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聰明寶媽用"獨門祕籍",教出的娃人見人愛,學會4條法則你也行

時代變了,但是家長們仍然在比拼孩子,人生的"起跑線"這個概念也從未被真的放棄,只不過從以前簡單地比拼家庭經濟、孩子的學習成績,轉變成了比拼人生格局、視野開闊程度等等"高大上"的項目。

聰明的家長已經開始暗暗較勁了,從孩子的幼兒啟蒙時期開始,一般的家長還在想著"孩子小,正是天真可愛的時候",然而聰明的家長卻已經給自家娃嚴抓性格教育了。

讀不懂自己的孩子,因為你在育兒雷區裡徘徊

有很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越來越難懂,其實就是因為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忽略了"起跑線",沒有給孩子進行過人生格局的培養,任由孩子面對生活中的信息量自由成長,同時又因為孩子小,所以總是"不和孩子計較",在潛移默化中把孩子的性格培育得越來越差。

家中孩子還小的家長一定要格外注意了,別再做"迷迷糊糊"的家長,從小就給自家孩子做好性格培養,讓娃贏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即使是內向的孩子,也能培養出具有自身獨特性的魅力,成為一個見人愛的孩子。

聰明寶媽用


正確引導孩子走向優秀的4大法則

1. 不要隨意給人下定義

在引導幼兒進行早期的教育時,我們通常是會給孩子教授簡單的詞語,並且讓孩子試著使用這些詞語。

最常見的情況,就比如讓孩子學習叫"爸爸""媽媽",隨著年齡的提高,開始學習使用"可愛""笨""漂亮""醜"這樣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詞語。

在這樣的學習和實踐中,家長應當早早察覺讓孩子恰當地使用這種"評判類"詞語,最好的辦法是對物品或者圖畫書中的人物使用,在嘗試對著真實的人使用時,也不要在詞語上附加多餘的情感因素。

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有很多人習慣對一個陌生的人先入為主地下結論,並且對這個結論附加很多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情感,也就導致很多人會有"我一看到他就覺得討厭"的行為。

這個刻板印象很難改變,但是這種隨意評價他人的行為,是很沒禮貌的,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負面評價。

另外,如果因為第一印象而影響了對待陌生人的方式,人們也很容易因此錯過機遇,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生活態度。

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不要混淆"概括能力"與"擅自下定義"的概念,不要引導孩子去評價別人。

聰明寶媽用


有很多家長有一些不好的習慣,自身就很喜歡評價別人,在自己孩子的幼兒教育時,會指著某個人給孩子做示範"你看那個人,這就叫笨",後果可想而知。

2. 避免潛移默化地"帶壞"孩子

我們中國式家長最大的毛病,就是平時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胡鬧表現出無奈,而對於孩子遇到的問題,強硬地去嘗試,失敗了也不認錯。

這樣給孩子造成對於生活的整體印象是:

生活中的瑣事爸媽拿我沒辦法,而遇到了困難我只要甩鍋給爸媽就好,他們就算做不出來亂撒氣,最後也會想辦法解決,我不需要擔心,我只需要進行胡鬧就行了。

現代育兒理念中一再強調家長對於自家孩子的榜樣作用,正是希望家長們能夠挖掘自身,客觀地評價自身。

我們大多人性格中有一個共性的壞習慣,

就是會對他人採取"雙標"的看待方式,嚴格挑剔他人,但是自己有一堆小毛病也沒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這樣生活也無可厚非,但是有了孩子之後,就不能再這麼隨心所欲。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落在孩子眼中,而孩子也懂得好壞,家長的優缺點也都被孩子看在眼裡,再想要"雙標"地對待孩子,家長自然失去了自己的高大形象和權威性。

喪失了榜樣力量的家長,自然說出的話語也就大大降低了說服力。

聰明寶媽用


3. 尊重一切,包括自己,懂得自由是有限的

當代社會有一個很常用的詞彙,叫做"友善度",原本是從某軟件而來,用以形容一個人在網絡社交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是否態度和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參考這個"友善度"的評判標準。

我們很多家長在自己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就不夠友善,常常使用一些挖苦、嘲諷、怒罵等等方式進行語言攻擊。

同時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類,受到攻擊就反擊,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

那麼孩子在面對家長的語言攻擊時,內心受到傷害,進而對家長進行反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想要教育孩子學會尊重所有的人,家長自己首先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在法律的概念上,我們其實對自己自身並不擁有完全的自由權力,不能任意處置自身的尊嚴、生命,否則就會形成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也就是說,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將孩子視為可以隨意處置其尊嚴的人,不能隨意踐踏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任意地使用語言攻擊並且讓孩子單方面承受痛苦,這是對他們自由權利的剝奪。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不懂得維護自己的尊嚴,那麼長大後也必然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自然也就不會受人歡迎。

聰明寶媽用


4. 學會應對所屬關係給感情帶來的好壞之處

對於所屬關係,家長更要慎重對待。絕大多數人從小就會對"我的"這個概念非常地看重,這種所有權的存在能夠給人帶來愉悅感。

很多家長往往發愁,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懂得和人分享,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自私。

因而會刻意地要求孩子分享出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在這種命令式分享的過程中,完全是與孩子的意願相抗衡,在孩子明確不願意的情況下,家長卻往往認為這是個好的教育機會,要抓住機會讓強行讓孩子"分享快樂"。

在這種教育方式中長大的孩子,不僅不能夠愉快地看待所屬關係,反而更加緊張自己的一切所有物。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對於自己的東西變得更加吝嗇,如果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朋友,就一定期望對方給予最好的回應

,否則就會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中,也會懷疑這份友情的真假,從而對人際交往產生了巨大的障礙。

聰明寶媽用


還有不少人在成年之後,對於自己的人際關係也產生了極強的"佔有慾",如果自己的朋友交了新朋友,就會心存不滿,更嚴重的甚至會在背地裡抹黑那些新朋友。

最終這些負面行為會讓人的心理陰暗面擴大,演變成為心理疾病。

只知道癱在床上玩手機的家長,教不出優秀的好孩子

如果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作為家長,看待人生的格局一定要拔高,家長的眼界就限制了孩子的格局。

有不少孩子經歷了糟糕的家庭教育之後,在後期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和勤奮的學習,開拓了視野,回看人生卻覺得浪費了很多年輕時期的大好年華,再想要下苦學習時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都不如從前。

而他們再次審視自己的父母時,也就覺得"沒必要",交流、溝通這些都變成了一種因為血緣親情而產生的寬容。

聰明寶媽用


子兩代人沒有做到真正地、交心的交流,成為了一種遺憾。

孩子們在這種家庭教育下,成長的路上必然吃了很多苦,從小就對家長有牴觸情緒的話,更別提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