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

史事春秋


其实不是这样的,隋文帝本命就是杨坚!

杨坚出自著名的弘农杨氏的旁支,由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发生,北方大量地区被胡人统治,因此发生胡汉杂局情况,开始民族融合。

在北魏时期,由于孝文帝崇尚汉文化,因此大量胡人改姓汉族,但并不包括本来就是汉族的弘农杨氏。但好景不长,孝文帝之后,尔朱荣祸乱洛阳,宇文泰和高阳将帝国分裂为东西魏,而西魏统治者为了拉拢胡人,开始反向胡化,要求统治阶层的汉人使用鲜卑姓氏。杨忠和李虎就是在这个时候改的胡姓。杨氏被改为普六如,而李姓被改为大野。

后来杨坚夺取皇位,并通过一些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后,又颁发法令改回原姓,鲜卑人仍然是鲜卑姓,例如宇文氏、拓跋氏等!汉族改回汉姓。

因此杨坚和李世民本身就是汉人,只是由于本身和父辈与鲜卑通婚过多,因此会保留一定的鲜卑习惯。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他们是鲜卑族。


不是猫咪的老虎


没完完整整读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说法带偏。先说结果:

杨坚原名就叫杨坚,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于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开国者宇文泰赐给功臣们的鲜卑姓氏。

要理清楚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先聊聊南北朝时期,鲜卑姓氏与汉姓的纠葛。

北魏时期的大规模“鲜卑改汉”行动

自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以来,北方进入了以武力较高下的混乱时代,史称“五胡乱华”。这期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原本依附于西晋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而笑到最后的是鲜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暂时结束了混战;而在之前,南边的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就这样一南一北两大政权对峙,史称南北朝时代。

北魏虽为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历来重用、依仗汉人;无论早期慕容氏的燕国,还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过程都离不开对汉文化的吸取和借鉴。并且其统治者逐渐与汉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就是一位汉人,而她也堪称对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功劳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由于他从小受嫡祖母冯氏(如今被称“文明太后”)影响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导下,开始了全面汉化改革。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与题目有关的就是“改姓行动”。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诏,命令全体鲜卑人改为汉姓,史书中就几个大家族举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长孙,达奚→奚,乙旖→叔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等等

至于其他小家族的鲜卑姓,也都一律改为了汉族姓氏。

但是,随着北魏统治者的逐渐腐化堕落,土地兼并、经济分化逐渐严重,在原本用来防御柔然族的北方六大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各民族军民生活状态日益窘迫,他们于公元523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其后动乱蔓延到内地,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西魏/北周的实际开国者宇文泰,再度恢复鲜卑姓氏

后来随着尔朱荣的崛起,各地起义逐渐被平定,但北魏政权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北方再度进入乱局,贺拔岳拥兵关陇,与高欢一西一东对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欢的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而关陇旧部推举宇文泰接任,双方继续针锋相对。

534年11月,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第二年,宇文泰杀害前来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与宇文泰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戏剧的是,两边的统治集团民族特性都比较复杂:东边的高欢是汉人,但由于常年生长在边镇,生活习性与传统鲜卑人并无二致;宇文泰虽是鲜卑人,然而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并且跟随他搭建起西魏政权的几位大员,既有汉人,比如:李弼(后来瓦岗军头领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渊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赵贵、于谨等;也有鲜卑等少数民族,如独孤信、侯莫陈崇。

而原北魏宁远将军杨祯的儿子杨忠,先后跟随尔朱荣、独孤信征战,后来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参加恶战,立功无数,封随国公。他的儿子,就是杨坚。

很负责任地说,杨坚是标准的传统汉人。但他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杨广是有鲜卑血统的。

而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他的妻子是窦毅之女,所以严格来说李建成、李世民有1/4鲜卑血统。

但依据父亲血缘、文化教育、思想传统,再结合长久的汉化政策来看,隋朝、唐朝都是汉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废掉元宝炬之子元钦,改立元廓,同时推翻北魏时的改汉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时,其他所有改成汉姓的鲜卑姓氏全部恢复原样。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时日已久,当初北魏建国时整合的三十六小国、大姓九十九,几乎都已经灭绝,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将领中功劳大的人封为三十六姓,功劳低一点的封为九十九姓,他们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将的姓。

所以,功劳比较大的杨坚家族就被赐姓普六茹,李渊家族则赐大野。

杨坚掌权,再度回归汉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死后,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岁,权力落入了宇文赟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杨坚手中。杨坚在这一年除了铲除政敌、改革弊政外,还颁布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强行加给朝野的鲜卑姓氏去掉,恢复汉姓。也就是说,普六茹坚,终于可以大大方方被称为杨坚,大野渊也回归了李渊。


虽然宇文泰强行使用鲜卑姓氏,但客观来说,在推进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东边的对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国号,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汉旧法。但其府兵制则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通过这种托古改制,北周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最终,宇文氏从弱势的一方逐渐崛起,最终灭掉高氏,统一北方。

啰嗦这么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视听,别再瞎扯什么隋唐是胡人政权。古代的各少数民族一心向汉,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如今却总有人要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病,得治。



正史漫谈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杨坚还有李世民,他们似乎都是汉人,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人们可不会这么看他们。事实上,无论是杨坚还是李世民,他们两个人所在的家族,从源头上讲都是鲜卑族的贵族。



话说五胡十六国之后,北方最后由北魏重新统一,北魏就是鲜卑族为主。当时北魏乃至后来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等,事实上都是鲜卑族的人传承下来的。不过因为在北魏的时候,他们就实行了汉化,所以他们都有一个自己的汉化的姓名,像北魏的皇族当时改姓为元,而北魏皇族原来的姓是拓跋。



同样的杨坚还有李世民,他们也是之前鲜卑族的贵族,也有鲜卑族的姓氏。梁氏家族原来的姓叫普六茹,而李氏家族原来的姓叫大野。不过后来他们两个家族都给自己找到了汉姓的源头,杨坚说他们家族传自于赫赫有名的弘农杨氏,只不过因为军功最后被鲜卑族的皇帝赐姓为鲜卑族的贵族大姓普六茹而已。



而李世民家族也一样,他们找到了一个也是相当强大的汉姓,也就是五姓七族之一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的一个代表人物李陵由于后来投降了匈奴,所以在少数民族中有很多人都自称是李陵的后代,而李渊李世民他们也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代,从而让自己的姓氏在中原也变得强大起来。不过中原的那些豪门大族,事实上并不大认可他们,以至于唐朝立国了200多年,唐文宗还在哀叹唐朝的公主不好嫁,而那些豪门大族的女儿别人都抢着要。



我是平安族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事实真的是如此

1、普六茹坚

杨坚叫普六茹坚是因为他的鲜卑姓氏是普六茹,他称帝后改姓氏为“杨”,才有了杨坚这个名字。

杨坚鲜卑本名为普六茹坚,小名叫做那罗延,在他称帝前都是以普六茹为自己的姓氏。杨坚出身贵族,其父亲是北周的忠臣良将,因战功赫赫,所以被宇文泰赐姓普六茹,而杨坚也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叫普六茹坚。

杨坚父亲死后,他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官至上柱国和大司空,这都是父辈给他留下基业和名誉。杨坚晋升为丞相后,便开始计划夺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然后才有了隋朝,称帝后杨坚将普六茹氏改回原来的杨氏。

2、大野世民

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对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绩而被赐姓大野氏,称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亲大野渊(李渊)。

到了隋文帝时期大野世民才恢复本姓李。




品势怪兽


杨坚和李世民都是鲜卑族,事实上,很多少数民族在入驻中原称帝后都拥有了他们的中原名字。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这是前朝皇帝的赐姓没必要保留。


这就要从杨坚的父亲杨忠说起了,杨忠字揜于 ,小字奴奴,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东汉太尉杨震的十三世孙,隋文帝杨坚之父,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


既然是赐姓,北魏都灭了,杨氏家族自己称帝还用前朝的赐姓是不是有点不合理。


关于赐姓,咱们来了解下,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赐了非皇族的姓氏,这种情况下祭祖了可以以原来的姓氏为主。

  第二种情况,就是被赐给皇族姓氏。这种姓氏,就意味着自己成为了皇家宗室。既然成为宗室,就意味着需要放弃原本的祖先,改而将皇帝的祖先视为自己的祖先。这种情况是改不得的。例如唐朝大将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渊赐姓国姓李,叫李世勣,之后与唐太宗李世民避字“世”,改名为李勣。



历史上赐姓操作最牛的非刘邦莫属了,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赐冒顿单于以刘氏为姓。后来也是这支刘姓后人刘豹、刘渊、刘聪灭了西晋,晋代魏,魏篡汉,最终还是落入刘氏子孙手里,刘邦这波操作是不是很高明?

一般赐姓的作用,我认为是皇帝牵制功臣的一种手段,古来封王者必是宗室人,而拥有自己土地和军队的藩王是最有可能造反的人。如果存在异姓王,那么我想其下场要么是胜者为王,亦或是败者就是死路一条。最早见于刘邦如何对待各路异姓王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只能是姓皇帝的姓。


对于李世民原名大野世名,以上同理,改朝换代了,就没必要保持赐姓了,更何况赐姓的也并不是国姓啊。清代灭亡后,很多皇族爱新觉罗也纷纷改姓了。如图:


不同的是,有人改姓是因为自己逆袭成君摆脱臣的姓是理所应当,而有的人是因为沦为普通民众前尘往事不想再提起了。


尼采广寒宫中坐


杨坚的确在北周的时候,原名叫“普六茹坚”。但是没有史料证据表面明李世民被称为“大野世民”。


其实无论隋朝还是唐朝都和鲜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六茹、大野、步六孤、可地延,等等,都是鲜卑姓氏。

但实际上,杨坚是“弘农杨氏”之后,东汉太尉杨震14世孙。北魏时候,杨坚的四世祖杨元寿是北魏的武川镇司马,那会他们仍然姓杨。但是到了北周文帝宇文泰时期,其父杨忠因起义关西有功,被宇文泰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因此杨坚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听起来就是地道的鲜卑人。

李家原本是“陇西李氏”,李家的“大野氏”这个鲜卑姓氏,比杨家的“普六茹氏”更早。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原本是北魏的左厢大都督,到了西魏大统16年,就被西魏文帝元(拓跋)宝炬封为“八大柱国”之一,陇西郡公。李虎也因此被赐姓“大野”,然后李世民的爷爷也就被叫作“大野昞”,父亲被叫做“大野渊”。

但是自杨坚代北周,开国大隋之后。这帮汉人门阀们全部恢复了汉姓。“普六茹坚”恢复为“杨坚”;“大野渊”恢复为“李渊”。而李世民并没有史料可以证明他曾经叫过“大野世民”。

不过虽然杨家和李家的父族都是汉人,然而母族却都和鲜卑贵族“独孤氏”有关系。独孤氏一门出了3个皇后,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敬皇后(宇文毓老婆);第四女是唐朝元贞皇后(李世民的奶奶);第七女是隋朝文献皇后(杨坚的老婆)。


虽然独孤氏有可能也有汉人血统。但是其实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鲜卑早就汉化和汉人融合了。


炒米视角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开宗明义:杨坚的原名就叫“普六茹坚”,“杨坚”这个名字是他称帝后才用的;李世民的原名,也是“大野世民”。

可能有好多人以为我在瞎掰,但根据历史事实,的确是这样。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杨坚姓“普六茹”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他本来是后周大臣,后从孤儿寡母手中夺过权力,一跃成为九五之尊。

那为何杨也姓“普六茹”呢?这与他的身份有关。原来呀,这与杨坚的父亲有关。杨坚的父亲名叫杨忠,在西魏时期,杨忠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因为这些军功,他随后被封为“征西将军”、”骠骑大将军”,又被赐姓

普六茹氏,因此,杨忠又叫“普六茹忠”。

杨坚诞生后,当然也要随父亲的姓,于是便有了“普六茹坚”这样的名字。

李世民本来姓“大野”

事实上,隋文帝杨坚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亲戚关系,杨坚是李渊的姨夫。

而要讲到李世民的姓氏问题,必须得回到西魏时期,

西魏时,有一个人叫李虎,是一位八柱国之一,他也征战中取得赫赫战功,皇帝一高兴,就给他赐姓“大野”,于是便有了“大野虎”之称。

李虎是李渊的祖父,而李世民又是李渊的儿子,子承父姓,这没毛病吧?于是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

写在最后

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他虚心纳谏,关心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兴旺发达,成为有名的治世,被人誉为“

贞观之治”。

通常我们认为,盛极一时的唐朝是汉族人建立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唐朝统治者,他们也有少数民族血统,一定程度上,是鲜卑族的后裔。

唐朝统治者中,有父亲死了,儿子娶其母亲的习俗,这就是典型的鲜卑族旧俗。如杨贵妃本来是唐玄宗儿子的媳妇,但当父亲的唐玄宗却讨来做了妃子。

我的回答完毕,如有不当之处,请帮我指出来,谢谢。


小江侃文史


都是那个北周的鲜卑化造成的,鲜卑族在匈奴西逃后大量的南下归汉,来了不多久就汉化了,说汉话,改汉姓,然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尊重大部分鲜卑贵族的利益也开始汉化,但是总有一部分少数的是反对汉化,等到了北周时的统治阶级为了建立拓跋鲜卑的什么府兵制,把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什么的全都鲜卑化了,汉族的改姓鲜卑姓氏,杨坚,李渊就是这时改的鲜卑姓,原来鲜卑族汉化的有的是改回原来姓氏,有的是皇帝直接赐姓,有的不知是什么原因直接改了别的鲜卑姓,比如李贤李敢李穆三兄弟,他们最早是拓跋鲜卑人,汉化改姓李,鲜卑化后,只有老三李穆改回拓跋,老大老二姓的是别的鲜卑姓,然后到了杨坚建立隋朝后又汉化改回汉姓的,在这一过程中,后人是无法通过他是汉姓来判断他最早是鲜卑人还是汉人的,只能说最后他们都是汉族人了!比如大唐李家,我认为他的家族在李治之前,包括李治,是完全的鲜卑族,后面有了武则天,后面的皇帝才有可能有的汉族血统,这里的关键是武则天家原来是汉族还是鲜卑族谁又知道啊


三叶草31415926


杨坚和李世民都有少数民族血统是不争的事实。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而李世民虽然在出生时李家已经改为李姓,但李氏和大野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坚的原名为何叫普六茹坚

杨坚的父亲叫杨忠,北周文帝宇文泰在关西起义的时候,杨忠就一直跟随,后来杨忠立下大功劳,被宇文泰赐姓普六茹氏,所以杨坚也就叫普六茹坚。这事儿《隋书》中有记载:

“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后来杨坚权势大涨,就恢复了本来的“杨”姓。《旧唐书》记载:“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李世民的原名是不是叫大野世民

当年北周文帝宇文泰在平定叛乱时,有个叫李虎的将军一直忠心跟随,并且平叛后战功卓著,宇文泰就像赐姓杨家一样,赐这李虎姓大野氏。而这李虎就是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的祖父。

那么李家既然被赐大野氏,又是何时改回“李”这个姓氏的呢?《旧唐书》中这么记载:“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这么看来,出生在隋朝的李世民已经不可能叫大野世民了,因为李家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恢复李姓了。

综上所述,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而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改为李姓,所以他的原名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本文参考文献:《旧唐书》、《隋书》


墨雪问心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有人认为杨坚原来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来叫大野世民。因为他们是鲜卑人,所以会有鲜卑的姓。关于这个问题,我对那段历史发生的时间细细分析了一番,发现真相并不是这样。

普六茹和大野是鲜卑族的姓,杨坚和李世民都是汉人,他们跟这个姓为什么会有关联呢?那就是来自封建皇帝传统的做法——赐姓。

赐姓从五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天子或皇帝对有功劳的大臣赏赐一个姓,这是大臣的荣誉,也能得到实际好处。比如明朝的江彬,皇帝赐给他“朱”姓,这是皇室家族的姓,表示皇帝对他信任,把他当成家人,好处自然也少不了。

我们再来看杨坚和李世民,杨坚的父亲是杨忠,李世民的父亲是李渊。史书上记载,普六茹和大野这两个姓是西魏恭帝所赐,而西魏恭帝拓跋廓是在公元554年登上皇位,那一年杨坚13岁,而李世民还没出生!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13岁的杨坚不可能受如此高的赏赐,因此当时赐姓是赐给他的父亲——杨忠,于是那一段历史里,他父子的名字就变成了普六茹忠和普六茹坚。

但是杨坚出生的时候是姓杨,是在13岁这一年才改姓普六茹,因此杨坚原名就叫杨坚!

李世民那一年还没出生,他的父亲李渊也才12岁,有人说当时赐姓是赐给李世民的曾祖李野,但实际上,李野当时已经去世了。因此当时赐姓是赐给李世民的爷爷,也就是李渊的父亲——李昞!从这时候开始,史书上的李昞就变成大野昞,李渊变成了大野渊。

杨坚变成普六茹坚以后,他时刻都想恢复自己的汉姓。终于,在周宣帝宇文赟死后,普六茹坚获得了辅国的机会,辅佐年仅6岁的周静帝宇文阐。普茹六坚借这个机会,恢复了所有被赐姓贵族们的汉姓,普六茹坚又改回杨坚,大野渊也改回了李渊。那一年是公元579年!

公元579年,李世民还是没有出生!所以,李家被赐姓大野这一段历史,李世民并没有参与,他的原名是李世民,一直都是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