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谈一谈4则医疗失误 —— 教训应该吸取

每个医生临床既久,有经验,也必定有教训。经验应该总结,教训也应吸取,这样,对于医疗技术才能逐渐有所提高。

尝读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深受启发。病有误于医家者,有误于病家者,有误于旁人者,有误于药中者,有误于煎药者,不可不知。

今将亲身经历教训四则披露于下,或许对医界同道有所裨益。

1

1971年5月,有汤姓少妇,22岁,因婚后停经月余,恶心呕吐,前来诊治。

患者呕吐频繁,纳食少进,倦怠乏力。诊其脉缓,稍带滑象,舌苔薄白,断其为妊娠恶阻,投香砂六君子汤3剂。

时值5月,江南农村收割正忙,患者配药回家,惟恐耽误农活,欲将3剂药一起煎服以求速效。

其公公住在隔壁,劝其不可如此,少妇不听,擅自将3剂药同煎,温顿服之。服药不久,其胎即堕,悔之莫及。

按:半夏为治妊娠恶阻之要药,仲景《金匮要略》即有“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的记载,但《别录》又有半夏“堕胎”之说。

临床实践证明,少用半夏无损胎元,多用则难免伤胎,因其辛热故也。

余处方香砂六君子汤每剂用半夏9克,一般不致伤胎,但3剂药中共有半夏27克之多,一次顿服,安能不伤胎元耶!

小编按:与其说半夏,倒不如归咎于木香砂仁等辛香之药,动了气血,其理类似麝香堕胎。

2

车姓老太,78岁,素患痰饮宿疾,每至冬季则发作更剧,咳喘不已。

1972年冬季某日延余出诊,见老太形瘦体弱,卧床不起,气喘咳嗽,痰多清稀,脉缓弱,苔白腻。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高年阳气虚弱,痰饮内生,治当温阳化饮,投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老太服药2剂,咳喘大见好转,甚是高兴。

当时,其家饲养小猪数只,正患白痢,兽医开大黄、朴硝等攻下约数剂,家人将猪药配来,与老太之药挂在一起。

次日,其女为老太煎药,误将猪药入煎,汤成与服;老太觉药味不对,问道:“前两天之药味与今日之药味大不相同,何故?”答曰:“无错。”

老太相信女儿,未再细问,将汤药喝下,服药后泄泻不止,终因阳衰阴盛,阴阳离决,一命呜呼。

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例》云:“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并注曰:“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患者高年阳衰,饮邪如阴霾弥漫,此时温阳化饮犹恐不及,家人反误煎硝黄苦寒攻下药与服,遂致枉死,诚可叹也。

3

1974年春,一农村男子,35岁,来治头痛病。

自述病起一星期,头痛不已,略有畏寒发热,咳嗽,诊得脉浮略数,舌苔薄白,断其为风热头痛,拟桑菊饮加味治之。

患者服药4剂,寒热咳嗽均除,头痛亦有好转,但未痊愈。

此时,有亲戚告诉其用细辛一味煎服能治头痛,患者即去药店购细辛15克,回家取10克煎服。

服后自觉气闷欲绝,言语困难,半日许方才慢慢缓解,但头痛反增剧,遂请两人扶持又来求治。

患者头痛甚剧,心烦懊憹,脉舌如前。余思前方用辛凉轻剂,尚属对证,为何证反加剧,不得其解。

细加盘问,方知其听信人言误服细辛。岂不知风热得此,犹如火上加油,头为诸阳之会,阳热升腾于上,安能不痛耶!

余仍守桑菊饮加芦根、茅根,患者服药3剂,头痛遂愈。

按:细辛形细而味辛,其性善散,最易耗气伤人。

李中梓《医宗必读》记载:“单服末致一钱,令人闷绝,辛药不可多用也。”

细辛虽能治头痛,但只能用治风寒头痛,若风热头痛而用此,则痛更剧。可见民间单方也应辨证运用,不得妄投。

《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有云:“旁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作主,平时可是学岐黄?”说明病有误于旁人者不少,不可不以此为戒。

小编按:细辛宜久煎,去其气,而取其味。

4

1971年秋,有潘姓老妪,85岁,久患痹证,周身关节疼痛,不能行走。

延一医诊治,不辨阴阳寒热,但见其关节疼痛,就用温针,共针灸七八次,未见好转,反至关节疼痛难忍,日夜号叫,彻夜不眠,痛苦万状,其子改延余治。

余出诊至其家,见老妪骨瘦如柴,大肉尽脱,脉来细数,舌质光绛无苔。

此本为热痹伤阴,误用温针,焦骨伤筋,而成坏证。

思《伤寒论》有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据其脉舌,并见大肉尽脱,断其三月内必死,知其气阴耗竭故也。

勉拟增液汤加味以养阴增液,果然不出所料,越二月而卒。

按:为医者不可不博览群书,精勤不倦。

吴鞠通《温病条辨·自序》云:“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否则庸医害人,杀人而不见血,无异于凶手矣。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当调以甘药也。”

此例患者热痹日久,耗伤气阴,当用甘药调治,不宜温针,而医者不读经典,草率行事,误人不浅。

— THE END —



1、文源:本文选摘自《连建伟中医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转载自李行之国医传习所 编校/金瑶瑛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