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今天和閨蜜交流帶娃心得,閨蜜感嘆道:“我娃最近真的特別、特別難搞,讓她吃飯,她就說我不吃飯,讓她刷牙,她就說我不刷牙,收拾地上散落的玩具,她非不讓你收拾,說這是她的不能動,我知道她現在正處在2歲這個特殊心理發育階段,但是每天都上演無數遍這種抗衡行為不是辦法啊,吃飯、睡覺、打掃房間這些必須要做的事情都不能順利進行了。”

首先我們得明白,1.5-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發展敏感期,在這期間,他們不願分享、固執任性、我行我素、有意識的區別“你的”和“我的”之間的界限,如果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會大哭大鬧。

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並不是真的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

耐心好的家長寬容度、容忍度比較高,會好言好語的哄著孩子,耐心不好的家長則會著急上火、訓斥、發脾氣。

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溫柔有效的應對孩子的“叛逆”呢?

當然有,那就是利用“假裝遊戲”,親測有效。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假裝遊戲的發展階段,是孩子自我中心性減弱的過程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讓傑認為2-7歲孩子的認知正處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最明顯的變化是表徵或符號活動急劇增加,而假裝遊戲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表徵活動。-------摘自《伯克畢生心理發展學》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迫切的想要行使自己的權利,加上認知能力有限,所以這個時候的行為都是圍繞著自己,他意識不到別人的心理活動。

但是當假裝遊戲出現以後,孩子的思維隨著假裝遊戲不同階段的發展發生了轉變。

  • 第一階段:假裝遊戲可以和真實生活脫離

孩子剛開始的假裝遊戲只是簡單的模仿大人的行為,比如拿起杯子喝水、拿起抹布擦桌子,但這些模仿必須依賴那些真實的道具(水杯、抹布)才能實現,等到2歲左右,就可以脫離真實生活了,孩子可以把一個積木當成手機、假象出一個抹布。

這個階段,孩子發展出不需要藉助現實世界就能靈活地想象物體和事件的能力,這為以後的換位思考打下了基礎。

  • 第二階段:假裝遊戲的自我中心性減弱

上一個階段的假裝遊戲是指向自我的,都是孩子自己假裝喝水、擦桌子、給自己餵飯,動作的發出者始終是自己,但是在第二階段,假裝遊戲的行為發展到其他客體上了,比如孩子給玩偶喂水餵飯、給玩偶擦嘴等,接著再發展到讓玩偶自己喂自己吃飯。

原來吃飯喝水、玩玩具這些事情,不僅自己可以做,別人也可以做。

這個階段,孩子把自己從遊戲中脫離了出來,明白了假裝行為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可以不是自己,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

  • 第三階段:假裝遊戲包含了更復雜的組合圖式

2歲半左右,孩子開始迅速發展社會劇遊戲,就是和其他同伴配合一起完成假裝別人的行為,他們會設計出遊戲的情節。

比如在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一集是佩奇和小兔子瑞貝卡玩醫生護士的遊戲,佩奇假裝醫生,瑞貝卡假裝護士,喬治假裝病人,佩奇給喬治用聽診器聽心跳,診斷出喬治生病了,然後瑞貝卡要給喬治打針。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劇遊,在遊戲中,孩子開始思考自己和別人的想象性的表徵,醫生是怎麼給病人看病的?病人如何表現出生病的樣子?護士該做些什麼?這些思維方式說明孩子學會了推斷別人的心理活動。

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孩子的假裝遊戲成為影響自己認知發展的重要工具。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如何利用假裝遊戲的積極效應來引導孩子

許多研究表明:假裝遊戲促進了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包括注意力、記憶、邏輯推理、語言和識字、想象、創造性、對自己思維的反思能力等。---------摘自《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能夠獲得的積極影響是:

1、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2、共情、採納別人的意見

3、反思自己的行為

4、自我中心行為減弱

這些影響是如何引導孩子的呢?

就拿我最近和墨仔的假裝遊戲互動來說,墨仔其實和文章開頭那個朋友的孩子一樣,口頭禪是各種不不不,這是我的。

每次到了吃飯的時候,我都會喊他吃飯,但每一次,無一例外的,他都會生氣的說:我不吃!我就不吃飯!我要玩積木!

然後我就會說:啊呀,你的車車(他用積木搭的汽車)說他好餓啊,肚子都餓癟了,你要不要給你的車車喂點飯啊?

我一說完,墨仔立刻拿起車車重複我的話:車車都餓了,快,車車要吃飯。接著我就會帶著他和車車洗手,再坐到餐椅上開始吃飯,吃飯的時候,墨仔還會主動給汽車餵飯。

這個過程中,我使用了假裝遊戲,墨仔能夠站在車車的角度共情到車車餓了要吃飯這個事情,然後控制自己的行為,停止玩積木,帶著車車吃飯。

類似的睡覺、收拾玩具這樣的事情,都是通過假裝遊戲解決了他的“自我行為”。

再比如打疫苗,墨仔很抗拒、很害怕打疫苗,每次哭到嘴唇發紫,於是我每天在家裡和他假裝醫生打疫苗的遊戲,我扮演病人,他扮演醫生,拿著一個小棍子在我胳膊上打針,我會表現出疼的表情,並且還要哭出來,墨仔會模仿我之前的做法抱抱我,摸摸胳膊安慰我,然後我又開心得說不疼啦。

在這樣玩了很多次以後,墨仔對打疫苗的抗拒情緒減弱了很多,非常勇敢。

通過這個遊戲,能夠讓墨仔反思自己的行為,打疫苗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雖然有點疼,但馬上就能過去。

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每當我們需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直接下命令都會被孩子認為是一種對“自我權力”的威脅,所以他們毫不猶豫的就拒絕執行,但是如果利用假裝遊戲讓孩子變成行使命令的主人,就會很容易達成目標:

  • 想讓孩子幹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他最愛的那個玩具要幹什麼事情,讓孩子帶著玩具去做。
  • 給孩子培養各種生活習慣的時候,可以經常假裝遊戲,模擬場景,比如如廁、收拾玩具、穿衣服、看牙醫等。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愛反抗、不講理,巧用假裝遊戲,溝通無障礙


苦口婆心、大發脾氣、威脅呵斥雖然也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但是這種做法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選擇相應的方法才是對症下藥。

如果你還在因為各種生活瑣事和這些“小大人們”對抗,不如試試這個方法吧。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及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