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道”是對萬物根本的理解,“德”是道的體現。這兩者結合起來便成了這部八十一章的經典,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其中智慧深邃得很。若是有人真正理解其中意思,不是瞭解個大概表面就四處亂說,而是真正明白其中的關鍵,自己身體力行的做到後也無需特意向別人解說,自己好好地去運作,自然有人會被吸引,會往自己這邊靠攏。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這一章老子又從相反的角度對“道德”進行了一些論述。如果光從表面角度進行文字上的理解,所得到的答案實在太片面。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這句話如果用如今的眼光來看就是非常愚民的一句話,統治者統治人民,就是不要讓他們變得聰明,要讓他們思想不開化,保守,這樣才能鞏固好統治。這完全就是在瞎理解,可放眼中國古代,一些帝王還真就這樣用了,結果是什麼?社會上沒有人才,人民本能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再加上天災,於是各種起義就此爆發了。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這就是誤讀《道德經》的後果,文字本身是沒有好壞定義的。如果我們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明和愚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看不懂的符號而已。這裡老子用這兩個字,甚至我也不清楚,最開始的這章節中是不是這樣的文字,因為《道德經》經過那麼長的歷史,很多人都對這本經典進行過修改,我們現在所讀的本身就是“贗品”,所以就更加得小心翼翼的領悟理解了。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老子說遠古那些得道的人,他們明白道,理解道,會運用道,他們是這麼對待大多數普通百姓呢?因為他們沒有得道呀,不能夠合乎自然的生活,於是就讓他們處在明和愚之間,非以明民,當時不能解釋成不讓老百姓變聰明,相反不但要讓老百姓變聰明還要變得更有智慧,這樣社會才能夠不斷往前發展。老子是說一旦人們太聰明,自己的心又沒有得到好的訓練,於是慾望就出現了就侵擾那顆心了,這樣天下就會亂了。比如這次肺炎,正是一些人被小聰明引出的慾望,導致殘害野生動物,破壞大自然的平衡,於是自然失衡,各種問題就都出來了。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如果能使老百姓聰明的同時還能“愚笨”一些,就是在面對那些物質慾望的時候“愚笨”一些,對那些事情完全不感興趣,這樣外面的邪知邪見就干擾不到自己,一個人如此,所有人都如此,天下又怎會不太平呢?當然,這個“民”既可以指天下的蒼生,也可以指代自己的這副“軀殼”,大腦就是統治者,發出信號,讓“民”在“明和愚”之間保持好一個度,如此便能夠和諧統一的發展了。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我們想要得“真道”就得修好自己這個身,為什麼會感到煩惱就是因為我們這副“身體”沒有弄清楚,身體太多“智”了,有太多貪婪的慾望了,導致自身存在很多不符合自然的行為在裡面,讓身體遭受了很多苦難,同樣心靈上也就受到邪知邪見,這樣“民”怎麼可能好呢?

《道德經》六十五章,從“反面”出發,做出符合“道”的行為

如果能夠讓身心處在“明愚”之間,把握好那個“度”,禍將自離,福將自來,這是一件非常簡單明瞭的事情。老子說,這就是一個屬於“道”的法則呀,只要能夠明白這個法則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從容地解決,這就是“玄德”呀!最好的事情,最合理的事情是像最開始那樣,一切都能保持在一個“度”上,這便是“道”的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