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人随便向你讨墨宝,怎么办?

画家唐思源


书法,人称是没有尽头的修行。习書路上,其实艰辛难叙。我的书法老师曾讲,他在第一次投国展时,2700多字的蝇头小楷,他写了30多遍,更遑论投展前的临摹、创作,练习的纸张更是堆山积海。

有了这样的认识,向书法家索要作品时当慎而又慎,决不可“随便”。感情有了、机缘到了,墨宝自然来,而不应是“讨”“索”。讨要,遭人拒绝,难堪;人家勉强给予,也兴味索然。随便讨要,缺少对艺术、艺术品、书家的基本尊重,当然更休提赠送了。

墨宝赠送有缘人,我有缘得之,将惜之、藏之。而假以时日,如果我习书有成,有人讨要,看缘分,当赠则赠;不当赠者,或婉拒之,或直接拒绝,总之决不委曲求全。谨以吾友所赠墨宝以飨诸君!



玄真子桑


这是一个为人处世之道问题。

讨与被讨、创造与索取的关系。

好画家和房地产商都是聪明人。一个产画,一个产房子,有什么不同?有,画有人空手索要,没有人脸皮厚到说要送套房子。

因为,画是纸,房子是钢筋水泥。

前不久,我一个画得不错的道友去世。家里还是一贫如洗,夫人说,他画了一辈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画都被人要走了,病了几个月,很少有拿画人来看他,现在还欠医院十多万。

我说,画可以卖啊?

她说,卖不掉啊,别人说,你送了很多人。你不可能送一个不送一个吧。别人请他吃饭,就要他送画。顶多带包茶叶回来。

这就是书画家的多数结局。

我现在终于理解齐白石郑板桥为什么挂笔单了。

齐白石被要送画的人搞烦了,那些日本军阀,国民党要员,亲戚朋友,都来纠缠不休,无功受禄,送画变成开粥棚。烦死人,干脆把自己的脸涂黑。认钱不认人。好得多!

就像漂亮美女,君子好逑,他提裤子不认人,难道你来者不拒?相反,真的谦谦君子,不会空手套白狼,堂堂正正拿银子取画。画和房子是一个概念,都是劳动成果。

没有钱,缺吃少穿,你要附庸风雅搞什么?

画家送画,也要价值平衡,你不能敬酒一杯,要画一幅。除非,他的画,还没有镜框贵。

我儿子要画,我说,你还是买吧。你缺钱,我再给你。这样像亲兄弟明算账,相安无事。

看了楼上回答,没有人说无功不受禄。

法国人喜欢看画上卢浮宫,要不就买,他们尊重艺术家。

我也送过画,中南海会议室的,家乡县委会议室的,赈灾的,扶贫的,聋哑学校的,在科技领域有大成果的。

2010在中南海创作,中央警卫局的战士们陪我绘画,做饭,他们在中南海站岗放哨好多年,艰苦朴素,我为他们每个人写一幅书法,让他们转业带回家乡,留个纪念。

人到情深处,好事自然来。不要开口就要画家送你画,他不欠你的。或者,你先送他什么。那些为潇湘画院建设做大贡献的,我回赠他们,应该的。

一次我的画参加展览,展览馆通知我说,一个领导看上了,画留下了。

我说,街上好多美女,他看上了,也留下吧?我的律师给那个领导发律师函,准备让他上法庭,他们赶快退画。

不送画,得罪少数人。

送画,得罪大多数人。

好画不送人。

送的画不好。


画家唐思源


明码标价,即尊重了自己,又尊重了创作劳动、新老买主。

先听两则齐白石老人卖画的故事,再带您分析为人处世的简洁道理:

故事1:晚年遇贵人指点

齐白石出名比较晚,60岁的齐白石还是穷困潦倒,一幅画只卖2块钱,还是没人要。直到齐白石遇到一个大师级的画家才彻底改变命运,这个人叫陈师曾。
陈师曾认识齐白石也是一个偶然,一天陈师曾逛古玩市场时,看见一方印刻的很有功力,但作者不出名,陈师曾就自己去找齐白石,在一处破庙中找到当时窘迫的齐白石。陈师曾在当时北京的画坛,已是大师级的人物,如此颇费周折去寻一个不出名的齐白石,足可见齐白石的篆刻水平很高。齐白石在北京卖画处处受排挤,也没人要。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画后,给了他一个意见,不要为了迎合买画人而作画,要坚持画自己的画。这给了齐白石很大的启发,齐白石本身就是一个喜欢童趣的人,听了陈师曾的话,齐白石决定画自己想画的画。一次陈师曾带作品去日本参展,顺便带了两幅齐白石的画作。结果卖出了高价,齐白石的一幅山水画卖到了250银元,大家可能对250银元这个数目没概念,这到底是多少钱?我来给你做个比较,齐白石在北京买过一处四合院当时花了2000银元,这时会算了吧?齐白石卖8幅画,在当时就能买一处北京的四合院。你再算算,现在在北京繁华地带买一处四合院得多少钱?差不多过亿了吧。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指点,没有陈师曾的那句话,齐白石可能只是一个绘画水平很高的画匠,不会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齐白石听了陈师曾的那句话后,完成了一个从画匠到大师的蜕变,从此齐白石创立了自己的画风和画派。一句话竟成为齐白石艺术道路上的转折点,改变了他的一生。齐白石是幸运的,60岁的时候遇到了“明师”陈师曾。这就是“明师”的重要作用,他在齐白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给他指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如果在学画的过程中,也能有幸遇到这样的明师,就可以事半功倍了,成为大师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这种事是可遇不可求的。 原创作者:墨虫



故事1:卖画例

卖画例不是润格,不是笔单,而是卖画的条例,实则卖画的规矩也。齐白石自定了这么个规矩,一条一条写出来,清清楚楚,张贴示众,这就是卖画例。见过他自写的润格,一平尺要多少钱,画工笔草虫要加一块钱,用西洋红要加一块钱。还见过他写的“免画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老人有民族骨气,不为日本人画画,贴在大门上,正式谢客。但是,卖画例,头一次见,非常特别。卖画例:招饮不画送礼物不画卖画例写在一张柔软的高丽纸上,长宽尺寸为73×44.5厘米,一共五行,三十七个字,用毛笔竖写,行书,每个字大概五厘米左右,不署名。首先,措词惊人,干巴利落脆,掷地有声,倔,毫不含糊,没得商量,极为明确,不容置疑。每个字扔出去能砸一个窟窿!其次,对自己绝对严格。对客户他要求公平交易,你少一文钱我不画给你;不赊欠;交了钱,不要画了,钱也不退回;对中间介绍人,我不付中介好处费。但他对自己同样要求极为严格:第一,你请客招待我喝酒吃饭,我不画;第二,你送礼物给我,我不画;第三,刻图章也是按这个规矩。总而言之,公事公办,公平交易,免除一切“暗箱操作”,不收额外的任何好处,全是“实”的,不来“虚”的,钉是钉,铆是铆,全在“明面儿”上,一眼能见到底,不搞那些摸不着底的“潜规则”。最后,一视同仁,对谁都一样,不存在任何特殊情况。看了这个卖画例,普通老百姓最为高兴。任何人,只要想要,都能让老人画画,不用请客,不用送礼,不用找介绍人,按润格交钱就是了(而且,当时的价格极为公道,一点半点都不贵)。白石老人生于农村,当木匠出身;但令人称奇的是:他写的这个卖画例,其实是最符合市场交易原则的,称得上是市场经济交易法则的最标准的样板。它以诚信为原则,公开公平公正,不弄虚作假。而且时间上这么早。白石老人真棒!他在艺术上不光是顶级高手,他在思想认识水平上、在思维模式上也是先驱。这张《卖画例》最早的收藏者是个陕西关中人,从名字上判断是位文人雅士,叫邨人,号南溪,名章上有字“慎之”。他在《卖画例》上留一小段文字: 白石山翁自书润例,南溪于长安市上无意得之,味其辞意足可与板桥道人后先辉映,是亦艺林绝妙谈助也 癸未秋日渭川邨人题记 此段文字写在《卖画例》右下角,三行,毛笔行草,钤一印。癸未是1943年,是抗日战争期间。 后来这张《卖画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落在了老舍先生手中,归他收藏。他在纸的左下角盖了一方“老舍心赏”的印章。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它。至于怎么又落在他的手中,则不得而知。但,无疑,这是一件宝。

公示润格,是对自己创作的认可和承诺。

大家在滴滴等出行方式出现之前,都听说过一种叫黑出租的车,简称黑车,是交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同样,不光是自己收入的文创工作者,是不是也应该是国家税收的重点打击对象?违法者必被法制。

文化创作也是一种劳动,其劳动价值体现在创造作品的价值。估计所有的读者都不会在超市、收费窗口等明码标价出议价,根本原因是大家知道定价合理,定价就是对商品承诺的价值标准,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试问文创作者承诺自己的作品价值了吗?如果定价足够被社会认同,就不会出现范曾大师当下的窘境。

不敢公示作品价格的文创作者,源于一个贪心,违背的是市场管理与监督,得到了一己之力,失去了行业规范,受侵害的依旧是自己。只有像白石老人一样尊重自己的画作和新老买家,用画作去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才可以进窄门没得永存。

公示润格,是对画作长期价值的自我肯定。

书画作品是收藏品,无法用市场的三包服务去监督管理,其价格是书画作者和商家的良心,当下的市场显现了一片乱象。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无法直接表示商品价值,而只能间接地和相对地表现在某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的比例上。

商品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承诺,对生产者的尊重,调节供需关系的风向标。一个稳固的供需关系需要在价格和产品质量上达成共识,由于人的贪心等令市场混乱,引领商家进入宽门限制行业发展。只有那些技艺超群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在群魔乱舞中气若神闲波澜不惊,名利双收。

时代变了,买家不是傻子,足够量的信息让他们醒来。

画家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纯碎为作画而作画,比如梵高,生前作画无数,却穷困潦倒,可依旧挚爱绘画。第二种境界作画,潜心作画,卖的是精品,天价作品也是屡创新高。比如曾梵志,他画画就是画画,也不想什么,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琢磨画画,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第三种境界,以卖画卫生,将自己的画作当产品来卖。这一典型代表,就是齐白石。齐白石画画,人家是明码标价,你来买我的画,没问题。前提是把价钱商量好,他老人家给的价钱也是合情合理。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价格在你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还形成了一种透明化的制度。齐白石也是童叟无欺,并且出手皆为精品。

通过范曾的《老子出关》,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画作善于升级,而不是另起炉灶。郭庆祥说他搞流水线,这也无可厚非,说话是人家的权利。但是范曾就是把这位没少高价买他的画的人,跟告上了法庭。事件起因,也就是只因他说范曾搞流水线。可能在大师的心目中,搞流水线是对艺术的不尊重,而郭庆祥又拿这事来说道。事实上,范曾将郭庆祥告上法庭,也是在竭力的捍卫自己的艺术,他向世人证明自己没有搞流水线。

收藏品等级的画作,艺术水准、存世数量等都是升值空间的考量因素,不同于普通商品。当代书画的属性介于收藏品、艺术品、普通商品的混沌之处;同样,作者也介于丹青先贤、艺术家、普通劳动者之间;先前一步努力创作名冠群芳的佳作,可名垂青史成为一代艺术家,退一步自己造自己的假,艺术品变商品可得一时温饱不如窄门。

总之;别人随便向你讨墨宝那是别人的事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怎样去做。道法自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付出代价,取得成果。


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正经一本每日一篇正解国学文化;

分享国学、哲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正能量;

关注个人成长、团队建设,共同探讨修为之道。

欢迎添加关注,评论、分享、留言、探讨、收藏、转发。


正经一本


有人随便向您讨墨宝,您是一位书画家,我想借对门邻居,他是一位中国著名国画家,我曾多次见到过,他的应对方式有以下几种:

1,对感情较深自己心情又好,他当即挥豪泼墨,兴志勃勃书写或绘画分文不取。

2,对一些想占便宜,知价值的政界人物,他都一概婉言拒绝。

3,对一些商家人士,他的作品作成后,按每尺计算,专门有人为他和对方论价付款。

对有一些不知价值者一概拒绝,您是一位画家,不知对您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否?





靠山4


有人既然是随便讨要墨宝,一句话:白要,没有;想要,你买。

我的观点如下:

1.凡是随便讨要墨宝的人,他也不会珍惜要来的字画,无非三种情况:

一是,转身随手放哪了,时间长了就扔了,或者损坏了,不珍惜,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这种人不能给。

二是,要来收藏,这是一种商业行为,字画也有成本,作者也付出了大量心血,每一幅画就像是作者的孩子。可是,别人讨要走了,说不上,有好价钱就卖了,这就是占便宜,是不道德行为,这种人也不能给。

三是,也不知道好坏,也不懂,就是听别人说好,随大流,或者,要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又不想花钱,这就是不尊重作者,也是耍流氓,坚决不能给。

2.字画,就是作者的劳动产品,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投入的,怎能随便送人,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想要,你按价购买,为啥要讨要呢?

3.如果是赈灾、捐献、义捐,是可以考虑赠送字画的,毕竟大家都有社会义务,画家也是社会人,也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嘛。

4.有时画家可能抹不开情面。但送一人,就要送多人,时间长了,你送谁,又不送谁?到头来,一个人也没有为下,得罪的人更多,也就是,送的越多,得罪的人就越多。

还不如一开始就谁也不送,想要,你买。你家有难事,咱们如果是朋友的话,我帮助。不是朋友的话,那就更没有必要送字画了。正所谓是:送是我的情意,不送是我的本分,无可厚非。

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见谅。大家还可以关注我;或者,私信我,交流探讨,相互学习。


大夫觉成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经历过不少,可以来谈谈。在头条网上就有朋友专门送书画给朋友或者网友。

另外本人有个同学是高三美术老师春节经常给同学送春联甚至同学迁居入伙也送画。

以上情况可以找到如下原因:

1、送书画者为人豪爽大方;

2、有正规工作,书画只是一种爱好,并不是职业(靠书画为职业者绝无此行为);

3、偶尔为之,并不是洛阳纸贵,门庭若市(此情况必然会待价而沽)。

从事书画培训行业及专业书画创作者,肯定不会送书画,那是为地主打长工砸饭碗的行为。

对于随便向你讨墨宝的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般熟人:只是知道谁是谁,没有多少交情打底,长话短说直接拒绝,又不难为情。

第二类:同事,同学、战友、朋友等:这不能直接拒绝,以免伤了和气,要打太极。本人一个交情一般的同学,突然致电给我说要新居入伙,比较急需客厅一幅山水画,问三天能不能给他画一幅?我说刚好这几天很忙,画不了。他又说在我微信朋友圈上看到小幅的也很不错,可以挂在走廊上,送三五幅吧!我说那是给学生上课用的范画,也是不是能动的。以后有空去你家看看环境是否需要一些小品来搭配,优化环境再给你画点小品。一般交情的同学有多少机会去他家?明摆着是婉拒。我们问问医生看病收不收费?老师上课要不要工资?凭什么让书画从业者当杨白劳?他不是仙,也是凡人也要养家糊口。

第三类:至亲(兄弟姐妹)及知心朋友:原则上可以送,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用的无问题,借花献佛转手送人的绝不答应。无诚心,不珍惜作品的虽至亲也不送。比如送画不舍得钱裱及装框的就无必要送。所有书画作品只要作者认真创作都浓缩了其长期努力的心血结晶,不是一蹴而就不费吹烣之力就能完成的,就像其小孩般珍贵。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书协主席苏某人题的匾额被丢弃在垃圾池,这面丢大了,情何以堪?试问当初如是万金买来的主席匾额,能不珍惜,随手丢弃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午餐必不珍惜,不付出代价的事物从来就不被当一回事,必将当垃圾处理掉!

《兰亭序》因为珍贵被唐太宗带入坟墓。《富春山居图》因为珍贵要殉葬烧了一半被抢救过来。不被珍视的作品大多沦为人们擦屁股纸,又臭又贱。

所以,白石老人的书画润格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仪的。











谢锡宙


如果遇到讨要墨宝的人 ,可以根据对方的心态和诚意来决定送与不送。

有的时候人家只是为了表达对你的作品的尊重和喜欢,不排除有一些恭维的成分在里面,只是随口一说,这种情况下客气地应酬几句就可以了。有时候人家是真心喜欢,是那种得到就会珍藏或者装裱了挂起来的,那就送了。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样了,那是真的“随便讨要”,我就遇到过几个。这种人以为相互熟悉张口就要,这也可以呀,给啊。但是他们到手了并不珍惜,胡乱丢进角落里甚至当礼物转手送给别人。这种人要完第一幅会要第二幅,要完第二幅会要第三幅……书画作品也是需要时间和心血的好吗,能这么“随便”吗?对待这种纯粹为了占便宜的人,如果关系较近,就给一幅吧!如果再要就要婉转拒绝了:现在比较忙,等有时间了吧!也可以说:现在手边没有,等有好的作品再说吧!

总而言之,书画作品也是一种劳动成果,其艰辛程度不亚于其他任何的劳动,需要经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苦练和积淀,所谓“废纸三千,好画一张”就是此意。所以,书画创作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讨要需谨慎,千万莫“随便”。





粉色点亮生活


这个问题经常会遇到,是书画创作者(习练者)绕不过的坎。向您讨墨宝无外乎四种人:一是从众型讨要,你要我也要,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讨要者一般不要给或应付一下即可,没准拿回去当纸仍了,给不给都一样。二是欣赏型讨要,喜欢你的书画风格,这种讨要者对你有敬仰之情,讨要之后一般会好好珍藏,或是装裱悬挂在家里和办公室,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应尽力而作之,也是为自已添彩。三是收藏讨要型,见好就讨,多多益善,放长线钓大鱼,指望你出名成家后升值,这种讨要者心计深,赠送书画作品时最好题附讨要者姓名,试探一下,爱要不要。四是交流讨要型,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切磋,当然要大大方方!此外,学习创造也是有成本的,茶酒之类的馈赠,大大方方的接受也不伤感情!


视界有理


这是不好说,因人而异吧。有的人惜字如金,讨也没有用,自讨没趣又何必呢。有的人为人豪气万丈,只要你敢开口,洒家就写给你看!甚至不用你开口,送上门来也未可知。

我觉得对付这个问题首先得看书法家自身的艺术发展阶段来说。

如果你只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书法爱好者,别人能来跟你讨要作品,本身就是看得起你,尊重你,也给你一个小小的展示机会,纸墨成本又不算太高,你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要知道应约给人写字与平时自己练习感觉完全不同,因为既然是送人的作品,总想写出最好水平,往往反复失手,在这个反复过程中,你的水平静悄悄大幅提升了,这个我有过无数次实战经验,绝对靠谱。

如果经过多年积累沉淀,你已经进入真正的书法殿堂,圈里圈外都混出来一些名气,这时候有人讨要墨迹,甚至是随便讨要墨迹,则不应该随便应允人家。一来,可能此时的你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分身乏术,实在是顾不上精心为人家创作,答应了也会经常忘却,弄得大家见面都不愉快,二来,如果大量输出作品无疑对自身书法的定位会用负面影响。

当然话说回来,这讨要墨迹的事情必须是因人而异的,听说郑板桥就极其惜字,不给钱断然不会动笔;还听说启功先生不但有求必应,甚至还会指导仿写启功书法的人如何提高逼真程度。同样都是名人,胸怀究竟谁大谁小,您说呢?


永书101


《有人随便向你讨墨宝⋯》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从二方面看,如若对方不懂书画,仅仅是为了占人便宜,那么就婉言拒绝!问他"如果你是打渔的,劳作一天,只打了几尾鱼,我不认识你,我却问你讨取今天你打的所有鱼,你给我吗?或者今天你发了工资,你愿意把一月工资送我吗?书画作品是我生活之本,我家衣食养家全靠她了!你说无由无故送你,合适吗?"你如此一说,索要者一定拔腿就走!

如果索画者是懂画的伯乐!以书画交友,以书画会友,送赠书画也是应该的交流和人之常情!友人一定也是知趣之人。

生活中必须要学会拒绝!不要做赖好人!任政先生人太好了!对索字者,有求必应,现老人家的书法作品存世量很多,拥有者不感恩,还抱怨市场售价不高,满嘴喷粪!真又是人!一点不尊重别人的劳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