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攻宋45年,这45年宋朝在干嘛呢?

用户5547791211



答:开答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居然是谩骂、嘲弄和指责的人居多。

大致的情况是说南宋自己“作”,不作就不会死,南宋的灭亡,是自找的。

对这类答主、以及有这类想法的人,我只想援引郭德纲老师的一句话以作警示:远离这种人,远离这种不结合实际情况只知谩骂和指责的人,否则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其实,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学者柏杨。

柏杨是从这三方面对南宋进行嘲弄的。

一、取笑南宋的“联蒙灭金”策略,说这是在蹈北宋“联金灭辽”的覆辙。

柏杨原话是这样说的:“宋帝国帮助蒙古消灭金帝国,在感情上有合理的解释。但竟然再蹈历史覆辙。”

二、蒙古原本无意与南宋为敌的,是南宋玩火玩大了。

柏杨说:“蒙古并没有跟宋帝国为敌的意思,江南纵横的河渠和稻田,对他们既神奇又陌生。现在被宋帝国的无端攻击所激怒,也被宋军的腐朽无能所诱惑。于是顺便地把宋帝国也列入它的狩猎名单。”

三、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南宋君臣还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柏杨举了一个例子:赵孟启(南宋度宗)才恍恍惚惚问贾似道:“仿佛听说襄阳被围很久。”贾似道回答说:“蒙古兵早就被我们击退了,怎么会有这种谣言?”赵孟启说:“一个宫女这么讲。”贾似道不久就查出宫女姓名,用别的罪状把她逮捕,死于监狱。从此再没有人敢忧虑国事,而只敢赞扬贾似道英明。

下面就这三点作简单剖析。

一、南宋政府之所以要“联蒙灭金”,其实是形势所迫。

在成吉思汗发动灭金战争伊始,南宋政府是想实施“扶金抗蒙”策略的。道理柏杨懂,南宋君臣也都懂。当时,以大臣乔行简为代表,绝大多数人都说,蒙古是一个比金国更凶狠、更生猛的角色,灭金只是时间问题,一旦金国被消灭,南宋就会与之为邻。南宋之前既制约不了金,之后对这个新强邻也肯定制约不了,那时必有灭顶之灾。

应该说,宋朝君臣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还是有异常清醒的认识的。

问题是,“扶金抗蒙”只是南宋君臣的一厢情愿,金国并不接受。

被蒙古人打懵了的金国人丢失了两河和山东的地盘,国土萎缩,税收收不上,国库紧缺,没心思和南宋玩,粗暴地采取了“北失南补”的策略,即向南侵略软弱的宋国,妄图侵占南边的土地来弥补北边的损失。

面对金国势若狂风暴雨的进攻,试问柏杨们,你们还怎么“扶金抗蒙”?!

南宋能做的,就是赶快拎起刀子和金人干仗了。

1233年,金国已经被蒙古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想起向南宋求救,大谈“唇寒齿寒”的道理。

救还是不救?

傻瓜才会救。

南宋大将孟珙对当时形势洞若观火:金国苟延残喘,已经撑不了几天,救它,根本起不到“联合”的目的,所谓“联合”,不过是要宋国全盘揽下它释下的挑子,傻不拉叽地和蒙古人拼命。而蒙古的兴起,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宋国根本就不是它的对手。当下之计,不如联合蒙古,拖延与蒙古开战的时间,在必将到来的宋蒙决战前争取备战时间。另外,在联合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对金作战向蒙古展示宋军实力,去其轻我之心,又可以抢占一些地盘,增加战略纵深。

所以,联蒙灭金,并能说是南宋“作”。换谁谁都得这么干。

二、说南宋玩火,无非是指“端平入洛”。

柏杨认为,如果没有端平入洛事件,蒙古就不会与南宋开战,则南宋就可以永享太平了。

我只能说,真是幼稚得可以!

蒙古自其崛起之日起,从来就没停止过扩张的脚步,其地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以掠夺为乐趣,以征服为追求,南宋又是如此繁荣富庶,吞并,还需要有更多的理由吗?

其实,就连贫瘠的非洲、偏远的越南、隔海的日本,蒙古人也不想放过,只不过最后因为酷热的气候、复杂的山林,以及两场诡异的大风而放弃了。

端平入洛,不过是执行名将孟珙提出的“增长我战略纵深”观点。而早在1227年,蒙古人就已经入侵宋境、屠杀劫掠了百姓了。当时,蒙古军在连破金关中平原数州县以后,悍然侵犯四川,先陷四川利州西路所属的西和州、天水军、阶州、成州、文州(今甘肃东南),接着又陷沔州(今陕西略阳),全部夺取四川北部防线的秦岭三关。

另外,金国初亡之时,蒙古谋臣耶律楚材就向窝阔台呈报《平南之策》;谋士李实也“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而在宋廷在讨论要不要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时,蒙古汗国也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会上窝阔台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大将塔察儿(木华黎之孙)回答道“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

由此可见,没有所谓的“玩不玩火”问题,侵宋,早已在蒙古人的庙算之中。

三、宋蒙生死决斗四十五年,南宋是否一直都“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让我们把目光回望得更远——早在1196年,成吉思汗还在草原上杀伐攻掠的时候,南宋的宰相余端礼就对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说:蒙古发展迅猛,很可能会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是我们的劲敌。当时,宋宁宗点头赞同,随后传令驻守在边界的所有军队都加强戒备。

而在蒙古攻金的岁月里,宋朝上下也一直把蒙古人当成日后的劲敌来看待,时时谋划着怎么防范着它。即使是宋蒙结盟的日子里,也没放松过这种警惕。

上面已经说过,宋蒙结盟,一方面是向蒙古展示宋军实力,第二方面是抢占地盘,增加我战略纵深,以迎接以后的宋蒙交战。

端平入洛事件之后,蒙古人以此为借口,大举向南宋军队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蒙军于端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235年,分三路南侵。窝阔台可汗的儿子阔出,率领中路蒙军,进攻襄州、郢州;窝阔台的另一个儿子阔端率领西路蒙军,向甘肃一带出发,进攻四川;蒙古将领口温不花,从中路进攻江淮地区。

宋理宗赵昀曾向孟珙问计,说情愿割地赔款同蒙古统治者和谈。

孟珙明确答复:蒙古军队目的是想侵占整个南宋,没有和谈的可能。

作为军人,孟珙以死报国,率军冲杀在前线,与蒙古人数度交锋,终于化解掉了蒙古人的攻势。

实际上,蒙古方面,窝阔台为了巩固了自己的大汗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在花剌子模、金国等国已灭,南宋也处在守势之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长子西征”。

所以,第一次宋蒙间正式交战告一段落。

但南宋方面也并未掉以轻心,执行孟珙提出的“藩篱三层”军事防御措施,以有效防止蒙古军队的入侵。

此外,孟珙还主动出援川东、淮西,扩大防区。

……

要问“蒙攻宋四十五年,这四十五宋朝在干嘛呢?”

我的回答就是:这四十五年宋朝都有在备战、作战的,不能因为它是失败者,就把所有的污水都泼到它的头上。

想想看,当时的蒙古势力已如日中天,中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全被他们践踏在马蹄之下,可谓攻必胜、伐必取,所向披靡。

如果说“宋朝一直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能支撑得了四十五年吗?

蒙古强大的骑兵团来去如风,天下无人能敌,以步兵为主的弱小南宋却与之相抗了半个世纪之久,有人因此赞叹:南宋抗蒙四十五年,实是世界奇迹。

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柏杨们,给你们来,你们又能更好的办法吗?


覃仕勇说史

蒙古攻宋的导火索是在公元1235年发生的“端平入洛”事件,是指南宋王朝在联合蒙古灭金以后单方面进攻中原,结果引发了宋蒙全面战争。

早在蒙古灭金以前,他们已经于1218年攻灭了西辽,1227年攻灭了西夏,占据着辽阔的中国北方,与淮南的南宋形成鲜明对比。公元1234年,蒙古的主力已经将金国的残余势力压缩到河南蔡州一带,并约南宋联合灭金。


(13世纪初的中国境内各政权)

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淮南的南宋王朝深知蒙古的威胁,但他们之所以坚持出兵灭金,一则是因为宋金有世仇,二则是想向蒙古汗国展示武力。可是金国灭亡后,南宋直接与蒙古接壤,曾经的盟友也就变成了敌人。

端平入洛事件后,蒙古的窝阔台汗以南宋单方面背盟为理由,出兵攻掠南宋的四川,揭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

在宋蒙战争的初期,宋军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沔州之战、真州之战、阳平关之战、庐州之战中多次击退蒙古军队。不过,南宋军队的野战能力极差,而且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特别是南宋的孟拱、王坚、余阶等名将相继去世后,能够抵抗蒙古入侵的南宋将领已经寥寥无几。

另外,在整个宋蒙战争时期,宋军基本上只能利用险要的地形和河流湖泊阻击进犯的蒙古军,而极少主动地出击围歼蒙古军队主力,这就造成宋军虽然多次取胜,但是战争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蒙古手中。在西辽、西夏、金国先后灭亡后,蒙古又在1247年降服吐蕃诸部,得到青藏高原;1253年,蒙古攻灭大理国,又夺取云南地区。从那以后,南宋边境已经被蒙古团团包围,彻底陷入孤立无援。

(蒙哥汗死后,大蒙古汗国)

尽管如此,在蒙古南侵的过程中,宋朝依然至少有2次喘息的机会。如果南宋好好利用,或许可以延缓灭亡的时间。一次是窝阔台汗饮酒去世,一次是蒙哥汗战死。可是,南宋内部根本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宋理宗、宋度宗两位皇帝均昏庸无能,沉迷于酒色,一旦听说蒙宋的战事有所起色,便又躲在后宫拒不上朝。南宋的权臣贾似道执政几十年,对外一昧媾和,对内又不修战备,最终将日渐没落的南宋王朝带入了坟墓。

等到1259年蒙哥汗战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篡位。原本的合法继承人阿里布哥被忽必烈囚禁起来,激起了蒙古贵族们的不满,导致大蒙古汗国瓦解为5部分: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忽必烈放弃了西亚和中亚的土地,转过来集中力量对付南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南宋的灭亡终于进入了倒计时。


中外历史

宋朝(960年—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元攻打宋45年之久,宋朝是如何应对的呢?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收复三京光复中原。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后来,赵禥即位后亦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右丞相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显即位。当时,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举行大屠杀。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赵隰被俘。南宋灭亡。 接着,赵隰之弟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设立小朝廷,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在北方汉人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宋朝到此宣告彻底灭亡。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战后,有十万人自杀殉国,海上都是尸体。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余生听禅

谢友邀



从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至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蒙(元)与南宋进入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战争状态。真正大规模战争有三个阶段

1235~1236年三路伐宋,因蒙古“长子西征”中断

1257~1259年蒙古军再次南征,大汗蒙哥死于合州钓鱼城外,此次南征戛然而止

1268年蒙(元)第三次南征,1276年谢太后与恭帝以临安降,1279年崖山海战,宋灭

满打满算,宋朝跟蒙元真正也就打了13+3年

不打仗的时候双方还互相开放口岸,做起了买卖




比较宋元双方,来看为什么《宋史》说“宋之亡征,已非一日”



宋度宗精进勇猛,能在抗元战争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保持日御嫔妾三十余人的光辉记录……

佩服!就连为国钓鱼都击节称叹,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更不用说@老李鱼、@蒙古红翘之流了


~《元史.世祖本纪九》

这朵花是明朝人夸的,钓鱼只是引用一下




余玠很利害,却被自己人主动为蒙古人除掉了


刘整原是孟珙麾下猛将,文能运筹帷幄,武能挥刀砍人,结果……
却被自己人活生生弄反叛了。跟着忽必烈混后,成了元朝灭宋的主要建言者、策划者


、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

能把保护神逼成夺命鬼,除了铁血大宋,还有谁?


孟珙哀叹:“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在钓鱼城急死了蒙哥的大将王坚因为太能打仗了,被接到大后方去享清福,郁郁而终

…………



反观元朝高层,有蒙古人,有北方汉人军阀,有南宋降将……却没


有闹什么妖蛾子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贾似道也曾经是一位有志青年,身居高位后却沉溺于斗蛐蛐儿,玩娼尼,收宝贝,专业党同伐异二十多年


上梁不正下梁歪
“援襄阳急什么?等俺先玩够了再说”


,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范大将军心想




反观元将,以仁义之师自居,以匡扶天下为己任,这野蛮人……居然不好色,不嗜杀?太不给传说面子了


和籴害民是不对的,别跟宋朝学坏了……不对就是不对,俺只考虑大元和老百姓的利益,忽必烈下命令俺也不听

这帮野蛮人,还知道恤民了?




战争肯定伴随着破坏,职业破坏者的帽子不能只戴在野蛮人头上




此类史料屡见不鲜,没的洗,宋军(特别是临阵脱逃的宋军)并不干净,灰长不干净

坚壁清野,誓死抗元?

那你跑个肾?降个肾?


野蛮人却秋毫无犯,“民大悦”

这,让宋朝读书人情何以堪?让文明之帮的仁义之师如何自处?






搞什么,骑马的居然在祭先农修水利
还禁冒据民田,劝课农桑?


还,还减免税赋?
还,,还学会赈灾



了?
还,,,还免费送大米

还,,,,不单送大米,还送房子?


所以,当忽必烈夺取襄阳决意灭宋却苦于兵力不足时,一道签军令下,很快就得精兵十万

想当年南宋绍兴北伐,金兀术损兵折将,签军令一下,大家却都跑了……这可把老金急的,不得不放下身段与秦丞相冰释前嫌,携手合作,干掉了敢揍老金的岳飞

谁踏马让你老金“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了?俺们黔首可以愚昧,可俺们不傻


在宋朝的地盘受了灾,赵老爷只免田赋,要大米没有,要稀饭也没有……要房子?做梦去吧


一场大水洗光光,想让俺交粮俺也没有啊,要不,俺这条贱命您拿去?




所谓“绝对的武力”在兵器没有代差的时候并不成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也是忽必烈借用残破的北方汉人力量却能北上打回老家哈拉和林夺取汗位,南能攻灭南宋的主要原因




综上,这四十五年,南宋依然执着地在作死的路上撒着欢


为国钓鱼

这45年在抵抗,一次又一次的抵抗。在战术上已经找到了一些克敌方法,所以才能坚持45年。战略上,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能抵抗45年,已经是蒙古帝国扩张过程中最争气的,要知道,当时的蒙古可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发展的最高峰,集匈奴、突厥、鲜卑、突厥、柔然、契丹、女真等古代草原民族成就之大成。还不说蒙元军队里有大量汉族等其他民族力量。可以说,相对于南宋,上升期间的蒙元才是当时含各族精英的“联合国军”。南宋一朝军事人才,甚至军事天才固然不少。但在那45年,和蒙元比起来。。。。。

实际上蒙古压根没有45年都在攻宋,期间蒙古主力先后打了中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看问题日志,题主太想当然了,什么时候汉族就直接等于战斗力了?如果汉族就等于战斗力的话,那五代十国、南北朝这种分裂时代怎么解释?汉人战斗力不错,但也没你想得那么无敌。

岳家军的时代,金人其实兵力并不多,刚打下的北边也不知道怎么治理,相反宋军实力强大,靖难之役只是因为皇帝昏庸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已。所以那个时候,宋朝有反击的实力,金朝甚至连统治中原地区的信心都不足,不然就不会搞一个伪齐出来了。打个比方,北宋本来有七个矿,原本三个矿的金朝突然袭击打下了两个矿,但那时候金朝矿还没开好,根基不稳,所以岳家军才有实力重整旗鼓,差点就把两个矿也给打回来了。

但到了南宋后期就完全不一样了,整个亚洲的资源都掌握在了蒙古手里,相当于南宋两三个个矿打蒙古二十个矿,这45年南宋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翻盘的,而且越到后来希望越渺茫。除非蒙古自己出问题,否则南宋亡国是迟早的事。楼上说得对,南宋能坚持45年已经是世界历史的奇迹了。

蒙古人很擅长学习,一路西征,学会了火药、投石车等技巧,最后打下南宋城墙的投石车(也就是回回炮),来自伊斯兰的工匠。题主你根本不懂,战争是越打到后面优势的一方越优势的,因为他占据了更多的资源。就拿二战来说,日本知道自己国力不如美国,所以就必须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歼灭美国舰队。但是中途岛输掉后,日本离胜利就越来越远了。

南宋和蒙古也是一样,除非在蒙古立足未稳的初期迅速把蒙古打翻,否则蒙古站稳了脚,越到后来,蒙古就越难打,南宋就越没机会取胜。你也不看看,后来一分为四的蒙古帝国,世界那么多国家是花了多少力气才逐渐、分别、慢慢地翻盘回来的。

所以说,蒙元攻宋这45年,特别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处于国力蒸蒸日上的状态,而南宋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国力逐件衰减,与蒙元之间的对抗基本是处于防守的状态,最多只能拖延被灭的时间,但是改变不了被灭国的结果。

【觉得有道理,就关注一下咯】


胡来说史

一提起蒙古灭掉南宋,一般都说几乎用了五十年时间,一般用这种说法的都是从公元1235年开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身亡。

公元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蒙宋原来约定的还是以淮河一线为界,灭金后,蒙古军队北撤,谁想宋军竟然突然北上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史称端平入洛,蒙古军感到惊讶,发兵击败宋军。

如果能够收复旧都,这功劳自然是大大的,也是宋军任谁都心动的功劳,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蒙古军也是此时发现宋军战力差,打起了歪主意。

于是在第二年七月,也就是1235年六月,蒙古大汗窝阔台率领大军分东,西两路攻打南宋,借口就是宋军北上收复三京,违背原来约定界线的盟约,借口也确实是事实,宋军是有点理亏,但蒙古军既然南下,那就是侵略,必须得打。

打是得打,可是宋军战力确实不如蒙古军,再加上一些没骨头的人存在,宋军各路大败,连《射雕英雄传》中描绘的襄阳,也很快陷落,湖北,四川等地,接连失陷,幸亏有宋军西路军有擎天柱孟拱,率军与蒙古军队鏖战,迭出奇计,不久收复四川。

谁想到这场战争一打就打了七年,在这个过程,四川几度易手,最后一次,公元1241年十一月,蒙古军刚刚在汉奸的配合下,攻下成都,窝阔台就病死军中,蒙古军只好撤军北归。

十八年后,蒙古军再次盯上了南宋,只是没想到这次战争的结果那么意外。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十万,重新攻打南宋,结果命丧钓鱼城。

这样一来,蒙古大汗之位空缺,忽必烈北上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不暇顾及南宋,夺得大汗之位的忽必烈,开始整治军备,大建水师楼船,招降纳叛,吸取两任大汗攻宋失败的教训,指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制定了先取襄樊、实施中间突破、沿汉入江、直取临安的灭宋方针。

当然这个过程,怎么能少得了南宋自毁长城,在忽必烈争夺汗位的时间里,南宋的能战将领被奸臣贾似道折磨的,非死即罪,几乎没有一个有好果子吃。如此的神助攻,南宋如何不亡。

十年后,蒙古大军第三次进攻南宋。公元1268年,夺得汗位,平定叛乱,已经做好一切准备的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南宋降将刘整率军进攻襄樊,开始了攻宋之战。

南宋在襄樊也经营日久,两军在襄樊之地拉据了五年,可是宋军多次救援襄樊,都被蒙古军隔断,五年后,蒙古军在张弘范的献策下,围攻襄阳,在无力自守,外无援兵的情境下,诱降了襄阳守将吕文焕,襄樊既下,南宋门户大开。

接着忽必烈继续其沿汉入江方针,继续增兵十万,大举攻宋,命令蒙古东路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取临安,公元1275年底,蒙古军强渡长江成功,到第二年七月,宋军长江防线被蒙古军彻底击溃,不久临安陷落,宋恭帝与太后投降。

这个过程,襄阳降将吕文焕作用不小,因为沿江守备,多为吕氏旧部,吕文焕为先锋,再加上蒙古军势大,自是望风而降。

不过,陆秀夫等人拥立7岁的宋端宗,继续斗争,最终在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才算最后灭亡。前后算起,公元1268-1279年,头尾加一起,也就一共12年。


细说戏说

题主的意思是埋怨南宋不思进取,不想办法克敌制胜是吗?实际上你真冤枉了南宋,南宋能抵抗45年已经是奇迹了,这里面有太多的无奈说也说不详尽。

公元1234年,南宋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最后的据点蔡州被攻破,金哀宗自尽,金灭亡。


谁都看得出来,金完了,下一个就是宋,然而历史不是谁想个办法就能改变的,有时候,面对时局,我们很无奈。金是女真人建立的,他们是渔猎民族,当年横扫游牧民族契丹是多么的痛快,多么的简单,为啥面对同样是游牧民族的蒙古就不行了呢?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中的游牧,精英中的精英,很快,南宋就会领略到他的厉害。


按照宋理宗的想法,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成了无政府地区,要抢先占领,首要的地区就是商丘,开封,洛阳三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也是蒙宋全面战争的开始。

我们首先进了开封,很顺利,有有一万人开进了洛阳,接着运粮队往洛阳运粮食的时候被一万蒙古骑兵劫杀,然后蒙古人包围洛阳,三天后,宋军粮尽,突围,只有三百人生还。



其实这一事件已经勾勒出了以后45年战争的基本画卷,那就是因为我们机动能力远低于同时期的蒙古军队,甚至就是女真人也差的远,这就是我们怎么抵抗也抵抗不住的原因所在。


并非步兵打不过骑兵,事实上,蒙宋对战的很多场战斗中,我们都能在野外打败蒙古军队,甚至端了他的大营,但是由于机动能力的缺失,需要补给的我军始终无法彻底击败飘忽不定,不需要后勤的蒙古军队,所以战略态势上,我们永远是被动,蒙古人永远是主动。

我们如果往前攻,就需要粮道,但是蒙古军队机动性太强,我们无法建立粮道,即便我们训练骑兵部队,也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我们没有他们的速度和无后勤能力。



如果我们防守,我们就得建立强大的城墙和积攒足够的粮食,因为蒙古的攻城器械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中亚的城堡,欧洲中世纪的堡垒都挡不住投石机几下子,我们的土木工程就一定强于他们吗?


还有一点就是寄希望于热武器的提前诞生。如果我们比白人更早弄明白火药,炸药这类东西在军事上的应用,我们也许就能反败为胜了,当然这只是好的幻想,实际上,生产力达不到,这个技术就是不会出现的。

面对世界难题蒙古骑兵,我们用尽了所有能用的办法,就算有人埋怨南宋腐败,南宋无人,南宋消极防守,但起码有一点南宋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南宋想生存下来,想守住!我们对待蒙古骑兵,攻击无路,防守无门,能抗衡45年,确实已经不容易了。同时期的欧亚大陆,你们可以看看,没有什么能挡住蒙古骑兵,除了他们大汗的死,不是吗?


史书上冬眠的蛇

我也说两句大家参考。

首先,有人说南宋被元蒙征服,这是因为南宋不团结,汉人的习惯就是窝里斗。当然了,我们理解这样的说法中恨铁不成钢的好意,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妄自菲薄,窝里斗可不是汉人的特色,稍微熟悉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蒙古的黄金家族,那窝里斗也很厉害,同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彼此杀起来,那也是一点不含糊的。

好了,我们说正题,南宋为什么没有能抵挡住元蒙?这是个被许多学者讨论了很久的问题,给出的答案也形形色色。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社会动员能力说”。

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元蒙是游牧民族,南宋(包括后期的金国大部分经济)是农耕文明,虽然说我们知道的历史绝大多数都是农耕文明记载下来的,缺乏对游牧文明的详细描述,所以我们对游牧文明的了解不多。但是有些很明显的事情我们还是知道的。

比如说,游牧文明的特点是比农耕文明贫瘠,农耕文明(一般来讲)都比游牧文明富裕。但在社会动员能力上,游牧文明却要比农耕文明强的多。农耕文明依赖特定的熟地耕作生活,不能随意迁移,而游牧文明的特点就是逐水草而居,习惯于骑着马到处跑。

这就造成了双方在发生冲突时,原本强大富裕的农耕文明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确实有很多财富,但动员成本高,动员能力差,反倒不如相对贫瘠的多的游牧文明那么有战斗力。可以说,因为自身动员能力差,所以农耕文明对抗游牧文明的入侵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从秦始皇费尽心血修万里长城,到汉武帝为逐匈奴而搞的天下凋敝,还有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农耕文明面对游牧文明时,一直都处于“无安世之良方”的无奈境地。

这种情况是一贯的,这不单单是某一项因素,比如说南宋比北宋还缺马造成的,而是整个文明模式和社会结构造成的,不要说南宋四五十年,就是再有四五十年,这种千年无解之困境,也不是当时的南宋能解决的。

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游牧文明,一直是悬在农耕文明社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南宋能做到的。在实际历史上,农耕文明在和游牧文明多少千年的争斗中获得显著优势,是到清朝康乾盛世才完成的,而清康乾盛世能获得这个优势,也是许多许多条件促成的,比如说北美作物的普及让农耕文明不再缺马,比如说俄罗斯的兴起和清帝国的崛起相当于让欧亚大陆中心的游牧文明腹背受敌,比如说气候的变化让欧亚大陆中心草原的生产力下降变成了戈壁滩。等等等等,这些条件都不是南宋能具备的,所以,南宋找不到对付元蒙的办法,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实,农耕文明真正有实力彻底压榨游牧文明,靠的一个是民族国家这个现代化政治理念的形成和深入人心,这在软实力上彻底改变了国家和社会动员模式和能力,另一个就是工业革命了,工业文明带来的蒸汽机比游牧文明倚仗的马或者骆驼强太多了,这让游牧文明在硬实力上彻底失去了任何优势。于是,到今天,原来的农耕文明,压榨游牧文明才成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说,在这之前可不是这样,你不要误会了,像南宋这样的农耕文明,输给元蒙这样的游牧文明,一点点都不算稀罕奇怪的事情。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么,供大家参考,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137亿年前的氢二氧一

这四十五年,南宋主要做了两件事:前期的激烈对抗,以及后期的苟延残喘。至于题目说的克制之法,要克制蒙古只有一种方法,即后来明军采取的骑兵战术,然而宋朝数百年来就没有强大骑兵,别说四十五年,再来四十五年也不会有。总的来说,南宋在蒙古铁蹄下坚持半个世纪之久,已经比北宋强很多了。

宋蒙对抗的开端

1211年,野狐岭之战,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大破金军主力,此后金国再无力与蒙古一战,多地被蒙古攻陷。

刚即位的金宣宗决定北失南补,向南宋发动进攻。于是1217年,宋金战争开始了。

宋金打了七年,互有胜负,但金国并没有达到原先的目的,反而白白消耗了实力,已经注定会灭亡,而南宋方面,一个名叫孟珙的将领崭露头角,这是对南宋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

1224年,金宣宗去世,金哀宗即位,与南宋修好,专心抗击蒙古。然而,金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2年,蒙古进攻河南,金军大败。金国最后的武装力量在武仙带领下进攻南宋,结果被孟珙大败。

金国的挑衅和日薄西山让南宋加紧跟蒙古的联系,宋蒙联合灭金。

1233年,孟珙带领两万人北上,与蒙古军共同围攻蔡州。1234年,破蔡州,金亡。

灭金后,蒙古军撤回到黄河以北,宋军撤回长江附近,河南成为了夹在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无人占领区。

很快宋理宗决定占领河南,于是六万宋军六万人踏上了北上收复二京之路。宋军在洛阳遭遇蒙古军突袭,激战三日败退,史称“端平入洛”。

此事后,蒙古以南宋毁约为由南下攻宋,在联手灭金仅仅几个月后,宋蒙开战。

南宋也是赢过的

1235年,蒙古军主攻湖北和四川两线,襄阳等多座城市皆被蒙古军攻陷。1236年,西线蒙古军破四川,陷成都。同年蒙古军围江陵,江陵告急。

孟珙率军救援江陵,用计使蒙古军误以为宋军主力已至,因而撤军,江陵之围解,湖北防线暂时稳定。

1237年,蒙古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沿东、中、西三条线路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东线蒙古军主力进攻安丰,在宋军的守卫下军无法破城。中线蒙古主力包围黄州,孟珙率军突破蒙古封锁进城。

蒙古猛攻安丰数月不下,南宋各地援军逐渐达到安丰城外,安丰守军趁乱出城决战,一举击退蒙古,蒙古军阵亡超过一万人,这是宋蒙战争中宋军第一次重大胜利。

守不住了

虽然宋军打了不少胜仗,也收复了不少领土,但宋军的弱点依旧没有解决——野战能力极差,而且拥有大规模骑兵部队的蒙古,野战能力极强。

而且南宋只是南宋,堪堪守住本土,收点零碎故土,但蒙古却在向西、向南攻略,中亚、西亚、欧洲、青藏高原、大理等都逐渐被他们攻下,战争的天平倒向谁就不用说了。

当孟拱、王坚、余阶等名将相继去世后,南宋军中能够抵抗蒙古入侵的南宋将领已经寥寥无几,与此同时皇帝却走向了昏庸,奸臣当道,宋朝已经难以维持对蒙古的守势,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局面。

等到忽必烈夺位成功以后,大蒙古汗国名义上还是统一的,但实际上已经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的高度自治是忽必烈的无奈,但既然放弃了如此广阔的土地,南宋必不可留,于是元朝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南宋。

1276年,临安城破。

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


平沙趣说历史

这45年间,南宋以守势为主,宋将孟珙等光复了不少失土,后来蒙哥汗攻宋由于蒙哥汗之死导致战役被中止,南宋得到了难得的修养时间,但是宋理宗、宋度宗都不恰当的任用贾似道,措施了抗击的宝贵时间,加上忽必烈学习汉人的统治方式,在北方建立了类似的汉人的正统王朝,这模糊了汉人对于南宋正统的认同感,忽必烈治理北方有功,使得一批北方汉人加入了元朝军队南下攻宋,与蒙古元朝之间的对抗完全处于防守状态,只能拖延灭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被灭亡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