,我也不會跟他跳舞。”

故事就這樣以雙方的傲慢與偏見展開。經過多次接觸之後,達西漸漸被伊麗莎白的美貌、幽默和聰慧吸引,慢慢愛上了伊麗莎白。

就在達西以一種高傲的方式第一次求婚時,兩人的衝突以及故事的衝突都達到了頂峰。

我實在沒有辦法繼續掙扎下去了,我無法抑制內心的情感,你必須允許我告訴你,我是多麼熱烈地愛慕著你。

但是伊麗莎白十分堅決地拒絕了他,並指責他以往的高傲行為令人厭惡,拆散彬格萊和簡的行為讓人憤懣。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傲慢與偏見》劇照

伊麗莎白的指責,讓達西反省並認清了自己的傲慢與偏見。而當伊麗莎白讀到達西的信時,才終於明白自己之前對達西的判斷都是錯誤的,反思是自己的虛榮讓自己變得“盲目和有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小說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也是兩人情感發生重大變化的衝突點。伊麗莎白的偏見讓她無法愛上他,達西的傲慢阻隔了別人對他的愛。

直到雙方的傲慢與偏見逐漸消融,兩人達成和解,最終才能走進幸福的婚姻殿堂。

在尋求愛情的過程中,伊麗莎白堅持自己的原則,即按照“現實原則”行動。在聽信威克姆的謊言之後,她誤解了達西,但沒有因為達西的貴族身份而減緩對他的偏見;當和解之後真正對達西傾心,應該是從她看到彭伯里美麗的花園算起。

一方面,財富是達西的標籤,給他穿上了華麗的“外衣”;另一方面,它也滿足了伊麗莎白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可以在這樣的莊園裡舒舒服服地過一輩子風雅有趣的生活。

所以說,伊麗莎白與達西的結合,是她在現實社會許可的情況下,經過審時度勢之後做出的理性決定,以此獲取自己滿意的愛情和幸福。

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是作者奧斯汀自我意識的外露,也是人格當中接觸到現實的部分。作為第啟蒙女權主義的典範,伊麗莎白根據現實條件和客觀環境,不斷調整本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為女性尋求一個相對完美的歸宿

這是奧斯汀借小說展現自己的第二個內心面,理性滿足本我的需要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伊麗莎白

3、簡的超我意識呈現:堅持“至善原則”,完善自我理想與道德

在奧斯汀筆下,簡幾乎滿足了男權社會所推崇的所有女性美德:年輕漂亮,溫柔純真,矜持得體,天使般的善良。

簡的溫柔襯托了麗迪亞的自私和伊麗莎白的爭強好勝,她是超我意識的集中體現者,嚴格按照“至善原則”來行事。

這是彬格萊先生愛上她的原因,也是兩人感情的波折所在。

彬格萊是一位英俊謙遜、平易近人的富有年輕人,他對簡幾乎是一見鍾情。在他眼裡,簡是“他見過的最美麗的女人”。

簡也對伊麗莎白描述過自己對彬格萊的真正情感:

他真是一個男子漢,有見識又風趣;我從來沒有見過像他那種帥的人!那麼平易近人又涵養十足!

然而,她總是習慣於掩蓋自己的感情,甘願立於“第二性”或“被變成女人”的位置。這種傳統女性的道德,讓彬格萊不能確認簡是否真的愛他,導致兩人的短暫分開。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這個時候的簡還在自我安慰:

我既不奢望他什麼,也不擔心什麼,更沒有什麼地方要責備他。

我立刻就可以這樣安慰自己:這隻怪我自己瞎想,好在並沒有損害別人,只是損害了我自己。

幸好,彬格萊在得知真相後,毫不猶豫地來到簡的身邊,向她求婚。這才成就了一段佳緣。

在簡的眼裡,天下人都是好人。她溫柔體貼,處處為人著想,是書中天使般的存在,也是書中少見的完美女性。她是傳統女性的代表,也具有啟蒙女性主義的部分特徵,意識到婚姻生活中愛的重要性。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將簡刻畫為一個相對於伊麗莎白“自我”形象的“超我”形象。“超我”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行為,表現為良心和自我理想,通過抑制本能滿足社會要求。

這是奧斯汀借小說展現自己的第三個內心面,以求道德完善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傲慢與偏見》劇照

4、從簡·奧斯汀的“本我、自我、超我”,透視19世紀的英國女性世界

言為心聲,作者奧斯汀以書籍為媒介,將自己的經歷和身邊的事物以文字的形式再現。《傲慢與偏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與奧斯汀從小生活的環境相似,她們都是隻能在狹小的房間裡過著單調而重複的生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尤其是書中三姐妹的形象,更是奧斯汀本我、自我、超我意識的集中體現。

以麗迪亞為代表的本我意識,是奧斯汀的內心渴求;以簡為代表的超我意識,是奧斯汀的完美構想;以伊麗莎白為代表的自我意識,則是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尋求平衡,也是奧斯汀在當時社會里為自己所能尋找的最佳出路,而奧斯汀與達西的美滿婚姻則體現了作者對理想婚姻的一種訴求。

與其說《傲慢與偏見》的成功得益於奧斯汀的藝術才能,不如說這是她藝術式的半自傳小說和無奈選擇,而這一切都要從18、19世紀特殊的英國女性世界說起。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簡·奧斯汀畫像

英國文學批評家大衛·莫那翰曾在《簡·奧斯汀婦女地位問題》一文中指出:“英國婦女再沒有比18世紀那麼不受尊重了”。當時的婦女地位極低,處處不受待見,婚姻幾乎是她們唯一的出路。

而奧斯汀就出生於18世紀70年代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她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

雖然社會現實讓她不能踏出門外,但被困於狹窄房間內的奧斯汀,勇敢地拿起了手中的筆,開始了尋找自我的寫作生涯。

她一共創作了6部完整的以婚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而《傲慢與偏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她久負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專注於婚姻小說描寫的奧斯汀卻一生未婚。

21歲時,奧斯汀就創作出《傲慢與偏見》的藍本《初次印象》。當時,她與一位愛爾蘭年輕律師勒弗羅伊一見鍾情,開始了一段短暫而深刻的戀愛。但雙方家庭都希望與富貴之家聯姻,兩人的戀情也因此被迫結束。

如果將當時的情景帶入到《傲慢與偏見》中,似乎也說得通。首先是具有“超我”意識的簡,與彬格萊一見鍾情,就像奧斯汀與勒弗羅伊的初遇一般。然後是面對阻隔時,具有“本我”意識的麗迪亞選擇為愛私奔,只不過現實中的奧斯汀沒有這樣做。

她構造了一位理想男友達西,與具有“自我”意識的伊麗莎白(與奧斯汀同樣是21歲)走進婚姻。這是奧斯汀給伊麗莎白編織的最好結局,也是她為自己,為同時期的女性,所能設想到的最理想的生活。

深度解析:經典必看的《傲慢與偏見》,為何是奧斯汀的封神之作?

《傲慢與偏見》中的三姐妹

奧斯汀用自我觀察的方法審視整個英國女性世界,將自我分裂成許多局部的自我,並將這種精神衝突分流到書中人物中,比如:分屬於“本我”的麗迪亞、“自我”的伊麗莎白和“超我”的簡,並藉助她們的口吻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

而她要做的,就是在內心深處深度體驗每一個人物形象,觀察她們的情感波動與矛盾衝突,從而順利地實現三重人格的分化,圓19世紀的英國女性一個幸福的夢。

最後借用毛姆先生的一段話來表達《傲慢與偏見》的高明之處:

一部作品成為經典名著的,不是評論家們的交口讚譽、教授們的闡述研究、用作學校裡的教科書,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悅,受到啟迪,深受教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